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亡的孩子称为什么
Ⅰ 孩子多大年龄父母双亡了不属于失亲
18岁以后
父母双亡的失亲未成年人称为孤儿,国家对孤儿的定义是: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地方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认定,所以18岁以后父母双亡的孩子不属于失亲。
未成年孤儿将按政策规定享受孤儿保障经费。在上学期间国家提供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对孤儿成年后的住房、就业问题。民政部等部门明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对城镇登记失业的适龄孤儿按规定提供职业补贴和免费职业介绍,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鼓励和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农村孤儿,要求县、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积极扶持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农村孤儿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或引导和帮助其进城务工,劳动保障部门要按规定落实相关就业服务政策。
Ⅱ 文中的“鳏”、“寡”、“孤”、“独”、“废疾”分别指什么
鳏:无妻或丧妻的男人,即鳏夫。
寡:妇女死了丈夫,即寡妇。
孤: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即孤儿、孤女。
废疾:指有残疾而不能作事的人,如患有聋、哑、瞎、四肢残缺、神经失常,或长期患病的人。
这句话选自《礼记·礼运》,原文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翻译为:人们不单要奉养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也要使老年人能安享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地成长,社会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在现代语意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及福利制度,养老助残救孤、关爱孤寡老人等,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美好,人人丰衣足食。
(2)父母双亡的孩子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鳏寡孤独”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故事。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 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意思是说,孟子认为君王要试行仁政,除给予当官的优惠外,也对鳏夫、寡妇、独夫、孤儿这种无助的人特殊照顾,因为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