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百科 » 軟體產業革命為什麼可以流行

軟體產業革命為什麼可以流行

發布時間: 2022-07-12 15:07:23

1. 如何看待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

與傳統增長模式相比較,創新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是一種結構性的增長,它消除了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要素報酬遞減、稀缺資源以及負外部性等制約因素,從而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可能。正因為這樣,人們在總結三次產業革命的經驗時得出這樣的結論: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由重大的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引起的,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上是伴隨著科技創新引起產業革命的歷程。這也許正是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成為當今世界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發展的主流模式的誘因所在。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看,「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但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較優勢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持續,資源能源難以支撐,生態環境難以為繼,而新的發展方式和競爭優勢尚未形成。我國正處在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階段,迫切需要把自主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使自主創新成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動力。
今年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如服務業增加值佔比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明顯高於全國工業平均增速,以及單位GDP能耗下降等等。這些,都顯示了「結構調整出效益」,也預示著技術創新背景下的結構調整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當前,還有一個更大、更為基礎性的催生發展動力的「結構調整」,那就是進一步激發來自民間資本和企業家的創新動能。可喜的是,本屆政府一直強調改革紅利。向市場放權、給企業松綁、營造更加寬松便利的環境等,無疑都會推動民間資本、民營經濟發展和企業家精神復甦。可以想見,依靠體制的內在創新、激勵和保障來促進經濟內生增長,也將成為今後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2. 工業革命(產業革命), 和 科技革命 的區別

到目前為止,人類共有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之所以被稱為工業革命,主要是技術工人的發明創造,特別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人類由此進入機器時代,因此被稱為工業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之所以稱科技革命,是因為科技工作者特別是科學家參與了發明創造,不但新成果越來越多,而且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越來越短。

3. 請具體分析第二次產業革命中,美國能夠迅速崛起的原因體現在哪些方面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徵為自動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Gelam)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由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內燃機的出現及90年代以後的廣泛應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業部門,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學產品,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無煙火葯也相繼發明並投入了生產和使用。原有的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製造以及交通運輸、電訊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加速進行。

4. 第五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是什麼的廣泛應用

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結合.21世紀的頭20年,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以及認知科學將迅猛發展,這四大領域交互作用並有機融合,將推動整個科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這是新世紀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這場新的科技革命,不僅推動著人類整體認識能力的飛躍,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更大的進展,而且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躍進到一個斬新的質的階段,使21世紀先進生產力發展具有新的特徵。這次新的產業革命影響廣闊而深遠,將形成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這將是資源和能源節約型的綠色的經濟形態。新的科技革命是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主導力量,使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

5. 論述當代新科技產業革命的主要特徵

1)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一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呈指數增長趨勢,科學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二是面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轉折點,以軟體開發和大規模產業化為標志,人類進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紀元.
(2)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體.現代的技術發明越來越依靠科學,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已密不可分.(3)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
4)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以及當代科學技術國際化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

6. 第二次產業革命的特點是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並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第四,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直接導致了壟斷資本主義和後來的帝國主義的誕生,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矛盾也在1929年金融危機中展現出來.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明:

時間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Gelam)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編輯本段]早期汽車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1902年12月,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萬噸。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化學工業的建立也是這一時期科學技術應用與生產的一項重大突破。1867年,諾貝爾研製成功炸葯,80年代有改良了無煙炸葯,大大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80年代初,科學家提煉出來了氨,苯等化學產品。大大的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推動了一些老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和機器製造業的技術革新和發展。

7. 現在軟體行業怎麼樣

2018年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概況分析

2018年,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運行態勢良好,收入和效益保持較快增長,吸納就業人數穩步增加;產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步伐加快,結構持續調整優化,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服務和支撐兩個強國建設能力顯著增強,正在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智慧社會演進的重要驅動力量。

一、軟體業保持較快增長,為促進穩增長、穩就業發揮重要作用

1、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有力拉動了經濟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軟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底,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3.78萬家,比上年增加2881家;累計完成軟體業務收入63061億元,同比增長14.2%。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30.7%,增速居國民經濟各行業之首,佔GDP比重達3.6%,已成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2011-2018年中國軟體業務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備註:2013年增速為23.4%)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3、重點城市在軟體業發展中的作用突出。2018年,全國4個直轄市和15個副省級中心城市共實現軟體業務收入51237億元,同比增長14.2%,佔全國軟體業的比重達81.2%;其中有15個城市軟體業務收入超千億元規模,北京、深圳、上海軟體業務收入超過或接近5000億元規模;軟體業務收入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中心城市和直轄市共9個,其中杭州、寧波市增速超過20%。重點城市立足人才、創新、資源等方面優勢,形成各自的軟體產業發展特色,獲得質量效益雙提升,並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2018年,全國4個直轄市和15個副省級中心城市利潤總額佔全國軟體業比重為86.2%,同比增長11.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

三、新興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培育新動能發揮積極作用

1、新興業態拉動軟體業加快發展,已成為新的增長點。我國特有的人口基數龐大、互聯網普及程度高、基礎數據資源豐富等特點,有力促進了雲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落地和應用發展。2018年,雲計算相關的運營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1.4%,在信息技術服務中佔比達30.0%;電子商務平台技術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1.9%,佔比13.9%,兩項收入直接拉動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4.9個百分點,成為產業增長的最重要動力來源。同時,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也全面影響到傳統軟體開發領域,使開發、交付和盈利等模式轉型,引發計算平台重構並帶來新的市場空間,使平台軟體、APP軟體等快速興起,軟體產品實現收入增長12.1%。

2、新興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加深,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開展廣泛應用和模式創新,支撐製造業、農業、金融、能源、物流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為傳統產業「賦智賦能」,出現越來越多的典型應用案例;特別是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加快,2018年工業軟體收入增長14.2%,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焦點;支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醫療等建設,幫助解決社會管理和民生問題的同時,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據對重點龍頭軟體企業的監測顯示,交通、安防領域的信息技術需求增長明顯。

四、軟體業科研創新活力進一步提升,創新體系不斷完善

1、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強。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研發呈現「龍頭領先、中小微跟進」的趨勢。對重點龍頭軟體企業的監測顯示,2018年企業研發投入增長達20.4%,高於其業務收入增速13.3個百分點,研發強度達10.4%。在持續研發投入的推動下,國內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量呈爆發式增長,部分企業國際專利申請量已居於全球前列。

2、應用拉動型的創新體系正在形成和完善。雲計算、大數據技術逐漸成熟和落地,已成為大多數軟體企業創新發展和業務應用的主流方向;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打開了新的創新路徑,初步形成多種創新應用成果,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領域引領發展;開源社區改變傳統開發模式,正在成為新的創新原動力;以應用拉動創新的體系,催生出大量新興業態,吸引了來自不同行業和領域的投資和資源,不斷向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傾斜。

熱點內容
為什麼蘋果手機電用得很快 發布:2025-05-16 07:45:43 瀏覽:165
為什麼手機文件夾有個黃色邊框 發布:2025-05-16 07:23:47 瀏覽:803
近視眼睛為什麼越來越大 發布:2025-05-16 07:18:34 瀏覽:67
歌曲一隻眼睛為什麼是灰色的 發布:2025-05-16 07:06:14 瀏覽:33
為什麼掃描文件不是白色 發布:2025-05-16 07:05:18 瀏覽:681
車噴漆以後為什麼和原來不一樣 發布:2025-05-16 07:00:35 瀏覽:849
青菜種子為什麼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5-16 06:45:49 瀏覽:731
為什麼隔空投送電腦無法連接 發布:2025-05-16 06:45:39 瀏覽:101
倉鼠為什麼會喜歡吃小米 發布:2025-05-16 06:45:02 瀏覽:634
奶牛產奶為什麼要塗紅色的東西 發布:2025-05-16 06:42:08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