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軟體公司為什麼都是私企
① 中國民營企業為什麼不敢搞軟體研發
主觀認識高度不夠,以及高科技投資回報不確定,風險較高。
中國企業軟體不擅長的方面:
1、中國在核心技術鑽研和創新方面可拿出手的不多。
2、全球產業鏈打造也比較難(主要是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發達國家已經發動了新殖民策略,早就用投資控股的方式控制了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核心)。這就是為啥最後崛起的工業強國德國為啥發動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一崛起,發現全世界的好地方都因為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早早就開始了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所以好地方都被佔了。新興崛起的工業強國要打造自己的全球產業鏈發現到處受阻礙剝削,所以要求重新劃分所有權。
3、我國金融是國之重器,而且證券市場管理者大多為當年經歷亞洲風暴的那幫官員,所以我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都不怎麼發達、監管也比較僵化。
4、我國民營企業大多還處於創一代皇帝式控制之下,我國央企國企還處於政府行政管理之下,所以我國企業的管理,也很難如歐美企業那樣搞企業治理平衡、股權激勵。而戰略制定也經常受我國政府政策突發影響(政府掌握著大部分資源支配權和所有權、對企業所有權缺乏尊重和保護、大一統集權政府強執行力、制度規定發布不需要通過人大通過容易臨時性突然發布突然行動)。
5、中國企業同質化嚴重:不尊重不保護知識產權可以隨意模仿甚至盜竊、關系嫡系驅動銷售而非主打產品競爭力。中國式關系導致一個軟體可以賣10萬,也可以賣100萬,所以產生了很多奇葩公司。而且中國由於人口多、生產和消費的人口密度集中,所以一旦一個技術被突破攻克,會很快雪崩式的復制、大規模生產、把價格打到全球最低沒有利潤。
6、中國企業管理層又普遍沒受過套路教育,所以就喜歡瞎試(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明明有橋,非要摸著石頭過河。
7、而且中國人口多、各地經濟發展差異太大,事情就變得復雜了。就如同中國研發高鐵時,也進口了歐洲的高鐵售票系統,一測試就崩潰,就是因為歐洲人少、歐洲人做火車人少。中國人多、中國地大路遠、中國還有傳統春節情節春運。
② 為啥像騰訊,阿里這樣大公司,沒有一家去開發工業和設計軟體的
因為盜版軟體大行其道。沒有哪個傻子願意辛辛苦苦,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開發出來的軟體,剛一面市就被人盜版而前功盡棄,是你,你願意嗎?
中國人的短視和不守規矩,最終讓中國的民族軟體工業發展不起來,沒有自己的軟體,特別是那些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中國被人卡脖子,也就不足為怪了。
保護知識產權,我們才會邁入 科技 強國,才能真正崛起,否則,我們永遠都是別人的打工者。
首先告訴你:像騰訊、阿里這樣的大公司根本不會去,也不可能開發出工業設計軟體的。
騰訊,阿里大嗎?說實話,確實夠大的。但你沒發現大的只是體積。就好比一個十歲的兩百斤胖男孩,和一個一百斤體重20歲精壯小伙,誰打的過誰?
可以說動手打起來胖男孩肯定不是對手,即使塊頭大也是被揍的份。
所以,此時你看騰訊阿里,塊頭很大。但他們基本都是上層應用服務方面的。用戶多,體量大。核心的東西有多少?能拿的出手的利劍又有幾把?能夠讓美帝害怕的東西有多少?
基於服務層面的東西,可以說有你58,沒你40。只是有了你更方便了,但沒你也不至於有很大影響。
比如,我們的手機賣的很多,用戶多,體量很大,掙錢多。但是國產一直被吐槽組裝機,沒核心東西,充其量做個界面給人家的東西套個殼。
為什麼我們造不出核心的東西,比如os,晶元,工業級設計軟體類的東西?大環境問題,一切只求快。恨不得今天投入,明天就要產出!所以,基本上心思都想怎麼搞錢。
反觀工業級軟體這種,需要深入,研究, 探索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短期內還不一定看到效果。
持續的燒錢,國內的公司有多少願意去做的?
總之,還是 社會 太浮躁了,人太過於功利了。
為什麼騰訊阿里造不出工業級軟體?你先想想工業設計軟體是怎麼設計出來的?靠想嗎?
所以,做這種必須有很深的行業背景。全面的專業類技術。
而且不僅僅是有錢,使勁投錢就能成的。
你在看騰訊阿里是什麼行業背景?和工業設計有多少相關性?大家都懂。
所以,工業級軟體不是說做就能做的。他需要持續的投入,研究, 探索 。各種天時地利人和。
而我們都要養家糊口,經驗積累幾年又到了35的轉折點。又有多少人能夠持續精進下去?
但是,不得不說成績我們還是有的,在很多方面我們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我們的5G相關不也是讓美帝瑟瑟發抖嗎?
當年國內做工業和設計軟體的只有兩種結果:
1. 辛辛苦苦幾年做的軟體,發行的第二天就被盜版,沒有收入最後破產。
2. 做了一批不錯的軟體後,在快要趕上國外同行的水平之前被發現,然後國外同行發揮聰明才智幹掉了這批國內公司。典型的做法是立即把自己的產品免費給各大高校使用,且號稱永久免費,然後國內做的軟體沒人用了,最後也黃了。
工業軟體,是工業的產物和積累。國內,經常錯誤的認為這是個「軟體問題「。
而騰訊,阿里這種公司,對工業實際上一無所知。
關鍵還是這方面人才的缺泛和公司行業專業敏感度不夠。首先是騰訊,阿里這樣的大公司,都是最近十多,二十年才成張起來的。客觀的說,他們的成功,不是因為他們當初做得多麼優秀。而是得益於國內快速增長的是場。還有,就是他們把那時國外已有的先進觀念和技術,很好地本地化。
不要把他們這些公司高管看得多麼三頭六臂而神通廣大,也許,其中許多人還不如你我。只是他們當時選對了職業方向,並附之努力,加上中國本地市場的快速增長。他們中許多人也許沒有這方面(工程軟體方面)的技術儲備,甚至概念都較模糊,他們的怎敢做對一項重大投資的項目的決定。這可是較前沿,最基礎方面的投資。對長期習慣一投資就較快有回報的中國企業家來說,進行基礎技術,工程的投資好像不太感興趣。就算他們禮賢下士,願請賢人。可是怎麼請到真正賢人,找賢人的人對行業了解甚少,沒有能識賢人的伯樂,他們怎麼請?你去咨詢專業公司,馬上數百家所謂專業公司,千萬個計劃發過來,大部是A抄B, B抄C相互Tou來的表面文章(現在,個人信息被這些低端的信息T,D公司用專用電腦軟體滿大街相互抄用)。
真正的專業行家還是很少的。如果沒有專業識別能力,聽那些咨詢公司海扯,好不容易從國外花高價錢請來的專家可能是只在國外專業公司坐20-30年的好好先生。
做這行高管,不僅要軟體好,而且要很強的工程設計專業知識和未來 科技 需求的敏感度。這方面,國內人才還真的很少。
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較好走的路,易走的路,別人都先走了。你要找出全新的路,避開眾多專利門檻,還真不容易。
最後,就是上面有些朋友回答中提到的:投資風險的問題,國外大公司希望你永遠依賴它,不希望新競爭對手出現,你花大量資金搞出來的東西,還沒投放市場,別人來個免費使用,你的投資就打水。
你可能會說,我們做得比他們好,便宜點,不就行了嗎。
對不起,這個一般是做不到。簡單制圖軟體—CAD面市40年了,現在國內有沒有類似的軟體在功能,實用和方便性方面超過國外老牌公司,可能沒有吧。其它較復雜的工程工具軟體就更加不要說了。
總之,這方面路還較長,關鍵是,別人還有許多專利卡在那裡。你要繞開眾多專利,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實很好理解啦,主要基於兩點:術業有專攻,其次賺錢是王道。
1、企業核心只為了賺錢: 現在很多的人對大型企業存在很大的誤解,尤其是私企,認為這些大企業大公司應該主動承擔一些 社會 責任,回報 社會 。
事實上,任何一家企業在任何領域任何一個國家其首要核心目標從來都是賺錢,在他們眼裡利潤比什麼都重要,一切都是向錢看的。
哪些整天宣傳自己為 社會 做了多少貢獻,做了多少公益,雖然從表面和數據上來看可能都並非作假,但這並非他們的本意,這些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外在形象而搞的公關手段而已。
因此,類似阿里、騰訊這樣的大企業是不可能去考慮研發和自己未來發展利益不相關的產品。即便是華為這樣戰略布局考量非常周到的 科技 企業,自研晶元,專注通信領域技術,研發操作系統等,看起來都在補我國的一些軟肋,但本質上來說他們的核心也是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既保證一定的供應鏈安全,保證自己未來發展中的長遠戰略規劃能實現。
你看,華為這樣一家全體員工持股的特殊企業,也是這種角度進行發展,就不要說喜歡玩資本控制,玩壟斷的互聯網廠商了。看看螞蟻集團割韭菜的這架勢,你覺得阿里會玩短期長期都不賺錢只投入的項目?真是想多了!
2、任何企業術業有專攻: 除去企業賺錢的核心目標外,讓阿里和騰訊去做工業軟體很大程度上也不符合他們自己的技術實力和專業能力。
阿里只是運營商而已: 很多人總覺得阿里技術牛逼,但事實上人家的根基是運營,他是做電商起家的,在運營策劃上的能力非常強,即便是現在可以說依舊是運營強於技術。看看阿里每年策劃運營的那些促銷活動,看似都非常火爆,但這些項目其實從軟體產品的角度來看爛得很。說實在的阿里系就沒有拿得出手的應用程序,不是臃腫不堪,就是吞噬系統資源,PC端還是移動端均如此。
就這樣的設計能力,你讓他們去做工業軟體?怕不是被人給拍死!
騰訊有產品力但創新不行: 騰訊倒是做產品出身,一些細節的東西的確也做得可以,但這家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不強,早前抄襲模仿出身,現在依舊也沒強到哪裡去。
騰訊現在的遠景大規劃很少有前瞻性,大多數跟著跑!大多數領域都是先期觀望讓人家趟雷,看到有一定市場前景後再通過自己的大體量迅速殺進,最後靠自身的資源優勢獲勝。
但這種玩法放在工業軟體上就不成,這個市場早就被老外所壟斷,想要突破就需要前期集中資源猛攻,需要有創新的方式彎道超車,讓騰訊這么玩,他可幹不了。
騰訊也就玩玩微創新可以,要引領行業發展真是要他老命了。
Lscssh 科技 官觀點: 綜合來說,騰訊、阿里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主動去研發工業軟體,本身和他們自身的定位不相符合,工業軟體你沒有相關領域的積累,根本沒法入門,這兩家一個玩 游戲 一個玩資本,你讓他們怎麼整。其次工業軟體研發需要大量資本,面對這種吞噬現金流怪獸一切以利潤為上的互聯網大廠是不敢去碰的。
真要想研發工業軟體,只有業內的專業廠商,同時再有以國家為主導的資本投入支持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感謝閱讀,給點個贊鼓勵下唄,歡迎關注【Lscssh 科技 官】,謝謝~~
這不是QQ淘寶這種軟體,這些個軟體從現在來看隨便找一群有開發經驗的人要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做出來,但是不說多了你就讓他們寫個只算梁單元的有限元程序我感覺他們不一定搞得定,不但要有力學知識,還得會求解器,還要會可視化,針對特殊情況還得自己想演算法,靜力學還好,動力學更加麻煩,就以前國產的橋梁博士來看那個可視化效果簡直沒法直視。這還只是工業軟體里最簡單的了。
國內私企真正算 科技 公司的屈指可數。大多都是披著 科技 的外衣騙補貼拿稅收優惠的。尤其是某些非上市公司。中國 科技 的希望是國企跟有關部門,從前是以後很多年都會是。看看香港,我們現在就是走當年香港人的老路,眼裡有的只是金錢,資本家想的是怎麼把別人的錢全部賺走。反正他們可以移民。尤其是某些所謂的 科技 企業,自己開著外國豪車用著外國手機電子產品海外大量置業,卻大力營銷大家支持他家所謂自主套殼產品。
他們全部是披著 科技 公司外衣的高級貿易公司而已,追逐的是利潤,搞科研那是需要砸大錢的,賠本的買賣,這些商人們能幹嘛?
集中國家力量都搞不出來的高級東東,就不用寄希望於這些貿易公司了。
開發成本太高,國外同類軟體不停的開發拓展更新,好幾個G的基礎演算法編譯程序,都是基於某某語言的,可不是用已有工具軟體做個網站那麼簡單。麒麟9000不過是塗脂抹粉,要不是人家早就有個精雕好久的臉蛋子在,往哪兒塗?這還是簡單的,PRO-ENGINEER那樣極品帝王綠的臉蛋子長出來巨難,人家積累了三十年不容易追。另外作為企業只有看到利潤才會出手,這種事只有國家投資才行。
③ 東軟到底是國企還是私企,還是別的
從表面上來看,東軟是私有股份制企業。
但是東軟其中一個股東為東北大學,是國有高等院校。
這樣來看的話,應該屬於國有占股私有制股份制企業。
大事的話,還是劉積仁董事長召開股東大會共同商議。
佔有東軟股份的還有:阿爾派、東芝、飛利浦等公司。
④ 為什麼國內有點影響力的企業都是私營企業
網路、阿里、騰訊等私營企業是要在市場上生存的,在一些國家資源不如國有企業雄厚。私營企業說的不夠准確,應該說這三者是公司。
國有企業占據資源優勢,發揮主導作用。國有企業並不是都默默無聞的,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只不過是九牛一毛。國有企業的本身特殊性讓一些企業不能展示在大眾視野,或者說與我們生活無關的企業不容易進入大眾視野。例如,中遠航運。
私營企業發展足夠強大,國家會藉助間接控制私營公司股權,間接對企業發展戰略等重大決策產生決定作用。例如,持有相對控股權的南非MIH公司佔有騰訊公司的34%的股份,南非MIH公司的三塊業務中互聯網平台的投資者是中國和泰國,中國佔有絕大股份。
⑤ 山東中創軟體到底算是什麼性質的公司國企還是私企
它的網站http://www.cvicse.com/index.html
國企是企業全部資本歸國家或集體所有 私企是資本歸個人佔有 現在真正的私企不多 通常都是混合經濟 國家和個人都佔一部分資產。這個分那麼清沒必要,反正不是政府單位那麼悠閑的地方。
中國IT50強
1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2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3 海信集團有限公司
4 UT斯達康通訊有限公司
5 海爾集團公司
6 神州數碼(中國)有限公司
7 浙江浙大網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 熊貓電子集團有限公司
9 浪潮集團有限公司
10 東軟集團有限公司
11 北京北大方正集團
12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
13 朝華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4 中國計算機軟體與技術服務總公司
15 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16 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17 山東中創軟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8 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IBM)
19 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20 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
21 上海寶信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22 托普集團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23 中國民航信息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24 北京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25 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
26 北京四方繼保自動化有限公司
27 煙台東方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28 北京甲骨文軟體系統有限公司
29 南京聯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0 金蝶軟體(中國)有限公司
31 南京南瑞集團公司
32 杭州恆生電子集團有限公司
33 上海新華控制技術(集團)有限公司
34 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5 思愛普(北京)軟體系統有限公司
36 哈爾濱億陽信通股份公司
37 雲南南天電子信息產業股份公司
38 杭州新中大軟體股份公司
39 株洲時代集團公司
40 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
41 江蘇南大蘇富特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42 創智集團
43 深圳市南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44 北京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
45 畢益輝系統(中國)有限公司(BEA)
46 華立集團有限公司
47 廣州華南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48 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49 浙江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50 盛趣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