小米投資5G為什麼失敗
㈠ 「我心澎湃」——小米的晶元路
近日,雷軍發布了一條微博:「創業,是不是都是一勝九敗」,熱評第一是「晶元也是九死一生」。出乎意料的是,雷軍並沒有像此前一樣刪除這類評論。
換言之,對於小米而言,大家對其印象標簽是:性價比、互聯網營銷、小米生態。而這些核心競爭力里並沒有「技術」。
邁不出晶元這一步,小米似乎很難翻越手機產業的屏障。
事實上,作為局中人,小米早已在晶元領域「熬」了許久。
距小米自研的松果晶元發布——「我心澎湃」發布會已時隔三年有餘。在這三年中,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晶元產業環境都波詭雲涌,而影響最為廣泛且最深的莫過於中美貿易戰。
在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政府掀起的新一輪貿易戰中,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核心技術上存在很多短板,尤其是晶元領域。為了盡快扭轉核心技術卡脖子的被動局面,近年來我國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鼓勵相關技術產業發展。
在此環境下,小米的澎湃晶元卻格外的低調,有人說失敗了,也有人站出來辟謠說小米的晶元仍然在研發中,長期以來變成了網友調侃雷軍的一個梗。那麼真實情況到底如何?
小米松果成立於2014年10月,成立以來首次成為媒體的聚焦點是在2017年2月澎湃S1晶元(松果晶元)的發布。
小米澎湃S1晶元的出現,可以說是小米 歷史 上的一個里程碑——繼三星、蘋果、華為之後全球第四家可同時研發設計晶元和手機的企業。
小米的的澎湃S1處理器並不是從零開始。
2014年11月,松果 科技 成立的一個月之後,與大唐電信旗下聯芯 科技 簽署《SDR1860平台技術轉讓合同》,以1.03億元的價格得到了聯芯 科技 開發和持有的SDR1860平台技術。再加上小米內部的高度支持,才有了澎湃S1在短短28個月內就完成了立項到量產。
盡管首次量產後就在小米5c上進行了搭載,但由於澎湃S1實際表現很一般,根據用戶反應來看,還存在耗電速度太快、手機發熱嚴重、卡頓等問題,因此在上市不久便被下架。
而小米是一家極重視用戶體驗的公司,因此在未來的澎湃S2晶元的發布,自然是慎之又慎,這也可能是小米在之後的時間在晶元領域的格外低調的原因之一。
據網友透露的內部消息,在澎湃S1發布後一個月,小米實際上就已經委託台積電開始了澎湃S2的流片(即小批量試產,上樣機測試)。這意味著小米在兩年內不僅完成了澎湃S1的立項到量產,同時也完成了澎湃S2的模擬優化測試。
億歐對此信息求證了小米相關負責人,對網傳澎湃S2流片結果相關信息並未反饋。
單從網傳澎湃S2的流片結果來看,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從近期動態表現看來,「生」應該不遠了。
據公開資料查詢,每次流片費用在300~5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100~3400萬人民幣,高昂的費用成本可能並沒有換來澎湃S2的成功。
2018年9月,沉寂許久的松果電子宣布與阿里旗下的中天微達成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並進行聯合開發。消息公布後,市場一度猜測小米已經放棄了自研晶元之路。
但在2019年1月,時任小米產品總監王騰(現小米Redmi產品總監)在與網友的一次微博互動上,在一眾米粉的追問下,王騰回應澎湃S2仍然在做,但和手機不是一個部門。
隨著2019年小米「手機+AloT」雙引擎戰略的啟動,帶來的影響也輻射到了小米的晶元研發部門。
2019年4月,一則雷軍發送的內部郵件被曝光,小米的澎湃晶元時隔兩年再次成為了焦點。郵件里稱, 小米的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將進行拆組,成立南京大魚 科技 ,專注於半導體領域的IoT晶元及解決方案的研發,而松果將繼續專注於手機SoC晶元的研發。
有人認為小米已經放棄了松果,選擇物聯網晶元領域作為戰略重點,但也有人說是為了緩解晶元的資金需求,通過lot賺來的錢繼續熬晶元。雖然爭論不斷,但市場對小米此次變動頗為認可,隔日小米股價漲幅達6.05%。
晶元行業的專利交叉授權極其復雜,且一個專利的出現往往在權利要求書上覆蓋的毫無死角,因此各家晶元公司互相制約的同時又互相利用,最後形成了晶元領域門檻很高的局面,沒有幾年的專利沉澱就沒有資格和別人做專利互授,而不做互授會付出高額的專利使用成本。
當前,全球5G基帶的晶元廠商中蘋果、華為、三星主要是自用,獨立的5G基帶晶元供應商只有中國的紫光展銳、高通和聯發科三家。而在當前的手機市場,5G技術還處於初始積累階段,此時授權其他企業無異於將發展機會拱手讓人。
因此不僅僅是對小米,對任何業內有競爭的企業來說,都會對5G技術嚴防死守。小米要想從中分得一杯羹,很難。這應該也是雷軍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了。
既然無法和現有5G基帶廠商完成合理的專利互授,那隻能靠自己了。但僅靠小米一家企業來研發5G基帶相關技術,顯然不現實。
小米自然意識到問題嚴峻。2019年年底至今,小米通過旗下長江小米基金投資了一批搞射頻的公司,應該就是為了解決5G基帶專利問題,投資的這些企業無不是以專利產權為行業壁壘。
據公開資料顯示,從2019年6月開始,短短十一個月長江小米基金就在晶元領域完成14家企業的投資入股。
正當小米在投資領域奮起直追時,卻損失晶元領域的一員大將。
2020年4月,松果電子創始合夥人、大魚半導體創始合夥人宓曉瓏離職,加盟了國內晶元巨頭紫光展銳,擔任泛連接業務管理部負責人。
緊接著在當月30日,松果電子被小米重新全資買了回去,更名為北京小米松果電子有限公司, 由小米通訊有限公司100%持股,法定代表人變為了林斌。
時間線拉到6月初,也就是2020年6月4日,林斌卸任了北京小米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由王川接任。在此之前,林斌已相繼卸任北京小米電子軟體技術有限公司、小米關聯公司有品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小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後兩家公司均由王川接任。
現在小米創始人團隊相繼謝幕,10年前與雷軍共飲一碗小米粥的6人,如今僅剩林斌、洪峰與劉德傍其左右。
2010年4月4日,小米開工第一天,初創團隊喝了一碗小米粥正式開工,雷軍、林斌分別為左七、左六
而林斌作為小米一路走來的靈魂人物,在卸任的同時開始擔任松果電子的法人,此中蘊含的信息耐人尋味,澎湃S2是否真的即將出世?小米是否能迎來繼澎湃S1發布後的第二個高光時刻?腳步已經很近了。
雷軍在發了文章開頭「一勝九敗」微博後的半小時,又發了一條微博,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或許澎湃S2也正處於第二境,又或者是第三境。
恰逢中美貿易戰在晶元領域的逆勢競爭,華為在受到美國無底線制裁的同時,無論是小米還是國內的手機廠商們,只要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都會給企業、行業甚至國家層面增加話語權。
或許有一天,作為全球最大手機市場,中國手機廠商不需要再受制於高通、蘋果、三星等掌握手機硬體核心技術的廠家,那個時候也是中國不再受制於人的時候,國內廠商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友商,也才能實現雷軍所信奉的 「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弄的多多的」 美好願景。
㈡ 奇怪,小米為什麼被制裁我整理了兩個原因
1月14日,這是小米近兩年半來最得意的節點,華為被制裁,小米手機銷量也因此高漲,股價順勢抬升,一度突破9000億港元。
小米高管在社交賬號上發了一張圖片。
這是立於小米總部的一座「飛豬」大家不由得想起了雷軍曾經說的一句話「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1月15日,小米的股價暫時受挫,截止收盤,小米股價跌10.26%,最大跌幅超11%。
小米股價突然受挫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小米和一些中國企業被美國國防部列入「涉軍企業名單」了。但這個涉軍企業名單和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小米被列入黑名單並不會影響該小米公司的供應鏈,只是不在允許美國機構和個人購買或持有此類公司的股票,或對持有這些公司股票的基金進行新的投資。所以並不會對小米的業務造成較大影響。
海通國際發表報告,鑒於目前僅是投資禁令,不對小米運營產生任何影響,該行認為小米在智能手機上的市場份額增長依然是主流,建議投資者應該在小米股價走疲時買入。
小米為什麼被列入黑名單?
美國的黑名單也被網友稱為「表揚名單」,是美國對企業實力的「認證」。
有網友嘲諷,美國制裁小米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小米沒有像華為那樣能夠威脅到美國利益的核心技術、產品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成本流到了美國,美國為什麼要制裁小米?
有網友調侃:
當然了我也在網上看到了兩條理性的分析:
企業查17日的信息顯示,小米旗下的長江產業基金新增一家投資企業——北京晶視智能 科技 有限公司。
早在2018年1月順為資本通過南芯半導體進行了A輪投資,這是小米投資半導體產業的第一槍。而在半導體投資領域大家耳熟能詳的華為哈勃投資在2019年4月才正式成立。
目前小米以及旗下長江基金已投資幾十家半導體相關企業。
近些年,小米持續在晶元投資領域加碼,覆蓋包括Wi-Fi晶元、射頻(RF)晶元、MCU感測器和FPGA在內的多個晶元產品。
總體來說,投資的這些半導體公司和小米的業務還是有一定關聯性的 。
2019年12月10日銀河航天宣布,將發射5G衛星。該衛星採用Q/V和Ka等通信頻段,具備10Gbps速率的透明轉發通信能力,可通過衛星終端為用戶提供寬頻通信服務。
2020年1月16日11時2分,這顆衛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這是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頻通信衛星。
你可能不知道銀河航天和小米、雷軍的關系,但你應該知道順為資本、獵豹移動和小米、雷軍的關系吧?
獵豹移動和銀河航天:
順為資本和銀河航天:
在中國「首顆5G衛星」發射成功後,雷軍隨即發文祝賀。
據雷軍介紹,順為資本是銀河航天和主要投資者。
2020年雷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提了四份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推動衛星互聯網行業發展」,雷軍提議將「衛星互聯網產業」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將商業航天企業納入國家航天事業組成部分。
現在你應該知道小米為什麼被表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