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害怕防空警报声
A. 如何帮小孩子克服心里恐惧,小孩子2岁多
您好孩子两岁多,有害怕的心里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反应。所以不用过度担心,家长耐心聪明的引导就好了。
我家孩子也有过这个经历,又怕黑,又怕怪物,又怕大灰狼什么的,没什么是不怕的。我就针对她害怕的东西来购买绘本,爸妈怎么对孩子说不可怕别害怕,也决绝不了孩子心里害怕的影像,所以绘本是最直观的解决害怕的问题办法。
孩子会通过绘本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记在心里,一但有内心波动就能想起绘本中的情节。
比如说孩子怕黑不敢自己睡觉,我就怕不怕黑的绘本,来帮助孩子不怕黑。
再比如孩子怕怪物,我就买的小怪物的绘本,孩子居然觉得怪物可爱要和怪物交朋友。
多可爱的小怪物,我都想和他交朋友。
再比如孩子怕大灰狼,我就买的大灰狼被欺负的绘本,孩子都替大灰狼无奈,可怜大灰狼。
这是一本大灰狼被小红帽,小羊,三只小猪,恶整的故事书,大灰狼是可怜虫。哈哈特别有趣,从此孩子就不怕大灰狼了。
通过绘本解决孩子害怕的心内,不用去克服害怕,通过可爱的故事和图画,孩子自己就有代入感遇到害怕的也就不害怕了。所以好的有针对性的绘本是引导孩子不害怕的功臣。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都是亲身经历过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情况。
您好。我家宝宝也2岁多,对于宝宝的恐惧,我的做法是:首先,弄清楚宝宝恐惧什么,因为什么原因恐惧。第二,要感同身受,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共情。比如可以告诉宝宝,妈妈知道你害怕…,因为妈妈小时候也害怕过…第三,要耐心解释沟通。引导宝宝表达出内心的恐惧,然后耐心安抚,如果宝宝是对发生的某件事害怕,父母可以口述的形式“情景再现”,不断重复,不断解释。第四,父母要多鼓励宝宝,不要过度保护,不要吓唬宝宝。第五,父母遇事要沉着冷静,不要一惊一乍。如果宝宝仍然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父母也不要操之过急,不要产生反感情绪,用心陪伴,用爱呵护,再加上时间的解药,相信宝宝会克服内心恐惧,变得越来越勇敢的。希望以上回答会对您有所帮助。
所谓 出生牛犊不怕虎。
但有两样东西,对还 没有形成抽象思维 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害怕的。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可能在乎孩子优秀不优秀, 但孩子只在乎我们父母爱不爱我 。特别是4岁以下的孩子,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的陪伴,能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安全感。
相反,过早离开妈妈,缺少妈妈的陪伴与回应的孩子, 是缺乏安全感,从而滋生恐惧感。
二、恐怖的画面
至少10岁之前,我们 不要给孩子接触恐怖的画面,包括图片、视频、生活中可怕的场景。
因为10岁前, 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发育还不足,他对图片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同时容易内化为潜意识的信息,伴随 孩子一生。
特别是6岁以前的孩子,他是 分不清楚现实与想象的 ,都会认为是真的。
只要相同情景出现(比如天黑),就处于万分恐惧状态,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根本就没办法克服。
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案例:
而我孩子从小没有接触过恐惧的画面,可以一个人关灯安心睡觉。
所以,对一个2岁多的孩子而言,如果他有恐惧感。
曾经2岁时,我上班,孩子由保姆带(晚上跟我)。
后来3岁我自己带时,孩子就极度缺乏安全感。刚开始的寸步不离,到后面的不离开视线,但是我每次离开都会和他说实话,渐渐的,孩子就习惯了。
再后来我说离开时,他就会问我,“要多久”,我会如实回答,然后他就能照顾好自己。那个时候才4、5岁。
那么,就需要妈妈学会讲故事,将恐怖的画面变成一种 游戏 ,或其他的,替代孩子心中的不好的画面。
我女儿4岁时,有一天晚上,突然不敢一个人睡觉,也不敢关灯,还让我关门。后来了解到,她在看小视频时,不小心翻到一个恐惧的画面,然后就吓到了,还不敢和我说,我再三温和询问下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每次她害怕,我就重复前面三步,没过多久,孩子就忘了这个事情,偶尔想起来,也不那么害怕了,大概过了一个月,孩子又恢复能关灯独自睡觉了^_^
我是瑶妈,致力于心理学、亲子教育,期待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
您这个问题很有典型性!恐惧之于孩子,就如压力之于成人,一个道理。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感受,无需克服,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娃面对。
大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更何况小孩子了。当他们还是胎宝宝时,待在温暖黑暗的子宫里,待了9个月,突然间降临世上,失去了温暖的感觉,冰冷又刺眼,还有一堆“怪兽”围着,能不怕吗?因此小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恐惧,跟其他喜怒哀乐的感受一样,再正常不过。
小孩子的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会经历很多恐惧:
宝宝们害怕这么多其实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对未知不了解的事物抱有恐惧也是人的天性。
一、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放松尽情地跟宝宝谈论他所恐惧的事物
举一个我家宝宝真切的例子吧。我家宝宝被吓到最惨的一次是她刚一岁半不久,当时正在聚精会神地玩小厨房时,我家的烟雾报警器突然抽风似地鸣叫起来,声音非常尖锐。当时是孩子爸爸在陪着,我在卫生间。就听到宝宝突然地尖叫大哭,然后就是砰砰砰撞东西的声音。我当时心里非常着急,赶紧出来看,这时宝宝已经在爸爸怀里了,头深深埋在爸爸怀里,浑身颤抖,满脸泪水,脸蛋都是红的。我轻轻拍着她的后背问刚才撞东西的声音怎么回事。爸爸说是她当时吓得太狠了一个劲地要往围栏的洞里钻(当时爸爸在围栏里坐着,她的小厨房在围栏外)。可见这小娃被吓得有多惨!
我们当时就 先抱着她安抚,等她情绪完全平静下来后,跟她聊天 。告诉她刚才响的是我们家的烟雾报警器,快没电了要提醒我们才响的,一点都不吓人。然后当着她的面让爸爸用手摸,然后我又踩着椅子伸手把报警器摸了个两分钟,告诉她妈妈检查一下,你看,摸这么久都没事。她看着我们都摸来摸去的没问题,也放松了警惕。然后我趁机让爸爸给她举高高(她平时很喜欢这个项目),告诉她小宝宝也可以摸到噢,宝宝也试一试。就让爸爸举着她也摸了一下,她发现没问题,就笑眯眯了。
在那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我们不断重复把她举高高让她摸烟雾报警器的行为,以至于她每天等到爸爸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爸爸抱着摸烟雾报警器。可见她已经放下了对这个事物的恐惧。
当小孩子发现某些他们恐惧的东西对他们并无任何威胁时,他们就会开始感到放松,不再害怕,因为他们对这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了。所以,把孩子害怕的东西敞开了讨论,敞开了尝试,比避讳着捂着不说更让孩子觉得放松。
其他宝宝害怕的幻想的东西也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跟娃一起好好的讨论一番,检查一番, 让她明确那些假想的东西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对她造成任何伤害,她也就自然而然放松心态了。
二、父母的表现是孩子最直接的参照,做好孩子的定心丸
如果你家孩子害怕的东西和你害怕的东西有关联,那么你就要从自身找找问题了。因为在孩子的认知水平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他对事物的认知更多来源于父母。
比如,我非常害怕各种软体类动物,各种小虫子、蚯蚓、蛇、蚕等等。现实生活见到我一定会尖叫的那种,在书本上看到图也会感觉头皮发麻很恶心。但是,陪娃玩小动物的贴纸书时,书里就有很多这些动物。天知道我是保持了怎样的忍耐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跟娃一起拿掉贴纸一起贴的,真是每一次都头皮发麻!但是,今天下午在玩时,娃非要说一个毛毛虫是香蕉,我……我就让她拿着贴纸找爸爸,让爸爸告诉她是什么。结果我那猪队友看到贴纸后的第一反应是:啊……你怎么拿了个毛毛虫,好吓人啊…… 孩子看到爸爸这个反应,可能也开始觉得害怕,就说丢掉,然后就要丢垃圾桶。我赶紧说,没事的,就是个小毛毛虫,会变成蝴蝶的噢,我们来贴上吧。然后这个就这样调整了过去,娃也没有害怕,就继续玩各种毛毛虫的贴纸了……
通过上面例子中我和我那猪队友的反应给娃带来的不同影响可以看出,孩子是非常依赖父母的指引的,也非常容易被父母的情绪所感染。如果我们觉得恐惧,孩子一定也会觉得恐惧,如果我们跟没事儿人一样谈论,娃也会跟我们一样放松。
三、借助绘本的力量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绘本,比如:《我不会害怕》、《床底下的怪物》、《宝宝不怕了》、《摩奇摩奇树》、《我好害怕》、《讨厌黑夜的席奶奶》《佛洛格吓坏了》等等。
绘本中的故事很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共鸣和共情,有些通过一些 搞笑 的情节来化解那些看似让人恐惧的事情。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愉快地共读,相信一定能帮助到孩子。
做孩子坚实的安全后盾,鼓励与爱。我是小宇宙心理 健康 009,谢谢您的问题。
有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往往会“警察来了”“天黑了有妖怪”“有猫猴”“神经病来了”“外面有疯子”等语言哄孩子赶紧回家或睡觉,而这样的语言或语气下,一个2岁孩子没有什么认知和判断力,就会把这些当真,时间长了也会有容易产生心理恐惧的情况。
可以觉察下,平时带宝宝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方式,如果有尽量去纠正。
特别小的宝宝会通过感知去体会身边的人是否安全,所以这个阶段看护孩子的人尽量不要经常变,比如今天爷爷奶奶看,明天姥姥姥爷看。尽量让孩子有个熟悉的身影,建立一种相对稳固的安全连接,这样宝宝就不容易每天要面对不确定的不安全因素了。特别是妈妈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如果宝宝害怕某一个场景或什么事因,尝试第一时间对孩子的恐惧有个及时又稳固的陪伴,这样不至于孩子的内心要单独面对自己以为的恐惧持续太久。比如拥抱,比如语言鼓励,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忽略或者不理睬孩子害怕的事。有些我们成人知道的孩子还没有认知,这个时候就和宝宝一起去慢慢地 探索 性地去解开宝宝害怕的真相,这个需要具体场景才好比喻。
比如小狗,有的孩子特别害怕,这个时候可以陪着孩子尝试着摸摸小狗,再讲讲小狗的可爱和人类的好朋友,宝宝就可以慢慢地不怕了。当然也要跟孩子讲一些安全方面,比如大人不在跟前时不要去摸小狗等。
孩子平时做什么,不要轻易打消她的积极性或好奇心,每做到一步就及时给与鼓励,这样孩子的自信心会慢慢增强,慢慢去体会到其实也没有那么害怕。
比如打雷,那天小屁孩告诉我说现在不怕打雷了,是因为爷爷说了打雷的时候我们听习惯了就不害怕了,只要不在外面或大树底下就是安全的。这个时候就鼓励下嗯你真棒。
陪伴和安全感是核心,但一定不要替宝宝做,而是去鼓励宝宝自己做。
抱抱。
可怕的2岁的,虽然叛逆但即使看似很勇敢,也会遇到一些新的恐惧的,比如大雨、冰雹等等。父母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宝宝缓解他这种因恐惧带来的心理压力。那么如何帮2岁孩子消除恐惧?
1: 让孩子消除离开父母的恐惧。
有的孩子一离开自己父母,就会有恐惧的心理,这主要是依恋所致,因此父母就要训练孩子学会适应,每次妈妈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妈道别,而且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宝,妈妈要去哪,让孩子放心,同时说出自己回来的时间,让孩子有所期待。
2: 注意家里的电器噪音。
很多孩子对家里的电器噪音很敏感,比如吸尘器、电吹风、豆浆机、洗衣机等等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担小的孩子会比较害怕。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主动接触这些电器,让孩子自己打开或者关闭,直面恐惧才能让孩子更快的消除恐惧。
3: 消除一些打雷、防空警报等噪音的恐惧。
有些孩子对打雷很害怕,父母应该就这个事情,先给孩子灌输一些自然的常识,让孩子知道打雷是属于自然现象,而且先有闪电,然后就会出现打雷的声音的,这样孩子看到闪电,就可以做好听打雷声音的准备了,时间一长,孩子也就不会害怕了。
4: 消除怕生的恐惧。
有些内向的孩子会怕生,见到生人就会躲在爸爸妈妈身后,特别是一些长相不好的人,当宝宝怕生时,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与陌生人握手、打招呼,可以让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后,再鼓励他试着和对方沟通。这样让孩子慢慢的适应,就能容易消除恐惧了。
5: 消除害怕动物的恐惧。
有些小朋友有害怕小动物的心理,比如小狗、小老鼠、小熊等,孩子看了就往后索,父母可以多带着孩子去动物园,尝试一点点的靠近观察这些小动物,告诉孩子这都是比较温顺的动物,时间长了让孩子试着摸摸他们,就能慢慢消除恐惧了。还可以让孩子多看看一些动物的图画也可以。
6: 坦然接受宝宝的恐惧。
当宝宝有恐惧的心理时,父母应该坦然接受,不要着急,或者感觉孩子太不像话,连小动物都害怕,应该理解孩子的恐惧心理。慢慢随着年龄增长,恐惧感会慢慢的消失的。
7: 让安慰物带给宝宝安全感。
如果宝宝有些恐惧感,可以晚上睡觉时让孩子抱着安慰物睡觉,比如一些可爱的洋娃娃,或者玩具赛车,或者一些儿童故事书、故事点读机等等。这样孩子心理就会比较放松了。
孩子恐惧的背后,其实是对世界认知的不健全,孩子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是对权力转换的抗争。 所有父母都要清楚的认清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帮孩子走出困境。同时过好父母自己的生活。
其实在孩子出生2岁左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孩子学会走路,开始牙牙学语。这是一个孩子开始去认知了解世界的关键节点。在这之前宝宝吃喝拉撒全部都是靠父母。
孩子很自然的认为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他就是小皇帝小少爷,父母就是他的仆人。
父母也会以此为契机建立好的亲子亲密关系。但是两岁以后要学会放手去培养孩子的自律独立的能力。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从小皇帝的位置跌落时就会产生抗争,和父母去争夺权力。
此时大多数家长便慌了神,不知如何去爱孩子。打骂,冷落,嫌弃,溺爱等等错误行为便从此时养成。为以后孩子行为异常埋下了祸根。
其实要顺利的进行角色转换,权力的交割只需做好这三点就好了。
第一 做爸妈的必须减少为孩子做事的数量。 从此开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像穿衣,喝水,大小便这些必须自己做。孩子的自律性,自信心的提升来源于此刻。这就是打开幸福生活的秘钥。
第二 妈妈要和孩子从心理 情感 上划出界限。 妈妈要逐渐的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让宝宝学会尊重妈妈。 缺少距离缺少界限这是很多家庭的硬伤,绝不给妈宝男提供滋养的温床。
做妈的心得狠起来。
第三 做父亲的存在感要突出。 夫妻关系在家里的主导地位确定好。父母是核心,不可撼动的。稳定和谐的父母关系能给孩子超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呢
下面我们具体谈一个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是孩子怕黑 人为什么会怕黑呢?特别是小孩子怕黑,究其根本原因是对未知对不确定的害怕,人类因看不见而惧怕无形的事物。我们害怕黑暗中隐藏着难以知晓的危险,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很正常。
而面对孩子哭闹害怕。很多家长反应是
2、嘲笑孩子胆小鬼怕事等给孩子贴标签
3、大吼大叫的训斥责骂孩子
日本作家廉田步《地铁小银》可以辅助我们引导孩子直面黑暗,让孩子克服内心恐惧,勇于面对挑战。
《地铁小银》通过可爱逼真的画面,让孩子了解了地下复杂的轨道线路,以及地铁运行的原理。同时描述了小银一开始害怕过隧道,通过同伴的耐心讲解隧道黑暗的原理和过程,到最后小银成功克服内心的恐惧,不再害怕黑暗隧道,相比于那些什么都不怕的完美英雄形象系列,小银更接地气,更容易让孩子爱上这个不完美,但拥有勇敢努力积极向上的心态的小银。
《地铁小银》是一本能让孩子产生共鸣的绘本,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是乐观勇敢可以克服自身的弱点。但同时也给我们家长深深的上了一课,面对孩子怕黑,胆小和恐惧行为不能忽视或者置之不理。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怕黑源自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举个例子一个人害怕黑,就不走夜路,早早回家
一个人害怕被车撞,所以非常遵守校通法规不闯红灯,所以出交通事故的概率低。
一个人害怕违法犯罪,从不打架斗殴,所以很少出错。
反过来看害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自我保护机制。这也是一件好事。
孩子害怕、胆小、怕黑这是在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一件事,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过度解读。
只要是害怕这件事,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其实“胆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生活啦,需要做爸妈的去采取措施应对。
禁忌家长吓唬孩子
很多孩子心理阴影的原因就是家长吓唬孩子导致的。说什么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让偷小孩的把你弄走,让鬼把你抓走把你关进黑屋子。这种暗示很容易在孩子心理留下种子,让孩子联想恐惧。
讲故事引导宝宝学会勇敢面对恐惧,用 游戏 互动让孩子清晰的认识黑暗。
多给孩子讲些勇敢的故事激励孩子比如孙悟空降妖除魔,武松打老虎的故事。用爱和语言沟通给孩子强有力的心理暗示和鼓励。
或者在房间里关上灯用荧光棒,玩 游戏 说说心里话。逐渐过渡孩子对黑暗的恐惧,这样慢慢的孩子就接受了黑暗。
让孩子对害怕的事多了解多接触。
大多数恐惧都源于未知,不了解,小孩子正是一个想象力井喷的时期,越是不熟悉的事物想象力越丰富,恐惧感越强。
多接触不熟悉的事物,慢慢的会发现很多有趣有意思的事,慢慢地也就会转变观念。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黑色来寻找光明。
1.让孩子知道,恐惧是我们面对让我们害怕的东西或人产生的正常情绪。
2在孩子状态好的时候跟孩子在一个安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平静的讨论是什么东西或人让他害怕,了解害怕的原因,与孩子共同商讨再一次遇到害怕的事或人可以怎么做。
3.教会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把情绪外化:每当恐惧时告诉自己是在害怕了 然后深呼吸 用一些活动放松肢体的动作安抚自己的情绪 每一次害怕都是锻炼自己调节情绪的机会
孩子想要尝试克服恐惧时 多鼓励孩子 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小孩子的恐惧一定是家长带来的,消除的话一定是家长先改变,第一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第二让他学习你的处事方式和技巧。
B. 听到警报声就会特别害怕,这是正常的吗
这个声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特殊的波动和感觉的,这种警报的声音,他正好是影响了你的听觉,然后影响了你的感觉,这样的话你就会对他害怕。属于正常现象。
防空警报是城市防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战时用于人民防空,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的基本手段,是在城市受到空袭威胁时鸣响的提醒人们防空的警报。
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城市开始遭受空袭。
1917年8月,英国在伦敦成立了防空指挥部,统一发布防空警报。其后,一些欧洲国家相继组建了警报报知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防空警报系统开始纳入国家防御体系。战后,空袭武器的威力、精度、数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空袭危害更加严重,世界各国不断建设和完善防空警报系统。
中国的防空警报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前期。1930年,首次在南京下关电厂主厂房顶部东南角安装防空警报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音响警报系统,防空警报措施比较简单。
C. 为什么我听见防空警报就特别激动
因为防空警报的频率,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恐惧或激动的心里。
D. 警报声音为什么那么刺耳
防空警报的扬声器一般都放的很高,从高处向下传播,可以传的很远,防空警报的声音很尖利、刺耳再加上其声音非常独特。
目的是使人民防空机构、专业队伍按照预案及时采取行动,使人民及时疏散、隐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持战争潜力,争取防空袭斗争的胜利。
主要工作有:公布防空警报信号,广为宣传,组织试鸣演练;适时发布防空警报信号,判断敌方可能进行空袭时发布预先警报,发现敌方进行空袭的明显征候时发布防空警报,敌空袭的危险已经消除时发放解除警报。
(4)为什么孩子害怕防空警报声扩展阅读:
试鸣日期: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太原市全区在每年11月8日进行防空警报试鸣。1937年11月8日,太原被日本侵略军攻占。为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太原市政府于2000年决定将每年11月8日定为警报试鸣日,以此增强市民的国防观念和防空意识,提高城市综合防护和应对重大灾害及紧急突发事件能力。
E. 学生听到防空警报声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听到防空警报声的时候。做好准备,听说你指挥,不要乱来有的安排。
F. 防空警报声响了,为什么啊
防空警报的试鸣
中国一些城市安排每年的某一天进行防空警报的测试。测试一般为15分钟,依照空袭警报、紧急警报和解除警报的顺序鸣响。
一是为悼念该城市遭到的空袭中遇难的人民,二是检验人防设备,三是进行国防教育。一些单位也会在这一天安排防空演习。
防空警报试鸣之前要在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公布,以免造成社会恐慌。
防空警报是城市民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城市受到空袭威胁时鸣响的提醒人们防空避难的警报。防空警报除了在战争时期使用,而且也在非战争时期为了纪念某些重大事件而使用。
一些城市和地区试鸣防空警报的日期:
北京市:9月第三个星期六上午10:00-10:23,全民国防教育日。
上海市:9月第三个星期六上午11:35-11:58,全民国防教育日、人民防空警报试鸣日。
南京市:12月13日10:00-10:33,为悼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
福州市:4月21日9:30-10:00,纪念1941年4月21日福州沦陷日。
厦门市:5月10日15:00-15:30,纪念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日。
徐州市:5月19日9:00,纪念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徐州会战结束。
桂林市:11月30日11:00,为悼念日军空袭桂林的遇难者;自2012年起改为9月18日上午10时30分至10时45分。
济南市:5月3日10:00,为悼念五三惨案(又称济南惨案)的遇难者。
青岛市:11月14日10:00-10:20,为纪念德军于1897年11月14日占领胶州湾。
潍坊市:6月15日11:00-11:15,纪念1948年6月15日潍坊特别市防空委员会成立。
汕头市:6月21日11:00,纪念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纪念日。
湖南省:11月1日9:30-9:49,人防知识、法规宣传。
河北省:7月7日10:00,为纪念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武汉市:10月25日16:00,为纪念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武汉会战结束。
南宁市:8月30日10:30,为悼念1939年日军空袭南宁的遇难者;自2012年起改为9月18日上午10时30分至10时45分。
重庆市:6月5日10:30,为悼念1941年6月5日日军较场口大轰炸大隧道惨案的死难同胞。
另有沈阳、哈尔滨、合肥、昆明、乌鲁木齐、杭州、南昌等百余座城市统一选在每年9月18日进行防空警报试鸣,以纪念九一八事变。
现代灾难悼念鸣报:
2008年汶川地震默哀期间防空警报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公告,将2008年19日、20日、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19日的下午14时28分(汶川地震发生时刻),在中国大陆全域拉响时长3分钟的防空警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公民在此期间集体向死难者默哀。
2013年芦山地震默哀期间防空警报
2013年芦山地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政府发表公告,将2013年4月28日定为全省哀悼日。当日的上午8时02分(芦山地震发生时刻)在四川省全域拉响时长3分钟的防空警报,四川省全域民众在此期间集体向死难者默哀。
2010年舟曲泥石流默哀期间防空警报
2010年舟曲泥石流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公告,将2010年8月15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当日的上午10时02分在甘肃省全域拉响时长1分钟的防空警报,甘肃省全域民众及在新加坡参加第一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代表团在此期间集体向死难者默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默哀期间防空警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公告,将2020年4月4日定为全国哀悼日。4日的上午10时在中国大陆全域拉响时长3分钟的防空警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公民在此期间集体向死难者默哀。
(6)为什么孩子害怕防空警报声扩展阅读:
种类
防空警报通常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每种警报均鸣3分钟为一个周期。
一、预先警报
预先警报于可能遭受空袭威胁时鸣响。预先警报为响36秒,停24秒,反复循环。
二、空袭警报
空袭警报于将要或已经遭受空袭时鸣响。空袭警报为响6秒,停6秒,反复循环。
三、解除警报
解除警报于一轮空袭已经结束并且短时间内不会遭受下一轮空袭鸣响。解除警报为连续长鸣3分钟。
注意
警报拉响时,各生产企业、建筑工地的员工,可继续坚持生产、施工,落实好安全措施;汽车驾驶员可继续集中精力安全行驶;在医院、商店、影剧院、车站、街头广场、公园、饭店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不要慌张,不要拥挤乱跑。
在家的居民继续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家长要看护好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受到惊吓,特别是对家中的老弱病残者要加强看护;要提高警惕,防止不法分子趁机扰乱社会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