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产孩子很难成功
⑴ 为什么穷人成了二胎的“主力军”,中产家庭却畏首畏尾
3. 养儿防老的旧观念
以前的旧观念里,养儿防老是很多父母考虑的地方,他们的想法是,等到自己老去了,逐渐没有了经济收入,又没有正规的退休金等各种社会保障,只能靠着自己的孩子们。而多生一个孩子就能多一份依靠。
其实,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对于生二胎有自己的想法都无可厚非,关键是,这事不能盲目跟风,看着别的家庭生二胎,自己也非要生,还是要做适合自己的决定,而且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对他们的教育负责。
⑵ 为什么现在农村孩子很难获得成功无法爬到社会的顶层
最先受限于家庭关系,许多穷光蛋世世代代的生活状态造成她们子孙后代的内心里对贫困这件事欠缺一定了解,这就致使她们无法完成最原始的一步提升工作中.也就立即取决于她们为此为平时,进而丧失积极去更改的可能.这一类人,我叫他认知能力欠缺者,十八线小城市这一部分穷光蛋实际上不在少数.一般普通百姓想超越上流社会,最困难的是自主创业难题,例如,自主创业就得必须考虑到,做什么项目呀?
我还记得大家大学教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与你非亲非故,我为什么要帮你?那也只能是我欣赏你,赏析你的努力,你学习的态度,赏析你这个人,我才慢慢想要不计得失的帮助自己。”对于爬上去上流社会难不难的,去试一下不就知道了。
⑶ 哪个阶层的孩子未来最容易没出息是穷人吗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18年底热播电视剧《知否》里为人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既是电视剧主题,也是教育真理。
父母为子计深远,其实还是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有出息”的定义很广,如果以社会角度论,孩子最有出息的标准就是“能比父母跨进更高一个阶层”。这么看来,在阶层趋于固化的今天,似乎是穷人家的孩子更不易出头,更容易没出息。但事实出人意料,答案还真不是穷人,而是中产阶级。
为什么中产阶层的孩子将来最容易没出息?跟父母的教育理念、认知都有很大关系。
首先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样的人才属于中产阶级
其实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一直以来都很模糊。《福布斯》中国对中产的定义是:年龄在25到45岁的城市人,有大学学历,是某行业的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收入6-40万元。其中年收入这栏,下限太低。
2019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和杭州文博会一起做了份《2019杭州新中产文化消费报告》,该报告历经半年时间,调查了10万人才得出了大数据,我认为他们对中产的定义还是比较中肯的。
◆年纪在30岁以上,家庭净资产中位数为371万元,平均负债112万。注意,净资产是指除去房贷车贷之后家庭剩余的资产。
至今我还记得中学时嵌在学校光荣榜上的“我的座右铭”,上榜的是全级前五名。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我不努力我垫底,垫底之人受人欺。我猜,这句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深刻生活感悟的话,不是他父母教的,就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这里面包含着的上进愿望简直呼之欲出,这就是孩子奋斗的源动力。
穷人家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的冷眼和挫折,还有极大的心理落差,若是好好利用,会成为他们出人头地的最大动力。毕竟老话也说“不蒸馒头争口气”。
⑷ 是不是中产阶级家庭孩子更容易成功
今日早晨,5点生物钟醒来,启动洗衣机,洗漱,贴着面膜然后去厨房喝白开水,阴阳水,煮粥,完成这些事情后,来到客厅里开始阅读,写文章。
我在刻意养成高效能人士的早起好习惯。
坐下来的一刻,我刷了一篇文章,类似于高考状元惊人相似的家庭背景:父母时间自由,可以陪孩子,父母经济优渥,可以撑起孩子的任何想学的兴趣爱好,优质资源。
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他们有时间,他们有钱。
他们这类家长真的从宝宝呱呱坠地一刻起就有时间,有钱了吗?
真的是这样吗?我身边亲密接触的这类人群的故事可以说透一些其中的道理。他们现在的时间自由,金钱自由是怎么一回事。
我一朋友,他们夫妇现在大概43岁左右,孩子在我们当地读重点高中,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似乎轻轻松松走过来。才艺无数,写书,乐器10级,舞蹈才能,口才等综合素质全优,夫妇两个在单位都是中层管理者,房产也有2套。幸福生活越来越稳健,除了身体健康不可控,一切都只会越来越好……
大家一定觉得他们可能爹妈的爹妈有钱吧。在十几年前的时候,他们东拼西凑10万块买了老破小,对,当时房价就是这个行情。
他们结婚后,等于在我们朋友圈消失了,爸爸天天挑灯夜战,苦读不少证件,妈妈除了练好自己的硬本领,在单位某技能独树一帜,工作成绩也是卓越的。
一晃20年过去,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他们的目前的成绩,再过两年,他们的孩子也将会成为高考状元之一,或者又是轻轻松松踏入理想大学之府,那么大家又看到说,孩子的父母是高知,家庭经济富足。孩子也是全能型人才。
可是,请不要忽视这20年来他们夫妇脚踏实地的努力,孩子早期小的时候,父母全力以赴拼各种学历,技能,生活里都是挑灯夜战,穿几十块衣服,吃简单的一日三餐,从很少逛街,买日常基本所需,几乎不太灯红酒绿的娱乐。
孩子到了适龄学前年龄,父母开始奔波孩子学艺途中,我记得当时他们考察孩子幼儿园都花了不少时间。曾经这样评价我的幼儿园,全常州最大的幼儿园,孩子撒欢的面积足够大,后来考虑接送不便,还是就近读了家门口幼儿园。
从这个细节回头看,他们做事向来谨慎,全盘计划,不盲从。
他们家里,除了大人工作,孩子上学时间,共度时光都是在家各自看书,小长假一般全家出游,还特别注重养生和锻炼。幸福的家庭模式真的是一样的,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孩子力量也很足够。
再来说说近一点的例子吧。我儿子班级孩子群体。这次前十名的孩子,我自己初步估摸,哪一个不是家庭优渥,父母层级也相对高,现在孩子成绩好已经不算什么了,才艺个个出众,习惯良好,品行端正,我自认为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跟这类家长群体一比,我自愧不如。
我自己也错过了本该努力的阶段。工作层面一直没大的突破。但是,我一直告诉儿子,妈妈爸爸一直在努力,跟你一起成长。
前十名孩子家长群体职业,有医生,有会计人员,有高中老师,有镇干部,有几个企业老板等,他们孩子确实属于优秀。但是我不了解他们平时怎么带养孩子的,不便展开说。
但是,我知道的是一年级到五年级这类家长中有好几个家长从来不错过孩子的任何活动,国旗下讲话的孩子总是这类孩子,各种大小竞赛都是这类孩子全包,他们的家长肯付出,肯花时间服务班级与学校,所以机会总是垂青努力的人不是吗。
必须服气。
记得一年级时,我被当选班级家长委员,我脑子里想,我没时间,我不能请假。所以五年来我为班级作出的贡献微乎其微。理由没有时间自由,也没有金钱自由。
这些其实都是阶层思维方式的差异。
那达不到中产阶层的家庭就不要努力了吗?
更加需要努力。
我觉得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依然没有多么富有,也没成功。但是我一直有不甘平庸的梦想。
我带着孩子行走在成长学习的路上,不放弃。
在学习中,认识了更多优质朋友,在她们的家庭教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其实中产阶层的家庭她们更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学霸孩子不仅仅是成绩优秀,才艺拿出来个个堪比专业级别。这类孩子学习高效,专注,学习习惯很好。
为什么?为什么?
你知道这些家长背后的付出吗?
我所知道的几个身边学霸娃娃的家庭,有是妈妈全职,周末带着孩子奔波几个兴趣班,国画,舞蹈,英语,写作,学什么像什么。
有一位爸爸为孩子量身定做一日时间学习表,他家学才艺的孩子每天3小时练琴,一分钟也不能马虎耽误。为了孩子保证学琴时间,小学三年级申请上半天学,下午在家拉琴,可是回到学校考试还是全班第三。
为什么,这个孩子每天早起会素读,每周几本书消化的特别快,他爸爸说每周要买几本书,掐指一算,这个孩子的时间,除了睡觉吃饭,运动,都在阅读,练技能……
我不知道这种方式是不是符合孩子身心健康的规律?
就眼下我儿子五年级考试卷子难以程度看,语文拼阅读量,英语拼词汇量,数学拼拓展题,我想让你轻松拥有童年,眼下形势让不让?
所以,一部分孩子花1万多一年学新概念英语,这是趋势。一部分孩子一年一万多学才艺,还有一部分孩子还学奥数……可能中产阶级的孩子英语,奥数,才艺,一样不拉。
寒门难出贵子的秘密就在这里。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作为不是豪门也不是寒门的我们,我们能做的是尽我所能给孩子最好的。
起跑的时候,暂时拉下来,也不要害怕,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我们一直在奔跑。
⑸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靠自己努力成为中产阶级有多困难
想要成为中产阶级确实是太困难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财富,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只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去获得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而这一切并不能够支撑我们变成中产阶级。
如果我们解决掉了房子这一关,那么普通人成为中产阶级只需要1万月薪。1万月薪对普通人来说也并非易事,除非是在某些比较新兴的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设计、销售经理等行业才会存在,其他的行业基本都是管理岗才有1万以上的月薪。
而这些岗位基本都需要较高的学历,最起码得是本科以上,如果来自于小县城一类的地方,我们考个大学都极其不容易,可能需要超过80%的人,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中产阶级,可想有多难。
⑹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靠自己努力成为中产阶级,这事有多大难度
怎么说呢,个人觉得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孩子来讲,要想成功也并不是特别的难,当然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和适当的机遇,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
相信现在的很多人对于那些富二代来说,他们有着天生俱来的优势,就是对于各自的父母来讲,他们本身就积累下了很多人脉和资源,所以对于富二代那些人,他们不需要过多的努力就会获得成功,所以对于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要想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一番成就,当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能力,难度是有,但是并不是我们所想的特别难,因为在很多时候只要自己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去实现,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也就是让自己非常自豪的一天。
就拿我曾经的一位朋友来说,他本身的能力还是非常出众的,但是他在公司却一直是一个中层干部,而且也很少有升迁的机会,但是他个人的心态就非常的平和,因为对于他来说有一个稳定的事业,和谐的家庭,这才是最主要的,所以他的幸福指数也是很高的,没有特别大的压力。
⑺ 为什么中产阶级的孩子最辛苦
小懂说
吴军博士说,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我们都看到中产阶级的孩子最辛苦。
这背后是中产父母对于孩子阶级跃升的渴望:如果你处于社会最底层,想要上升到中产阶层,你只要学会技能教育就可以了。而如果你处在中层,则需要全面掌握技能教育、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
向上的通道注定艰辛,向下的通道永远为你打开。

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不惜重金,不惧任何艰难困苦,只要能让孩子上个好学校、考上清华北大名牌大学,砸重金买学区房、每周跨越城区奔波于数个培优班、“冒着生命危险”陪读陪练,一切在所不惜!
可父母和孩子背负的压力越沉重,得到的结果却往往跟想象中的情况相去甚远。
很多父母无奈又痛苦地抱怨:“为什么我在孩子教育上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还是得不到我想要的结果?不是说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吗?”
也有人会说:“用学区房来筛选学生,最后都是富人才买得起学区房,上得了好学校,这太不公平了!”在焦虑与抱怨的漩涡里不能自拔!
吴军博士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
如果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相信绝对公平,说明他是个有情怀的人;可是,如果一个人在40岁的时候,依然相信绝对公平,那就有点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绝对公平的,因为一旦出现绝对公平,世界就停止进步了。只有这个社会存在公平,同时也存在不公平,有多样性和变数的时候,才会往前发展。教育,也是如此。
本文观点:
教育资源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最优的资源,没有绝对的公平。
清楚认知自己所在的位置,急于一步登天,误娃害己。
向上一个阶层的过程注定是艰辛的,向下的大门永远敞开。
人的基因、智力、能力天生不同,别用孩子的短处去拼别人的长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在中国,可能进入清华北大,就是算得到最好的教育了。
先来看今年清华大学招生的一个数据:录取人数是3500,除去自主招生,根据考试成绩入学的学生占55%,录取人数大概是1925人,而全国报考的考生是940万,5万分之一。
中国的高考已经是件较为公平的事了,但是很多人想的是绝对的公平,可能吗?
虽然中国整体教育水平不断上升,但教育资源永远是个金字塔情况,顶尖的永远很难进,这并不是说社会发展了,我有钱了,我的孩子就一定能进到最好的学校,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美国,最近三四年斯坦福和哈佛每年的录取率也屡创新低,也就是说大家想挤入得到这个“最好的教育”是越来越困难。
不只高等教育,就连幼儿园也是如此。
举个例子,MIT校园里有一个幼儿园,可能只能容纳50个孩子,MIT教授的孩子照样进不去。为什么不办个能收1000个孩子的幼儿园呢?原因很简单,优质教育资源有限。
Google的幼儿园,90%员工的孩子进不去。什么人能进去?并不是说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就能一定进去。
位置这么有限的情况下,对公司贡献同样的大的员工,有的孩子能进,有的就进不了,你说这公平吗?不公平。可这就是现实。
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是这么有限,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
阶级跃升的渴望
导致对孩子期望过高
绝对公平,我也理解。那我就要拼尽全力为我的孩子汲取最优质的资源。我就要让孩子上全中国最好的小学、中学,就要清华北大,上常青藤名校。”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们要先清晰两件事——
第一:知道自己现在在哪。
第二:明确自己要去哪。
吴军博士曾经收到过一个读者的留言:“我从一个小地方来,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但快毕业的时候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有人拼颜值、有人拼爹,这个社会怎么这么不公平??”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只他一个。吴军博士是这样回的:
第一,你从县城考进大学,已经是人生很成功的一步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应该对自己满意,不要对自己太苛刻;第二,你有自己的资源,你努力学习、用功、肯吃苦,这是你的资源。但长得漂亮也是一种资源,爹有本事也是一种资源,世界上的资源是各种各样的;第三,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些富二代可能比你还要刻苦努力。从阶层说,假如我们把社会阶层分成一百层,你从第八十层现在上升到六十层已经是不错的事了,要上升到第五层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层,在第五层的人资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能做的事还多,这就是现实。
所以每个人应该对教育,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预期,这才是比较好的。
很大程度上,最后并不是考试成绩决定了你最后成不成功。如果你指望说因为我成绩考好了,将来社会一定要给我什么,这可能就想错了。
教育确确实实能够改变命运,但不要指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史蒂芬森(火车之父),从最底层一下子到最顶层,认识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认识清楚自己的目标,教育是一个途径。
不同阶层
需要不同的教育水平
既然基础不一样,目标不一样,要进行的教育也不一样。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需要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处于社会最底层,想要上升到中产阶层最重要的是学会技能教育,对于这个层次的人来说,博雅教育是没用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蓝翔技校的毕业生要比很多白领赚得多——因为他们掌握了基本技能。
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如果你处于这样的社会阶层,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需要有安身立命的技能,再来谈通识教育、博雅教育。
在《大学之路》第二版里吴博士专门补了一章讲美国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讲技能教育。在美国,私立名校的教育是为更高一层的进阶准备的,但是公立教育总体来讲就是技能教育。
为什么中产阶级的孩子
最辛苦
很多中产阶层的人抱怨:我的孩子这么辛苦,平时要上课,还要补习,还要学艺术、体育。
可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进入精英阶层。那对不起,你就是要辛苦。
首先,技能教育是少不了的,否则孩子未来没有立足之地。
其次,所有你认为的上面一个阶层要具有的技能,需要给孩子补齐,孩子没法不辛苦。
在美国也一样,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甚至比中国的孩子还要辛苦。
比如孩子进了学校的学科代表队,一周的训练时间就是20个小时,还有做志愿者的,一星期有八个小时的时间,同时学科的各项课程一样不少。
想孩子不辛苦也可以,阶级分层向上的通道很难、很辛苦,向下的通道却很容易、很轻松。
家长不是不可以选择,但恐怕没有几个家长会做那样“轻松”的选择。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使劲得使对地方
每个孩子的基因、特长都是不一样的。学奥数,就全民奥数?流行机器人,就都去学机器人?能当科学家的万里挑一,那么多孩子都搞奥数、机器人,并没有太大意义。
说句实在话,奥数可能就适合那些有数学天赋、智商在前5%或10%的孩子去搞。
可是问题是中国家长大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智商不如别人,所以全民奥数,其实很多时候是浪费时间。
有的孩子就是学奥数不费劲,有的就是艺术上有天分可学科不灵,有的可能体育是强项,如果我们非要一个对数学不感兴趣、没天赋的孩子学奥数,让一个擅长学科学习而无感音乐的孩子每天苦练钢琴,那我们的收获自然是事倍功半。
我们要做的是观察、发现孩子的长处,给他支持,而不是别人学什么我的孩子也要学什么,更不是望着别的孩子的长处来补自己孩子的短处,使劲儿得使对地方!
所以,人如果能够正确理解教育,对自己、对孩子有一个比较客观的预期,成功的可能性反而要大很多,在教育这件事上的焦虑也会减少很多。
我觉得,如果有起跑线,孩子的第一个起跑线,不是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格局。
为何美国相对“较差”的基础教育
却支撑起全世界最好的高等教育
美国的基础教育跟我们看中的方式还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时候,并不提倡有标准答案这一说。
从数学成绩来说,美国的平均分可能低于中国,但就是那前5%对于基础知识深度学习的尖子学生,他们同时接受的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这个基础教育的方向决定了他培养出来是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而中国的学生、学者很多时候提不出来问题,没有创新的能力。
很多大学教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如果请他提出一个问题,从此开创一个学科,这个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写在最后
和吴军博士聊完之后,笔者觉得通透了许多但却又略有些沉重,或许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两个特质:它给人希望,同时又会有些艰难。
每一位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尤其是教育。
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向外寻找答案,而是向内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不是急切地去知道怎么做,而是明白为什么做?
人如果能够正确理解教育,对自己、对孩子有一个比较客观的预期,成功的可能性反而要大很多,在教育这件事上的焦虑也会减少很多。
来源:常春藤爸爸(ivydadivydad)
热门剖析
社保的真相丨三四线城市房价赌博为什么总是输丨农村“娶妻难”丨别当辛苦的底层丨分期付款是个坑丨职场中的80后丨年轻人别理财坑人的邮币卡血腥现金贷丨年轻时要多赚钱丨婚后购房,如何防被坑?
精选理财
结构化存款丨可转债丨国债逆回购股票丨货币基金丨固收理财产品丨指数基金丨芝麻分900丨如何负债丨借呗和花呗丨手机丢了,微信和支付宝里的钱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