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生女生 » 为什么西方人少说自己孩子缺点

为什么西方人少说自己孩子缺点

发布时间: 2022-08-15 23:00:33

Ⅰ 家长们为什么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呢

在家长眼里小孩子就是只能好好学习,他们还会认为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在他们的那个时代学习的确是唯一的出路);
家长们认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就应该学习,其他的孩子们不应该干;
我们愚蠢的人类都是这样,只记住一个人的坏,记不住一个人的好(不管是谁,有句话说“养狗三天,它记你三年;养人三年,他记你三天。”当然我没说家长没良心)
家长或许不爱你 “爱”你的成绩和结果

家长的思想较为传统,认为经常夸奖孩子会把孩子惯坏了
家长从小或许也是这样
家长会迁怒
家长总是以他们的角度和认知评判孩子,给孩子制定的目标对于孩子来说太难,家长却觉得理所应当
家长或许不会教育孩子,像阁下所说的这样家长可能会亲手毁了自己的孩子

Ⅱ 为什么中国人只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呢

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对于自己的孩子总是寄予很多都厚望,希望他们成绩好,工作好,伴侣好,有一些还会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愿望,比如考上北京大学什么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且自己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相处,有缺点就会很明显,矛盾也会被放大,而且都觉得是自己的孩子,怎么打怎么骂都还是一家人。

Ⅲ 为何很多家长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总说自己孩子的缺点呢

这其实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如果一味的只是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孩子,那么即便别人表面上对我们非常的认同,在背后也会觉得我们就是在炫耀和吹嘘,所以也不会给我们相应的尊重,更不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看好的心态。

连自己都从来没想到过这些问题,所以他会感觉自己好像是缺少了关爱,并且还会失去了尊严。因为别人也知道了他的这些缺点,所以他就会越发暴躁,越发焦虑,从而陷入自卑之中,这就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所以在孩子面前不要说他的缺点。

Ⅳ 为何家长总是在别人面前抱怨自己孩子的缺点

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

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

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

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惟一的标准。

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

如果一个班里有4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不是!

所以我有一种自我解嘲说法:其实当第一名也确实不容易,因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个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没有什么好当的。

当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个追自己的人都没有,你想这种生活多潇洒呀!

当然这种观点不能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这次考倒数第一,下次我会鼓励他考倒数第二,这次他考20分,下次我会鼓励他考30分。千万不要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60分,你告诉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别进家门。

你这么说,有的孩子当然会拼命学,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办呢?难道真的不让他进家门么?你肯定让他进家门,你让他进家门就意味着你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是说话不算数的,那我以后就无所谓了,他反正不会不让我进家门,父母就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清楚,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住你,绝对不能要什么给什么。

比如说这个孩子爱吃麦当劳,你就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诱惑,答应孩子考到10分,就带他去吃麦当劳,然后再把孩子的分数一点一点加上去。比如说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万不要说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骂一顿。

你要对孩子说,60分已经不错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里的同学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进步,你明天要比今天进步,这个孩子的分数在潜移默化中就上去了。

他每上去一点,你都要鼓励他。

当分数考得更低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误,爸爸妈妈支持你,千万不要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Ⅳ 在欧洲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少有自已亲生孩子,这是为何

欧洲这些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很少有自己孩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原因大都有些自私。

01.养孩子太累了,我要有自己的生活

每个国家的领导人和社会上层的人们大都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有些人甚至牺牲掉了睡眠时间来延长享受生活的时间,因此,这部分人实在是抽不出来时间来生孩子养孩子,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选择不要孩子,这些国家领导人更是如此。在欧洲许多国家,同性婚姻是合法的,他们的思想相较于含蓄的东方也比较开放,大众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抵抗情绪,所以他们也可以没有太大压力的选择自己的幸福。

Ⅵ 为什么西方的父母,很少像我们对待孩子大吼大叫

我也觉得!真的

Ⅶ 中西方家庭差异4000字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 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这个问题在我国也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 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家教仍未走出误区,甚至影响劳动者良好素质的形成。本文就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作一粗浅比较,或许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善提供某些借鉴。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 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 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 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 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 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 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 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 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 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 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 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 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这显然是从小锻 炼的结果。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可在西方国家并非个别现象。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 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要乱花钱。上述各例,都说明西方国家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 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 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 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 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钱时,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 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 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 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 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少。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哲理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 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西方国家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 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 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总之,这种“包办代 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饭,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带。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总之,中 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第三,经济上的放任。为数不 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 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孩子上街一、两站也要乘车,甚至发展到一些中、小学生上下学“打的”、花钱 雇人值日、做作业,更有甚者,有个别学生(大款子女)考试时花钱雇人替答卷。这纯粹是由家长的溺爱、娇 惯,特别是经济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 )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 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 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 “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 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 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 低成本,赢得顾客②。(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 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 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 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 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笔者曾亲耳听一位母亲伤心地讲述她念大学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 ,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病,就催我们带他到大医院 去看医生,嫌校医院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 她接着自责地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 。”试想,只关心自己,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还会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谈呢?

Ⅷ 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优缺点

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差别在哪里

第一个方面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是一贯主张对孩子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强调孩子听话、努力学习、刻苦学习。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到现在实际起作用的还是管和被管的关系。而在西方,父母之间、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孩子所处的小环境比中国孩子所处的小环境要宽松自由得多。在西方,父母强调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学校老师和孩子平等和谐地相处。

第二个方面的差别,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从社会传统来看,我们中国是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这种集体主义不是政治上的集体主义,而是传统的。日本、朝鲜和新加坡都是属于这种传统的集体主义国家。强调每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强调集体的荣誉感。比如说家庭是一个集体,那么每个家庭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为家里增光。家长经常问孩子:“你今天做得怎么样?老师对你怎样评价的?你是不是班上最好的孩子?”前几天,我到上海的一个小学。我到班里随便与小学生聊天。我发现中国的小学生心里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班里谁是最好的,谁是第二,谁是第三,谁是最差的。

第三个从德育角度。我们今天的教育对孩子是不成功的。就说现在的社会风气,说假话、骗人的随处可见。暂且不说文化素质比较低的人,就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也是这样。北京有个大学生成绩非常好,考到美国学博士,刚去没有几天,用实验室里公家的电话打了40分钟的长途。到月底,导师去结电话费,结果发现电话费特别高,在看过电话单后,就去找这个博士生,这个博士生开始不承认,后来才承认。第二天,导师把他给开除了,原因就是:像这样的学生,不能保证他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不用假数据。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可在外国人看来,无论是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是一样的,在处理私人问题上看得很清楚,谁也不能用公家的电话。假如有一个人这样做了,而且隐瞒,周围的人都会笑话他。

第四,中西方传统文化问题。我们中国的家长特别强调要孩子刻苦、认真。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要求他要认真、刻苦、努力,但是我们的孩子总体上说求同性、保守性比较强;而西方的小孩子总的来说比较外向,有雄心壮志,抱负比较高。

第五个方面是孩子的内在兴趣。每个人身上都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孩子自己会每天干一些事情。有的时候孩子自己就在探究,这种事情就是孩子的内在事情。拿诺贝尔奖金靠的是这种兴趣,而不是大人规定孩子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孩子要做的,你不要禁止孩子,如果禁止孩子,就是扼杀孩子的兴趣。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和自发行为是创造性的机制,我们今天家庭的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体制,正是扼杀了孩子内在的普遍存在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家长强迫孩子做什么,而不管孩子内心的想法。当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这样,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这样的。不是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而是去设计蓝图,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第六个方面就是中西方家庭对孩子教育的类型不同。外国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认为这方面出了问题走向社会吃不开。所以西方小孩子的家长要是觉得自己孩子胆子特别小就特别担心。

第七个是关心的问题不同。外国好多国家有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培训班。专门培养胆子小的孩子、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中国现在还不存在这样的班。

第八个不同是寻求回报问题。不要象过去那样,寻求孩子听话、给予回报。美国人在30年代、50年代都是这样想,但是在80年代就不这样想了,美国人会说:“我选择生这个孩子就有义务把他抚养到18岁,用不着他作出回报。”

研究表明:中外孩子行为特征存有差异

http://living.sina.com.cn 2001年05月09日15:33 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张雪梅)中国孩子天生和外国孩子不同。这里讲的不是外表上的,而是说在一些行为特征上存在着差异。相对于欧美白种婴儿,中国婴儿活动量、哭闹和发声都比较少,而且对外界刺激不做强烈的情绪反应。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和哈佛大学、都柏林大学的学者近期共同做了《婴儿气质特点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这一研究选择了数百个只有4个月大的小婴儿,分别选自中国、美国和爱尔兰3个国家。结果专家们发现,这些小宝宝除了肤色、头发和体态等外貌上的差别,连内在的气质也天生不一样。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点之一,是先天素质,具有稳定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某种改变。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气质表现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度和唤醒水平。在北京、波士顿和都柏林,参加测试的研究人员和母亲,都是先把婴儿喂好并放松,放在婴儿椅中。母亲面带微笑向下看着他们,如此持续1分钟。然后开始分别给予一系列的各种外界刺激。让婴儿听已录好的声音,拿塑料玩具在他们面前摆动,还在他们头的上方拍破1个气球,观察他们的反应和举动。

这样做时无论哪国孩子,男婴都比女婴爱笑,发声次数也多。美国和爱尔兰的婴儿比中国婴儿发声次数更多。在唤醒他们时,美国婴儿最快,其次是爱尔兰,最后醒来的是中国婴儿。中国孩子与白孩子惟一没有差异的行为就是微笑。另外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哭泣更多,运动活动水平和烦躁程度,也是美国和爱尔兰的婴儿更强。

其实早在3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就对1周岁的亚裔和欧裔婴儿进行了比较,结果就是前者活动量比较小,较安静、稳定,变化性也较小,易于形成习惯,并在不安时能进行自我安慰。这次的研究再次证明黄种和白种婴儿生下来不仅体质上存在差异,心理上也存在着差异。

参加这项研究的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王玉风教授说:很难把4个月大的中国婴儿在玩具运动听录音带讲话时,发生较少运动活动性和哭泣的反应,归因为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早期经历所致,也就是说,这些区别不是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国孩子与欧美的白孩子先天气质就不同。

他们属于曾经彼此隔离繁衍了很长久的不同种族的人类儿童,历史上欧洲人和亚洲人曾隔离繁衍了约4万年,经历约1500至2000代人,可以料想有遗传特点上的差异。因为在很多动物中仅需15至20代即可造成行为表现上的差异。王教授说气质无好坏,此研究主要是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对儿童身心潜能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热点内容
右眼睛下眼睑经常跳为什么 发布:2025-05-15 10:48:27 浏览:675
为什么韩国女生喜欢化妆出门 发布:2025-05-15 10:31:07 浏览:94
苏州城西房价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5-05-15 10:28:31 浏览:394
为什么微信滴滴打车还能用 发布:2025-05-15 10:19:36 浏览:167
为什么美瞳一只眼睛有雾 发布:2025-05-15 10:05:46 浏览:451
170手机靓号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5-05-15 09:59:03 浏览:614
手机相机为什么剪刀功能没了 发布:2025-05-15 09:58:29 浏览:10
为什么cad有些东西分解不了 发布:2025-05-15 09:55:20 浏览:121
为什么湖北男人疼老婆 发布:2025-05-15 09:52:32 浏览:134
苹果八屏幕为什么那么小 发布:2025-05-15 09:40:42 浏览: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