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賣不過蘋果知乎
A. 小米發展前景
小米的企業名稱叫「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從字面上理解應該屬於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
就我個人看來,現在的小米跟之前的聯想沒有什麼區別,「組裝作坊」而已。我從事計算機軟體、硬體研究已經有25個年頭了,這些年花了點時間研究計算機硬體,拆了各種型號的聯想電腦,最終的結論是令人吃驚的:除了LOGO是聯想的,其它任何配件、附件都不是聯想的!
如果一家科技公司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科技,只是通過采購其它廠家的配件來組裝「屬於自己的產品」,這樣的企業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雖然,目前全球產業化已經進行到一定程序,分工協作成為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商業模式,但是不要曲解了這個模式。這個模式的正確之處在於:每人都掌握了屬於自己那個環節的技術,大家相輔相成,從而構成各取所需的產業線條。回過頭來看看,小米有什麼是屬於自己的?沒錯,就一個注冊商標,其它什麼也沒有了。
全球產業化的特徵是「每人解決一部分」,或者說「每人生產一部分」,每個人的那一部分都成為別人產業線條上的一部分,這樣才是「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的全球產業化模式。如果9個人中每人掌握著一部分技術或者產業線條,而第10個人只是把其它9個人的東西起來貼上自己的產品標簽,他就只是個二道販子、三道販子,一旦另外9個人中任何人取消或者卡住這個環節,那第10個人就完蛋了。
沒錯,小米就是那第10個人。小米既沒有屬於自己的處理器,也沒有屬於自己的顯示核心,連電池都不能生產,可以說,小米目前的產品,全是其它工廠代工的。那麼我們來看,小米既沒有掌握技術,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工廠,那麼小米有什麼呢?是的,小米只有注冊商標,現實就是這樣。
聯想有什麼?聯想除了個LOGO,什麼也沒有。至於聯想電腦,得了吧……哪樣東西是聯想研發的?哪樣東西是聯想生產的?
B. 小米是一個良心企業嗎為什麼這么多人黑小米

小米NOTE3
然後是今年的小米6,小米5X,小米NOTE3,都取得很好的成績和大家的好評,說明現在的用戶越來越願意嘗試小米系列的中高端產品,這也是小米手機的成功。這也是大家對小米手機的認可。當然,很多人會說,手機又不是只看CPU,還看顏值,相機,屏幕等等。小編想說,正是要看這些,所以選擇小米手機的人更多。小米系列手機一直堅持自己設計,除了今年下線的5X,其他廠商好多都是模仿蘋果手機。拍照這些就更不用說了,不管那個說的再厲害,實際體驗真相差不大,甚至不如小米。
那麼為什麼有這么多人黑小米呢?肯定還會有人覺得小編太偏向小米了,小編只想說,從良心的角度出發,難道這些人真的不覺得小米手機的配置和系統,加上這個價格,很不錯嗎?所以小編分析有3種情況,一是動了別人的蛋糕,各個廠商的水君,二是確實有些使用了小米手機體驗不好的人,因為95%的好評,對其他5%的人來說就是100%的體驗不好,所以肯定會很反感,三是聽別人說的人,也會跟風這么認為。
所以小編認為,大家在選擇手機的時候應該理智一些,不要聽別人說,現在手機行業很成熟也很透明,競爭也很大。所以只要是這些大品牌出的手機,不存在那麼多的問題。魅族,榮耀,也都是不錯的手機。OPPO,VIVO也很好,只是價格會貴些。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手機,靠黑對方來提升自己,小編覺得是不可取的。
C. 小米為什麼從國內銷量從第1降到了第5
供應鏈上確實在之前一段時間有放羊的現象,一年無主打,簡直「友商驚詫」。現已被整合回老雷手中;人才梯隊建設不足,一度有斷血的症狀。前500斯巴達貌似也就剩100多,現在正用各種手段回填;互聯網流量紅利期結束,摩爾定律定價邏輯受到了渠道的強挑戰;4.國內比較特殊的公關氛圍,每個月砸一百萬專黑你也是世所罕見。但我認為這倒不是大問題。因為小米是第一家完成生態鏈建設的硬體公司。不管我樂視的老同事怎麼揍我我也要這么說。MIUI已經是個成熟的跨終端流量平台,是小米全系列硬體產品的二級助推器。當增量市場轉入存量市場時,產品的權重必然要讓位於渠道。面對渠道,公司的策略是「部分調整」還是「全面適應」,就是勝負手所在。我們之前這群小蝦米們的思考是:長期存量市場有沒有高投入的必要?畢竟當年是靠重產品輕渠道的模式起家,就算全面轉型貼合渠道,效果也未必多好。我們沒有步步高的基因,我們也不羨慕聯想。我們小蝦米們的結論,是應當踩的節點是「內需市場的消費升級」。這就意味著堅持產品路線,在材料、功能、設計、交互等各層面的拉升,同時保持可盈利定價而非競爭性定價。最舒適的打法是集中力量在強節點產品上突破,中心開花。而我個人認可的強節點產品就手機和汽車,考慮到老雷不會像老賈那麼浪,小米可選擇的強節點產品就手機了。但手機算是民用電子工業之花,小米現在還沒有能力做這個產品的升級。等到我們的紅色供應鏈整合完台灣的半導體後,可能會有點戲。現在就是蘋果能幹這事,而且貌似乾的也挺費力的...1000個以上元器件的產品小米不好做,那300個左右元器件產品的升級,小米就游刃有餘了。小米生態鏈產品,更准確地說,米家,成為了小米「四面開花」的具體體現。通過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在100到150款高頻民用電子消費品里實現產品、品牌標桿;在其中30到50款產品實現三分之一市場壟斷。這是我的一個猜測,我認為依靠整個雷軍系的力量,這是可實現的。我11年入職小米的第一個星期,劉德德哥就在卷石天地里給我畫了個大圈:最裡面是手機;外面是電視、路由器等;再外面是手機、電視等相關的配件;最外面是服裝、電影、食品等。我當時還幫法務注冊了小米薯片,不知道他們後來有沒有注冊小米辣條。反正在我呆小米的三年裡,我一直認為我做的是一個國民品牌,是超越手機這一個品類之上的。以這個邏輯作判斷,小米在手機上採取積極守勢即可。在不傷害產品的前提下做渠道,這個局要跟,但是不show hand不all in。面對未來的寒冬,小米要過冬的資本其實是夠了,小米真正在儲備的是產品。小米是產品型公司,最後支撐小米過冬並完成轉型的必然是產品而非渠道。很多公司現在在拚命攢籌碼,小米籌碼是夠了,但他還在拚命攢牌。老雷自身就是國內頂尖的銷售CEO,他當年100天賣出100萬套金山毒霸時我還在看《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