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跟孩子讲屈原
‘壹’ 我们如何学屈原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
屈原表现出的是一种倔强与迂腐,鄙视策与术。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认为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干净的躯体怎么能穿一个脏的衣裳呢?岂能与策与术之人同流合污?乱世战国时期,邦无定土,士无常主,屈原却心系怀王,死守楚国。如果屈原不那么死心眼,脑子灵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何愁无主?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司马迁评价他说:凭屈原的才华与人格,只要不迂腐与倔强,何愁无地留,功成名就水到渠成,何以寻死?”果真如此,那就不是屈原,后世就不可能有一个端午节,今日,也不可能有一个放假的理由。历史上,无非又多一个像苏秦、张仪那样的术士,却少了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烈士。
‘贰’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原因:
纪念屈原为了纪念他的民族气节,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爱国。”一个人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不惜以死抗争,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志士,当然值得这个国家的人民怀念。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2)为什么要跟孩子讲屈原扩展阅读
轶事典故——生辰八字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约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
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屈原在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贞于孟陬”意为太岁星逢寅,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陬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
“惟庚寅吾以降”则说明屈原出生那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同年正月二十二日。学界一般定为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
‘叁’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他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楚国自从被秦打败,失去了大面积的汉中后,就一直被秦欺负。想与齐国和好,于是派大夫屈原来向齐国道歉,并与齐国结盟。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擅长写诗。他年轻时是左派官员,负责制定法律和接待各国使节。
屈原在齐国时,并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他发挥了自己的外交才能,深刻理解了重要原则,理解了利益,恢复了齐楚联盟。秦王赵翔得知齐国与楚国又结成联盟,心里很不安,便给楚怀王写了一封信,假装承认秦王不在,并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合。收到秦王赵翔的信后,楚怀王就像双手捧着一只刺猬。他不敢去,怕得罪秦。我去的时候,担心秦国不守信用,搞阴谋诡计,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我打电话给部长们讨论这件事。屈原说:“秦国向来像老虎和狼一样凶猛。从缺乏可信度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不止一次被秦国欺负了。国王不能去那里。如果他去了那里,他会被困住的。”
然而,楚怀王的儿子兰劝去秦。他说,“我们曾经和秦魏作战。结果,许多人死亡并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现在秦愿意和我们讲和。我们怎么能拒绝别人呢?”楚怀王听了公子兰的话,便动身前往秦国。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刚踏进秦武关,秦军就把他斩断,押解到咸阳。秦王强迫楚怀王割让贵州中部的土地。楚怀王拒绝了,被软禁起来。这时,才后悔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一年后,楚怀王在悲痛和愤怒中死于秦国。当屈原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悲愤交加。他不仅为楚怀王的昏庸无能和被流放而难过,也为秦王的背叛和不忠而愤慨。他写了一首《招魂》的诗。
恒太子即位,即楚王。他昏庸无能,被他的敌人所憎恨,整天沉溺于放荡和跳舞,无视政府。屈不禁为此担忧。他写了许多奏章和劝诫,希望君主能传播他的才能,远离夜宵,改革内政,训练军队,并寻求报复和报复。然而,屈原的奏章没有消息,却落入了一群奸佞之手,如令尹的公子兰和金商,这导致了他们对屈原的仇恨。他们采取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在楚王青香面前诬陷等卑劣手段攻击和陷害屈原。楚王青香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到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
屈原拯救国家和人民的野心,富有的强兵的野心,被奸臣所排挤。他的心很不安,他到达了潇湘的汨罗江。他经常沿着汨罗江散步,唱着愤怒的诗歌。在小溪里,他和村民们一起工作,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写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如《离骚》,《天问》 《九章》等等。这些诗中最着名的是《离骚》。在这些诗中,他痛斥汉奸和马屁精,赞美正直的绅士,表达了对楚国的无限热爱。
多年的流放极大地折磨了屈原的精神。然而,他坚持不懈,永远不会向邪恶势力屈服。他仍然希望楚王能改变主意,把他召回首都,把国家从危险中拯救出来。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所有的美好愿望都成了泡影。屈原的悲痛是无法形容的。
一天,屈原在河边散步,边走边朗诵他的悲悼诗。一个渔夫认出了他,问道:“你不是三闾来的屈原吗?这是怎么发生的?”屈原回答说:“许多人是肮脏的,我是干净的,许多人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流放到这里。”渔夫说:“你为什么要假装这么崇高,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否则你不会在这里结束。”屈原反对说:“人民的衣服是干净的。谁想去
公元前278年,秦将军率领军队进攻楚国,占领了郢都。屈原不想看到楚国的灭亡。5月5日,他拿着石头,把它扔进滚滚的罗河水中。当当地人得到这个坏消息时,他们赶到河边打捞屈原的尸体。结果,他们什么也没发现。他们把竹筒里的米倒进河里,以防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
次年五月五日,当地人划到河中央,把竹筒里的米撒到河里,祭祀屈原。后来,人们把划艇变成龙舟比赛,把竹筒里的米变成粽子。这种纪念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生前所写的优秀爱国诗篇,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肆’ 端午节到了,怎样才能过的有意义
端午节到了,怎样才能过的有意义?
3.端午节吃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适量吃粽子可以清热除烦。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而粽子包裹的粽子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解毒。总的来说,粽子是一种适合初夏吃的美食,但是好东西不能多吃。糯米太粘,过量食用会引起消化不良,所以每次都要适量食用,尤其是。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传承一种文化,纪念屈原精神,延续民俗。其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是中国节日的特色。
‘伍’ 谈谈屈原(不是简介或概述)
屈原研究
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从前并不是没有文学,但没有文学的专家。如
《三百篇》及其他古籍所传诗歌之类,好的固不少;但大半不得作者主名,而且篇幅也
很短。我们读这类作品,顶多不过可以看出时代背景或时代思潮的一部分。欲求表现个
性的作品,头一位就是研究屈原。
屈原的历史,在《史记》里头有一篇很长的列传,算是我们研究史料的人可欣慰的
事。可惜议论太多,事实仍少。我们最抱歉的,是不能知道屈原生卒年岁和他所享年寿。
据传文大略推算,他该是西纪前三三八至二八八年间的人,年寿最短亦应在五十上下。
和孟子、庄子、赵武灵王、张仪等人同时。他是楚国贵族;贵族中最盛者昭、屈、景三
家,他便是三家中之一。他曾做过“三闾大夫”。据王逸说:“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
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然则他是当时贵族总管了。他
曾经得楚怀王的信用,官至“左徒”。据本传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他在政治上曾占很重要的位置。其后被上官
大夫所谗,怀王疏了他。怀王在位三十年,西纪前三二八至二九七屈原做左徒,不知是
那年的事,但最迟亦在怀王十六年前三一二以前。因那年怀王受了秦相张仪所骗,已经
是屈原见疏之后了。假定屈原做左徒在怀王十年前后,那时他的年纪最少亦应二十岁以
上,所以他的生年,不能晚于西纪前三三八年。屈原在位的时候,楚国正极强盛,屈原
的政策,大概是主张联合六国,共摈强秦,保持均势,所以虽见疏之后,还做过齐国公
使。可惜怀王太没有主意,时而摈秦,时而联秦,任凭纵横家摆弄。卒至“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本传文怀王死了不到六十年,楚国便亡了。屈原
当怀王十六年以后,政治生涯象已经完全断绝。其后十四年间,大概仍居住郢都武昌一
带。因为怀王三十年将入秦之时,屈原还力谏,可见他和怀王的关系,仍是藕断丝连的。
怀王死后,顷襄王立,前二九八屈原的反对党,越发得志,便把他放逐到湖南地方去,
后来竟闹到投水自杀。
屈原什么时候死呢?据《卜居》篇说:“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哀郢》篇
说:“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假定认这两篇为顷襄王时作品,则屈原最少当西纪前二八八年仍然生存。他脱离政
治生活专做文学生活,大概有二十来年的日月。
屈原所走过的地方有多少呢?他着作中所见的地名如下: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邅吾道兮洞庭。
望涔阳兮极浦。
遗余佩兮澧浦。 右《湘君》
洞庭波兮木叶下。
沅有芷兮澧有兰。
遗余褋兮澧浦。 右《湘夫人》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
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之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
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雨。
右《涉江》
发郢都而去闾兮。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背夏浦而西思兮。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右《哀郢》
长濑湍流,沂江潭兮。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右《抽思》
浩浩沅湘,纷流汩兮。 右《怀沙》
遵江夏以娱忧。 右《思美人》
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
右《远游》
路贯庐江兮左长薄。 右《招魂》
内中说郢都,说江夏,是他原住的地方,洞庭湘水,自然是放逐后常来往的,都不
必多考据。最当注意者,《招魂》
说的“路贯庐江兮左长薄”,象江西庐山一带,也曾到过。但《招魂》完全是浪漫
的文学,不敢便认为事实。《涉江》一篇,含有纪行的意味,内中说“乘舲船余上沅”,
“朝发枉陼,夕宿辰阳”,可见他曾一直遡着沅水上游,到过辰州等处。他说的“峻高
蔽日,霰雪无垠”的山,大概是衡岳最高处了。他的作品中,象“幽独处乎山中”,
“山中人兮芳杜若”,这一类话很多。我想他独自一人在衡山上过活了好些日子,他的
文学,谅来就在这个时代大成的。
最奇怪的一件事,屈原家庭状况如何,在本传和他的作品中,连影子也看不出。
《离骚》有“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两语。王逸注说:“女媭,屈原姊也。”这
话是否对,仍不敢说。就算是真,我们也仅能知道他有一位姐姐,其余兄弟妻子之有无,
一概不知。就作品上看来,最少他放逐到湖南以后过的都是独身生活。
二
我们把屈原的身世大略明白了,第二步要研究那时候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伟大的文学?
为什么不发生于别国而独发生于楚国?何以屈原能占这首创的地位?第一个问题,可以
比较的简单解答。因为当时文化正涨到最高潮,哲学勃兴,文学也该为平行线的发展。
内中如《庄子》、《孟子》及《战国策》中所载各人言论,都很含着文学趣味。所以优
美的文学出现,在时势为可能的。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关系较为复杂。
依我的观察,我们这华夏民族,每经一次同化作用之后,文学界必放异彩。楚国当
春秋初年,纯是一种蛮夷,春秋中叶以后,才渐渐的同化为“诸夏”。屈原生在同化完
成后约二百五十年。那时候的楚国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里头刚刚长成的新分子,好象
社会中才成年的新青年。从前楚国人,本来是最信巫鬼的民族,很含些神秘意识和虚无
理想,象小孩子喜欢幻构的童话。到了与中原旧民族之现实的伦理的文化相接触,自然
会发生出新东西来。这种新东西之体现者,便是文学。楚国在当时文化史上之地位既已
如此。至于屈原呢,他是一位贵族,对于当时新输入之中原文化,自然是充分领会。
他又曾经出使齐国,那时正当“稷下先生”数万人日日高谈宇宙原理的时候,他受
的影响,当然不少。他又是有怪脾气的人,常常和社会反抗。后来放逐到南荒,在那种
变化诡异的山水里头,过他的幽独生活,特别的自然界和特别的精神作用相击发,自然
会产生特别的文学了。
屈原有多少作品呢?《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云:“屈原赋二十五篇。”据王逸
《楚辞章句》所列,则《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
《远游》一篇,《卜居》一篇,《渔父》一篇。尚有《大招》一篇,注云:“屈原,或
言景差。”然细读《大招》,明是摹仿《招魂》之作,其非出屈原手,象不必多辩。但
别有一问题颇费研究者,《史记·屈原列传》赞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
《哀郢》,悲其志。”是太史公明明认《招魂》为屈原作。然而王逸说是宋玉作。逸,
后汉人,有何凭据,竟敢改易前说?大概他以为添上这一篇,便成二十六篇,与《艺文
志》数目不符;他又想这一篇标题,象是屈原死后别人招他的魂,所以硬把他送给宋玉。
依我看,《招魂》的理想及文体,和宋玉其他作品很有不同处,应该从太史公之说,归
还屈原。然则《艺文志》数目不对吗?又不然。《九歌》末一篇《礼魂》,只有五句,
实不成篇。《九歌》本信神之曲,十篇各侑一神;《礼魂》五句,当是每篇末后所公用。
后人传钞贪省,便不逐篇写录,总摆在后头作结。王逸闹不清楚,把他也算成一篇,便
不得不把《招魂》挤出了。我所想象若不错,则屈原赋之篇目应如下:
《离骚》一篇
《天问》一篇
《九歌》 十篇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
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九章》 九篇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
颂》《悲回风》《怀沙》
《远游》 一篇
《招魂》 一篇
《卜居》 一篇
《渔父》 一篇
今将二十五篇的性质,大略说明:
(一)《离骚》 据本传,这篇为屈原见疏以后使齐以前所作,当是他最初的作品。
起首从家世叙起,好象一篇自传。
篇中把他的思想和品格,大概都传出,可算得全部作品的缩影。
(二)《天问》 王逸说:“屈原……见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
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
因书其壁,呵而问之。”我想这篇或是未放逐以前所作,因为“先王庙”不应在偏
远之地。这篇体裁,纯是对于相传的神话发种种疑问,前半篇关于宇宙开辟的神话所起
疑问,后半篇关于历史神话所起疑问。对于万有的现象和理法怀疑烦闷,是屈原文学思
想出发点。
(三)《九歌》 王逸说:“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乐鼓舞以乐诸
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见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
以见己之冤。”这话大概不错。“九歌”是乐章旧名,不是九篇歌,所以屈原所作有十
篇,这十篇含有多方面的趣味,是集中最“浪漫式”的作品。
(四)《九章》 这九篇并非一时所作,大约《惜诵》、《思美人》两篇,似是放
逐以前作;《哀郢》是初放逐时作;
《涉江》是南迁极远时作;《怀沙》是临终作。其余各篇,不可深考。这九篇把作
者思想的内容分别表现,是《离骚》的放大。
(五)《远游》 王逸说:“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
……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
秀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
故。”我说:
《远游》一篇,是屈原宇宙观人生观的全部表现。是当时南方哲学思想之现于文学
者。
(六)《招魂》 这篇的考证,前文已经说过。这篇和《远游》的思想,表面上象
恰恰相反,其实仍是一贯。这篇讲上下四方,没有一处是安乐土,那么,回头还求现世
物质的快乐怎么样呢?好吗?他的思想,正和葛得的《浮士特》(Goethe:Faust)剧
上本一样,《远游》便是那剧的下本。总之这篇是写怀疑的思想历程最恼闷最苦痛处。
(七)《卜居》及《渔父》 《卜居》是说两种矛盾的人生观,《渔父》是表自己
意志的抉择。意味甚为明显。
三
研究屈原,应该拿他的自杀做出发点。屈原为什么自杀呢?我说:他是一位有洁癖
的人,为情而死。他是极诚专虑的爱恋一个人,定要和他结婚;但他却悬着一种理想的
条件,必要在这条件之下,才肯委身相事。然而他的恋人老不理会他!不理会他,他便
放手,不完结吗?不不!他决然不肯!他对于他的恋人,又爱又憎,越憎越爱;两种矛
盾性日日交战;
结果拿自己生命去殉那种“单相思”的爱情!他的恋人是谁?
是那时候的社会。
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原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九
歌》中《山鬼》一篇,是他用象征笔法描写自己人格。其文如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予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艰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间。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我常说:若有美术家要画屈原,把这篇所写那山鬼的精神抽显出来,便成绝作。他
独立山上,云雾在脚底下,用石兰、杜若种种芳草庄严自己,真所谓“一生儿爱好是天
然”,一点尘都染汗他不得。然而他的“心中风雨”,没有一时停息,常常向下界“所
思”的人寄他万斛情爱。那人爱他与否,他都不管;他总说“君是思我”,不过“不得
间”罢了,不过“然疑作”罢了。所以他十二时中的意绪,完全在“雷填填、雨冥冥、
风飒飒、木萧萧”里头过去。
他在哲学上有很高超的见解;但他决不肯耽乐幻想,把现实的人生丢弃。他说: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远游》)
他一面很达观天地的无穷,一面很悲悯人生的长勤,这两种念头,常常在脑里轮转,
他自己理想的境界,尽够受用。他说:
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
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远游》)
这种见解,是道家很精微的所在;他所领略的,不让前辈的老聃和并时的庄周。他
曾写那境界道:
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上至列邮兮,降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廖廓而无天。
视翛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远游》)
然则他常住这境界翛然自得,岂不好吗?然而不能。他说: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离骚》)
他对于现实社会,不是看不开,但是舍不得。他的感情极锐敏,别人感不着的苦痛,
到他的脑筋里,便同电击一般。他说:
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谁可与玩斯遗芳兮,晨向风而舒情。……
(《远游》)
又说:
惜吾不及见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思美人》)
一朵好花落去,“干卿甚事?”但在那多情多血的人,心里便不知几多难受。屈原
看不过人类社会的痛苦,所以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社会为什么如此痛苦呢?他以为由于人类道德堕落。所以说: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茅。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固时俗之从流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此兮,又况揭车与江蓠?
《离骚》
所以他在青年时代便下决心和恶社会奋斗。常怕悠悠忽忽把时光耽误了。他说: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
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
度也。
《离骚》
要和恶社会奋斗,头一件是要自拔于恶社会之外。屈原从小便矫然自异,就从他外
面服饰上也可以见出。他说: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被明月兮佩宝
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又说: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
《庄子》说:“尹文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当时思想家作些奇异的服饰以表异于
流俗,想是常有的。屈原从小便是这种气概。他既决心反抗社会,便拿性命和他相搏。
他说: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
又说:
即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又说: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吾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而终身。
《涉江》
他从发心之日起,便有绝大觉悟,知道这件事不是容易。他赌暋和恶社会奋斗到底,
他果然能实践其言,始终未尝丝毫让步。但恶社会势力太大,他到了“最后一粒子弹”
的时候,只好洁身自杀。我记得在罗马美术馆中曾看见一尊额尔达治武士石雕遗像,据
说这人是额尔达治国几百万人中最后死的一个人,眼眶承泪,颊唇微笑,右手一剑自刺
左胁。屈原沉汨罗,就是这种心事了。
四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落之百晦。畦留夷以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冀枝叶之峻
茂兮,愿彼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离骚》
这是屈原追叙少年怀抱。他原定计划,是要多培植些同志出来,协力改革社会。到
后来失败了。一个人失败有什么要紧,最可哀的是从前满心希望的人,看着堕落下去。
所谓“众芳芜秽”,就是“昔日芳草,今为萧艾”,这是屈原最痛心的事。
他想改革社会,最初从政治入手。因为他本是贵族,与国家同休戚;又曾得怀王的
信任,自然是可以有为。他所以“奔走先后”与闻国事,无非欲他的君王能彀“及前王
之踵武”。《离骚》无奈怀王太不是材料: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抽思》
他和怀王的关系,就像相爱的人已经定了婚约,忽然变卦。所以他说: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湘君》
他对于这一番经历,很是痛心,作品中常常感慨。内中最缠绵沈痛的一段是: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壹心而不豫
兮,羌不可保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行不群以颠越兮,
又众兆之所咍。
……
《惜诵》
他年少时志盛气锐,以为天下事可以凭我的心力立刻做成;不料才出头便遭大打击。
他曾写自己心理的经过,说道: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惜诵》
他受了这一回教训,烦闷之极。但他的热血,常常保持沸度,再不肯冷下去。于是
他发出极沈挚的悲音。说道:
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离骚》
以屈原的才气,倘肯稍为迁就社会一下,发展的余地正多。他未尝不盘算及此,他
托为他姐姐劝他的话,说道: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
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
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余听?……
《离骚》
又托为渔父劝他的话,说道: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
醉,何不哺其糟而獢其醨?”
《渔父》
他自己亦曾屡屡反劝自己,说道:
惩于羹者而吹韲兮,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惜诵》
说是如此,他肯吗?不不!他断然排斥“迁就主义”。他说:
�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邑犬群吠兮,吠
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常态也。
《怀沙》
他认定真理正义,和流俗人不相容;受他们压迫,乃是当然的。自己最要紧是立定
脚跟,寸步不移。他说: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兮。
《橘颂》
他根据这“独立不迁”主义,来定自己的立场,所以说: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
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
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
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
易卜生最喜欢讲的一句话:All or nothing。要整个,不然宁可什么也没有。屈原
正是这种见解。“异道相安”,他认为和方圆相周一样,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中国人爱
讲调和,屈原不然,他只有极端:“我决定要打胜他们,打不胜我就死。”这是屈原人
格的立脚点,他说也是如此说,做也是如此做。
五
不肯迁就,那么,丢开罢。怎么样呢?这一点,正是屈原心中常常交战的题目。丢
开有两种:一是丢开楚国,二是丢开现社会。丢开楚国的商榷,所谓: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离骚》
这种话就是后来贾谊吊屈原说的“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屈原对这种
商榷怎么呢?他以为举世溷浊,到处都是一样。他说: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
合兮,忽纬娀其难迁。……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
余犹恶其佻巧。
……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时溷浊而嫉贤兮,
好蔽美而称恶。……
《离骚》
这些话怎样解呢?对于这一位意中人,已经演了失恋的痛史了,再换别人,只怕也
是一样。宓妃呢?纬繣难迁;有娀吗?
不好,佻巧。二姚吗?导言不固。总结一句,就是旧戏本说的笑话:“我想平儿,
平儿老不想我。”怎么样他才会想我呢?
除非我变个样子;然而我到底不肯;所以任凭你走遍天涯地角,终久找不着一个可
意的人来结婚。于是他发出绝望的悲调,说: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
他理想的女人,简直没有。那么,他非在独身生活里头甘心终老不可了。
举世溷浊的感想,《招魂》上半篇表示得最明白。所谓: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
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魂兮归来,君无下
此幽都些。……
似此“上下四方多贼奸”,有那一处可以说是比“故宇”强些呢?所以丢开楚国,
全是不彻底的理论,不能成立。
丢开现社会,确是彻底的办法。屈原同时的庄周,就是这样。屈原也常常打这个主
意。他说:
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以远游。
《远游》
他被现社会迫阨不过,常常要和他脱离关系,宣告独立。而且实际上,他的神识,
亦往往靠这一条路得些安慰。他作品中表现这种理想者最多。如:
驾青蚾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
兮同光。
《涉江》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
心飞扬兮浩荡。
《河伯》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游戏。餐六气而
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
南巢而一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
《远游》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藐蔓蔓之不
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霓之标颠。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
《悲回风》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霭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
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余。……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
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志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离骚》
诸如此类,所写都是超现实的境界,都是从宗教的或哲学的想象力构造出来。倘使
屈原肯往这方面专做他的精神生活,他的日子原可以过得很舒服,然而不能。他在《远
游》篇,正在说“绝氛埃而淑尤兮,终不反其故都。”底下忽然接着道:
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微霜降而下沧兮,悼芳草之先零。
《离骚》
他在《离骚》篇,正在说“假日偷乐”,底下忽然接着道: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乃至如《招魂》篇把物质上娱乐敷陈了一大堆,煞尾却说道: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
‘陆’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导语:传说端午节的出现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的,具体的情况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深究了,根据传说是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投了汨罗江,人们为了挽救屈原才有了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传统,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吧!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屈原,名平,楚国的贵族,曾任过左徒,三间大夫(官名)等职。他博闻强识,善于治政,娴于辞令,有改革楚国贫弱局面的志愿。当时楚国屡遭秦国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屈原站在楚国人民的立场上,为使国家免于灭亡,坚决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但楚怀王昏庸无道,不接受屈原富有远见的政治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优虑成疾,不久便客死于秦国。这一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愤已极,上书刚即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但顷襄王同样昏庸,听信公子子兰、上官大夫等妒贤嫉能的贵族集团的诬陷、谗谤,把屈原驱出N都,流放江南,长达十年多。放逐期间,屈原写下了抒发自己优国爱民情怀的着名诗篇《离骚》。这时楚国已日益衰弱,一天天走向没落,秦国见灭楚时机成熟,在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国的国都—郭都(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秦军进犯,国都沦丧,失地千里,百姓惨遭涂炭,尸横遍野。屈原目睹这些惨景,痛不欲生,救国的理想彻底破灭了,在极度优郁、悲愤、绝望的情况下,写下了《哀郑》和最后遗作《怀沙》。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满怀祖国沦亡的痛苦,含悲饮恨,怀抱石块,纵身跳入滚滚的泪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殉国。
传说,广大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屈原,在他投江后,当地百姓怕江里的蛟龙伤害屈原的尸体,便在岸上敲锣打鼓,驱赶蛟龙,人们还把糯米投到江中,为的是蛟龙吃了粘软的糯米会把嘴粘住,避免吃掉屈原的尸体。江中渔夫闻讯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打捞屈原的尸体。在打捞的过程中,有一位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枉里,为的是药昏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的尸.身。
不一会儿,水面上突然浮出一条药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原穿的衣衫。人们为解心头之恨,就把这条几丈长的蛟龙拉上岸,剥皮抽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围观的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后来人们就用包粽子、赛龙舟、洒雄黄酒、系五色丝等活动来纪念屈原。
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传说经过南北朝、宋朝等时代的演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几乎可以达到统一认识的高度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渴望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安定,因而对这位古代卓越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怀念,所以在当时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屈原成为南北各地广大群众一致认同的说法。到了北宋,朝廷经常遭受辽、夏等国的侵扰,为了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皇帝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日,传谕全国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实际上香囊可以驱瘟辟邪)。因此,自宋以后,端午节已经成为缅怀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和驱瘟辟邪防病卫生的综合性的盛大节日了。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是一个民族性的节日
中国的节日与欧洲及西亚诸国的节日有着很大的不同。欧洲及西亚各国的节日大多直接源于宗教或受宗教的直接影响。
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降临节、大斋节、谢肉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等等,其活动内容及传说都与信奉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节日里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活动,活动的场所多集中于教堂、清真寺等,节日活动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民间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无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跟远古的农业生产,祖先祟拜和原始禁忌有着密切的关系。
端午节是一个实用性的节日
端午节尽管有许多很不科学、甚至带有迷信性质的活动,但是在广大的民间,却认为它具有实用性的内容,也就是说,端午节的一切风俗活动都是在为争取生存、发达兴旺、吉利平安的前提下进行的。端午节的实用性,不仅在于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端午节本身在人们生活中发生着积极的作用,使人们获得了实际利益。这种实用价值,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端午节的活动可以有助于健康,避免疾病,延续子孙,繁衍后代。如插艾篙、挂菖蒲、饮(洒)雄黄酒、戴香包、浴兰等风俗,都起到了驱瘟避疫的作用,对净化环境、增进健康起到良好的卫生作用。
二是端午节的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活跃文化生活,使人们增加生活的情趣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如龙舟竞渡、走马射柳、散步、登高以及少数民族的赛马、歌舞等活动,都直接地表现了这方面的作用。这是和人们追求康泰、调剂生活、增加情趣、娱乐休息等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相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形式。
端午节是一个传承性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承性表现为节日起源及其庞杂的传说。端午节追根溯源是源于龙的图腾祟拜,这时我们的祖先是为了生存求得生命的保障。到了战国后,尤其汉代以后,这种对生命的原始渴望渐渐演变成对生命价值的祟拜,于是屈原等历史人物代替或者承传了原来那种空洞、甚至虚无的对安全的渴求,由原来的企盼生的保障到渴求生的光荣和价值,这是历史的跨越,表现了人性的进步。这种约定俗成、人人相袭、代代相传的传承性可以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的观念,增强爱国热忱,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端午节的意义时应该加以确认的。如:龙的图腾崇拜、“断发纹身”,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它促使每一个中国人通过节日的庆典活动,耳濡目染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龙的传人”。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热忱,并以古人为楷模,在一年又一年的纪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一名符合中国道德伦理、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国人。尽管这种人文教育和历史道德承传是细微的、缓慢的,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端午节,将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慢慢地、一滴一滴地注人了中国人的血脉。
‘柒’ 屈原的故事
链接: https://pan..com/s/1uy9gcLspD1aoiYJfpWD6Ww
中华名人故事
‘捌’ 屈原的故事儿童版儿童可以听得懂得故事内容
在战国时期,有个国家叫楚国,楚国的国王是个老糊涂,不爱听别人提意见。楚王身边有位诗人,叫屈原,他对祖国特别忠诚,经常指出楚王的错误,可楚王不但听不下去,还讨厌屈原起来。楚王实在忍不住,把屈原逐出楚国。 不久以后,楚国灭亡,屈原知道后很伤心,投江自杀了。
‘玖’ 如何在家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
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
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
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
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一、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
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家长们更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
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视物质财富而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
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
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教
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
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
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
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
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
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
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
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
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
一方面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
好风气。
学校要组织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材,
在小学生中讲故事,在中学生中讲规范,在大学生中讲理论,将民间游戏作为学生体育课的
教学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要经常播放古
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要整
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与“八
荣八耻”教育相接合,开展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
和组织优势,
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
并通过组织学生社团、
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社
区、引入家庭,因地制宜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
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少先队工作
委员会联系,把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的
综合依托优势,开展
“传统游戏节”、“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
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召开家长会、
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青少年。
三、社会要发挥平台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
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共同为青少
年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平台。
一、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教育局、教育
科研所、教育学会、高等学校及共青团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和
系统整理,编写教材与课外读物,对学校、家庭、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
管理,组织、指导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交流;要不断完善传统文
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切实做好有关法律条文的司法解释,依法保护传统文化;文化部门要认
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
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
报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