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都要食育教育
1. 如何对孩子实施“进餐教育”
以往食育的中心是以生物健康为要的营养学和食物的安全性,现在这种观点仍未改变。其因之一是,营养缺乏很平常,所以要均衡地摄取营养以维持健康的体魄,这成为教育的最重要课题。
其二,营养教育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如果不摄取一定量的营养就会导致缺乏症,一天的必要摄取量易于数据化,通过逻辑证明很容易获得多数人的认同。
为此,营养教育作为饮食教育较早地被系统化了。另一方面,进餐教育则是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的文化人类学和饮食文化为基础,和精神(心)层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心”本身就很难确定其概念,要进行逻辑上的说明就更难了吧。
如果问及人们追求怎样的饮食时,一般都会回答说是安全且营养均衡的饮食吧。因为事实证明,如果食用不卫生的食物,打破营养均衡的话,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如果回答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就餐的话,就会被反问“为什么”而穷于应答。大家一起享用亲手做的菜会更开心更美味,不止小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通过体验都会有相同的体会,但是却道不出缘由。大家热闹地边聊边做饭,然后一起享用。人类创造了社会,此乃人类食育之基本。可是,对于“为何重要”却很难得到一个明确的解答。
像“为何重要”这种问题很难得到解答,往往难以与营养和安全教育相提并论。也就是说,让多数人接纳的理论化过程很困难的话,往往难以成为教育的对象。反而言之,可以说当今的人类社会规则就是将理论化内容的堆积而成的。这样的社会越进化,对人类生存很重要却难以理论化隐藏在背后的某些东西恐怕就会被舍弃了。其结果,各种社会扭曲现象和社会病理就会四处爆发,人类社会的脆弱性也会尽显无疑。近来这种征兆也是随处可见。
这样看来,能否能简单地说明问题,确实是对食育的方向性有很大影响。不仅仅是食育,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当中,许多事物虽然重要却由于难以进行逻辑证明而被掩埋了。其他领域暂且不论,就饮食而言,如果食育不把进餐教育考虑进去的话,是不够充分的。文化人类学者梅棹忠夫使用的就是人类日常饮食活动中的“饮食学”(译者注:日语为“食事学”,而非营养学2)。最近,藤泽良知也说到“人是可以相互认可彼此人格的人,是形成人类活生生社会的人。用餐则养成了人类的感性和情绪,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基本。不得不说全社会都缺乏这种认识” ,阐述了幼儿期进餐教育的重要性。
“饮食学”是近30年前文化人类学研究者所使用的概念,甚至在100年前村井弦斋在《食道乐》一书中就讲述了“食育”的必要性。因此,在这里已经无需再谈饮食学及其教育的定义了。非要说的话,“食育就是教导健康定义(WHO)里的与维持‘精神层面’、‘社会层面’的健康息息相关的饮食学理念”。
2. 为什么现在国家越来越注重食育
食育是以食物为载体或中介的教育形态,具有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健全幼儿人格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等教育功能。很多发达国家的食育课程也已践行了很多年,日本甚至立法保证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到优质的食育教育。为了推动中国的食育发展,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好侍食品(中国)专项基金携手中国食育倡导者-食话共同开展了食育系列活动,为孩子们送去丰富、多元、趣味、专业的各类食育课程。
3. 食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食育教育的内容是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格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
开展食育课程的意义
食育课程是以饮食为载体,让孩子在食品营养、作物种植、烹饪实践、文化礼仪、搭配膳食的学习、实践与体验过程中,发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生活智慧的课程。学生们通过食育课程,树立健康管理意识、弘扬劳动精神、提升文化素养,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生幸福的能力。
食育课程涵盖食品营养研究、种植体验、理论研究、家政实践、义务帮属、自助取餐、餐次礼仪、节约感恩八个领域,通过食育理论学习、实践课程体验,让孩子在食育过程中沐浴在自然与文化的春风里,引导孩子关注环境、热爱劳动、尊重文化差异、树立民族自信、开阔全球视野。
4. 幼儿食育意义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一个基本点。有些专家认为,从儿童会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所有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生。
在饮食中培养艺术想象力。儿童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而不及其余家长和幼教人员则应在“食育”过程中,把桌上餐“艺术化”地做一一介绍。比如,一道加入了海带的五香菜串儿,其海带丝就像扎在姑娘头上的黑丝带等。儿童对此有兴趣之后,对每一种饮食都会做极为丰富的艺术联想。
在饮食中培养其人生观。在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时,便可结合介绍这些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劳动。当然,让他们参加食物的制作,更会加深对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会。再有,有的儿童在吃鱼时,怕被刺喉,或者对食物的某种颜色及形状望而生畏,家长便可以“勇敢面对现实”予以鼓励。不过,让他们知道,集中精力,认真慢吃,多多锻炼才行。在饮食过程中,以多种食物为由头,培养激发儿童的正确人生观,也是“食育”的重要内容。
《食学(第二版)》(线装书局2020年版)从食业者教育和食者教育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食业者教育的对象是食业从业者。对食业者的教育古已有之,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食业者教育发展迅速渐成系统,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教育体系。在教育体系日趋系统的同时,也存在着教育内容不够完备、发展不够均衡、教学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
食者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人。通过加强食者教育,可以减少由饮食不当带来的疾病,减少食物的浪费,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食者教育的内容包括传承传统的膳食文化,普及膳食的基本元素和安全知识,培养健康、均衡的膳食行为,树立与生态协调的意识,感恩食物母体系统提供食物,培养合理膳食的基本技能,以及培养对食物的审美鉴赏能力。
5. 幼儿园为什么要进行饮食与营养教育的意义
良好的学校营养教育有助于实现以下目标: 1.为儿童少年提供适合本国文化和年龄特点的有效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懂营养”的消费者和社会人,能够做到: (1)应用营养学原理,对健康的食物和饮食行为自己做出决定。 (2)以身作则,影响同伴、家人和其他人,甚至包括自己未来的孩子。 (3)能够看到自己的食物选择...和饮食习惯如何影响环境,学会主动去保护和改变环境。 2.学校营养教育重视向儿童少年传授营养知识,开发其知晓力,但更重视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促进态度/信念变化,以实现行为改变,即:抛弃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和巩固健康的饮食行为。该知——信——行模式贯彻学校营养教育始终。 3.首先帮助学生们感性认识一些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如营养不良、贫血、营养素缺乏症和肥胖等,通过教学引导他们去了解这些疾病的危害性。既让孩子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人类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如合理膳食制度、营养素平衡、科学饮食行为)来解决这些问题,激发自觉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到各种学校营养干预活动中去。
6.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注重孩子的餐桌礼仪培养
中国是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很重要的一种,良好的餐桌礼仪不仅仅是家庭素养的体现,更是孩子成长中良好家庭教育的表现。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好侍食品(中国)专项基金联合食话共同打造的知食海报中提到,不仅仅是中国,国外也很注重餐桌礼仪的培养。食育不只是教会孩子认识食物、选择食物,它更是培养孩子想象力、人生观的基础。就拿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来说,不仅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还会在培养的过程中让孩子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和体验,最终成为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的人。
7. 如何看待中国的食育教育
目前国内的食育教育相对还比较匮乏,可能与目前中国儿童的教育压力比较大的原因有关。家长在关注儿童学业的同时,无法同时兼顾更多的知识内容。因此食育需要从政府、学校、家庭入手,做更多的普及和推广。食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基础。好侍食品(中国)专项基金开展的“好食之旅”系列活动设计的食育课程兼具了德智体美劳的多元化渗透式教育,和传统的教学相比,食育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能给孩子们带来最直观的感受。通过食育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孩子们的营养健康知识和辨识食物是否健康和安全的技能,为提高学生未来的健康生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8. 食育教育,培养孩子们健康的饮食习惯读后感悟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1.不吃粗粮,饭白了,脸却黄了
现在许多孩子不愿吃粗粮,由于粗粮纤维多,口感不好,不容易接受。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吃精米白面是生活条件改善的标志。至于少年儿童,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粗粮为何物。但是,随着长期拒绝粗粮,光吃细粮之后,大量地出现了少年儿童患高血压、糖尿病。这是为什么呢?已知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伴有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损失,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丢失也很明显。将小麦精制成富强粉后,仅保留了原来小麦中20%的镁、13%的铬、12%的锰、50%的钴、37%的钼和21%~31%的锌。我国民间传统食品红糖中含铬及多种微量元素,而精制白糖中不仅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素含量极低,还可刺激尿中铬的排泄。微量元素铬长期摄入不足,可增加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发病率。由此可见,“食不厌精”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当下许多人不是精制大米不吃,不是富强粉馒头不买,结果是孩子的饭白了,脸却黄了。有趣的是,正当我们主食由粗变精之际,发达国家却大踏步走上回头路——由细粮复归粗粮。德国全麦面包销路大畅;在日本,烤红薯的香气重又飘散在城市街头;新西兰“主食吃杂一些,配以豌豆、蚕豆等”已成为政府的号召;美国则把全麦面包放入“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国际营养学界提出“饮食清淡、热量平衡是长寿的关键”,与我国“粗茶淡饭,吃出铁汉”有异曲同工之妙。
粗粮包括小米、黄米、大麦、荞麦、玉米、高粱、青稞、黄豆、毛豆、蚕豆、绿豆、红小豆、豌豆、薯仔、红薯、山药、栗子、菱角、花生米、芝麻等。过去,粗粮含有的膳食纤维,曾经被认为是对人体没有营养作用的成分。70年代西方的营养学家才认识到,粗粮里的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在预防某些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肠癌、阑尾炎、便秘、痔疮、糖尿病、心脏病、高胆固醇症及肥胖病等。同时也认识到粗纤维的概念已不适用,因而将这一名词废弃,改称膳食纤维。西方发达国家主食选择上的反复告诉我们,与其撞上“南墙”再“回头”,不如注意坚持中华民族的饮食结构才对孩子健康有利。
2.过量甜食“徒取其适口,而阴受其害”
西欧和美国人每天食用蔗糖约100克左右,人们很关注食糖对健康的影响。蔗糖的安全性虽被公认,但过量会导致肥胖和慢性病。糖的摄入量以不超过食物总热量的10%为宜,应控制在每日60克以下。众所周知,胰岛素可以诱使细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辅酶合成。糖吃多了,剩余的葡萄糖正是借助胰岛素的作用,在细胞内转化为脂肪酸,进而合成脂肪,脂肪组织分布在皮下及各个脏器内外,最终难逃肥胖病的羁绊。
很多孩子都喜欢吃甜食、喝饮料,这些食品中含糖较多,吃多了必然影响正餐。人类生性爱吃甜食,有的孩子甚至嚼糖睡觉。不仅不利于牙齿保健,高糖饮食还易使蛋白质糖化变质,造成神经损伤,削弱智力,加速大脑老化。习惯高糖饮食的孩子智力测验成绩差,情绪不稳定。调查表明,饮食中蔗糖的比例与学习成绩和智商呈负相关,营养素含量低、蔗糖高的膳食对学习状况有明显不良作用。所以,正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言:过量甜食,其结果必然是“徒取其适口,而阴受其害”!
3.“口重”诱发高血压
在德国法兰克福市举行的医学会议上,食盐被指控为“秘密杀手”,在工业化的国家,被食盐送进坟墓的人比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还多。高血压以及由它引起的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等疾病是同“口重”—吃盐过多有联系的。因此,改变“口重”的饮食习惯,是控制高血压患病的重要措施。
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74岁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2%,仅此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就有约1.3亿人!20世纪80年代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每天以1万人的数值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在全国由北方至南方,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北京市高血压患病率为广州市的4.4倍。资料表明,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平均为13.5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每人每天摄入5克以下食盐的标准相比显然太高了。以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山东(平均17.3克)和最低的广西(平均7.5克)相比较,两地农民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差近一倍,分别为15.3%和8.2%。我国对5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限制食盐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每天食盐量限制在4克时,有10名患者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限制食盐确实是非常简便、有效的防治措施。食盐摄入量如能减少到每人每天5~6克,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就可以明显减少。
“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山东的农民一天吃多少盐呢?吃17.8克盐,山东农民高血压发病率是11.8%。广西的农民一天吃7.5克盐,高血压发病率是8.2%,居住在北极圈里边的爱斯基摩人吃4克盐/日,高血压发病率只有4%,而日本北海道的秋田地区由于习惯吃咸鱼,他们每天要吃26克盐,高血压的发病率达到28%,所以吃盐量和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在烹饪时菜里的加盐量是1% 比较合适!其实对食盐的味觉感受是由习惯养成的,“口重”的饮食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口轻”的正确饮食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
4.牙齿长得乱,根子在吃饭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到口腔医院进行牙齿矫正,许多人不禁问:现在矫正牙齿的孩子怎么这么多?造成牙齿错牙和畸形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据临床统计,其病因中遗传因素占29%,环境因素占71%。而咀嚼功能退化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家长曾经带着一个一岁半的孩子来看病,原因是婴儿到现在还不会咀嚼,询问后才发现,家长认为亨氏婴儿食品是价格昂贵的贵族食品,所以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只吃各种糕状的亨氏婴儿食品,由于孩子从来不吃天然食物,所以到了将近一岁半时,还不会咀嚼。
现在儿童食品越来越精细,由于大量食用奶制品、面包、膨化食品等精制食物,孩子越来越懒得咀嚼硬东西,致使孩子咀嚼功能越来越弱,使得口腔内外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颌骨也不能很好地发育,由于牙齿数量没有减少,所以造成错牙和畸形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细的食物还容易诱发龋齿,造成牙齿缺损,致使乳牙过早地丢失,导致恒牙萌出的间隙不足,从而造成儿童牙齿排列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