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必须上学日本着
⑴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学 大江健三郎
上学,可以识字,可以学会思考,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就算以后离开父母,你也可以在社会上立足。
另外,可以把家里的开支情况告诉孩子,这样让他知道,父母的辛苦工作才换来今天他可以好好去读书,而不用出去打工。
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成熟,这些是要时间慢慢才能体会到的。让孩子耐心等待,时间会教会他读书的意义。
⑵ 人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呢
读完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写的。在这本书里,大江这样写道:他的大儿子光是个智障孩子,当时,他们都不愿让光去学校,生怕他会受到伤害。“光为什么非去学校不可呢?……但是,这个连身为大人的我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光却自己找到了答案。”光去学校不久,就与一位同样有残疾的同班同学成了好朋友,他还帮助这位比自己还弱的小伙伴去上厕所。能对朋友有所帮助,这件事情对于在家中完全依靠母亲的光而言,是非常新鲜、喜悦的。后来,光在与小伙伴的相处中,喜欢上了音乐,而对他来说,这是开启内心,并且传递给他人让自己和社会有所关联的最有效语言。光与小伙伴、好朋友的相处,让大江也悟到了答案:“为了学习这些东西,我想不管在任何时代,这世界上的孩子们都应该要去上学。”我想,这就是孩子为什么要上学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了——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让自己与社会有所关联,而其他的东西都在其次。“我认为这是自己人生里所得到的不计其数、各色问题的答案中最好的一个。”阖上书,望着舷窗外眼底的云海,我听见了自己与大江健三郎共鸣的心音。
⑶ 为什么小孩子必须要上学
因为责任,这是一个孩子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也是人类进步的责任。这有点瞎猜,不过我们先从我学到的开始。
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知识的传播。我们至少有20年的时间来学习上一代人的经验和知识,如果孩子能够生来就继承父母的知识,那么人类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所有的孩子都不上学,没有系统的教育,只有生活经验和父母的主观指导,那么毫无疑问,我们人类社会将会有一个严重的回归行为。对于孩子们来说,上学是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离开疼爱自己的亲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恐焦虑的情绪。集体活动可以增加孩子与同伴的往来互动的机会,增强其人际沟通的能力。
孩子如果喜欢独自活动,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的孩子,只要我们早发现,就能早教育和引导,在老师的帮助下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加以适当引导,运用正确的方式也能让他走近集体,参与到各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上学是最系统、最快捷、最普遍的学习方式。也许我们可以开玩笑地告诉孩子们: 学校里,你们是拯救人类种族中最美丽的男孩,堪比奥特曼打败小怪物。
⑷ 急求高人指点一篇大江健三郎的《为什么孩子要上学》读后感。重谢!!!
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当中,我曾经两度思考过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痛苦,但是,除了沉思之外别无他法。不过,就算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拥有过沉殿思考的时间,日后回想起来,就知道其实非常具有意义。
当我思考此事的时候,很幸运地,两次都得到了好答案。我认为这是自己人生里所得到不计其数各式问题的答案中最好的一个。
初次遇上小孩子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思索不如说是强烈质疑,那发生在我十岁那年的秋天。当年夏天,我的国家在太平洋战争战败。在这次战争中,日本和美、英、荷、中等联盟国开打,核子弹第一次降落在人间都市。因为战败,致使日本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那以前,我们小孩子,甚至大人,都被教育着去相信,我们的国家里具有强大力量的天皇是个“神”。但是战败后,很显然天皇也不过是个凡人而已。
战争的敌对国家里,美国是我们最为恐惧,也最憎恨的敌人。然而现在,它却是我们要从战争的伤害中重新站起来时最依赖的国家。
我认为这样的变化是对的。我也很清楚,与其让“神”来支配着现实社会,还不如施行民主,让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更好。我渐渐感受到,我们不再有军队,不用因为有了敌人,就必须去杀别国的人(也可能会被杀),是个很了不起的变化。
战争结束的一个月后,我就不再去上学了。
直到盛夏之前,老师们原本说着天皇是“神”,要我们朝着相片膜拜,还说美国人不是人,是鬼、是野兽;突然间他们毫不在意地开始说着完全相反的事情。完全不提之前的想法、教法错了,现在需要反省,只是非常自然地改口说,我们天皇也是人,而美国人则是朋友。美国驻军部队乘着几部吉普车,进入位在森林山谷间的小村庄里--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学生们站在道路两旁,摇着手制星条旗,大叫着Hello,夹道欢迎。那天,我离开了学校,走入森林里。
从高处向下望着山谷,像迷你模型的吉普车沿着河旁的道路驶来,虽然瞧不清楚豆粒般大小的孩子脸上的表情,但确实听到了Hello的叫声,我突然流下了眼泪。
从隔天早上开始,我一到学校就马上从后门溜出,跑进森林里,一个人待到傍晚为止。我带着一大本植物图鉴。把森林里树木的正确名称对照着图鉴,一一地确认并牢记在脑中。
我家从事某项和森林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我只要把森林里的树木名称和性质都记起来,将来生活上一定派得上用场。森林里树木种类非常多,每一棵树的名称和性质都各不相同,我觉得有趣极了,几乎沉迷于其中。到现在我还记得的树木拉丁文学名,大多是这时候经过实地学习而来的。
我已经不打算再去学校上课了。我认为独自在森林中,从植物图鉴里学好树木的名称和性质,就算是长大了,生活也一定不成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学校里并没有可以互相讨论的老师或同学,聊聊我打心底觉得有趣的树木。我为什么要去这样的学校,学些和长大之后的生活似乎完全无关的东西呢?
其他回答 共3条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当中,我曾经两度思考过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痛苦,但是,除了沉思之外别无他法。不过,就算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拥有过沉淀思考的时间,日后回想起来,就知道其实非常具有意义。
当我思考此事的时候,很幸运地,两次都得到了好答案。我认为这是自己人生里所得到不计其数各式问题的答案中最好的一个。
初次遇上小孩子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思索不如说是强烈质疑,那发生在我十岁那年的秋天。当年夏天,我的国家在太平洋战争战败。在这次战争中,日本和美、英、荷、中等联盟国开打,核子弹第一次降落在人间都市。因为战败,致使日本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那以前,我们小孩子,甚至大人,都被教育着去相信,我们的国家里具有强大力量的天皇是个“神”。但是战败后,很显然天皇也不过是个凡人而已。
战争的敌对国家里,美国是我们最为恐惧,也最憎恨的敌人。然而现在,它却是我们要从战争的伤害中重新站起来时最依赖的国家。
我认为这样的变化是对的。我也很清楚,与其让“神”来支配着现实社会,还不如施行民主,让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更好。我渐渐感受到,我们不再有军队,不用因为有了敌人,就必须去杀别国的人(也可能会被杀),是个很了不起的变化。
战争结束的一个月后,我就不再去上学了。
直到盛夏之前,老师们原本说着天皇是“神”,要我们朝着相片膜拜,还说美国人不是人,是鬼、是野兽;突然间他们毫不在意地开始说着完全相反的事情。完全不提之前的想法、教法错了,现在需要反省,只是非常自然地改口说,我们天皇也是人,而美国人则是朋友。美国驻军部队乘着几部吉普车,进入位在森林山谷间的小村庄里--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学生们站在道路两旁,摇着手制星条旗,大叫着Hello,夹道欢迎。那天,我离开了学校,走入森林里。
从高处向下望着山谷,像迷你模型的吉普车沿着河旁的道路驶来,虽然瞧不清楚豆粒般大小的孩子脸上的表情,但确实听到了Hello的叫声,我突然流下了眼泪。
从隔天早上开始,我一到学校就马上从后门溜出,跑进森林里,一个人待到傍晚为止。我带着一大本植物图鉴。把森林里树木的正确名称对照着图鉴,一一地确认并牢记在脑中。
我家从事某项和森林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我只要把森林里的树木名称和性质都记起来,将来生活上一定派得上用场。森林里树木种类非常多,每一棵树的名称和性质都各不相同,我觉得有趣极了,几乎沉迷于其中。到现在我还记得的树木拉丁文学名,大多是这时候经过实地学习而来的。
我已经不打算再去学校上课了。我认为独自在森林中,从植物图鉴里学好树木的名称和性质,就算是长大了,生活也一定不成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学校里并没有可以互相讨论的老师或同学,聊聊我打心底觉得有趣的树木。我为什么要去这样的学校,学些和长大之后的生活似乎完全无关的东西呢?
⑸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一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内容概要:作者凭借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将自己从日本战败后的生活与成长,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大江夫人也应丈夫之邀,亲手为《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绘制插图,使我们在阅读文字、欣赏图画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来自家庭的脉脉温情……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读后感
看这本书,回到了简单的美好。像是在听一个长者在给我们温柔地讲他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去追求相信美好,那些有道理的话和谆谆教育我们像在延续他自己那样,看了心暖。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了日本第二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对智障儿子light光的教育,就知道他是个多有爱的人。光成为了作曲家,在这之前,父亲留意到了他对鸟叫的敏感,这就是教育,不放弃懂挖掘未被开发的才能和赞扬。 丈夫写故事,妻子配图,多和……
《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读后感
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作者,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刚毕业的时候喜欢读小说,当时就读过大江健三郎的书,也是冲着他的名气读的,一本是《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结果是没读完,还有《性的人》这本好算读完了,但是也没感觉好在哪里。可能是文化差异和翻译的原因吧。像这样的经历在那个读经典的时代遇到的多去了。多数经典都感觉不好读,读不下去,读下去了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那时候没有人指导所以走了很多弯路,不过那些弯路也都变成了有价值的财富。 不过一直知道大江健三郎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名字叫做光。这次看到这本书,我还以为是写他的孩子的呢。书的介绍里说这是大江写的唯一一本给孩子看的书。于是就下了订单。书里有很多空页和插图,插图是他太太画的,虽然不是很专业,不过在业余水平中,也已经很了不得了。字数不多,今天用了两个小时就看完了,感觉一般,也许是不太符合我现在的阅读兴趣了吧。我现在更喜欢真实的故事,更喜欢有逻辑的分析,更喜欢写实的照片,更喜欢精心设计的结构,可惜都没看到……
⑹ 为什么一定要上学呢
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历程中,我曾经两次思考这个问题,十分幸运的是,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我认为那是我遇到的无数问题里寻找到的最好的答案。 最初,我很怀疑,孩子是否要上学。当时我10岁,那年夏天,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败。 战败使日本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之前,我们孩子,还有大人,接受的教育一直在说,我们国家最强大最有力量,说天皇是个神。然而战后我们明白,天皇也是人。当时的美国,是我们最害怕也最憎恨的国家,可是后来,又是这个国家成为我们要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最需要依赖的国家。 我觉得,这样的转变是对的。可是战争刚结束一个月,我就不愿去学校上学了。因为直到仲夏,一直说“天皇是神,美国人是恶魔”的老师,竟然十分自然地开始说起完全相反的话来,并且也没有对我们做一些诸如以前的教育是错的之类的交待。他们教我们说天皇也是人,美国人是朋友,是那么自然而然。 进驻的美国兵乘坐着几辆吉普车开入密林间的小村落,那天,学生们摇着自制的星条旗用英语高呼“Hello”,站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他们。我呢,从学校跑出来,跑到森林中去了。 从高处俯视山谷,小模型一样的吉普车沿着河边的道路开进了村庄,如同豆粒大小的孩子们的脸虽然看不清楚,可是,他们的“Hello”喊声却听得真切,我流了眼泪。 从第二天早上起,一去学校,我马上就从后门出去直奔林子,一直到傍晚,都是我一个人度过。我把大本的植物图鉴带到林子里,在图鉴中寻找林子里每一棵树的名字和特性,并把它们一一记在心里。 林子里树木的种类实在太多了,这么多的树都有各自的名字和特性,我觉得十分有趣,简直着了迷。我不打算去上学了,我喜欢能和我一起谈论这些树木的人,可是无论教师还是同学,一个都没有,那么我为什么还一定要去学校,学习一些和将来生活毫不相干的东西呢? 秋季的一个大雨天,我照常进了林子,雨越下越大,连道路也坍塌了。天黑了,我没有走出林子,并且开始发烧,第二天,是村里的一个消防队员在一棵大七叶树的树洞里面发现了昏迷的我,把我救了出去。 回家以后,烧并没有退,从邻村赶来给我看病的医生说:“我已经没有办法了,没有药可以治。”这话仿佛是有人在梦里和我说一样,我都听到了。可是妈妈对我没有丧失信心,一直看护着我。 一天深夜,我从长时间的昏迷中清醒。我躺在榻榻米上面,妈妈坐在枕头旁边盯着我看。 “妈妈,我会死吧?” “你不会死的,妈妈在为你祈祷。” “医生不是说这孩子没救了么?我会死的。”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你就是死了,我也可以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担心。” “可是,那个孩子和我不是同一个人啊。” “不,是一个人。我会把你从生下来之后到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和做过的事情全部讲给新生下的你听。这样两个孩子就是一模一样的同一个孩子了。” 妈妈的话我没有完全明白,但心里平静下来,安安稳稳睡觉了。第二天开始我慢慢康复,到了初冬,我开始想上学了。 不论是在教室里上课还是在运动场上打棒球,我经常会一个人发呆,我想现在活在这里的我,是不是死去之后又被妈妈再生一次的孩子呢?我现在的记忆是不是由妈妈讲的那个死去的孩子所看到、听到、读到的东西和他经历的一切事情形成的呢?并且,是不是我使用那个死去的孩子的语言在说话呢? 我还经常想,教室里、运动场上的孩子们是不是都是没有长大就死去的孩子呢?他们又被重新生出来,听到死去的孩子们的所见所闻,按照他们的样子替他们说话。我有证据:那就是我们都用同样的语言说话。 并且,我们是为了让这种语言完全成为自己的东西才到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语文,连自然科学、算术也都是这一继承必需的。如果只是拿着植物图鉴和眼前的林木去对照,那么就永远不能代替死去的那个孩子,只能和他一样,永远不能成为新的孩子。所以我们才都来到了学校,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 现在我又想起了一件我成人之后发生的事情。 我的长子叫做光*,他出生的时候头部异常,到了5岁还不会说话。可是他对声音的高低却特别敏感。比起人的语言,他首先记住的是许多鸟儿的叫声,而且他一听到鸟儿的歌声,就能说出鸟的名字来。这是光说话的开始。 光7岁的时候才上学,进入特别班。集中在那里的孩子,身体上都有不同的残疾,有的总是要大声喊叫,有的不能安静,要不停地动,一会儿撞到桌子,一会儿掀翻椅子。光总是用手捂着耳朵,身体呈现僵硬的姿态。 于是我又问自己孩童时期的那个问题,光为什么要去上学呢?我们为什么不回到村子里面去?在林中盖个小房子,我按照植物图鉴确认树木的名字和特性,光听鸟儿的歌唱,妻子就在一旁画我们的速写,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可以呢? 解决了这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的竟然是光。 光进入特别班之后不久,发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不喜欢噪声的小朋友。于是,两个人总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面互相握着对方的手,一起忍耐教室里的吵闹。 不仅如此,光还开始帮助那个活动能力比他差的小朋友去上厕所。能帮助小朋友做一些事情,对光来说,实在是种充满新鲜感的快乐体验。渐渐地,他们两个人开始在距离其他孩子远一点儿的地方摆上椅子,一起听广播里的古典音乐了。 又过了一年,我发现超越了鸟的声音,人类创造的音乐开始成为光可以理解的语言了。他甚至能从播放过的曲子里面记下朋友喜欢的曲目的名字,回到家里还可以找到这张光盘。教师也发现这两个平时很少开口的孩子的语言之中,已经出现了巴赫、莫扎特的名字。 从特别班到养护学校,光是和那个孩子一起上的。高三毕业前夕,教师要为大家举行告别会,作为家长,我也去了。 光从小跟着母亲学钢琴,这会儿已经可以自己作曲了。我根据他们的一段对话写了一首诗,光为它谱了曲,这就是后来的《毕业变奏曲》。 现在对于光来说,音乐是他蕴藏于内心的深刻而丰富的东西,也是他将内心的情感向他人、向社会传达的唯一语言。这种语言是在家庭里发芽,在学校里发展成形的。不仅仅是语文,还有自然科学、算术、体操、音乐,这些都是深刻了解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语言。 为了学习这些,无论是什么时代,孩子都是要去上学的。 (摘自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树下》,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 (责任编辑 郑琰) *本文作者系日本着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广岛日记》等。 *大江健三郎的长子大江光生于1963年,先天性脑部畸形,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如今大江光是一位着名的作曲家
⑺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学
1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历程中,我曾经两次思考这个问题,十分幸运的是,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我认为那是我遇到的无数问题里,寻找到的最好的答案。 最初,我很怀疑,孩子是否要上学。当时我10岁,那年夏天,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败。 战败使日本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之前,我们孩子,还有大人,接受的教育一直在说,我们国家最强大最有力量,说天皇是个神。然而战后我们明白,天皇也是人。当时的美国,是我们最害怕,也最憎恨的国家,可是后来,又是这个国家成为我们要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最需要依赖的国家。 我觉得,这样的转变是对的。可是战争刚结束一个月,我就不愿去学校上学了。因为直到仲夏,一直说“天皇是神,美国人是恶魔”的老师,竟然十分自然地开始说起完全相反的话来,并且也没有对我们做一些诸如以前的教育是错的之类的交待。他们教我们说天皇也是人,美国人是朋友,是那么自然而然。 从高处俯视山谷,小模型一、样的吉普沿着河边的道路开进了村庄,如同豆粒大小的孩子们的脸虽然看不清楚,可是,他们的“Hello”喊声却听得真切,我流了眼泪。 2从第二天早上起,一去学校,我马上就从后门出去直奔林子,一直到傍晚,都是我一个人度过。我把大本的植物图鉴带到林子里,在图鉴中寻找林子里每一棵树的名字和特性,并把它们一一记在心里。 秋季的一个大雨天,我照常进了林子,雨越下越大,连道路也坍塌了。天黑了,我没有走出林子,并且开始发烧,第二天,是村里的一个消防队员在棵大的七叶树的树洞里面发现了昏迷的我,把我救了出去。 回家以后,烧并没有退,从邻村来给我看病的医生说:“我已经没有办法了,没有药可以治。”这话仿佛是有人在梦里和我说一样,我都听到了。可是妈妈对我没有丧失信心,一直看护着我。 一天深夜,我从长时间的昏迷中清醒。我躺在塌塌米上面,妈妈坐在枕头旁边盯着我看。 “妈妈,我会死吧?” “你不会死的,妈妈在为你祈祷。” “医生不是说这孩子没救了么?我会死的。”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说:“你就是死了,我也可以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担心。” “可是,那个孩子和我不是同一个人啊。” “不,是一个人。我会把你从生下来之后到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做过的事情全部讲给新生下的你听。这样两个孩子就是一模一样的同一个孩子了。” 妈妈的话我没有完全明白,但心里宁静下来,安安稳稳睡觉了。第二天开始我慢慢康复,到了初冬,我开始想上学了。 3论是在教室里上课还是在运动场上打棒球,我经常会一个人发呆,我想现在活在这里的我,是不是死去之后又被妈妈再生一次的孩子呢?我现在的记忆是不是由妈妈讲给那个死去的孩子所看到、听到、读到的东西和他经历的一切事情形成的呢?并且,是不是我使用那个死去的孩子的语言在说话呢。 我还经常想,教室里、运动场上的孩子们是不是都是没有长大就死去的孩子呢?他们又被重新生出来,听到死去的孩子们的所见所闻,按照他们的样子替他们说话。我有证据:那就是我们都用同样的语言说话。 并且,我们是为了让这种语言完全成为自己的东西才到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语文,连自然科学、算术也都是这一继承必需的。如果只是拿着植物图鉴和眼前的林木去对照,那么就永远不能代替死去的那个孩子,只能和他一样,永远不能成为新的孩子。所以我们才都来到了学校,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 4现在我又想起了一件我成人之后发生的事情。 我的长子叫做光,他出生的时候头部异常,到了5岁还不会说话。相反他对声音的高低却特别敏感。比起人的语言,他首先记住的是许多鸟儿的叫声,而且他一听到鸟的歌声,就能说出鸟的名字来。这是光说话的开始。 光7岁的时候才上学,进入特别班。集中在那里的孩子,身体上都有不同的残疾,有的总是要大声喊叫,有的不能安静,要不停地动,一会儿撞到桌子,一会儿掀翻椅子。光总是用手捂着耳朵,身体呈现僵硬的姿态。 解决了这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的竟然是光。 光进入特别班之后不久,发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不喜欢噪声的小朋友。于是,两个人总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面互相握着对方的手,一起忍耐教室的吵闹。 不仅如此,光还开始帮助这个活动能力比他差的小朋友去上厕所。能帮助小朋友做一些事情,对光来说,实在是种充满新鲜感的快乐体验。渐渐地,他们两个人开始在距离其他孩子远一点的地方摆上椅子,一起听广播里的古典音乐了。 又过了一年,我发现超越了鸟的声音,人类创造的音乐开始成为光可以理解的语言了。他甚至能从播放过的曲子里面记下朋友喜欢的曲目的名字,回到家里还可以找到这张光盘。老师也发现这两个平时很少开口的孩子的语言之中,已经出现了巴赫、莫扎特的名字。 5从特别班到养护学校,光是和那个孩子一起上的。高三毕业前夕,老师要为大家举行告别会,作为家长,我也去了。 光从小跟着母亲学钢琴,这会儿已经可以自己作曲了。我根据他们的这段对话写了一首诗,光把它谱了曲,这就是后来的《毕业变奏曲》。 现在对于光来说,音乐是他蕴藏于内心的深刻而丰富的东西,也是他将内心的情感向他人、向社会传达的唯一语言。这种语言是在家庭里发芽,在学校里发展成形的。不仅仅是语文,还要自然科学、算术、体操、音乐,这些都是深刻了解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语言。(吴迪摘自《在自己的树下》,南海出版公司)
⑻ 孩子去日本上学有什么好处吗
如果让孩子去日本上学,那么好处就是锻炼了孩子的自立生存能力。而且可能会有更好的教育。但是也有很多缺点是不得不考虑的。
⑼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学开头为什么冲日本二战战败写起
1.二战法西斯国家对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无法抹灭的,让我们更好的牢记历史,不要忘了这段屈辱,让新一代的青少年铭记于心,发愤图强。2.少年强则中国强。3.落后就要挨打是历史总结的经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