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额前为什么叫刘海
❶ 为什么女孩子发型叫刘海
是留海,不是刘海,因为是留了一点头发,所以叫留海,海的意思是害羞的意思
❷ 女孩子额前的头发,为什么叫做刘海
刘海,一般指女孩子额头前垂留的头发,是很多的年轻女性尤其是中学生最爱留的一种发型,很多成人也喜欢剪刘海,看上去会显得年轻可爱。那么女孩子额头前的垂发为什么叫刘海呢?
武则天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都被上官婉儿挡驾回寝宫,因为有人准备在御花园对武则天下手。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上官婉儿救了武则天,但是怎奈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还要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时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花一朵。
上官婉儿本来人很漂亮,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恰置两道娥眉的正上方,犹如二龙戏珠,煞是好看。但毕竟是被施了黥刑,是比较耻辱的事情,于是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它刚好遮住那个朱砂记号,并称之为“刘海”,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显得楚楚动人,就纷纷效仿。
❸ 女孩子额头前面的碎发为什么要叫刘海呢
古代传说中有个神仙叫“刘海”
在传统造型中他的前额头发造型就是那样的,在前额一层短短的齐眉发,以后那种样子的头发就叫刘海了
后来广义地把前额的头发就叫刘海了
❹ 女性前额的短发为何被称作“刘海”
人们往往把女性垂在前额整齐的短发称之为“刘海”,“刘海”也是女性朋友们比较青睐的发型,那么,这种称呼究竟有怎样的来龙去脉呢?关于“刘海”一词的来历,目前记载了三种说法。 说法一.安徽凤阳府志记载: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 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着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 清朝王韬的《淞滨琐话》:“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只髻簪花,如世间所绘刘海状。”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 说法二.古时候,女孩子15岁时便盘发插笄即簪子表示成年。男孩子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在行表示成年的冠礼。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但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子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 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故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说法三。传说武则天在执政之时,某日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这些谋杀者的名单中竟然有上官婉儿的名字。武则天不由得大怒,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行黥刑(一种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的刑罚)。 武则天非常气愤地呵斥道:“昔日你的祖父(上官仪)结党谋反,被打入天牢,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于我,真是气死我了!”上官婉儿听了坦然一笑:“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么?”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临起驾时都被上官婉儿呈奏转驾回宫,便微微颔首承认确有此事。上官婉儿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园已经是危机四伏?当时我参加谋反,正是为了暗中护驾呀!”一席话说的武则天哑口无言,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还要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时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花一朵。 上官婉儿本来就颇具姿色,刚刚刺上去的那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恰置两道娥眉的正上方,犹如二龙戏珠,煞是好看。但这罪犯的标记终究是个耻辱。聪明的上官婉儿就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它刚好遮住那个朱砂记号,并称之为“刘海”。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竟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显得楚楚动人。于是纷纷仿效,直至如今。 以上就是关于“刘海”一词来历的三种说法,而那种比较真实呢?这需要读者进一步考证,但值得一提的是,“刘海”也可以指男子和儿童垂在前额整齐的短发,不唯指女性,而许多人把“刘海”写成“留海”或“浏海”是错误的。(张炜)推荐阅读:“五福临门”的五福指什么? 古典文学中怎样写“反诗” 上厕所为何被称作“解手”“红杏出墙”与“绿帽子”来历 新娘子为何要蒙“红盖头”? “孺子牛”到底是什么牛?“ 拍马屁”与“下马威”的来历为何称办事粗枝大叶为“马虎”? 恶奴才为何被称为“狗腿子”? “三姑六婆”究竟指什么? “男女性事”的20个别称 “五花八门”究竟指什么? 古人对太监的二十个不同称谓 “老公”的原意竟然是太监? 古人对媒人的七个有趣称呼
❺ 女孩子的“刘海”发型的起源和命名是怎么来的
钟馗故里,财神之乡陕西户县由钟馗王整理的 传说: “刘海生来有仙根,生在户县曲抱村,玉帝将我亲封过,封我四方活财神,福泉之水撒人间,行走步步撒金钱,一变十来百变千,有福有财都是仙。” 这是流传在“道教祖庭”户县人中关于财神刘海的民谣。 相传刘海从小家贫,靠打柴养活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他干活勤快,为人老诚,对母亲也十分孝敬。 一日,刘海打柴回来,于村西小石桥边的阿福泉内偶遇一金蟾,生三只脚,背黄腹白,见他过来不躲不闪。刘海甚是稀奇,每次路过,都要和它戏耍一番,才肯离去。 年复一年,刘海长大了,担的柴也多了。有一次,他担柴下山,被一位年青女子挡住了去路。那女子说她叫梅姑,从小看刘海在这打柴,勤俭老诚,要与他下山结为夫妻。刘海先是不允,梅姑苦苦追求,恋恋不舍,逼得刘海无法,才答应回家和母亲商量后再说。 回到阿福泉家里,母亲听得此事,十分乐意。后来,刘海就答应了梅姑,一同下山结成夫妻。 梅姑来后,果然对母亲十分孝敬。不久,母亲去世,他们依然相亲相爱,刘海打柴回来也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高兴得他整天乐悠悠的。 这一天他又从桥边走过,想把自己的欣喜告诉那只金蟾,但朝桥下一看,金蟾却不见了。正疑虑间,有一跛足道人朝他走来,对他说:“刘海呀!听说你娶了个好媳妇,但她虽好,却不是人,是个狐狸精。”刘海不信,说他胡说八道,那道人嘿嘿一笑说:“你若不信,今日回家就装着肚子疼,她便给你一颗宝珠,你把这个宝珠吞下肚里,便知她是谁了。”说罢,道人不见了。 刘海怀着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放下空柴担就声称肚子疼。梅姑百般抚慰并将王渼陂所赐,熬汤医治,都无济于事,她便转过身去,从嘴里吐出一颗宝珠,交给刘海,让他噙在嘴里。刘海得了宝珠,连忙爬起来就要朝肚里吞。梅姑看出破绽,经再三盘问,刘海才把遇见跛足道人的事告诉了梅姑。 梅姑听罢,对刘海说:“那跛足道人,是桥下的金蟾脱化,它与我同样修炼了五百年,同样有一颗宝珠,这宝珠就是修炼的仙丹。多年来,它欲夺我仙丹,凑成千年,急欲成仙,却未能得逞,如今又想破坏你我美好婚姻。”刘海这才恍然大悟,把宝珠还给梅姑,提起斧子,要去找金蟾算账,梅姑连忙拦住他,嘱咐道:“村头弥陀寺东边钟馗,我们耕读传家,钟馗武读传家有赐福驱魔大法,唐僧学了灵验,你去请教请教”,又把宝珠交给他,才把他送出门。 刘海来到石桥边,口念“赐福驱魔大法”,照着梅姑的嘱咐,拿出宝珠,刘海逗着它左转十八圈,右转十八圈,不一会那金蟾果然浑身哆嗦,心口作呕,吐出了宝珠似的仙丹来,刘海连忙将仙丹捡起吞下肚去。金蟾失去仙丹,失去法力,只得依附于刘海,刘海就让它吐出金灿灿的钱来,洒遍人间,接济苦难。 古《刘海打柴》一剧中,有“刘海生来有仙根,生在户县曲抱村。玉帝将我亲封过,封我四方活财神。”的自白,而且在《封神》剧中,自颂“刘海本是‘小八仙’,行走步步撒金钱。金钱撒在福地上,一变十来百变千,福泉之水撒人间,有福有财都是仙。” 的台词。刘海的故事被编成戏曲,广为流传。(自古至今人们都尊刘海为“活财神”,“大财神”金蟾吐钱,就来源于这个传说。) 参见明·王九思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编《户县志》1980版 第十九编 社会志第六章民间传说 第526页
编辑本段其他传说
第一种说法
寿山芙蓉石雕刘海戏金蟾摆件
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见安徽凤阳府志)。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清朝王韬的《淞滨琐话》:“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只髻簪花,如世间所绘刘海状。”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许多人未经考证,不知道“刘海”的来历,经常写成“留海”或“浏海”。是错误的。
第二种说法
古时候,女孩子15岁时便盘发插笄(簪子)表示成年。男孩子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在行表示成年的“冠礼”(戴冠)。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但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子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时髦”之说就由此而来)。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故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第三种说法
传说在武则天执政之时,某日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这些谋杀者的名单中竟然有上官婉儿的名字。武则天不由得大怒,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行黥刑(一种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的刑罚)。武则天非常气愤地呵斥道:“昔日你的祖父(上官仪)结党谋反,被打入天牢,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于我,真是气死我了!”上官婉儿听了坦然一笑:“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么?”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临起驾时都被上官婉儿呈奏转驾回宫,便微微颔首承认确有此事。上官婉儿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园已经是危机四伏?当时我参加谋反,正是为了暗中护驾呀!”一席话说的武则天哑口无言,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还要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时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花一朵。上官婉儿本来就颇具姿色,刚刚刺上去的那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恰置两道娥眉的正上方,犹如二龙戏珠,煞是好看。但这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上官婉儿就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它刚好遮住那个朱砂记号,并称之为“刘海”。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竟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显得楚楚动人。于是纷纷仿效,直至如今。
❻ 女孩子前额的头发为什么叫作“刘海”
■■关于刘海来由的几种说法... ...
(一)〈刘海戏金蟾〉... (注1)
http://www.xiangqing.cn/site/imgs/xxt/lhxjc.jpg
(二)上官婉儿... (注2)
http://www.greatchinese.com/famous/lady/ladypict/shangguanwaner.jpg
★★刘海(bangs)真正最早的来由是... ...
人们把女子垂在前额的整齐短发称为【刘海】。
其实,刘海本为【留孩】,专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子发。
古时候,女孩子15岁时便盘发插簪子表示成年。男孩子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再行表示成年的“冠礼”而戴冠。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髻”、“髻年”来指称童年或儿童。
但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则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而女孩子待到成年之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发自然下垂。“时髦”之说即由此而来。
==>
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故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http://www.cnyww.com/show.asp?id=11793
●●其他民族如何称呼?
扬州人称之为“刘海姑”
http://wenyi.yztoday.com/yzfs/008.htm
"齐眉穗" 。听北京的朋友说的。
...
(注1)
根据记载,刘海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是八仙中吕洞宾的徒弟,时常手撒金钱,给人带来财富。传说中刘海戏金蟾的场景是,【刘海前额垂】,骑在金蟾上面,手中舞着一串钱。由于金蟾为仙宫之物,古人认为得之可富,因此刘海戏金蟾被视为是吉祥的象征。
〈刘海戏金蟾〉年画一般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版本是 一个很俊秀的孩子,笑容可掬地立在山坡上,提着一根一头系着几个金钱的细绳,去钓水里的蟾,蟾是一种三只脚的蛤蟆。
第二种版本是 童仙变老仙,一个老人正在追逐一只金蟾的样子。
=> 据说【刘海的这种发型】流传下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刘海又称浏海。
(注2)
传说上官婉儿因触犯(欲谋反)武则天被则天赐一种刑罚"黥刑",大致是在脸上刺印.后经婉儿巧言辩护,得以改黥刑为用朱砂在额前刺一朵梅花。婉儿本来就貌美,加上眉上梅花的映衬则更美不过那终究是个耻辱的印记,婉儿就想了办法,将额顶的一缕头发梳下来,挡住了那个罪犯标记的朱砂记,并且称之为【刘海】。其它嫔妃觉得那样的打扮很漂亮,便争相效仿,从而延传至今。
❼ 为什么把女生额头前面的头发叫做刘海呢
刘海,一般指女孩子额头前垂留的头发,是很多的年轻女性最爱留的一种发型,很多成年人也喜欢剪刘海,看上去会显得年轻又时髦。那么女孩子额头前的垂发为什么叫刘海呢?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武则天时期,据说上官婉儿被牵连进一起宫廷政变,被施以黥刑,在她额头刺了一朵梅花。上官婉儿为了遮住印记从额顶梳下一些头发,有些女子看见后觉得这样很漂亮,纷纷效仿,后来流传开来。
❽ 女孩子额头前的头发为什么叫“刘海”
“刘海”亦作“刘海儿”、“刘海儿发”。人们把女子或儿童垂在前额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
第一种说法:
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见安徽凤阳府志)。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清朝王韬的《淞滨琐话》:“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只髻簪花,如世间所绘刘海状。”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许多人未经考证,不知道“刘海”的来历,经常写成“留海”或“浏海”。是错误的。另外,“刘海”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时下一些年轻男士装酷,故意让几绺头发垂于额前,那不能称作“刘海”。只能说是垂在额前的头发!
第二种说法:
古时候,女孩子15岁时便盘发插笄(簪子)表示成年。男孩子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在行表示成年的“冠礼”(戴冠)。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但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子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时髦”之说就由此而来)。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故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第三种说法:
传说在武则天执政之时,某日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这些谋杀者的名单中竟然有上官婉儿的名字。武则天不由得大怒,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行黥刑(一种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的刑罚)。武则天非常气愤地呵斥道:“昔日你的祖父(上官仪)结党谋反,被打入天牢,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于我,真是气死我了!”上官婉儿听了坦然一笑:“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么?”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临起驾时都被上官婉儿呈奏转驾回宫,便微微颔首承认确有此事。上官婉儿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园已经是危机四伏?当时我参加谋反,正是为了暗中保护您呀!”一席话说的武则天哑口无言,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还要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时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花一朵。上官婉儿本来就颇具姿色,刚刚刺上去的那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恰置两道娥眉的正上方,犹如二龙戏珠,煞是好看。但这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上官婉儿就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它刚好遮住那个朱砂记号,并称之为“刘海”。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竟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显得楚楚动人。于是纷纷仿效,直至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