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百科 » 創新者的微信為什麼能成功

創新者的微信為什麼能成功

發布時間: 2025-08-07 13:12:00

㈠ 微信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在其他同類產品上加以創新而成功

一、微信成功的幾點啟示

第一,有效利用既有優勢資源,是微信迅速打開市場局面的基礎。騰訊自馬化騰創立起,已在網路即時通訊這一領域深耕十餘年,擁有廣為人知的以企鵝形象為標志的QQ品牌,其用戶規模、用戶黏性、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品牌認知度等都處於行業領先,特別是QQ的數億用戶數,使騰訊擁有了極為可觀的市場資源和品牌號召力,形成了它業務拓展的重要平台,微信快速發展也是充分利用這一既有優勢的結果。微信個人用戶中,很大一部分是QQ原有用戶,由於微信與QQ互補性很強,很多用戶都是同時使用兩種產品,QQ用戶可以平滑過渡到微信,二者的結合使微信用戶增長很快;同時,微信用戶通過導入QQ好友和手機聯系人,熟人間互相推介和影響,用人際傳播的方式使很多原本不了解微信的人也成為用戶,這種「病毒營銷」手段快速擴大了用戶群。龐大的QQ用戶對微信快速打開市場功不可沒,這也是它能夠超越米聊、易信、來往等同類產品的重要基礎,當然,在利用原有用戶資源的同時,微信並不是QQ用戶的簡單平移,而是重建新的關系網,建立了一個更加穩定、更加活躍、更適用於移動應用的關系網路。

第二,靈活的內部創新機制,是微信這一新業務孵化成功的內生動力。由於智能終端的普及以及物聯技術的發展,未來的互聯網發展趨勢將是人聯網、物聯網乃至交互聯網,而將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結合起來的移動互聯網成為目前發展最快、市場潛力最大、前景最誘人的業務領域。騰訊以其敏銳的商業嗅覺准確把握了這一趨勢,順勢推出微信,成為移動互聯網領域人際交互的重要載體。在各種APP應用中,微信成了裝機必備,微信用戶數幾乎可以等同於智能手機的出貨量(2013年底國內智能手機用戶約5億,據IDC統計)。能及時抓住機遇,是騰訊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與新業務孵化能力的體現。「微信之父」張小龍受到小米手機推出的「米聊」的啟發,致信馬化騰要求開發一款類似產品,馬化騰給予了充分授權以及人、財、物資源的足夠支持,最終使微信從一個初步構想發展為成功的產品。與張小龍領銜的微信開發團隊並行的,其實還有一個手機QQ團隊,最終在競爭中處於下風。馬化騰意在通過內部競爭,激發創新活力,把結果交由市場裁決,能者勝出,適者生存。可以說,騰訊構建的創新機制,包括組織的靈活性、用人機制、創新文化、市場化的資源配置等,是微信成功的重要內生動力。還有一點,微信完全是由騰訊自主開發的,基於以往的經驗和技術基礎,開發團隊更能做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這跟運營商曾經推出的完全交給第三方公司開發的同質業務大為不同。

第三,對產品的精益求精,是微信俘獲用戶青睞的關鍵。科技不斷發展,帶來的是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以更快捷、更方便、更個性為特徵的產品品質與用戶體驗,是互聯網產品成敗攸關的核心因素。好的產品背後是對人性的洞察和藝術修養,也需要哲學思維為基礎,真正成功的工程師絕不只是技術匠人,而更像是喬布斯那樣的「哲學家」和「藝術家」。用過微信的人都能感受到,微信在產品品質上下了很大功夫,無論是功能還是細節都有可圈可點之處,這些特色也成了吸引用戶的基礎。在不斷推出的新版本中,每次都有功能的擴充或者效果的改進。在用戶體驗上,微信明顯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盡可能滿足應用移動化和快捷化的要求,在美學理念上充分考慮設備條件和使用環境的特點,採取簡約主義「少即是美」的風格。比如微信創造性地使用了二維碼這一工具,省去了用戶登錄帳號時手動輸入的麻煩,也為賬號推廣帶來了不少便利,對微信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切都凝聚著微信團隊的敬業精神、專業主義和職業態度,為了開發出好的產品,他們常常為一個按鈕的顏色、為像素的細微差別反復測試、討論多日,秉承著「極客精神」,在產品開發上精益求精,專注細致,執著乃至偏執。產品品質與用戶體驗決定著互聯網產品的生存期限,縱觀騰訊的每一款產品,基本上都能穩定在既定水準上,在穩定性上做得很好,產品落地和迭代速度比較快,這與其對產品的重視是分不開的。而其他很多模仿國外應用的公司,產品常常大起大落,缺乏足夠的技術磨合,自然難以招徠消費者的青睞。近幾年,企業界流行一句話:「一流企業賣標准,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技術,四流企業賣產品」。高談闊論之下,似乎賣產品成了不入流的事。豈不知,產品是一切的基礎,不管是有形的實物還是無形的服務,如果連產品都做不好,在競爭不完全、信息不對稱時尚可唬弄顧客,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條件下,怎麼可能占據顧客的心智空間和有限的注意力,贏得生存發展?還要盲目追求品牌和標准,豈不是捨本逐末?

第四,對市場變動的快速反應與及時調整,是微信節節勝利的有力推手。騰訊為人稱道也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它的模仿能力,它的很多產品都是在借鑒、模仿、改造其他產品的基礎上推出的。在知識產權保護極不完善的商業環境中,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成本太高,甚至誰創新誰死,出現所謂的「降維競爭」和「逆淘汰」現象。如果摒除簡單的道德譴責,客觀來講,在某種意義上,騰訊這樣的公司實際上在為中國企業找尋創新的可能性,從「試對」「試錯」正反兩面探索知識產權保護的邊界。不難看到,盡管騰訊的一些產品在思路上借鑒了別人,但產品本身已經做了很大改進,雖然是模仿,但總能抓住產品的精髓,往往比初創公司做得更好。微信的模仿對象包括米聊、kik以及Color等,從每個產品上借鑒一些優點,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通過一系列的「微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成功之道在於組織扁平化和信息傳遞無障礙,敏捷的市場反應,應對有方以及很強的執行力。最近十分火爆的「新年紅包」就是一例,此前一些競爭對手已經推出了同類產品,微信團隊在此基礎上改良創新,僅用了十幾天就推出「新年紅包」,利用春節這一有利時間窗口,以小博大,以快打快,取得奇效。騰訊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由於使用「新年紅包」需要與銀行卡綁定,其劍指的是移動支付這一巨大市場,騰訊為此曾拿出5億元發展「滴滴打車」,收效並不明顯,而「新年紅包」用極小的成本就獲得了千萬級的用戶數,在移動支付領域占據了重要一席,不得不佩服騰訊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對中國社會人情世故的洞察,背後則是一整套成熟的商業邏輯體系的支撐。在電商平台這一領域也是如此,騰訊通過微信偶然闖入,但一旦發現機會,反應極為迅速。盡管與阿里巴巴的系列產品相比,微信賬號的消費應用情境有限,與移動支付間還存在著「情境隔離」,但騰訊依其「破壞性創新」能力,完全有可能打破固有格局,重塑業界生態,值得期待。

第五,資源配置的系統性與協同性,是微信形成良好業務生態的重要保障。微信的成長得益於騰訊的發展基礎、寬松環境和資源傾斜,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內部合理的資源配置、業務組合帶來的系統性和協同性,在QQ、微信兩大主力產品以及郵箱、游戲、財付通、微博、瀏覽器、新聞等眾多功能之間生成了有機的業務生態鏈和價值鏈,形成了相互增值、協同促進的產品集群。在這過程中,騰訊注意利用自己強大的用戶資源來整合業務和強化新業務,這一點與湖南衛視各個節目互相營銷、資源互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㈡ 微信的創始人是誰

微信的創始人是張小龍。張小龍是一位在中國乃至全球互聯網行業都享有盛譽的人物,他的主要特點和成就包括:

  • 傑出代表:張小龍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傑出代表,以其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和卓越的產品設計能力而聞名。
  • 產品締造者:作為微信的創始人,他憑借豐富的技術背景和領導能力,將微信從一個即時通訊工具發展成為擁有十億級用戶的綜合性社交平台。
  • 用戶體驗極致追求:在創立微信之前,張小龍已在騰訊公司負責多個重要項目的開發工作,對互聯網技術和用戶體驗有著深厚的理解和極致的追求,這為微信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創新引領:張小龍一直秉持「用戶至上」的理念,不斷推動微信的創新和發展,從最初的文字聊天、語音通話,到後來的朋友圈、公眾號、微信支付等功能,微信的每一次迭代都緊密圍繞著用戶的需求和體驗進行。

張小龍的成功故事不僅對於互聯網行業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也激勵著所有追求創新和卓越的人。

㈢ 微信獲得極大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微信平台不僅完全改變了中國人在線交流和社交的方式,還改變了他們日常支付和消費的方式。微信已不再是一款應用。雖然微信的巨大成功更集中於中國的市場,但它創造出新類別的「消息即平台」概念。那麼微信為什麼會成長的如此迅速呢?

1、自我競爭微信基於移動端的消息應用,在最初並非騰訊的核心業務,但後來微信重塑了中國的消息服務。在認識到移動互聯網不斷成長的重要性後,騰訊在2008年發布了移動版QQ,但總是優先PC體驗的功能阻礙了這款應用的發展。

後來,騰訊在當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QQ郵箱團隊的一個小研發團隊開發一款新移動應用,不懼它日後可能與公司其他產品所產生的競爭。

這個只有7名技術人員的團隊,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開發出了第一代微信。與2011年1月發布,最初僅僅是一款簡單的消息和圖片分享應用。這個精益專注的團隊,很快便發布了對中國移動服務影響最為深遠的產品。

雖然微信已擁有大量的功能和服務,但產品團隊依舊保持了非常簡潔的用戶界面。微信應用只有4個Tab:微信、通訊錄、發現和我。他們一直嚴格局限讓微信應用只有4個Tab。因為他們發現每增加1個Tab,會讓最左邊Tab轉化率下降20%至30%。

總結微信團隊找到了保持團隊活力,實現自我競爭,並開發出能夠滿足用戶文化需求和強調群體互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他們一直致力於創建可以所有移動消費者都可以盡情使用的的簡單工具。在這一點上,微信不僅僅是一款應用,它就是互聯網。

㈣ 微信是如何成功的

二 微信成功的原因
1、產品品質:
微信無論在細節還是功能方面,都具備可圈可點的亮點,正是這些產品功能上的特色,在早期吸引了初期用戶,這是基礎。在後續的產品改進中,每個版本的微信在品質方面,都有著傑出的創新,比如此前承載著一個小故事的一條鄉村小路的圖片。
同時其他方面也有著類似狀況

2、推出時間迅速並且專註:
不像雷軍後來棄米聊不聞不問,全部心思在小米手機。這是我個人認為微信能超過米聊的主要原因。
微信誕生時間雖然晚於米聊一個月,但這個時間也早於其他移動通訊軟體,首先在時間方面占據了一定優勢;而且微信在後來的版本中一直保持專注姿態,無論平台版本還是功能擴充,每個大版本都有質的變化。
而米聊所屬公司小米,此時正將精力投放於小米手機身上,從而分散了自身精力也忽略了微信的殺傷力,這是我個人認為微信後來超過米聊的主要原因之一。

3、騰訊郵箱、QQ等平台推波助瀾:
這個無須多說,接受QQ消息、QQ郵箱WEB端的直接推薦等等方式,直接推動了微信的成長速度。

4、微信強大的市場營銷和產品推廣工作;
無論是騰訊內部的工作人員,還是外包服務的產品推廣公司,對微信的市場推廣工作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工作。從此前微信傳播過程中的載體、內容、方式、創意等等方面來看,我認為騰訊公司在市場營銷這一塊的宣傳推廣,也直接促進了微信的成長速度。

5、優秀的團隊戰鬥力:
微信負責人張小龍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加之騰訊提供的微信團隊在通訊類產品上也有著一定經驗(Foxmail、QQ郵箱等)

6、對用戶需求的了解和把握:
據聞張小龍每個禮拜都會特意搜索用戶對微信的反饋信息,對於有價值的新聞和博文,都會仔細閱讀;同時其在微博上針對用戶提出的疑問和批評,大多情況下也會親自解決回復,所以微信在對用戶了解和服務提供方面,也為日後微信的發展打好了基礎。
期間聽聞一個傳聞,針對微信消息,是否設置對方用戶在閱讀之後,微信消息顯示閱讀狀態,微信內部團隊就討論了3天,不過此消息個人無法證實是否真實,但目前來看可信度高。

7、移動互聯網趨勢:
如同傳統互聯網需要QQ,移動互聯網也需要一款即時通訊,微信發展時其他競爭者大多還未成氣候,而通訊本身以通訊網路起家,在這方面占據天時、人和。
三 用戶調查體驗
1、問卷、座談、走訪
利用問卷、座談和走訪的形式了解微信在人群中的佔比率、以及用戶的評價等第一手信息。三種方式則主要以走訪為主,問卷和座談為輔,受訪人群在職業上分為在校同學、社會人士;年齡上從14歲到55歲。在受調查人中知道微信的人有90%以上,而微信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普及率比30歲以下的年輕人少很多。在青年人中,絕大多數用戶選擇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為使用方便和免費,但是也有23歲如伊某主要是利用「漂流瓶」娛樂,消遣時間。在受訪人群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不使用微信的李某,今年50歲。她認為手機上的聯系可以通過手機電話簡訊,沒有必要使用微信。40歲以上使用微信較少的原因:一是很多中老年人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不高,覺得智能手機操作不便;二是周圍環境中使用微信的人不多。調查顯示微信並經常使用微信的比例為74%。此外,走訪發現,微信的使用率和普及率都遠高於其他即時通訊軟體。
2、親身體驗感受
從微信最初版本直到最新的5。0版本有2年的微信使用經歷,見證了微信從一個簡單的文字傳遞軟體發展到如今用戶過億的即時通訊軟體,同時筆者發現身邊朋友漸漸加入微信的行列。作為騰訊億萬用戶中的一員,用戶的感受永遠是最真實的,因此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自身對智能手機的了解契機,分析微信成功的原因以及分析微信在科技和文化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四 巨大的市場價值
當你的某種產品擁有兩億的用戶數時,要想從中獲利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微信背後的市場價值深不可測,騰訊更是將它當成公司未來發展的支柱,毫不誇張的說,微信的發展決定騰訊未來的命運。首先,微信並不是QQ 用戶的簡單平移,微信旨在重建現有的關系網,建立一個更加牢固、更加活躍的關系網路。QQ 很多時候就是一個聯絡工具,人人網越來越像一個門戶網站,微博是一個人們可以表達自我的地方,可是它不夠私密。而微信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它小巧而又擁有強大的功能,即公開有能保證隱私,可以說很多方面都優於傳統社交工具。它能夠滿足人們內心深處神秘的交友的沖動,又可以維持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的關系鏈。隨著智能手機逐漸的普及,我想微信很可能取代傳統的社交工具,它的市場價值不可估量。龐大的用戶數量是醞釀商機的土壤,人們的社交方式的轉變非常值得商家關注。微信給商家提供了一個比微博互動性更強、曝光率更高的廣告平台。雖然現在有企業微博等多種宣傳手段,但是都有一些相同的問題,比如互動性不強,關注度不夠。一個企業可能會有很多粉絲,但是好多都是不活躍的,很難參與到評論中去。這樣的廣告模式其實還是停留在傳統時代的模型上面,與平面廣告差別不大,只是借了微博這一件光鮮的外衣而已。企業官方微博的這些問題使得企業對其熱情不高,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微信就要比它靈活得多。它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 B2C 平台,各大電商想要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和微信打好關系至關重要。所以,微信的營銷價值不容小視。未來的互連網時代一定是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是一個「人聯網」、「物聯網」甚至是交互聯網的時代。微信已經走在了移動互聯網的門口,即將帶領我們步入一個新的時代。LBS 是未來的互聯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需要一個很好的載體來幫助我們實現,這個載體就是微信。在社交上微信實現了人與人之間點對點的溝通,它引領了移動社交的潮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點對點的服務也逐漸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點對點的服務帶來的將是個性化的生活和更加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其實騰訊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微信這么多的優點,如此巨大的潛在價值,或許都不是騰訊追求的主要目的,馬化騰想做的,是將這些市場價值全部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所謂的O2O (online to offline )閉環,實現「二維碼+賬號體系+LBS+支付+關系鏈」一體化,完全打破線上和線下的障礙,讓微信賬號成為我們最重要的賬號。雖然這個設想有些天馬行空,但是它裡面蘊藏的無窮的價值值得騰訊將未來賭在它的身上。他要構建自己的商業帝國,這個商業帝國以微信為基礎,他們現在要做的的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添磚加瓦,讓它變得更加牢固可靠。上圖很好的展示了未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組成部分,微信就是要將這些東西聯系起來並形成一個良好的商業生態系統,並以此帶動其它行業的發展。微信最終會改變我們的生活。

㈤ 微信為什麼能成功

有時候判斷一個互聯網產品的成敗,你都不需要看數據,只需要看看周圍人就可以了。最近,我發現周圍幾個和我一樣上歲數的人都開始用微信了,我知道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產品了。

當然,我還是去查了一下公開數據:截至2011年11月,微信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5000萬。這是個可以給米聊很大壓力的數字。米聊是初創公司小米科技在微信之前推出的一款類似產品。這似乎是過去幾年數億故事的再次上演而已——一個新的互聯網產品興起之後,後加入進來的騰訊往往會最終抓住機會。

對於這樣的故事,一個慣有的思路是,騰訊是一個大公司,擁有小公司所沒有的資源,而QQ聚集起了龐大的有粘性的用戶群,所以每每能夠成功復制新的產品和應用,而且影響到了小公司的生存空間,進而扼殺了創新。
如果你了解一下美國互聯網的競爭路線,你就會覺得這種思路有問題了。Skype同騰訊一樣聚集了數以億計的即時通訊用戶,也同樣擁有很高的用戶粘性,但Skype最終淪落到了一個被數次出售的境地;Google、雅虎也擁有龐大的用戶群,也曾經什麼都去嘗試一下,但極少有成功的模仿產品。

那麼為什麼騰訊能夠做到呢?

懂產品 從模仿的角度來說,騰訊是一個很懂產品的公司。這使得騰訊模仿的每一款產品都能夠穩定在一個既定的水準上,類似那種工廠化的產品開發。這使得騰訊在產品層面上不會出太大的問題。對於其他大部分也是模仿國外應用的小公司來說,要達到類似的水準其實需要更長的磨合期。

微創新 微信和米聊最初的模仿對象其實是kik,但後來隨著微信的發展,你會發現其實更像是Color。Color最初的定位就是那種典型的陌生人交往應用,微信從陌生人交往的角度做出了一系列小的創新功能,如漂流瓶、搖一搖、查看附近的人、秀二維碼等。正是這些創新的功能真正讓微信的用戶激增,而不是僅僅依靠與QQ和QQ郵箱的互通。
執行力 作為一個大公司,騰訊在新產品上的執行力似乎並不遜色於初創公司。2010年12月10日,米聊發布Android版,12月23日,發布iPhone版;2011年1月12日,發布Symbian版。微信2011年1月24日發布iPhone版;27日,發布Android版;29日,發布Symbian版。去年一年,微信共發布4個平台版本共44次更新。

你看,同樣是模仿國外出現的某個新的互聯網產品,假如一個大公司在穩定性、微創新和執行力上都做得不差,甚至比初創公司做得更好的時候,初創公司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即使你有一個原創的好想法被大公司復製成功了,那你仍然無需抱怨——很可能關鍵的原因是你的點子太簡單了,或者你沒有把這個好點子做出門檻。

對創業公司來說,最難復制的就是企業家精神和真正的創新能力。假如扎克伯格把點子還給Winklevoss兄弟,恐怕就不會有現在的Facebook了,因為像牆、戳一下以及開放平台這些真正將Facebook推向高潮的東西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來的。

國內的創業者經常指責騰訊利用其強大的用戶資源來整合新業務,以至於讓創業公司喪失成功機會,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在指責騰訊創新的時候,創業者也要思考自己是否是真的在創新,如果大家都是模仿者,那麼騰訊表現出的創業公司才具有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也是值得稱道的。

我們甚至可以換個思路去看待創新問題。美國媒體在評價這個歷史堪比美國在線的公司的時候,更多的是帶著羨慕的口吻,它們最初提供的服務都以即時通訊著稱,而美國在線在美國互聯網領域打醬油,而騰訊經過不斷的創新,是全球不多的幾個在用戶規模和用戶依賴度上接近Facebook的公司。十幾年歷史在互聯網業差不多是骨灰級公司了,對比那些曾經表現為一統江湖架勢的公司來說,騰訊大而不倒的秘訣,恐怕也只有創新才是唯一解釋,商業就是這樣。

熱點內容
餅圖比例和數值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2025-08-07 15:59:45 瀏覽:811
小米插排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8-07 15:59:37 瀏覽:906
為什麼手機相冊打開就閃退 發布:2025-08-07 15:53:40 瀏覽:736
朋友回你微信慢是因為什麼 發布:2025-08-07 15:47:59 瀏覽:286
山東成山頭的海為什麼是兩個顏色 發布:2025-08-07 15:35:40 瀏覽:685
為什麼蒙住眼睛無法走直線 發布:2025-08-07 15:29:46 瀏覽:32
手機前置攝像離遠為什麼顯臉大 發布:2025-08-07 15:29:46 瀏覽:742
基金凈值走勢為什麼有3種顏色 發布:2025-08-07 15:29:09 瀏覽:101
離婚他一定要我先搬東西為什麼 發布:2025-08-07 15:19:19 瀏覽:714
櫻花動漫p為什麼找不到了 發布:2025-08-07 15:19:15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