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对孩子讲道理无效
❶ 家长讲道理孩子不听,其中的根源在谁的身上呢
闺蜜家的宝贝3岁了,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小朋友,有乐意吃的食物,有想要穿的衣服。闺蜜还是很高兴看到孩子有直接的想法的,认为这是宝贝有思想的表现。但是慢慢的感觉到,孩子对于自己说的话常常是满不在乎的,比如说,闺蜜让宝宝早点睡觉,明天还有事情做,而孩子还仍然沉浸在玩具的快乐之中,完全不配合。闺蜜和他讲道理说“如果今天不早睡,明天就会没精神,宝宝可不可以听话一点呢!”结果孩子直接回怼:“妈妈,我不听!”
2.缺乏控制力,听懂了道理,但是不会做
在家长讲明道理后,孩子表示理解,但是当做真实的情景中时,孩子还是做不到。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方面的控制力还是没有完全角成,对于自己行为的控制很有限。
3.家长把自己的想法认为是绝对正确的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而孩子的不同想法就是错的。平时的沟通就是说教,自己的身份更加偏向于行为纠正的老师。这样气氛下说出的理论让孩子很难接受。
家长对于孩子行为的起因有所察觉,就会发现在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有了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道理的讲解,取得的效果更佳。
❷ 懂得那么多家庭教育的道理,却依然教不好孩子,这是为什么
面对孩子哭闹、撒泼,面对孩子做事拖拉、调皮捣蛋时,家长束手无策,不少家长抓着育儿书籍当灵丹妙药,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书上说:要静待花开,对孩子不急不燥,于是你想着少管点孩子,不要给孩子压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就好,然后放弃了给孩子报兴趣班的计划,一心想着孩子快乐长大。结果呢?别人家的孩子小学前就会认字会写字了,不仅如此,还有了画画、跳舞的兴趣爱好。而自己家的孩子从来没让他上兴趣班,没接触过写字,这些他都不会。上学后,孩子面对学业的压力,心情烦躁不安。老师拿他和其他同学对比,因此批评孩子时,孩子委屈大哭。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懂得那么多家庭教育的道理,却依然教不好孩子,这是为什么?
3.要警惕错误的育儿知识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的农村老太太,都没上过几天学,一辈子生养了很多子女,还要下地干活,只能保证孩子饿不死就行,还哪有时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结果人家的孩子各个优秀,吃苦耐劳,心态积极阳光,孝顺父母,有责任有担当,谁也没嚷嚷着缺爱。而现在很多孩子,一出生6个大人围着,从胎教到早教,尊重欣赏,各种要求无不满足。结果孩子还是生病了,接受了心理咨询之后,诊断结果是因为缺爱!家长简直欲哭无泪,我们还得怎么爱才能不缺?
❸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讲道理不管用,该如何正确沟通才能使效果事半功倍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讲道理不管用,可以通过先礼后兵、循序渐进,等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再慢慢沟通,有一些家长最喜欢用大道理照搬在孩子身上。这些话孩子不一定能够听懂,而且说多了家长只是自我感动而已,这并不是大逆不道,而是他们处在还孩童阶段,没有尝试过任何挫折。家长反反复复讲道理,在孩子看来只是显得特别唠叨,这种完全属于无效沟通。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不说,孩子也会越来越生气,那么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总之,孩子不发脾气时还是特别可爱。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父母也可以找机会好好的和孩子说说道理。
❹ 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没用,孩子不听话是因为父母脾气太好吗
家长教育孩子不仅需要技术,更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有的时候对孩子太严厉了,怕对他们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但是对他们脾气太好了,就会导致孩子不服从管教。
谁都不希望把教育变成一场战争,但有的时候严厉的命令短时间就是比温和的说道理见效,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等着孩子慢慢改变,就失去了耐心。
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喜欢和自己对着干,怎么说都不听,已经尽最大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尽可能的和孩子好好说话,可这样做反而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耐心讲道理一句也听不进去,反而大吼大叫的发脾气。
有的时候父母想要通过语言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发现温和的语言和态度对孩子似乎无效的时候,就又开始了曾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家长自认为态度已经很温和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依然很抗拒,其实问题并非全部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家长表达的方式很可能出现了问题,态度和语气是对的,然而说的内容有可能是错的。
吼叫在当下的环境确实能够立竿见影,因为家长的权威有一定的震慑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种震慑总用就不管用了。而且孩子可能根本就记不住这次“教训”,因为抱怨,训斥和命令性的语言语气更多的是伤害到孩子自尊,他们为了自我保护也会很快的就忘记这场谈话,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尊重,不管正确的教导,他们都很难能够正常的接受。
暴力的恐吓只会暂时阻止孩子的坏行为,但并非永久的,亲子沟通陷入不良循环之后,只会让孩子不好的行为做的更隐蔽了,却不能改变或者不做。
父母的语言在无形中会塑造孩子的思维,同样的一件事情,同一个要求和做法,父母有不同的情绪和思路就会给孩子勾画出完全不同的心理情绪。
如果家长多使用正面语言和积极情绪,就能够帮助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现实,如果家长使用的是负面的语言和情绪,只会给孩子一个悲观的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喜欢用负面语言来教育孩子,认为这样力度会比正面管教要见效,很多时候家长甚至喜欢说反话来教育,然而孩子并不能听懂家长的一语双关,甚至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含义。导致他们不明白这个时候的家长到底是在指责还是在表扬。
这样的沟通不仅无效,而且有可能造成词不达意的沟通障碍,想要改善这个问题,首先家长要做到改变语言习惯,多从正面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少说套话,反话或者是用威胁和恐吓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
家长的出发点并不是伤害孩子,但是说出来的话却像一把把刀子插进了他们的心,从而让沟通变得紧张。家长有的时候无法分清哪些是正面语言,哪些是负面语言。
比如孩子正在端着一杯水走路,家长说:“当心,别弄撒了”这就是负面语言,而说:“慢慢走,端的真稳。”这就是正面语言。
又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负面教导方式是:“别拖拖拉拉的,再磨蹭十点之前又睡不了觉了。”正面教导方式则是:“今天写作业稍微提高一点效率,就能在十点之前结束,早点睡了。”
希望孩子怎么做,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不行,不要”做开头,用批评或者指责的方式很难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意见,他们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从而导致行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反而更深了。
教育孩子说到他们心坎上,无非就是换一个说法,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巧,但是得到的教育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的。
多用一些积极的表达希望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并不是发火才能让孩子改正行为,好好说话一样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不同的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能够越来越和谐,一起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走。
❺ 为什么家长在教育时越讲道理,孩子越听不进去呢
叛逆期的孩子的特点是,大人越让我去做的事情,我就偏不去做,大人不让做的事情反而是想方设法去尝试。大人应该少说多做,把孩子当成朋友,消去家长的威严,换一种方式去沟通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愿意服输,谁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孩子也一样,虽然他小,暂时还不太懂事,但毕竟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怎会轻易服输。什么叫叛逆,叛逆就是明知道你是对的,但孩子就是不听,你说的越对,孩子越不听。
❻ 跟孩子讲道理,真的是最没用的教育方法吗
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家长苦口婆心地把自己的一番好意告诉孩子,希望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但是,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讲道理并非一种有效的方法,不仅效果甚微,还直接影响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
既然讲道理无效,家长为什么会习惯于给孩子讲道理呢?
这可能是因为,第一,讲道理是最简单、最快捷、最容易操作的教育方式。家长不需要动太多脑子,也不需要学习,即可非常容易地运用这种方法。第二,家长在童年时期经常被父辈用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教育,因此家长也在无意识中模仿和延续着父辈的教育方式。
❼ 孩子总是“太不当回事”,为什么讲道理的方法没用
家长们经常喜欢开这句玩笑,“孩子们总是有恃无恐的”,不少孩子在明面对父母的大道理时,总是“左耳进右耳出”,要不然就是干脆假装听到了,这样“太不当回事”的态度,怎么能让那个家长们放心呢?
而这个不放心的结果就是家长们叮嘱的更多,更是喋喋不休,孩子们岂不是更烦了。
5、以身作则
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点,一些父母在口头上教育孩子,但其实自己都没有做到,这样的大道理在孩子看来不过是一个笑话罢了。毕竟父母自身都没有做到,那又凭什么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呢?这并不是双重标准吗?
因此,如果家长们真的想教育孩子,那么从自身开始改变起,否则父母自身永远都不具有说服力,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❽ 给孩子讲道理不管用是你走入误区了。给孩子讲道理,要这样做
生活中,孩子应该明白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小到太阳的颜色、昆虫有几条腿,大到做事的原则、做人的礼貌,作为家长都有责任告诉孩子的。于是在生活中,常常免不了看见这样一个场景: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希望孩子具备正确的认知。
可是,我们家长给孩子讲的这些正确的道理,孩子真的听进去了吗?做的这些事情真的有用吗?估计有不少的家长会生出这样的苦恼:“我家孩子太不讲理了,怎么跟他说都不管用。明明我说的都是正确的啊,他怎么就不听呢?”
在给孩子讲道理上,有些家长走进了一些误区。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说: 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为什么呢?这其实是和孩子的成长过程分不开的。
第一,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理论却是枯燥乏味、没有趣味的事情。
其实不仅仅是对孩子说是这样,对我们成人来说,理论都是枯燥的。孩子带着新奇的双眼来到这个世界,很愿意让世界符合他自己的认知。对于活泼好动、感情充沛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想象力。
如果家长非要让孩子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变成黑白两色,孩子自然会抗拒。尽管家长说的都是正确的,但却并不适合孩子的认知。
例如,男孩子都会很喜欢恐龙,在他们的脑海中,恐龙世界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冒险的王国。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告诉他,恐龙都已经灭绝了,电视里的那些都是假的。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观点,还会大哭大闹。
第二,孩子感受世界是直觉感受,就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官来体验。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经验的形成,全都来自于自己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人总觉得孩子“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原因。明明已经告诉孩子有危险了,他就是不听。
例如,孩子玩开水,让孩子被烫一次的效果比整天告诉孩子“别碰开水,危险”要好得多。
既然经常给孩子讲道理有这样的害处,难道我们就放任孩子不管了吗?当然不是的。只是,我们在告诉孩子一些道理的时候,要认真辨别一下,该怎么讲、时候讲比较好。
首先,要分辨这个道理该什么时候讲。
例如,如果孩子只有两岁,你就告诉他关于分享的道理,他肯定是不听的,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他的物权形成时期。
又如,关于年的故事,七岁之前的孩子都会相信年这个怪兽的存在。家长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故事抛给孩子,每年准备好好过年,放鞭炮、贴对子等。孩子根本就不需要家长告诉他年是不存在的,随着时间推移,他自己就能通过其他途径明白了。
所以,想要分清楚什么时候给孩子讲道理管用,就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 育儿 知识。 现在互联网十分方便,想得到某方面的知识还是很容易的。无论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一些文章,还是花费大量时间学习 育儿 心理,基本每个家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的。
如果您碰巧看到了这篇文章,那就说明你是一个爱学习的家长,正在通过网络学习 育儿 知识。如果这篇文章恰好能帮助到您,那我就实在太荣幸了。
其次,道理该怎么讲?
枯燥的理论不但不能让孩子接受,还容易给孩子带来那么多的危害,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将一些正确地、孩子必须知道的道理讲给孩子听呢?并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内化为行为的一种动力呢?
第一个方法,利用绘本。
绘本是一个不错的 育儿 工具,相信很多家长都使用过。这个工具不仅仅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帮助家长给孩子讲道理呢!
例如,我家孩子有一段时间非常不喜欢吃青菜,严重挑食。我就给孩子买了《肚子里的火车站》,通过绘本,孩子明白了哪些食物是小精灵们最喜欢的,哪些食物会导致小精灵们受到伤害,从而让自己受罪。
每次孩子吃青菜的时候,都会问我:“妈妈,肚子里的小精灵们在做什么呢?”我都会高兴地告诉他,小精灵们正在开心地搬运青菜呢!
一些科普性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绘本来告诉孩子。尤其不建议孩子正在做事情的兴头上的时候,告诉孩子做的事情是不对的。例如,孩子正在画蓝色的树叶,这个时候家长干涉,说树叶多是绿色的,这样就不好了。
可以多让孩子看绘本,看现实生活中树叶等等,让孩子自己明白,绿色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很多孩子都是要到大班才能明白这个道理的呢。
第二个方法,利用榜样的力量。
阿德勒曾在《洞察人性》中说到, 所有的孩子都会对权利充满幻想,孩子天性中就带着对力量的羡慕,对权利的渴望。 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
利用孩子的崇拜对象,告诉孩子一些道理,孩子更容易接受。例如,很多小女孩都喜欢公主,但却脾气暴躁。如果在她生气大喊大叫的时候,妈妈恰当地告诉她:公主可不会大声说话,公主可是一个淑女哦!相信小女孩会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
第三个方法,利用同伴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有两种类型的关系: 和同伴的关系与和成人的关系。儿童和他的同伴产生共同的兴趣,可以很自然地减少自我中心化,并指导着同伴间的协作关系。
也就是说,孩子在与同伴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会逐渐改变“一切从自我出发”的观念,开始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就意味着,孩子能够接受同伴的影响,从而获得一些正确的经验和道理。
例如,之前我说到的“年”的故事,我家孩子就是通过他的小朋友得知,年是一种怪兽,但只存在于传说中,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今年春节回家,他还给妹妹科普呢。
又如,一个小男孩总是虐待家里的狗狗,父母怎么教育都不管用。后来,家里来了一个大哥哥,带着这个孩子和狗狗玩了一天,这孩子就再也不虐待狗狗了。这就是同伴的力量,父母说的不一定管用,但小孩子之间的沟通和教育,反而很有效果。
第四个方法,利用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说服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说多做反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就因为道理和行动之间有差距。
所以,作为家长,与其告诉孩子一些空洞的道理,不如用实践来让孩子体会。有些苦,看着是白吃了,但肯定对孩子有好处。
就如我家孩子撞玻璃一样,那一下,绝对能让他记忆一辈子。
第五个方法,言传身教。
我记得《儿行千里》有一集,讲的是一对没有文化的农村父母,如何培养出哈佛大学博士生的。这个孩子名字叫何江,曾是哈佛大学 历史 上第一个代表数万毕业生演讲的中国大陆学生。
何江的父母文化不高,妈妈甚至不认识字,却能坚持在家里举行“家庭阅读比赛”。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然后不懂的就问孩子。
这样的一种言传身教,比那些整天拿着手机却要求孩子学习的家长实在不知道强多少倍了!
教育孩子是一件充满智慧的事情,也是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 育儿 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