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生女生 » 阿富汗难民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

阿富汗难民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

发布时间: 2022-05-23 13:47:08

‘壹’ 为什么美军在阿富汗不允许士兵巡逻时给小孩子发糖

相信大家在一些有关于阿富汗美军的照片和视频中都能看到一些美军士兵在巡逻的时候,把身上的糖果给一些阿富汗的小孩的照片吧!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都会夸赞美军这种行为。

但是,大家知道吗?其实在真实的阿富汗美军是不允许士兵在巡逻的时候给小孩子发糖的!这就究竟是为什么呢?

综上所述,美军下令不允许士兵再私自给这些小孩子糖果了,毕竟你给他们糖果很容易,他们反过来往你的包里面放炸弹或者他们把你身上的手雷或者其他一些东西触发也不是什么难事呢!不过,估计大多数犯这种错误的都是新兵,老兵不会犯这种错误。

‘贰’ 为什么阿富汗的难民去欧洲而不来中国

从1979年苏联入侵到2021年8月美国撤军,阿富汗经历了42年的战争。42年战争给阿富汗带来了数百万难民。那么,这些难民都到哪里去了呢?其实最主要的难民集中地是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地区。

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大量的难民还是继续涌入巴基斯坦。2003年3月17日巴基斯坦、联合国难民署、阿富汗三方签署了阿富汗难民自愿遣返协定。

‘叁’ 阿富汗人民为什么要逃离本国

前两天我们看到新闻,有大批阿富汗民众逃离阿富汗,这些人甚至不顾危险攀爬美军的运输机,导致从高空掉落。

其实这些逃离的阿富汗人,根本就不是普通的阿富汗民众。

他们的身份是:一群替美国人工作的人。

这类人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势力都是不讨好的。或许他们有自己的无奈,但他们从开始为敌对势力工作的那一刻起,就得背负起叛徒的名声与罪责。

所以,这就是一群将会被塔利班清算的人。

他们的生命生活已经与美军息息相关。美军撤离,他们就无法再得到保障。可悲的是,在美国眼里,他们只是一个个可以随时丢弃的棋子。

所以,逃离是必须的。



当然,也不乏有不满塔利班而想逃离的,这里就不是简单能一言论之了。中东地区形势复杂,宗教、各种势力等等。太多不稳定的因素都可以成为民众逃离的原因。

‘肆’ 为什么目前阿富汗平民要大量逃离阿富汗

目前叙利亚局势非常不稳定,因为政府军和塔利班武装两者发生严重的战争冲突,导致很多平民生活被打乱,甚至有一些家庭在战争中变得濒临破碎,自己的亲人也在战争中去世。

总结:战争对我们而言可能非常遥远,但是在阿富汗这个国家却又非常熟悉,因为经历了20年战争的阿富汗,想要迎来和平发展的机会是非常困难的。务必要付出沉重的压力,才能走上这条路。

‘伍’ 中国人可以领养阿富汗小孩吗

如果你是想通过政府机构、民间组织或国际组织来收养小难民,那就麻烦得多,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一,难民接收和孤儿收养不是一个概念,千万别弄混了。对于绝大多数小难民来说,他们并不是孤儿,往往是有父有母,有兄弟姐妹的,要接收就不可能只接受一个人,造成人家骨肉分离。其次,即便是孤儿,小难民和我国汉族家庭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语言文字都完全不一样,你收养之后如何教育培养人家?准备让她学习汉语么?准备让她变成无神论者么?甚至让她改姓你家姓么?你知不知道这是很严重、很敏感的问题,如果规模很大,有没有可能被国际人权组织认定为种族灭绝行为?当初澳大利亚政府剥夺了原住民的孩子,送交白人收养,从而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这一问题决不能重演。当然如果是民间的、个别的行为,还未必这么上纲上线。

第二,千万不要对难民有所误解。很多难民并不是衣食无着的,而是有一定资产、技术、知识和劳动能力的,还有不少是受过良好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的,在他们的国家曾经是精英,只是因为战争、政治等原因逃难出来的,他们需要的是工作机会和宽容的政治环境,最多需要一些临时救济,而不是收养他们的孩子。——这是完全、完全、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还更严重,你收养人家孩子,在你看起来是做慈善,在难民看起来这是趁人之危、夺人子女。真正的赤贫阶层反而未必会逃难,一是因为政治压迫影响不到他们,二是他们根本没有那个财力。赤贫阶层逃难只有两个原因,一是战争,二是饥荒,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去本国的大城市,而不是国外。

‘陆’ 一家6口被处决,婴儿都不放过,塔利班为何这么狠毒

一家6口被处决,婴儿都不放过,塔利班组织如此残暴的处决普通民众已经不是第一次

一、事情经过

事情发生在2021年1月,阿富汗北部的一个偏远村庄有一户村民遭到了塔利班组织私自处决,事件共造成该家庭6名成员的死亡,其中还包括一名嗷嗷待哺的女婴

据在这场事故中幸存下来的女婴母亲回忆称,当时他们一家人正在家里做着各自的事情,突然有一伙塔利班组织的人员冲入了自己家,然后扣动了扳机朝着她的家人开火。

女婴母亲和她的妹妹因为当时距离塔利班组织开火的房间比较远,所以得以逃脱。

还有一位孩子在被塔利班组织开枪打伤了下肢后被赶来的阿富汗安全部队的人员救下,虽然性命得以保全,但是仍然需要截肢

五、为什么塔利班组织如此灭绝人性

1.宗教文化影响

塔利班组织成员基本都信仰伊斯兰教,都是绝对的宗教人士

这种宗教人士深受宗教文化影响,不仅自己严格遵守教令,对于他人也是如此要求,因为他们一旦发现有人不遵守教令就会疯狂的、灭绝人性的处决对方。

2.恐怖军事组织

塔利班组织不仅是一个宗教组织更加是一个恐怖的军事组织,他们很多人都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

经历了各种非人的军事训练,见识了战争之下的各种肮脏交易,感受了权利带给自己主宰他人命运的快感,所以他们已经足够冷血、残忍,即使面对嗷嗷待哺的婴儿也毫不留情。

相比较生活在阿富汗地区的普通人们每天过着水生火热的日子,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转发让更多崇洋媚外之辈认识到我天朝子民的幸福

如果你还有其他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探讨。

‘柒’ 令人感动的战争故事

1《偷书贼》 文字在这个时代似乎失去了力量。故做幽默轻松的文字很多,把历史拿来戏说,却使人看过就忘。炫耀技巧的文字很多,结构复杂,故弄玄虚,却使人昏昏欲睡。卖弄情绪的文字更多,看起来很酷,却一无是处。真正能抚慰人心的,使人心觉得妥帖的文字,其实,绝不需要雕琢,只要从灵魂深处淌出,由此心,及彼心,便好。

其实,本书的情节很简单,简单到苍白,像一幅飞过一只孤雁的雨前的天空。故事的背景是二战时期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弟弟,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在路上,莉赛尔意外得到她人生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在战时,尽管生活艰苦,莉赛尔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也正是因为有了陆续偷来的14本书的安慰,莉赛尔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而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竟然是死神。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预言了所有人的结局,并且带领中故事中的角色们和每一位读者,一步步缓慢而忧伤地走向那个结局。生活是条残酷的路,尽头已现,赶路的人却心存希望与感激,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次,泪水红了眼眶,我们却不自觉。

“与大多数灾难相同,这个故事有个欢乐的开头”。即使莉赛尔身世悲惨,却有着不错的运气,她有一位宽厚而善良的养父和粗暴却亲切的养母,更有一位童年的好伙伴鲁迪。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战争阴影下的德国小镇,生活虽然艰苦,却也温馨而动人,莉赛尔与小伙伴们一起,踢球、撒野、偷苹果,有好些章节,甚至能让人笑出声来。但那些欢乐,却是在阴影笼罩下的,欢笑尚未停止,忧伤却早已袭来。莉赛尔和她身边的人们,正是用他们心灵的力量,抵抗着现实的险恶,那一种坚强、乐观与善良,几乎是喷薄而出的阳光,使我们觉得目眩,但远远的天边,乌云却正在累积。

这便是小说的张力所在了,一方面,平静的小镇生活使我们迷醉,另一方面,却明知灾难即将来临,心慢慢地揪得紧了。战争很快就开始了,越是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芒就越是难以抑制。小说的叙述到此时反而更加娴静了,战争几乎成了遥远的背景,在躲避轰炸的日子里,莉赛尔捧着她的14本,在防空洞里,为大家朗读,外面是连天的炮火,洞里,却满是令人感动的善良,人性,其实比任何防空洞都要坚强。难得的是,作者从来就没有提及到这一点,而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里,却自然会明白。

如果单以故事的震撼做标准,本书或者远没有《安妮日记》和《辛德勒的名单》那么令人动容,但本书的力量,却深藏在文字之下,像一场绵绵的春雨,不用打伞,不觉倾盆,待发现时,连睫毛都已被淋湿。好的小说,就是如此地不动声色,缓慢、平静、忧伤,却使人,即使多年后,依然不能忘怀。
2《灿烂千阳》一本描写阿富汗近30年来的小说。书里涉及了太多足够震撼心灵的事,把我吓到了,看完刚好是在夜里.第一次看完一本书,合上,全身冰冷。对战乱,伊斯兰教,塔利班,妇女的地位,饥饿,炮弹,难民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只是个概念,我知道的只是,那里正在战争,那里很动荡,那里很落后。直到看完这一本,我才知道我对那些地方的概念性认识是多浅薄,我才知道世界的许多地方,许多人,在以我想象不到的方式生存,她们每天为了战火而提心吊胆,她们为亲人的离世而悲痛万分,她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孤儿院,他们为了不遭受丈夫的毒打儿小心翼翼并且选择忍气吞声,她们不能单独走到大街上,不能上学,不能工作,不能放风筝,不能看电视,不能化装,不能涂指甲,不可以摘掉布卡,不可以随便和男人说话……所有的这些,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也是我想不到的。我生活在这里,这个和平的国家,一切都在步入正轨的社会,我为我的不知足和暴躁而感到羞愧,因为世界的另一些地方,一些人过着我难以想象的悲惨生活,并且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代代如此,她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她们头顶上的天空永远是阴霾的.
这是一本能震撼心灵的书,它让我知道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人,他们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慈悲上。也许永远没有慈悲,永远没有希望。
我真心地为他们祈祷,祈祷所有,都会越来越好。
就像那个诗里面写到的: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它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我会永远记得这个书名,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认识。
3《巴别塔之犬》 他们很相爱,无庸置疑。可是,直到她死去,他都没有真正懂她。或许,他对她的了解,甚至不如那只叫“罗丽”的大狗。
巴别塔,取自《圣经》第十一章,意为“变乱”,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婚姻中,爱情决不会代表全部,有爱却不幸福的婚姻,见得还少了么?!沟通~!沟通~!这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去问一个心理学家,你们适不适合结婚的话,他不会问你们是不是很相爱,而是会问你们是不是可以顺畅的沟通,包括在吵架的时候。so。
他们的幸福生活如此表面,他根本无法理解那个精灵古怪的妻子内心深处的悲伤。某种程度上,他们像两个世界的人,可以给彼此惊喜,给彼此快乐,给彼此很多的爱,却永远走不进对方的心。
看到她戴着那个女孩的面具和他做爱,看到罗丽因为那块牛排而失去了自己最亲的她,我无比悲伤。
但看书过程中,从没有同情过他。一个让妻子自杀的丈夫,我可以谅解,却不会同情。娶她,不该只是因为她给你的种种惊喜,而应该是想要用一生去了解她,守护她。
豆瓣上有人说此书最大的悲哀在于作者是一个女性。或许吧。
男人和女人之间,天生就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那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很多很多的耐心,很多很多的决心,才可以填平。
4《一个人的好天气》发现是日本作家写的时候,稍微犹豫了一下。根据经验,看日本的文字,总需要相当的耐心。不知道是翻译使然,还是本身日式的行文风格,总是感觉碎碎念,好像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绵绵的,抓不住温度。
好在文章非常短,被我迅速的生吞活剥了。合上书的时候,想着“电车载着我,飞速朝有个人等着我的车站驶去。”,忍不住感叹,C'est la vie。
的确是白开水一样的生活,无奈着,但也继续着。有些失望,倒也不至于绝望,带着一点点希望,慢慢走下去。
朋友发短信,问我喜不喜欢。我说,不讨厌。你能讨厌生活吗?不能,何况故事中的生活贴近自己。
这本书总觉得如果不是twenties的人读,是很难产生共鸣的。年龄大的,会觉得这是无病呻吟;年龄小的,大约会忍不住“为赋新词强说愁”。
Twenties是微妙的年龄段,一半尘世、一半理想。既希望能够独当一面,又希望可以得到保护。知寿不想一个人,却也不擅长和人相处。想去外面的世界,却害怕堕落,而吟子的那一句“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我看到的时候,几乎要拍案叫绝。
的确只有一个世界,所谓的内外,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枷锁。我们总是想太多,做太少。瞻前顾后的同时,优柔寡断。总是认为自己做的事是have to,其实早在不自觉中自己作出了选择。“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自然会有出路”。
生活依然是白开水,可是换个漂亮玻璃杯,也会赏心悦目的。
5《荆棘鸟》 记得小时候觉得那段关于荆棘鸟的文字很玄,所以盲目崇拜。
长大一些才渐渐品出那个传说所背负的命运和情感。
每次看到书架上土黄色的书脊,都感觉置身那个黄色的澳洲内陆地带,感觉自己和梅吉一起顶着卷有飞沙的干燥的风坚决的行走……
书中的人物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反角色之分,每个人物都独具个性特点鲜明。而且,他们的弱点和缺陷恰恰让我们更轻易而心甘情愿的接受他们认可他们,甚至融入他们。
我时常想起梅吉的一短话,大概是说,我们知道痛苦是自己造成的,却就是任性地不肯放弃,我们把荆棘刺入胸膛,并且唱着自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歌。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是如此……
6《傲慢与偏见》从以前就很喜欢这本书了,可惜一直没有时间读过,近日终于读完。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本好书。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废话连篇,一切都“来得那么偶然,那么凑巧”。不管怎么说,这也决不是一本单单就上流社会交际活动进行描写的作品——更何况所描绘背景还并非完全“上流”。
由书中可以了解到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种种,如果若拿这部作品跟乔治•爱略特的《佛罗伦斯河上的磨坊》做一个比较的话,我更爱这本书——虽然他在结构上并没有那么讨巧,但是那种伤感氛围却一一遭到剔除。
很少有爱情小说会在人物对白方面令人觉得发笑,而简•奥斯丁的这部作品则是其中佼佼。无论如何,她都细腻描写了达西先生以及伊丽莎白性格的各面——而贝内特先生、柯林斯先生,一旦他们开始行动必然就会惹人捧腹。
另外这本书的优点是——没有大量的景物描写,所以对景物描写胆战之人可以完全涉足这部作品,令加之孙致礼老师的翻译,也显得该译本十分之出众。
7《乱世佳人》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石墨与钻石都是同一种元素,纯净的碳,但是由于排列的顺序不同,所以他们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正好相反!一个是世界最坚硬的物质,而另一种却是。。。。。
可他们实际上就是同一种元素,碳元素。
在我的眼里,瑞特与阿希礼就是这样的两种人。
从何看出,还记得玫兰妮在别人骂瑞特的时候为瑞特而争论吗?她是这样说,阿希礼也是这样想的,只是只是,他不会在别人面前表露而已。
是的,他们的确都是有脑的人,但是由于他们的出身家庭以及之后的阅历的不同,造成他们的形式不同。
同样,瑞特也比身边的人更了解阿希礼,在斯佳丽骂过阿希礼的时候,是瑞特淡淡的说,他倒真的是一个君子,只是他不适应这个社会了。
是的,他们其实是互相了解且理解的,可是这种了解与理解让自己对对方更没有好感,因为了解,更明白了对方的无奈,更了解对方的心态。。。
我之前说过,他们本来性质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生活与经历让他们成为不同的人。
首先说阿希礼,阿希礼是一种从小在温和与肯定中长大的孩子,在这种信任之中,他就像温水中的青蛙,只能淹死在时代的潮流当中。
而瑞特的家庭呢?正好相反,其实我们可以从温瑞的回忆当中知道,他的爷爷是一个海盗,狂野肆虐,与之相反的性格的瑞特的爸爸,在这种压抑中,也渐渐压抑住自己的儿子。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样状况下的瑞特能够不爆发吗?然后顺理成章地走向了一条崎岖之路,或许也是别人眼中的成功之路。
或许吧,他们都不过只是碳。
8《红与黑》一直到下卷的24章以前,读着都是煎熬,在司汤达写得最烦闷、笨拙的地方,类似于武侠小说;而24章出现了一个绝妙的俄罗斯人,于是文体起飞了,对他能写出《巴马修道院》开头的绝妙篇章不再怀疑——司汤达当真幽默起来谁都挡不住。
他宁可放过那些精妙的男女调情(可能也写不出),没能让后人见识到那些动不动长达九行的情书句子;但写到情书往返,同室相奸,翻墙落院,爬高上梯,梯子如何藏,如何在敲门声响后跳窗,他可从不含糊(在《巴马修道院》里,这一才能发展为描述越狱)。
他只写理念世界,或者19世纪其实是个理念世界,因为他所写的女人大概都是打那儿来的。那些小男女间不厌其烦的心理巷战,那些父亲、兄长、丈夫鼾声中的偷情,似乎也都能算作“伟大的也许”——谁敢为拉伯雷喊的是不是上帝打包票呢?
9《茶花女》现在渐渐地有点明白玛格丽特为什么离开阿尔芒了。因为玛格丽特不明白阿尔芒有多爱她,不明白阿尔芒爱她可以为她舍弃一切。玛格丽特觉得,阿尔芒现在年轻气盛,爱她,可以什么都不考虑。但是以后,他们在一起久了,玛格丽特会老,等阿尔芒以后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可以就会因为有她这样一个老婆而感到羞耻,或者还不想带出去见人。即使阿尔芒不会这么做,也会因为有她这样的一个老婆而让他蒙羞,让他的事业受挫。那时候阿尔芒肯定也会因此苦恼。她不明白阿尔芒爱她已经到可以舍弃一切的地步,什么都可以不在乎。所以她才会离开他。
同时,阿尔芒也不明白玛格丽特有多爱他,就像他不明白玛格丽特为什么经常无缘无故非常忧愁一样。不然他不会认为她背叛他,更不会伤害她。玛格丽特不可能像阿尔爱她一样爱阿尔芒,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份地位就是不一样的。玛格丽特有她的顾虑,但阿尔芒不会明白。因为阿尔芒从来没有在乎过,所以他也不会想到这些会成为玛格丽特的顾虑。玛格丽特变卖了她的财物,想和他过平淡的生活。阿尔芒却挥霍,只是为了让玛格丽特不会因为他而过拮据的生活,不想玛格丽特将来后悔正是因为跟了他,才过起贫困的生活。阿尔芒同样也不明白玛格丽特并不在乎那些所谓的荣华富贵,就算遇到他之前,这些对她的生活是重要的,现在因为他也变得不重要了。可是阿尔芒没有明白,其实玛格丽特当时希望他也能好好为将来打算一下,而不是在乎这些虚荣,这才是给玛格丽特信心。但是阿尔芒却没有这么做。一直到她死的时候,他才明白,玛格丽特是多么的爱他。
他们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却都低估了对方的爱,才酿成这样的悲剧。
痛定思痛,从别人的悲剧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到深处,对相爱的人来说,是危险的。爱情永远都必须留几分的理智,爱才会长远,悲剧也才不会发生。
10《苔丝》 哦,亲爱的苔丝
很久没有这么有耐心地读完一本书了,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看书的速度很慢,这点让我觉得看一本很厚的书是一项很伟大的工程。
我选择看了《苔丝》,简介说这是一本忧伤的书,但是我觉得并不忧伤,反而很幸福。因为结局虽然有点惨淡,但是毕竟是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的啊。这不算是个悲剧,如果苔丝没有杀了德伯,而是和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样我觉得才算是悲剧。
也许我当初应该把《圣经》坚持看完的,因为没有耐心而放弃了,如果是那样的话,我想我会更好地去表达我看完《苔丝》之后的感想。或者我应该完整地读完一本哲学书,这样我能更好地阐释书中关于人性的矛盾。
苔丝的遭遇或多或少让我能联想到很多不幸女人的遭遇,然而她们都很好地活下来了,这是值得骄傲的。哈代给予苔丝的坚强与不屈,勇敢地面对生活,看来他对他笔下的人物并不是那样值得悲哀的。

‘捌’ 2002年大批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等邻国的原因

简单地说,巴基斯坦西北部以前是阿富汗领土的一部分,主要是普什图族聚居区。在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巴基斯坦是印度的一部分,即英(印))。18世纪,为阻止苏联南下,把阿富汗变为英国与苏联势力的缓冲区,英国在现在的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化了一条线,即“杜兰线”,作为英阿政府的边界线。但阿富汗历届政府都不承认,所以才会出现“普什图尼斯坦”问题。 也就是说,一条人为边界把一个民族分给了两个国家。他们同宗同族,或有部落纽带相连,或有亲戚血缘关系,来往频繁。所以,阿富汗战争爆发后,阿难民首选的出逃地自然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巴基斯坦。其次,巴基斯坦政府的难民政策相当于其他国家比较宽松。

‘玖’ 阿富汗塔利班赢了战争为何难民还要逃亡

这一两天,网上流传着许多视频:喀布尔的机场里,挤满了想要离开的人,人们不顾一切地想冲上飞机。在一架飞机的机舱里,密密麻麻挤满了成百上千人。有人抱着美军运输机的起落架一同起飞,结果从空中坠落身亡。

阿富汗的现状令人感到无奈,但也是残酷的现实。人们不禁要问阿塔赢了战争,为何难民还要逃亡?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特殊的地形条件,在某种意义上使得阿富汗成为现代文明的坟场。

阿富汗是一个完全被山地覆盖的内陆国家,周围是一圈邻国: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巴基斯坦、伊朗。跟中国其实只有茫茫雪原上的一个山谷接壤。

阿富汗机场的难民

综上所述,无论离开还是留下的,被卷入时代洪流的平民,能活下来就是幸运,值得人们去期待。所以他们只有一条路,赶快逃离这块充满苦难的土地。

‘拾’ 美军撤退,为什么那么多阿富汗人要跟着逃

美军撤离阿富汗后,看起来,残破国家终于迎来曙光,但实际上,美军的撤离,却引发了阿富汗人的“逃离浪潮”。机场上人满为患,甚至有人扒飞机,不幸从飞机上摔落而死。而在边界,无数阿富汗人翻山越岭,逃到邻国伊朗和巴基斯坦。美军刚刚撤出阿富汗,为何阿富汗人,却疯狂逃向伊朗?伊朗接收阿富汗难民不是新闻了。早在2015年,伊朗内政部便估计,在伊朗境内的阿富汗人大约多达300万,要知道,伊朗总人口也不过7700多万。

热点内容
为什么会喜欢矮还胖的女生 发布:2025-05-10 16:26:33 浏览:14
相机拍出来的为什么眼睛不一样 发布:2025-05-10 16:08:38 浏览:773
为什么小米摄像头回放不了 发布:2025-05-10 16:08:26 浏览:222
为什么脚气反复不好 发布:2025-05-10 15:59:28 浏览:537
电脑通电后为什么风扇一直转 发布:2025-05-10 15:18:39 浏览:660
为什么找不到天地一号的日期 发布:2025-05-10 15:16:01 浏览:755
动物的眼睛为什么不能移植 发布:2025-05-10 15:13:09 浏览:122
为什么单纯赚钱不好 发布:2025-05-10 15:10:21 浏览:52
电脑为什么删不了今日热点 发布:2025-05-10 15:10:17 浏览:561
为什么我的小米弹窗字是黑的 发布:2025-05-10 15:08:13 浏览: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