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什麼沒收割穀子
A. 秋收之收穀子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里的「禾」,其實就是穀子,古稱稷、粟,亦稱粱。每穗結實數百至上千粒,子實極小,徑約1mm,谷穗一般成熟後金黃色,卵圓形籽實,粒小多為黃色。去皮後俗稱小米。我國黃河中上游為主要栽培區,其他地區也有少量栽種。
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們北方人的一輩輩祖先,特別是山區,大山裡的人,基本上都是吃小米長大的,是小米養育了我們的祖先。紅薯是明朝傳入中國的,小麥和玉米適合平原地,其他高粱、黍子等產量小,不足以充飢,而穀子,脫皮後就是小米,是古代最常見的糧食作物了。
小米營養豐富,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很能說明一切,說是過去有個婆媳倆一塊生活,兒媳婦對婆婆不好,熬小米粥的時候光給婆婆盛稀的,稠的留給自己吃,結果半年過去了,婆婆紅光滿面,氣色充足,而兒媳婦依然如故。這也說明了小米的營養都在湯里呢。
小米不僅供食用,入葯有清熱、清渴,滋陰,補脾腎和腸胃,利小便、治水瀉等功效,又可釀酒。其莖葉又是牲畜的優等飼料,它含粗蛋白質5-7%,超過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纖維素少,質地較柔軟,為騾、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豬、雞的良好飼料。而且,我們英雄的人民軍隊,就是憑借「小米加步槍」,打跑了日本鬼子,打敗了八百萬國軍,小米功不可沒呢。
小時候,收穀子也是我們家秋收之中重要一環。為了防止運輸過程中穀子損失,一般先拿口袋或者化肥袋子,將谷穗剪下放入袋中,而穀子棵用鐮刀割下,一並推回家去。
回家後,谷穗放在空地上晾曬,等曬幹了,用碌碡碾壓,再藉助風的力量揚場,這個過程就像麥子的揚場一樣了。因為穀子產量低,一般不會種太多的穀子,一個家庭,也就拿出二三分地來種植,大部分地要種植紅薯作為主糧。如果哪家婦女要做月子了,那就要多種幾分地了,據說是很能下奶的,誰家孩子出生後母乳不夠,也會用米湯來代替。
割回家的穀子棵,也很有用途,可以做遮蓋柴禾垛的苫子,一把把的用繩子串起來,是極好的農家雨具。
而穀子葉,有一個用途確很少有人提及。八十年代,沒有洗潔精,到了農閑需要洗洗刷刷的時候,鍋蓋、大盆、盤碗等等油膩的器具,每當要大掃除的時候,如果院子里恰好有穀子,母親就打發我去撕幾把穀子葉,穀子葉蘸上水,擦洗帶油膩的器具的時候,立馬出現現在使用洗潔精才有的效果,這可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哦,順便在這里分享另一個小絕招,蕖樹,也就是枸樹的葉子,也有此效果哦,必須是鮮樹葉哈。
B. 小米的收割時期是在什麼時間段
小米的收割時期是在什麼時間段?
小米又稱之為粟。在北方稱為穀子,其米粒大小比大米的要小,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農作物之一,也是我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之一。同時,小米具有耐旱等特點,所以小米可以生長在乾旱缺水的地區,不像大米,大米必須要有水,才能夠生長發育,結出糧食。小米的營養元素也挺全面的,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它都有。那麼小米到底在什麼時間段收割呢?
小米還可以用來做成美味的小米粥,其口味清淡,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尤其適合一些老年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