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对孩子好一点图片
㈠ 父母为什么对孩子好
世界上,除了父母对孩子,是无条件付出,无条件爱护,无条件接纳,再没有一种爱可以这样不计回报了!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
一个好人,首先是懂得爱自己的父母,知道孝顺自己的父母!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法忍受,没法接受,没法理解,真的很可怕!
所以,对父母,不能理解,也要尽一切努力去爱,去理解!
㈡ 为什么对孩子好一点他就会“变坏”在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家庭教育并不难家庭教育这四个字,或许会令很多人有压力,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
不论你愿意不愿意,只要有了孩子,我们就自动进入到了爸爸妈妈的角色,除非我们不和孩子在一起,否则我们的教育,那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我们的规则,不能太紧,这样常常与孩子冲突;也不能过松,这样毫无约束。
制定的标准,可以与孩子一同探讨,凡是与孩子事先达成协议的,往往对孩子也有更好的约束力,因为那是他共同参与制定。
比如看电视,约好看半小时,超过我们就需要温柔而又坚持的关掉,这就是底线和规则。如果每次都有冲突,就需要与孩子另外约定时间。
希望以上的内容,对你有启发和帮助,欢迎留言交流。
庭爸,8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㈢ 为什么要对孩子好一点出自哪本书
出自樊登老师研发并上线课程《对孩子好一点》。带领我们,探寻家庭教育的本质,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一起成就彼此。让自己的世界升华、与孩子的世界融合、与父母的世界和解。
课程一共8节,每节约20分钟,共160分钟。这门课程教你三大教育支柱,六大教养工具,帮你找回亲子教育主动权,化焦虑为成长,让你有勇气面对孩子成长中的一切难题。
父母与子女关系:
一般来说,很多父母认为,为了孩子,自己能够奉献出一切,但却忽略了往往伤害孩子最深的人也是父母。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未来他与世界关系的投射,因为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只需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与父母的关系,二是与其他人的关系。
㈣ 父母为什么会对我们这么好
人类最普遍的共性,人类最永恒的天性,人类最原始的本性,就是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对儿女的一片真情真心,可以说自子女的生命一旦孕育,就伴随而始。乳哺滋养,饥食寒衣,识短教长,知南晓北,及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远走高飞,搏风击雨…事无巨细,时无歇止,都令父母牵挂,心存念悬。凡此种种,用语言表达描述显得苍白,更无法一一赘述。“我能数尽青丝发,只有亲恩数不来“。只因恩多,才有难尽
而父母的伟大,不是因为为了什么,而是因为不为了什么。对子女的爱,对子女的好,既是自私的,又是无私的。只有奉献不求索取,是这种爱的最大特征,至尚境界;为子女可倾囊而尽,为子女可赴汤蹈火,为子女可委屈受辱,为子女可当牛作马…而父母心甘情愿为子女付出一切,只为换取实现平凡的心愿,只很简单,就是希求子女健康平安,能做个好人,能行些好事;不越理犯法,不惹祸招灾;不做亏事,不辱家门;大则扬名显亲,小则安分乐业。如果非要说对子女的好是为了什么,也确存一点“自私“的念头(假设这一点也能算的话),那就是只盼日后子女不仅有出息,而且够孝顺,唯一期翼,待到那年老体弱时,有个倚靠而己…可怜天下父母心!
㈤ 为什么有些父母对孩子好,有些对孩子不好
这样的孩子心理需求是得到认可。小时候父母很少给予关注,渴望得到认可,现在的付出能换来这些,便乐此不疲。但是,父母对孩子好与不好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主观。也有可能是父母不会表达,导致孩子或旁人误解成对TA不好。而且对孝顺的定义也不一样,有些孩子心理成熟,明白该孝不该顺,同样会被人解读成不孝顺。

去年一病不起成了植物人,大堂妹本来有高薪工作,辞职了回家照顾,一整年都在家,然后顺便自学考公务员,前几天面试通过,没有经过任何培训,都是自己看书的。本来是建筑专业,现在为了方便照顾,只能在老家当公务员(工作地点要去乡下)。而小堂妹也才大四,一放假就回来照顾叔叔,他一躺下,导致两个女儿都不能去大城市工作。小时候都拿钱来养别人的孩子,接济自己的亲戚了,现在也只有自己的孩子才真正对他好。
㈥ 妈妈应该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呢
要想对孩子最好,妈妈们应该是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温暖的情绪表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很多人认为要想做个好妈妈,就是每天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负责一日三餐。但是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通常妈妈们的情绪好了,开心了,一家子都会开心了。所以妈妈们不要老是抱怨,好像周围人做什么都是错的,自己很委屈一样,千万不要有这种思想,一但爆发不可收拾。
孩子需要一个温馨有爱的环境成长,而不是整天吵架发脾气抱怨,在这两个环境成长的孩子性格会有很大的差别,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交际。其实妈妈们不要太刻意去做什么,只要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表现,管理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求,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不要委屈自己,一个人开心了,自然就会对周围的人友好,就会把正能量带给自己的孩子。
㈦ 家长教育孩子时,为何都要说是为了孩子好呢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所以,每当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他们总是不忘最后补充一句“这都是为了你好”。但是,孩子们或许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很多时候,孩子们都不会听父母的话。父母说的话,他们会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所以,有时候父母们也会非常无奈。那么,家长教育孩子时,为何都要说是为了孩子好呢?首先,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其次,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这么做是对的。最后,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这么做孩子们能够变得更好,会有一定的好处。
“这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同时还表达出了只要孩子们这么做的话,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或许孩子们知道如果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他们就会按照父母说的去做。
不过,“这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不然,为什么父母总是不忘最后说这么一句话呢?实际上,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做一件事情,是需要好好的跟他们沟通的。大家觉得呢?
㈧ 人为什么对孩子比对父母好
先说一个有点武断的观点:大体上讲,每个人对自己的小孩要比对自己的父母好。这件事,从道理上是费解的。如果从知恩图报的角度想,父母的恩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孩子特别是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还只给父母带来麻烦,不曾有什么贡献。那应该是每个人对父母要更好一些才对。因为父母予己的贡献已经存在,孩子予己的贡献还是一个未知数。难道说人们对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会比一个将来可能存在的东西更在意吗?如果说对小孩好是因为小孩更可怜,生命太脆弱,也很难讲得通。一方面,人们对自己的孩子好不只是表现在小孩的孩提时代,是一至延续到自己的生命结束的。另一方面,老人到生活不能自理的阶段,其实比婴儿更可怜。婴儿不能自理,只有生理上的痛苦,而老人除了有生理上的痛苦外,还有心理上的痛苦。从道理上很难讲得通,而事实又是不容置疑。那应该有它的理由(不是道理,因为道理中有“道”,理由不需要“道”)。下面我试着讲二点理由,可能这理由讲出来让人有点害怕,但是这理由可能就是真的存在的。
对父母差一些是“过河拆桥”,对孩子好一些是希望“放春风收夜雨”。父母对自己的好处大家心知肚明,但是等到自己有能力回报父母的时候,似乎不太怎么需要父母的照顾了。父母以前对自己的照顾他们又不可能收回去,于是对父母自然就不怎么上心了。但小孩不一样。人知道自己总是要老的,老了是希望孩子照顾自己的。所以人们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就对自己的小孩格外的好。这一点好多人是不会承认的。因为每个人在为孩子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曾这样想过的。但是不曾想过不代表我说的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个老人在子女不孝时会指责他们:你小时候我是怎么对你的,没想到你现在对我会这样。这句话已经清楚的暴露了父母在为孩子付出时是存在现在“放春风”期望将来“收夜雨”的想法的。尽管这种想法多半会落空。这样讲来,牵涉到一个复杂的心理学的问题:人们对待有可能得到但还未得到的利益的关切度要远大于对已经得到的利益的关切度的。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许诺给他一个在他看来是可以得到的利益而又不急于兑现。小孩天然地具有这种控制父母的能力。所以对小孩好“慈”,不需要太多的教育与引导,那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可以对父母好“孝”,那可是需要提倡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是认识到这一点,一部《论语》有多少处讲到孝?二十四孝的故事不惜以关于孝的极端的故事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这一点,可以下一个基本的结论:慈是本能,是不自觉的,孝非本能,需要自觉。
对成长的欣喜和对衰亡的沮丧。
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对于成长的东西总是兴趣盎然,对衰亡的东西则提不精神来。人们喜欢养花养鱼大致都是出自这样一种心理。你可曾见过人们把一棵树连根拔起后放至家中欣赏它慢慢枯萎的。人们对小孩好,是因为它从为小孩的付出中随时能看到成长,从而收获到一种喜悦。比如说为婴儿洗尿布(现在有尿不湿用不着洗了),你会发现慢慢地尿布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会在你端着他吹一下口哨的时候把尿撒在尿盆里。可是对垂暮的老人,在他大小便失禁后,你要为他洗的尿布只会越来越多,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你在这里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只有无奈的沮丧与无尽的悲痛。有句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一个老人刚生重病时,还是有一些儿女们抱定要孝顺的念头来服侍老人的。但是当天长日久,老人的病一天比一天重,麻烦一天比一天多的时候,还指望儿女们有越来越好的耐心去对待老人,难了。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一个反驳:为什么父母对重病的孩子能够一直有耐心呢?其实这不难回答。因为老人由重病走向死亡,是铁的规律,是明摆着没有希望的事。可生重病的孩子不一样,他的父母总是抱着希望的,因为他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前面已提到两点分析是很可怕的。其可怕有二:一是上两条理由都说明了人的自私。因为这两条都是从人自身的利益的角度去考虑的。如对已得到的利益的漠视,对将要得到尚未得到的利益的重视,以及对欣欣向荣的喜爱和对衰败的厌恶。其二,虽然找到了病根,但是无药可治。
让人惊慌的亲情计算
周末参加朋友聚会,发现少了两个爱闹的家伙,问起,有人答曰,回家陪父母去了。
一个搞财会的姐们忽然有感而发,当即迅速地给我们算了一笔“亲情账”:假如我们的父母还能再活30年,而我们一年回老家两次,那么还能再聚60次;假如再活20年,还能聚40次;只活10年,就只剩下20次了。这还不包括天灾、人祸、疾病等“中断”时间的因素。如此说来,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真是屈指可数了……
一群没心没肺顾自狂欢的家伙们听了这笔数字账,像是全被高人瞬间点了穴,顿时变成沉默的、甚至泪光莹莹的木头桩子。
有些事情只要摆上桌面认真地盘点一回,去掉繁文缛节、枝枝叶叶,运用简单的加减乘除,令人不胜惊慌的核心数字便清晰显现在生活的屏幕上。
我们渐渐长大、渐渐离开父母的视线,并越走越远。学校、社会、朋友、恋人、异乡、漂泊……都在一点点拉开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一年之中留给父母的时间总是缩了又缩。对谁说忙,都不如对父母说忙那么的理直气壮。于是那原本就有限的亲情数据,在我们的账本上不停递减,有朝一日为零时,一切便永远地来不及了。
聚会到了最后,大家一扫平日的潇洒劲儿,分手时竟然依依惜别了。数字告诉我们,聚一次少一次呵。何况每个人都打算日后挤出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有条件的更要接父母一起住,绝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充斥我们的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