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孩子送到育婴堂
❶ 让-雅克·卢梭的生平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
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十六岁时,他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蒂克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网络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不过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
1750年(庚午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那年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因而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巴黎名人。
随后他又着述了许多其它着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儿》(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1782),所有这些着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52年,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笔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回避,受到普遍的谴责。《乡村占卜者》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梭从中获益很少。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其中通过景色和环境烘托情节以个人情操对比社会伦理的手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创立的标志。该书也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着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一样。 1768年8月29日,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仆黛莱丝·瓦瑟在布戈市结婚,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恰与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
❷ 天津教案以及扬州教案,育婴堂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其实无论是天津教案还是扬州教案,都可以看作是在特殊时期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而从具体的事件发展来看,教堂方面也有责任,而当地的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钻了空子。对于普通民众来讲,教堂一直充斥着神秘色彩,而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又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因此一旦某些事件发生,很容易将矛盾升级。教案的发生必然是因为矛盾的激化,可以说当时的居民是不理智的,但事出有因又是情有可原的。
这时,有一种说法开始在天津迅速流传:天主堂的神父和修女经常派人用药迷拐孩子去挖眼剖心“用以配制欧洲到处都在搜求、并不惜以重金收购的某种特效药”。在魏源的《海国图志》里,就有关于洋教用药迷人信教、挖华人眼睛制药的内容。而有人目睹天主堂坟地的婴儿尸体又有不少被野狗刨出吃了,“胸腹皆烂,腑肠外露”,百姓见了更是群情激愤,说这正是洋人挖眼剖心的证据。
❸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去托管中心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放在学校附近的托管班,原因概括起来我认为是三省:省心,省时,省力。
最后我还是要说: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尽可能的自己带孩子。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是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参与的。这种家长的陪伴和参与能够给孩子带来充分的安全感,也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健康成长。现在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在家里被宠坏了,做什么事情都是依着自己的想法,送去托管班大抵也是为了让孩子有所改变吧。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❹ 《忏悔录》中卢梭有多少个女人
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黛莱丝同居。对于黛莱丝,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黛莱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
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忏悔录》
《忏悔录》讲述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
卢梭历数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 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忏悔录》中社会黑暗面的存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是导致卢梭自己流离半世,人性扭曲的诱因,社会理应为个人罪恶负责。社会书写使得《忏悔录》避免流于个人愤懑的抒发和自我意味过浓的弊端,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意味,使得作品更具有启蒙意味。
❺ 为什么要将孩子送去托育
一个是解脱父母的烦劳,一个是让孩子尽快学会生活自理,一般是两岁以后去
❻ 法国卢梭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么,他应该算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吧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现今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卢梭10岁时,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1750年,卢梭在30岁时一举成名。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一代名人。随后他又着述了许多其它着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着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网络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762年,卢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论着《爱弥尔》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埃及迈农维尔与世长辞,享年66岁。
❼ 古代慈幼机构和近代慈幼机构的区别
区别:近代慈幼机构(育婴堂)逐渐沦落为牟利工具,丧失古代慈幼机构的功能。
渊源:
淳佑七年(1247年),宋理宗颁布诏令在临安设立慈幼局,这是南宋政府明令建立的育婴慈善机构。它的经费来源于官府,由官府补贴领养幼婴者一定的钱米。
宝佑四年(1256年),理宗又颁布诏令,要求天下诸州广设慈幼局。
慈幼局 - 运作
根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述,慈幼局是这样运作的:“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 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若民间之人,愿收养者听,官仍月给 钱一贯,米三斗,以三年住支。”
慈幼局 - 效果
慈幼局在拯救弱势幼儿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元人郑元祜《山樵杂录》载:“宋京畿各郡门有慈幼局。……是以道无抛弃之子女。若冬遇积雨雪,亦有赐钱例。虽小惠,然无甚贫者。此宋之所以厚养于民,而惠泽之周也。”
清代后期,时局动荡,政体腐朽。 育婴堂通常分为堂养、寄养、自养三种形式。堂养是将婴儿留在育婴堂里抚养;寄养是由育婴堂聘请的专职乳母把孩子带回家里养育,并定期送回检查;自养则是由婴儿的母亲领取抚养费,然后自行哺乳。寄养和自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育婴堂的场地及人手方面的问题。但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主持育婴堂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也把黑手伸向了这项慈善事业。他们通过虚报乳母人数,虚报收养的婴儿数量,以及做假帐等手段,大肆侵吞善款。而育婴堂招募的一些乳母,也是唯利是图,缺乏责任心,侵占本为婴儿所得的衣食,用于抚育自己的孩子,致使大量婴儿因疏于照顾或缺乏营养而夭亡。清代笔记《水窗春呓》载:“吾邑育婴堂,向雇乳媪百余人,经费既已不赀,而乳媪皆有子女,仍乳其所生者,而私以饭汁饲所养婴儿。予见其面黄肌瘦,声嘶啼哭不止,不久即当就毙。”育婴堂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机构,本以慈爱救难为宗旨,但在清末溃烂不堪的社会肌体之下,也成为了一面折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