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生女生 » 美国为什么看重孩子

美国为什么看重孩子

发布时间: 2022-05-27 03:01:25

❶ 美国人为什么养得起那么多孩子



在美国,根据人口统计,全国平均大约是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有些家庭,则养育三、四个。极少数离谱的,甚至多达十几个。比如在加州的卡森夫妇,便连续养育了17个孩子。卡森家靠男人一个人的收入,一年8万美元,若是两个孩子,算是中产。但是,生那么多孩子,绝对是低收入的穷人了。


在美国,越是穷人,越是敢养一大串孩子。这是为什么呢?总之一句话来说,人家有政府养啊。
美国是“有特色”的资本主义,政府有些政策很像社会主义。穷人收入低,能从政府那儿得到很多保障,反而无忧无虑。
拿“吃”来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学校的早餐和午餐是免费的。各州教育部每年都会列出详细的“资格表”,家长可根据自己的收入,对号入座。
美国法律规定,只要是居住在美国,哪怕是非法入境的偷渡者,也都能享受。从怀孕检查、分娩到孩子5足岁,基本自己不用掏钱。美国将孩子看作是国家的财富,那么,就让国家来承担费用吧。
至于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还享有其他的福利。比如,联邦政府的医疗补助计划。凡低收入的家庭,19足岁以下的孩子,都由政府提供全部医保,包括牙科保险。又如,食品救济券(Food Stamps),发给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用于购买食物。那可以在超市购买各种食品。当然,香烟和酒类是不可购买的。
还有一个重头,是住房。前不久,国内新闻报道,有些城市打出“豪华楼盘亲民价”。不知“豪华”如何“亲民”。这个,美国绝对没有。美国房子全美的中位价不到20万美元。对于人均收入低的家庭,政府有补贴项目。
孩子出生后,若母亲工作,孩子送日托班,每月得花6百至1千多美元。但是,低收入的家庭,政府会帮助支付。
至于上学,5足岁开始上一年幼儿园,而后上小学1年级,直至高中毕业。全部义务教育,连教科书都是学校提供的。上大学要交学费,但低收入家庭可以向联邦和州政府申请资助来减免大学费用。大体标准是,年收入只有3万多的话,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政府和学校承担了。若年收入多些,则按一定比例,自己出一点。
有政府买单,没啥后顾之忧。所以美国人,特别是非裔和西裔(主要是墨西哥人),敢养一大串孩子。
张艺谋超生,被追罚数百万巨款。张艺谋是有实力多子多福的。但多数人是不敢轻易造人的。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在相亲自白中,讲自己“天生胆小,杀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现在国家已放开二胎政策,许多人也许会套用葛优的台词,“收入有限,多胎不犯法,我也不敢养”。

❷ 美国人为何注重孩子的体育运动

首先,美国家长大多认为,体育不只是强身健体。体育活动实际上锻炼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品质,以及在团队活动中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同时体育活动也可为孩子创造吃苦和领会失败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孩子大多会选择团队体育项目练习,而不是个人运动。

运动是每天要做的“功课”。

最后:榜样的力量,全民运动总统多是运动达人;可以说,对体育运动的重视贯穿于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从美国总统竞选也可见一斑。大多数总统,尤其是共和党方面,学习好的并不多,都是本科生。他们谈起大学有哪些自豪的经历,往往都是与学校球队比赛相关。竞选过程中,候选人都会不遗余力的突出自己的体育才华。这些无形中都影响着国民的认知。

综上:体育运动的益处已经注入到美国人的各个细胞。这也是他们为什么重视体育的原因吧

强烈建议,家长们每天花一些时间陪孩子好好运动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既然有这么多好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学习和借鉴!

❸ 真实的美国教育制度是什么样的你如何评价

西方的教育体制还是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的,而且西方真实的教育体制,更重视孩子的培养。中国可能更看重孩子分数,所以这也是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差别。每个人都应该正确的看待,因为地域差异的不同,和人民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美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可以说有非常完备的社会条件来供给孩子更好的成长,所以真实的美国教育制度是非常重视孩子的,甚至很多人可以发现美国的校车是绝对不可以撞的。而且美国人对孩子也是非常的看重,有非常强制的法律义务和法律体系保障孩子。

三、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国家非常看重的事情,这也是中国需要向美国学习的。因为中国现在社会不断的发展,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实际上也生改变。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代的教育,而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教育也不断的改革,才能够带给社会更大的进步。

❹ 我移民美国的理由就是为了孩子,美国对儿童到底有多重视

美国对于孩子的保护和重视程度众所周知。在美国,从政府丶社会福利机构丶司法机关到民众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当儿童权利受到侵害时,都会冲出来捍卫儿童的权益。对儿童的保护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以及每一个美国公民所自觉遵守的行为规则。这样竭尽全力地保护儿童,大概也是很多国人选择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❺ 美国大学看重学生的哪些素质

网上这类文章很多,观点也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学生不太懂得“成长”到底是个什么含义,更缺乏个人成长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互动意识。
这里我截取了一些片段仅供参考:

太多优秀生无缘耶鲁哈佛,因为缺少“成就潜能”
在基本“认识”学生后,招生官要查看学生的在校表现。鉴于顶尖名校的申请者成绩单几乎大同小异——全A、SAT高分,学生的课外活动成了拉开差距的砝码。

“20年前,我们希望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尽可能列满整整一张A4纸。那时强调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参与各类活动。但是,现在招生政策改变了,斯坦福再也不看长列表!”彼得森介绍,由于电脑普及,学生花更多时间上网,当然许多资料在网上的确触手可及。在这种情况下,常春藤高校希望看到学生“有重点”的课外活动。

现在,学校希望看到学生在中学期间参加2-3个活动,而20年前,要求10-12个。但是请注意,这2-3个活动必须有“连续的服务时间”。 “很多学生的课外活动集中在12年级(美国高中是9-12年级,12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三),10年级、11年级的课外活动空白。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些孩子到了12年级,意识到马上要申请大学了,而学校需要这些——为了申请而参加课外活动……”彼得森无奈地摇头说,“美国高校对于申请人只有三种归类:拒绝、待定、录取,而这类学生顶多归入待定。”

此外,名校在评价学生的课外活动时,还有一条重要标准:观察学生是否有“成就潜能”。“有太多优秀的学生进不了耶鲁、哈佛,就因为缺少了一条:成就潜能。”彼得森介绍,这是名校招生的又一条“规则”。“成就潜能”主要有两项指标:头衔、影响力。

你曾拥有什么头衔,主席、组长、主编?当然,那些顶尖名校可不是“头衔狂热分子”,之所以看重这个,是因为这表明学生曾在某些活动中担起某些重责。第2点是“影响力”,学校关心的是,学生曾运用自己的才能,影响过多少人?曾给周围人、社区带去怎样的影响?”

“有学生告诉我,她唱歌很好,她的嗓音的确很美。我问她:‘你曾唱歌给谁听?参加过乐队,还是在社区表演?’她回答:‘没有!我只在洗澡时唱歌。’很遗憾,这不是我们要的,我们希望看到学生将能力付诸实践、造福社会,这是一种成就。”彼得森说。

推荐信不一定要“大牛”写,但一定要最了解你的人
第三步,学校招生办要查看老师为学生撰写的推荐信。推荐信一般2-3封为宜,一封来自学生的升学顾问,此外可以来自任何老师。招生官通读之下,要查看3点:申请人是不是聪明的孩子?是不是足够成熟,可以应付海外生活?最后,高校希望从中了解学生的宗教、艺术、体育方面的修养,以此比对自身,查看自己是否能满足申请学生。举例来说,一名学生申请芝加哥大学,如果老师的推荐信中提到这孩子是个足球迷,招生官可能就不会招收这个孩子,因为芝大没有足球队。“学校如果满足不了申请学生,就担心把他们招来,他们会随时转学 ——在美国,转学是很普遍的。”

过了通读这一关,招生官会进一步寻找“3条线索”:

1、学习观念。学生是否是努力学习的孩子?这孩子周末在干什么?对顶尖名校而言,两个A等生,从全A的成绩单上看不出区别,但事情上,他们获得全A的过程却是千差万别,而正是不同的过程,往往决定了他们长大成人后千差万别的人生道路。言而总之,成绩只是表象。

2、学术好奇心。如果一个学生希望入读电子计算机专业,那么招生官会关心,周五下午这孩子会做什么?踢球,还是钻到车库里,倒腾收音机、集成线路板?他是否会去思考科技与历史的关系?招生官需要看到这个孩子是否有浓郁的学术好奇心。

3、成长空间。“作为大学,我们希望孩子4年后能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坏,所以我们会在推荐信中寻找线索,预想他们4年、甚至更遥远的成长空间。”彼得森说。

在名校作出录取决定时,越是高层次的中学,他们对学生的评价越是举足轻重。在大部分美国学校的眼中,中国学生总是显得非常“神秘”:他们勤奋好学、成绩突出,然而过度包装的申请材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如何能在众多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名校招生官的青睐呢?

彼得森建议,学生邀请老师写推荐信,不一定要找“大牛”,先要自问:这老师喜欢我、了解我么?“建议学生去找最了解你的老师写推荐信,而不是找自己功课最好的那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因为后者可能会应付了事,这对学生而言,后果很糟糕。”彼得森强调,高校特别看中来自中学、中学老师的意见。“在所有申请材料中,有一份东西可以让学生从‘待定’升到‘录取’,从‘录取’变为‘待定’、‘拒绝’,这就是推荐信。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中学老师的推荐信?很简单,因为推荐信代表学术机构对学生的评价,而大学也是学术机构。”

❻ 美国家长最重视孩子什么

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看上去狠心,实际上不是,而是注重让孩子从困难中独立和成长,变得更加坚强。譬如孩子从小就要有家务清单,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去社区或者其他地方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且自己攒钱,建立小金库,平常要自己付款,学会理财。这些故事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写的文章分享。这里给你摘录一篇博客里的文章。供你参考。

(一)自己不吃饭,那就活该挨饿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小伙子大卫,毕业后在美国娶了洋媳妇结婚生孩子,大卫的妈妈也从中国到纽约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作为奶奶,自然是对孙子疼爱有加。没过多久,洋媳妇与中国婆婆之间对孩子的不同教育就开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时耍脾气,洋媳妇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岁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于是到了晚上,洋媳妇让中国婆婆做了几样中国特色的菜,其中还有混血十分喜欢的糖醋里脊。洋媳妇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样餐具备起,晚餐开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

洋媳妇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一听,当时也没当回事,她认为,洋媳妇顶多就是吓吓孩子,哪会真的那么狠心不给孩子吃饭,于是也没说什么,就招呼儿子媳妇一起吃饭。可是,中国婆婆吃到一半,发现孩子虽然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妇依然不为所动,还是没有叫孩子上桌吃饭的意思。这下,中国婆婆开始心疼了。她赶紧拿了盘子,给孩子装好糖醋里脊,端给孙子。

洋媳妇见状,马上制止:你别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饭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说话要算数。饿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饿几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国婆婆听了,眉头直皱:你们这不是虐待孩子吗?饭都不给他吃。

洋媳妇回答说:不是我们不给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后果当然由他自己负。

中国儿子大卫也劝妈妈:妈,您别管了,这小子不好好吃饭,是该让他吃吃苦头了。

中国婆婆不想和儿媳妇当面闹僵,只好作罢。

大人们回到桌子上吃饭,小孩仍然在角落里可怜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吃东西,嘴里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开始孩子还坚持,要求妈妈给他吃,无效,就哭,大声哭,还是没用,一顿饭就这么吃完了。

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孩子饿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饭就得挨饿,这滋味真不好受。于是主动跟妈妈道歉,承认自己不对,不该闹脾气,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现在能不能先给他一杯牛奶喝,因为他实在饿极了。

洋媳妇倒了一杯牛奶给孩子,孩子喝完之后就乖乖睡觉了。从那天以后,这孩子吃饭每次都表现很好。

其实,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大不同。

美国孩子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孩子怎么吃,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想吃哪个就吃哪个。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美国父母尽管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如果明明没有吃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了,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他就自作自受。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

(二)鞋穿反了,自己改正

还是大卫家里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大卫家里做客,正好孩子准备出去和小伙伴玩,就看见他在玄关处穿鞋,准备玩具,当时中国奶奶也在场。当孩子穿好鞋准备出门时,中国奶奶突然大笑着叫住他:宝贝,你的鞋子穿反了,来,来,奶奶给你穿好一下。

洋媳妇马上拉住中国婆婆说:随他去,别管他。

孩子见没事,就一阵风似的就跑出去玩了。

没过多久,孩子又跑回来了,说:妈妈,妈妈,我的鞋子坏掉了,穿着不舒服!

妈妈马上说:是鞋子不舒服吗?你请杰瑞进屋里来,看看他的鞋子和你的鞋子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将信将疑地把杰瑞叫了进来,然后仔细端详起杰瑞的鞋子来。终于,孩子发现他的鞋子和杰瑞的鞋子弯曲弧度的方向不一样,杰瑞是朝里弯,他是两只鞋朝外弯着。孩子指给妈妈看,妈妈说,你把两只鞋调换一下左右脚看看呢?

孩子马上听话地自己脱鞋,然后调换左右脚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这下他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中国婆婆看着孩子一蹦一跳地和小伙伴又出去玩了,才问洋媳妇:不就是一双鞋穿反了吗?你给他换回来,他就知道了,何必费那么大劲。

洋媳妇说:不一样的。一向都是他自己穿衣服穿鞋,他自己的事情都得让他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好,我们也不会代替他做。做错了,他尝到了后果,下次他自然就会改过来。就比如这次鞋穿反了,他看见小伙伴们的鞋都不是这样穿的,他自然就知道鞋是穿反了。如果摔倒了,他就会知道,这鞋这样穿着不舒服,容易摔跤,摔跤会疼。

果然,从那以后,大卫家的小鬼头的鞋子再也没有穿反过。每次看见别的小朋友的鞋穿反了,他还会去矫正别人,告诉别人应该怎么穿鞋。可爱死了。

洋媳妇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同,有人会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大人应该尽量帮他们矫枉过正,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错,少受挫折,少一些伤害。

其实我倒是很同意洋媳妇的观点,孩子的路要让他们自己走,即使犯错,即使摔跤,也要让他自己去体会,去改正。

我不太喜欢家长一边骂骂咧咧,责怪抱怨孩子不中用,什么事都要自己操心,一边又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几乎全部答应,像母鸡一样,时时处处保护孩子,样样包办。我最喜欢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办法,不给钱,不骂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创造,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如:买玩具、出去旅游,在家里或者勤工俭学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

(三)自己的社交问题,自己处理

我们社区的老美邻居麦克先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叫马克,马克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社区里的小朋友都非常羡慕他,总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车骑一骑。可是马克非常爱惜这辆车,不舍得借给小朋友们骑。因此,每当马克玩自行车的时候,他都是独自玩,因为他怕小朋友们缠着他借车。

久而久之,社区里的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块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换玩具了。

过了一阵,马克对自行车的新鲜劲过去了,他开始想念和小朋友们一起疯玩的感觉,他甚至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可是,孩子们似乎也记仇,大家都不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马克没有办法,只好跑回家跟麦克先生说: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帮我去跟小朋友们说一声吗?我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我也想玩杰弗瑞的小火车,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

麦克先生听了之后立即拒绝了他的要求,说:马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

结果,马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你骑我的自行车,我玩你的小火车。

相比之下,中国家庭就很不一样。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中国父母第一个反应就是:谁敢欺负我们家孩子,我们找他算账!

大人们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社交问题,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这根源其实还是父母不懂得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四)美国孩子同样重亲情

很早以前,就听国内的朋友说过,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如何如何冷漠,连一家人一起出去吃个饭,也要AA制。

我在美国这些年看到,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也许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美国人家庭的情况,不全面,不能代表美国?

美国是移民国家,不少的家庭观念也很浓,像意大利,爱尔兰,犹太人德国人他们很重视家庭,只是在经济上,他们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所以给大家造成一个“冷漠”的印象。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更侧重是让孩子健康乐观,和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励创新”。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替孩子安排未来,即使想安排,在方式上,都比较注意,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说白了,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对父母也是很体恤的。尽管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很“残忍”,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但是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就会感谢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

许多孩子长大成人,在父母年老后,都不会给他们养老钱(其实美国福利好,父母也不需要孩子的钱)。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管父母,不照顾父母。

假期里,儿子女儿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父母那里小住,孙子孙女还经常打电话请教爷爷奶奶怎样做那道好吃的菜。

还有美国孩子不会跟父母住在一起,因为父母也不希望跟孩子住在一起,但父母需要照顾时,在美国有家庭护士,费用有保险公司支付,但孩子们也来帮忙照看

我的朋友苏珊娜,就非常懂得照顾她的父母。她父亲生病,她把父亲接来一起住,便于照顾。还有我的朋友大卫,他父亲心脏出了毛病,要依靠一个人工心脏生活,在等待心脏移植的那段时间里,他办了休假,专门在家里照顾陪伴父亲。另外,约翰每周会给妈妈打一两次电话,杰夫会把自己的相片发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一起分享。

❼ 很多人说美国家庭没有人情味,但他们注重独立,并且不把孩子看成全部,那么他们的小家庭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美国人通常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关爱更多是在一言一行中渗透,他们不会像国内大多数父母一样对孩子进行病态的控制,美名其曰这是爱。他们在日常中,更多是对配偶的尊重和爱,如果把爱的对象分级别,绝对是配偶>孩子,这样的模式当然也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种子,日后发芽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国内很多家庭,父母对孩子没的说,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可是两口子之间却经常吵架甚至打骂,对孩子影响很不好。

❽ 美国为什么通常会特别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

美国为什么通常会特别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

在美国里,父母最关注孩子的体育运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陪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在他们看来,孩子必须做的是在运动中得到成长。

3)孩子社交更积极,愿意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自然变好。

美国之所以会特别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原因在于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❾ 美国幼儿教育怎么好

美国是世界上幼儿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在幼儿教育中,主要通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充分开发、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具有不同于别国的幼儿教育特色。
美国的教育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美国幼儿教育五大启示
一、强调个体,崇尚自由
美国的教育属于个人中心型,重视个性,突出个人,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在美国人眼里,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发展过程,成人只需提供有利条件即可。美国人比较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美国的成人力图使儿童发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能力。
在美国的幼儿园中,集体活动很少,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鼓励儿童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活动。教师还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从事多项活动,让儿童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期培养儿童的灵活性,创造性。比如画画,老师不注重儿童画的内容、形式和技巧,而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所以美国的孩子经常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在家里,墙上、门上、地板上也到处都有他们的杰作,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大人们也常常不知为何物,但爸爸妈妈一定不会生气,更不会阻挠和禁止,而是笑嘻嘻地看着孩子表演,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儿童活泼好动不仅被认为正常而且被视作一大优点。美国的幼儿园是创造环境使儿童在此能真正作为孩子,幼儿园活泼有生气,孩子们吃饭的时候不仅随便说话甚至打闹。午休的时候,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美国的幼儿园是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美国人总觉得中国的幼儿园太死板,没生气,幼儿根本不像孩子;中国的儿童总是给人谦虚,规矩,小心翼翼的感觉,而美国小孩则自信,勇敢,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尊重儿童,肯定儿童
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大人们认为孩子应该获得和成年人一样的平等和尊重。如孩子可以直呼长辈姓名,同样,大人们也会非常尊重地称呼孩子为先生或者小姐,通过这些简单的细节让孩子们感觉到这种平等。另外,在外出做客时,如果主人拿出东西给孩子吃,大人也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替孩子决定“要”还是“不要”,更不会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时候加以呵斥,一切都让孩子自己做主。在开展各类游戏活动时,教师十分尊重儿童对游戏材料的取舍和操作的方式,注意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保护儿童游戏的积极性,赞赏儿童的不同观点和各种想法,不仅全盘接受,而且还夸奖他们想象合理,设计奇特。
在美国,父母从来不会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孩子只要取得一点点成绩,父母就会大加赞扬。美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很棒!”而且这种赞美还会落实到实处,他们对孩子的任何一项“创作”都予以极大的肯定和赞扬,给孩子最大的自信。
孩子们在受到赞扬之后,则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去维护自己的名誉,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三、注重儿童的独立
在美国的公共场合,你经常可以目睹这样的场面:一个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哇哇大哭,站在不远的妈妈却并不着急,不慌不忙,她们不会像中国的父母那样走上前把宝贝扶起来,然后抱着他边给他擦眼泪边哄他,有时甚至还要说一些比较夸张的话做一些虚假的动作,美国的父母是平静地看着孩子自己爬起来。
与中国的幼儿教育相比,美国幼儿教育更重视幼儿独立个性的培养。在美国,孩子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照顾他们,因此美国人就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四、重视儿童纵向发展
美国的教育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他们认为一切重在参与,孩子在各项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体验到的感受以及发展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因为他们知道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他,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到别的孩子。所以在美国的幼儿园没有什么分数表或成绩单,但是会有一个学习报告。主要用意在于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进展,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是上小学后需要注意的。
五、幼儿园的多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美国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在美国的幼儿园,儿童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 所以美国幼教界强调儿童不仅应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接受其他文化。在课程设计上, 美国幼教界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对象是所有儿童, 课程应考虑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反映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文化。
课程内容不是以某种文化为中心, 而是包容各种文化, 并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出现。若干小主题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系统, 每个主题系统都会涉及不同国家、种族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 并引导儿童在认识这些不同文化的过程中达到相互理解、接纳和尊重的目标。
这与卓福的教育有者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注重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才是尤为重要的

热点内容
为什么关毕微信不接收视频 发布:2025-05-14 07:27:46 浏览:775
为什么眼睛有那个硬硬的东西 发布:2025-05-14 07:21:57 浏览:501
为什么每个微信年限额不一样 发布:2025-05-14 07:13:23 浏览:34
为什么叫我不要和离婚的女人玩 发布:2025-05-14 07:12:26 浏览:991
为什么市政东西那么贵 发布:2025-05-14 06:48:06 浏览:113
为什么电脑一点复制键就卡 发布:2025-05-14 06:48:03 浏览:651
淘宝为什么会被降 发布:2025-05-14 06:33:14 浏览:118
微信免费包邮送水果为什么 发布:2025-05-14 06:21:03 浏览:394
大哥为什么对七七不好 发布:2025-05-14 06:18:29 浏览:33
内双皮的男生为什么特别帅 发布:2025-05-14 06:17:01 浏览: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