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受委屈时候选择隐忍
1. 怎么看待受到欺负后对母亲隐瞒
怎么看待受欺负后对母亲隐瞒?
若惜频道
74粉丝
关注
为什么很多孩子犯错或受伤后,不敢跟父母说而选择隐瞒或隐忍?
曾若惜频道
07-07 14:58
关注
为人父母的家长小时候,或者是现在的很多孩子们,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不小心犯错了,瞒着家长,企盼能逃过一顿批评;不小心受伤了,不敢跟父母说,害怕父母责备;有时候忘记带东西了,索性也不敢回家取,担心父母说自己是丢三落四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选择隐忍,害怕跟父母说了以后,一顿冷嘲热讽之后,还说自己笨……
父母对孩子,都是百般疼爱。有的父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但是,尽管在一个孩子被万般宠溺,物质条件又富有的家庭,很多的孩子犯了错误,还是不敢或者不愿意跟父母讲,有时候受伤也不愿意告诉父母,甚至是吃亏了,也都是自己忍着,而不是跟父母倾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造成的。
父母要爱,也要会爱。
不是因为父母不爱孩子,而是因为有的父母不懂孩子,也可以说是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其实,我认为,对孩子,父母要爱,也要会爱。
其实想一想,有可能孩子犯的错,受的伤,很可能家长自己也经历过。但是却忘记或忽视了自己的刀子嘴也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孩子犯错,父母应该批评指正,但一定要正面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斥责。最好,在批评完孩子之后,选择抱抱孩子,这是给孩子一个安全感。
父母过于严厉或期望值太高,未必是好事。
让很多家长崩溃的是,孩子总是一再地去犯同样的错误,家长一次指正,两次批评,也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但仿佛就是记不住父母的话。所以,很多家长觉得一再犯同样的错误,就不能轻易地原谅孩子。就是这样,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所以,孩子会选择沉默,选择自己去生闷气。
父母过于严厉,会让孩子望而却步,会让孩子变得胆小。父母要求过高,就会让孩子压力过大,不可能人人都是叱咤风云,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所以,孩子只要付出了努力,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认可。
学会跟孩子沟通
每一个有苦不说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不懂孩子的家长。
当孩子选择对自己的父母逃避和隐瞒错误的时候,就已经跟自己的父母在心里有了距离感。或许是认为说出来也得不到安慰和理解,反而还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索性就不说了。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最终会帮助孩子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用责备表达出来的爱,孩子所感受的,更多的是伤害,并不是爱。
跟孩子的沟通,要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为前提。先从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充分信任自己。孩子受了欺负或委屈,吃了亏,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所谓的“为什么人家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啊,还不是你好欺负。”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没用,先去否定自己。或许也有自己孩子的原因,但父母可以一起跟孩子去找原因,而不是这样的语气和方式去指责孩子。
孩子遇到问题,找父母帮忙的话,说明足够信任自己的父母。所以,在情感上,让孩子觉得值得依赖和信任,是父母要努力做到的。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错误,用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充分的表达和释放,理解并接纳孩子的过失,孩子感到委屈时,要及时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父母不要让孩子在隐忍中体味更多的无助,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才会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同时,成就一个强大的内心。
2. 长期被父母压抑的孩子性格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将来不听话或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采取果断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和打击。这种做法无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由于孩子无力对抗父母,即使有不满,他们也往往不敢表达出来,担心遭到父母的斥责和责备。那么,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环境下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1. 产生自卑心理:孩子通常对父母持有仰望的态度,如果经常得不到父母的认可,长期受压制的孩子们会感到强烈的挫败和内疚。每次父母的否定都会加深他们对自己不够好的信念,从而导致自卑感的产生。
2. 性格内向,不敢表达:长期受压制的孩子们往往性格内向且固执。他们因为压抑而无法释放情感,渐渐变得多愁善感,并且渴望得到爱。在学习和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往往朋友很少,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人感觉难以接近。这些孩子通常把委屈和负面情绪藏在心里,除非忍无可忍,否则不会表达出来。他们害怕爆发冲突,所以通常在琐事和委屈面前选择隐忍,外表看似大度和无所谓,实际上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
3. 形成讨好型性格: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如果父母容易发脾气和易怒,孩子为了避免冲突,常常会考虑如何让父母开心。这样的孩子会认为问题在自己,认为有责任照顾他人的感受。他们对每个人都十分友好,甚至有些过分,这种性格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周围的人满意,即使这不是他们的错。
4. 逆来顺受:长期受父母压抑的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显得特别顺从,但内心充满了反叛和愤怒。他们并不真心顺从,而是因为愤怒而难以控制,最终伤害的往往是自己。这些孩子常常对人和事持消极态度,拒绝改变,虽然他们喜欢询问别人的意见,但又会各种抱怨,不采纳。他们有想法却无法表达,有创意却无法施展,因为他们认为必须隐藏自己的想法,否则可能会遭受羞辱。
5. 懦弱不勇敢:一些家长过分自我,认为孩子应该无条件听从自己,长期压抑孩子的想法。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探索和尝试,而家长的强制性要求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容易让孩子变得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