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才孩子这么难有成就
① 是没有天赋,才会让努力的孩子成绩一直上不去吗
爱因斯坦曾说过:“天才是1%的天分和99%的汗水换来的。”虽然爱因斯坦的话是为了鼓励人们努力奋斗,但是没有1%的天分,终究是成不了天才的。
就像爱因斯坦本人的事迹一样,很多科学家都和他一样得努力,但是能在物理学上取得如此成就的只有他一人,这就是天分的作用。
为什么孩子努力了,却总考不了高分?李玫瑾教授:智商是天生的雨桐是一名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的她学习十分认真,经常学习到深夜。每每看到雨桐屋里的灯很晚都没熄,雨桐的妈妈感到十分心疼,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是一个自觉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学习就十分努力。
但是让雨桐妈妈感到疑惑的是,虽然雨桐的学习一直都很努力,但是成绩却称不上拔尖,考不了高分。小学的时候雨桐在班级还能稳定在前五名,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却一直徘徊在十名左右,很难再进一步。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天才,但更多的孩子只是个智商平平的普通孩子,所以希望家长能够更加务实,找准对孩子的培养方法,努力把看起来普通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不普通
② 难成大器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这其中的关窍是什么呢
一提到爱因斯坦,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天才”,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童年并不是所谓的“神童”。
相反,他小时候性格内敛,言情举止比较迟缓,没少受到同学的嘲笑,直到9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教他拉丁文的老师甚至直接说出他一定不成器的论断。可就是这样一位所有人都认为难成大器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这其中的关窍是什么呢?
然而有些家长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很耐心,甚至会用一句“考虑这么多,还不如赶快学习”作为回答。殊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初醒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意识消失在萌芽阶段,不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才不会枯竭。
③ 孩子很聪明,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不好
现在许多孩子很聪明,学习时反应很快,一学就会,有的还是电脑高手、打游戏机的专家,但学习成绩很差。
你若不信,到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去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个个都很聪明,但就是考试成绩不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专家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些“聪明”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习的耐力不够,连续学习的时间短;总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学习主动性差,钻研精神不够。
专心致志地工作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有些孩子反应很快,自认为很聪明,上课时一听就懂,以为内容很简单,便不再专心听讲,而当老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时,他思想抛锚了,没有听到。老师不可能每次都为这些学生去重复一遍,时间一久,他就发现听不懂了,但此时为时已晚。
许多学生上课或做作业时做小动作,便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成为严重的学习障碍。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这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编最近遇到一个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但绝对不集中,给他一个人辅导功课,眼睛盯着他做练习,他都能东拉西扯不时提出一些不相干的问题。解一元一次方程中一个简单的移项需改变正负号的问题,学了几天还是出错,他一点也不操心,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但说起上网、玩游戏,那他绝对是高手,我曾亲眼看见过他打败计算机赢得比赛的胜利。
如何引导这类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使之能顺利完成学业,是专家目前正在研究但尚未解决的课题之一。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学习的耐力不够,持续的时间短,经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思维的过程常常中断,所以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他们很难集中精力持续学习一段时间,常常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或者注意力转向了别处。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根本没有学进去,不能被学习的内容所吸引,因而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
小编在教学生学习时,一般采取先通过讲解,点明要点,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使学生注意到学习内容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勾画出本章节的一个轮廓,然后让他们沿着这一思路仔细阅读教科书中的内容,读懂了紧接着就做练习。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因此注意力集中,连续学习的时间一般都达到两小时以上,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大为提高。有些学生经过为数不多的几次指导,在随后的考试中就反映出成绩有明显提高的迹象。
聪明的学生一学就会,因而有些人就总想取巧不肯下功夫。有个学生告诉我,课堂上老师讲课都听得懂,作业一看都会,也就懒得做了,考试得六七十分,还过得去,初中整整三年,没有交过一次作业。孰不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的过程,目标定得低,取得的成就也就低了。仅仅完成作业本身是很容易的,但要全面、深刻掌握某一学科的内容却是相当不容易,进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就更加困难。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一突击,考试成绩还不错,但考完了,所有的内容又都全部还给了老师,所留甚少。
而一个平时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尽管成绩不如那些会突击的学生,但只要学会掌握了,就确确实实获得了实惠和进步。好像一个人在海边行走,很快会在沙滩上留下一行明显的脚印,但让海潮一冲,那些脚印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在金属、石头上常年练习刻下的痕迹却能留存百世。此外,人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一个人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天分高的人如果不注意努力发展他的才能,他的天分就会逐渐萎缩,因而很难取得什么成就。而资质平平的人,若能锲而不舍地努力奋斗,其才能也会不断长进,最终会得到“上天”的赏赐。这就是现在许多“聪明”的孩子考不上大学,而一些不那么聪明的孩子却能考上好大学的根本原因。
因为没有真正入门,整个学习过程都处于被动状态,写作业是为老师而完成作业,学习是为家长而学习,所以学习中不求甚解,缺少钻研精神,也就很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被动学习的效率比较低,主动学习一遍能学会的东西,被动学习需要几遍才能学会,这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时间和工作量,所以越不想下工夫,花的时间反而越多。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枯燥,越来越困难,成绩也越来越差。
对于这些“聪明”的孩子,关键在于引导。一个好的老师就好比一个好的驯马师。若能独具慧眼,将一匹生性刚烈的野马驯服,就有可能使其成为一匹千里马。一批聪明的学生,如能正确引导,则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关键是寻求适当的机会,采用适当的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独到之处和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不断地发现和有意识地培养。
④ 为什么说天才很难超越
这里面有你想要的答案:
天才 - 基础含义 编辑词条
天才(genius;talent;endowment;gift),汉语拼音:tiān cái,名词。指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份: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而普通人要靠后天的努力去弥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天才
拼音
tīan cái
解释
原意是指守护神
目录
1词语
2天才的格言
天才(genius;talent;endowment;gift),汉语拼音:tiān cái,名词。指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份: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智商80到120之间叫做正常,其中110到120属于较聪明,达到130叫做超常,超过160叫天才。就是具有卓越想象力,创造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另外,《天才》还是两部小说的名字。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
拼音:tīan cái;英文:1. Talented;2. Talent;3. Genius;4. Gift;5. Gifted
基本解释爱迪生天才一词“Genius”源自于拉丁语,原意是指守护神。随后衍生出创造能力、天赋、才华等意思。 天才,顾名思义,是指有天生的才能的人的意思。世上并无天生就会有社会长期发展出的知识、技术的人,但是却有人天生就有某方面或多方面胜过大多数人的学习能力及创新发展能力。 天才不一定是指天生全能之才,有些以语文、数理、领导、艺术、音乐、创造、能力资优等等来分,但是这样划分通常与后天学习及恰符合其才能所需之综合功能的组合模式有所影响。目前智力测验和专才资优测验都会测到许多后天所学,而后天所学是可以靠努力补偿的,而且会受文化、成长背景、过去经验回忆影响。另外,天才要完全发挥其胜过大多数人的认知功能,也要有努力动机、意志力、毅力方面的脑功能发达才行,甚至加上比常人有效率的睡眠生理机制。有长寿基因的人,也比常人易有较高效能、效率且比常人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心理结构机能、人际关系、认知功能、人格和个性、体能、健康状态、体型与外貌(多数人不排斥的外貌)等。有不少的天才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所以也不一定会成为世界上众所皆知的名人、伟人。大多数的天才(全面型、非部份缺陷型)勤俭、谨慎、幽默、博爱、富有创造力及推理判断力,健康、学业、事业、人际情感、休闲方面都会有不错的情况。
还有些人认为 天才是天生的。
详细解释
1. 天赋的才能;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灵感。
天造之才
《三国志·蜀志·周群传》:“时州后部司马 蜀郡 张裕 亦晓占候,而天才过 羣 。”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白》:“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三:“张南华詹事,今之谪仙也。天才敏捷,诗具宿慧,兴到成篇,脱口而出,妥帖停匀。”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位天才的军事家象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
2. 指具有天赋的才能的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必有天才,拔羣出类,为将则闇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 之教。”《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鲁迅《花边文学·奇怪》:“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3. 天然的资质。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
天才被心理学上称有超常智力的人物。天才一词有两种相近但略有不同的含义︰
1.特曼(Lewis M. Terman)认为,天才指的是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成绩突出者。故天才仅仅意味着智力水平高,仅仅是一种潜力,而不是成就。特曼认为︰智商在140以上者可谓“潜在天才”;有的人的标准还高些。在这个意义上,天才指还没有机会因成就而取得社会声望的儿童。。
2.出自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见解,较第一种更为流行,他认为︰天才应具有由杰出实际成就反映出来的高度创造性,他们的成就应该有长久的价值而且不应是出身造成的(如世袭君主)。“天才”和“天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不同。“天分”仅是对某种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潜能,以及能很快、很容易地学会某种技能。而“天才”则应有独创性、创造性,能在完全生疏的环境中从事思想和工作,能够独立地为世界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尽管天才人物常常只在某一特殊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但他们早年的一般智力水平也很高。很可能是,天才概念中的两种含义实际上反映了同一质量的两个方面。对于天才的性质及来源,各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天才人物属于另一心理生物学种属,在智力和情绪活动过程中,他们与一般人的差别,可与人和类人猿之间的区别相比。但也有人认为天才和神经症、精神病密切相关大家最常引证的代表人物可能便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虽然现代精神分析学理论也认为︰天才的发生是由于自己和环境之间激烈冲突的结果,在这一点上与神经症和精神病相似,但天才解决上述冲突的方式不同,其症状及后果是对社会有益的,并受到社会尊重。研究表明,天才人物较常人更不易发生精神病、体质虚弱和畸形等情况。
一般说,可称为“天才儿童”和“潜在天才”的儿童,不仅智力水平高,而且在身体素质、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亦优于一般儿童。高尔顿认为︰天才人物有突出的智力、热情和工作能力。他还用明确的统计结果表明︰凡有杰出贡献的天才人物,常出于相同家族(《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1869〕)。自高尔顿之后,科学家们常争执,个人成就间的差异有多大成分是由遗传造成,而不是教育和机遇的结果。不过人们普遍认为︰天才与遗传和环境两者有关。天赋潜力能否开花结果,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机会和训练。
天才的两个要素
1.感觉敏锐,富有激情。这是天才之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要素;
2.自然成长,并以自己的方式获取大量知识。这是成就天才的后天要素。天才不是被教育出来的,天才是在自由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
18世纪的欧洲流行着一种叫“天才学”的有趣而又奇怪的理论。根据这门理论的说法,被称为天才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六个项目:
一、在数个没有特定的范畴内有杰出的才能。
二、有着因这些才能所产生出来的足以立纪念碑的功绩。
三、对他人的怀古有着魔术般的支配力。
四、表现出他人眼中奇迹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五、通常多早熟,在其家族中过去不曾有像他一样杰出的人物。
六、多数在其近亲中有人在精神或社会方面有缺陷。此外,这种人大多对其近亲有着憎恶感。
天才不是知识分子,天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
所有的天才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
偶然重大发现发明者是否算天才还有争议。特别是日常生活表现迟钝的偶然重大发现者。
天才一出生就应该比别人的智商高,或等于一个18岁正常人的智商,但如果不再发掘,不再探索,那他的智商就会停留在一岁里(等于正常人的18岁)从小的时候,他可能会很聪明,但却没有得到提升,停留在原本里,如果到了18岁的时候,他就如一个正常人了。但别人却在提升,其实他就根本没有退后,只是停留,18岁学小学的东西很简单,但到了18岁,不就是正常了吗?越是聪明的人就越难提升,因为一张纸上已经画满里东西,想再画就很难,但正常人就像一张白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就比天才越好提升,所以,那么多的所谓的神童长大都没有得到变化,成为了正常人,就是因为这样。
多种能力高度发展并完备地结合。它表现在能独立地、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完成某种活动上。单一的能力,即使达到高度发展水平,也不能称为天才。比如有非凡的记忆力,但没有高度的理解力、概括力以及其他能力与之相结合,是不可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项活动的,因此只有高度发展的记忆能力不能称作天才。其他能力的单一发展,也是如此。如果缺乏某一种能力,可以由结合成天才的其他高度发展起来的能力加以补偿。
由于各种活动对于各种能力及其结合的要求不同,因此表现于不同活动中的天才,其结构是不相同的。作曲与飞机设计,对于各种能力及其结合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作曲天才与飞机设计天才的结构就不相同。但是,无论哪种天才都一定包含有高度发展的一般能力(如精密、敏锐、系统的观察力;迅速、牢固、准确的记忆力;敏捷、深刻、独创的思维力等),同时又一定包含有为某种活动所特别需要的特殊能力(如数学天才中包含有高度发展起来的对数学材料迅速概括的能力、运算过程中思维活动迅速“简化”的能力、正运算灵活地过渡到反运算的能力等)。所以天才是由高度发展的一般能力与某种高度发展的特殊能力所构成。
天才不是天赋的才能,人的天赋只是一些生理上、解剖上的特点,称之为素质。良好的素质是天才发展的自然前提。但是仅有良好的素质,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教育、劳动、家庭和社会环境),任何天才都是不会出现的,而且社会生活条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天才以及天才人物,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如果社会需要,而又条件具备,天才以及天才人物才有可能出现。不同时代的需要,会激发不同天才的发展。如战争时期,军事家的天才会得到发展;和平建设时期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等的天才会得到发展。
关于天才的理论主要有遗传决定论和后天获得论。遗传决定论认为,天才完全依赖于遗传。19世纪英国学者F·高尔顿在他的着作《遗传的天才:它的规律与后果》中,提出天才是按父系或者母系遗传下来的。他用谱系调查法、调查了几百名着名人物的血缘关系,发现名人的亲属有不少人也是名人。这种理论完全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其实他的研究材料并不能否定着名人物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后代成长的有利作用。后天获得论认为,能力完全取决环境和教育,天才完全是后天获得的。18世纪的C·A·爱尔维修说过,通过教育可以形成天才。持这种理论的人,通过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被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虽然在遗传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养育的环境不同,智力的发展有显着差别。这种理论完全否定关于素质的作用,其实对于一个遗传上有严重缺陷的人,是很难培养成天才人物的。
上述两种理论都有极大的片面性。20世纪20~3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对天才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因而主张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有强调环境和教育更为重要的趋势,认为良好的遗传素质仅仅为天才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还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还应该指出,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发生的。古今中外不论哪个领域的天才人物,无不是经过长期的百折不挠的勤奋努力而对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
⑤ 智商高不代表“成就高”,是因为缺少哪几种能力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和能力是相等的,所以有的家长就认为只要孩子的智商足够高,孩子的将来的能力一定要差不了,于是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只注重孩子智商的培养。孩子的智商和成就的关系真的像家长想的那样吗?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捡了西瓜丢了芝麻,有的家长只盯着孩子的智商不放,而忽略孩子能力培养,最终导致孩子只有最强大脑,却没有发挥最强大脑的能力。那高智商对于孩子来说也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相比较而言孩子的能力要大于智商。
⑥ 为什么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社会反而没有什么大成就
针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说的太过于绝对了。就比如你的成绩非常的好,考到了清华北大,那么你到了毕业大四找工作的时候,一定会被高薪大企业录用。因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在整个世界都可以说的上非常有能力的,这一点就可以证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社会上依然可以有大的成就。还有一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就是没有考到清华北大这种名校的学生,上的是普通的一本或者二本大学,他们以后在社会上多半是没有大的成就。我们的道路还是要由自己选择。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⑦ 为什么中国学生很聪明却很少有'成就'
因为我们目的性明确,孩子聪明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升官,为了发财。从小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天赋,被逼着学这学那,本来也许最适合你的那个天赋就被抛弃了。而西方崇尚自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孩子的天性,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在现代科学上,中国的创新能力的确是远远的被甩在欧美日之后。本来我想是人种问题,但是日本也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教育需要改
⑧ 聪明孩子不一定成材,这是因为没用对聪明的地方吗
伤仲永的故事很多家长都了解,一个被人誉为天才的少年最后却成为了跟普通人一样,造成这样的结果还是后天的教育没有跟上。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去让他进步,这样他的知识就只存在于孩童时期,没有任何突破,时间长了后就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身边的人看到也会觉得很可惜,能够有一个天才少年是很难遇到的事情,没培养好确实让人感到可惜,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确实很重要。
邻居小王的孩子才三岁就展现出了不错的智商,别的孩子处在苦恼的阶段,他就开始自己写写画画了,而且还画的有模有样,一些见过一次的东西都能完整的画出来,每天都有很多幼儿园的家长去观摩,这也让小王很自豪,现在幼儿园都不让他去了,天天就在家里进行画画,我认为这样不妥,想要劝劝她,可是不知道怎么说好。
孩子聪明确实是好事,可是教育跟不上以后也会走偏,如果小时候就让他形成了孤傲的性格,长大之后也会变得看不起人,这样孩子的未来就比较难确定了。
说到聪明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会有个疑问,那就是怎么看出孩子很聪明,孩子表现出现那些行为证明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其实表现出聪明的行为总是在不经意间,这需要你细心去发现。
⑨ 为什么很多天才儿童成就都很低
低成就天才儿童研究概述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彭呈军 金瑜
尽管在英语中,giftedness和talent在意义上稍有差异(Gagne,1985,1991),国内大多年为天才。这里所讲的天才,国内的学者称之为超常,台湾省的学者叫做资赋优异(资优)。由于文中介绍的很多资料来自国外的研究,故还是采用天才一词。
许多儿童拥有高成就和做出重要贡献的潜能,但没有能够以适当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其能力。对于儿童来讲,当其学业成就低于某些指标如智力、学业性向、创造力得分或观察资料所指示的实际能力时,便可将其称为低成就者;如果儿童又为天才,便为低成就天才(underachievinggifted,以下简称UAG)儿童。
一、低成就天才儿童研究的历史
Hollingworth(1923)、Conklin(1931)提出了为什么有些高智力的儿童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业成就的问题。Terman和Oden(1947)对150名高智力而有成就者(A组)和150名高智力而低成就者(B组)作了一番比较,通过对他们20年前的校史记录和被试的反省的分析,鉴定出B组的一些特征:(1)不能持之以恒,(2)缺乏目标和行动间的一致;(3)自卑感;(4)缺乏自信。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以UAG问题为主题一时蔚为风气。Gallagher和Rogge(1966)指出:此一时期的研究结果,对UAG问题的描述已非常清晰:无数的文献发现UAG儿童有较低的自我观念和较差的适应方式,唯独对UAG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含糊不清。
60年代中期此问题又告沉寂,有关的研究并不多见,60年代末期却再度风靡一时,有系统的研究纷纷出现,至今方兴未艾。
综观我国的各种研究文献,似乎尚未注意到低成就天才儿童现象。本文拟介绍国外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若干成果,借此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有识之士及同行专家对国内此类儿童的重视、研究和辅导。
二、低成就天才儿童的鉴定
Butler-por(1987)建议以下列程序来鉴别低成就天才儿童:(1)鉴定标准化测验测出来的能力(如认知)和正常的学校成就(如考试、作业)间的不一致;(2)鉴别孩子从课外广泛阅读来的一般和专业知识与学校阅读作业间的差异;(3)比较课外的广泛兴趣和课内的少量努力;(4)联合学生和老师对其学业的优势和弱势、学业上的个人选择及花在不同学科上的努力的评价,实际中常以回归预测法来评定低成就学生,也就是以智力或能力倾向为自变量,以学业成就为因变量,来预测每个学生之学业成就,然后以实际成就与预测成就两种分数间的差异程度,作为评定低成就天才儿童的依据。
三、低成就天才儿童的主要特征
某些关键的个性和行为特征是各文献中曾经提到过的(Raphetal,1996,Whitmore,1980,Rimm,1986,1994,Butler-por,Gallagher,1991)。UAG儿童的主要特征是低自尊,这是大多数低成就问题的根源是低自尊导致了逃避学业行为,从而产生了第三位的可见的特征;不良学习习惯、技能没有掌握及一些社会和纪律问题等。
四、哪些人容易发展成为低成就的天才儿童
1.被遗弃或拒绝的儿童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儿童被父母遗弃或受到冷淡、拒绝,因而容易发展成低成就行为模式。
2.高创造性儿童
研究结果已经显示对高创造性儿童的天赋的不认同和忽视会把他们置于低成就的高风险中(Butler-por,1987)。父母和教师对高创造性儿童的能力的认识的失败会导致对其创造需要的压抑。许多父母强迫使孩子遵从学校规范,在这种压力下,高创造儿童会表现为表面上顺从、服从和依赖,后果是对其自尊产生破坏,还会导致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在权威下顺从地学习,会牺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天性,结果,他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反抗学习。4.3天才女孩
有人认为妇女或青少年女孩有一种对成功的恐惧(Homer,1968)。天才女孩一方面学业成功,另一方面在其从小学进入中学的过渡期中,家庭和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强化、朋友的影响(Tannenbaum,1986;Rimm,1988),使其在学业和社会需要上产生矛盾,从而使其处在一种两难境地。有可能天才女孩对这种冲突更为敏感,在无法解决时会变得更为灰心。另外已经证明,父母对孩子的能力的知觉是有区别的——将儿子的成功归为能力,将女儿的成功归为努力(Parson,1982),这种归因不能有利于女孩产生对其自身能力的稳定的观念;另外,相对而言,父母对女儿的期望和愿望较低。这些因素会使女孩采取一些UAG行为。
其他的“易感人群”还有文化差异的天才学生。由于经验的剥夺、有限的语言发展和社会经济或种族孤立,使这一群体易患低成就综合症。另外,有身体或情感障碍的天才儿童经常不为人所知,家庭和社会不经意间剥夺了其发展才能和取得成就的机会,从而隐没其潜能。
五、低成就天才儿童的起因
儿童并非天生就是低成就的,低成就是一种习得的行为。学业低成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因素对每个天才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1.家庭和父母因素
有些家庭特征是难以改变的,如因为死亡或父母离异造成的不良家庭气候。相对容易地能改变的有父母的过分保护、权威、高期望、过分的悲观和父母间的不一致。
2.学校有关因素
绝大多数学校教师没有受过有关如何教育天才儿童的训练,不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因材施教。大多数孩子能对这种环境保持足够的弹性。然而,学校的某些特征和课堂气氛会对某些天才儿童产生问题,会创生或加速他们的UAG行为模式。Whimore(1980)对这种(问题)学校的主要特征描述为: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强烈的竞争气氛、强调外部评价、僵化和刻板、对错误和失败的过分注意、一个“什么都控制的老师”、没有奖赏的课程。
(1)刻板的课堂
缺少对学生个体的新生的僵化和刻板为天才儿童的UAG行为提供了强化。Zilli(1971)在对UAG的因案进行分析之后,认为没能使学生的智慧发展最大化的不恰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导致UAG。天才学生对程式化的、重复的技能和课程内容——其中很多他们已经掌握——感到沮丧和厌烦。Whitmore(1986)指出,如果大量学生感到枯燥和没有兴趣,那么便应考虑学生之外的一些因素,与其约束学生,不如对学校计划作出调整。
(2)高竞争性的课堂
对UAG学生来讲,特别强调比较性评价、强调竞争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竞争与基于客观准则的作业、考试等外在评价,在学生看来,是对其能力和价值的真正的度量。在高竞争的环境中,已经取得好成绩的并发现自己处在前列的学生可能对成就有更大的动机。然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的UAG学生,在其没有达到班级里优秀的标准时,感到得到了其能力中等或低于中等的客观证据。但心中又不是很甘心,于是他便寻求课堂外的奖赏或其他个人价值的证据,或者采用其他前面提到过的防御机制。
(3)消极的期望
教师的期望对孩子的自尊和学业成就有很大的影响(Davis,M.A.Thomas,1989,Keneal,1991)。如果教师因为天才学生的某些行为特点或情感问题对该学生持消极的态度,可能会使学生把自己标签为“愚蠢的”,而这反过来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以不良成绩来对付老师的消极态度和期望。有些学生会把这视为一个特别的挑战,作为额外的努力以迎接挑战。然而,由于UAG学生其自尊本来就低,通常会把教师的“对失败的期望”作为其不良自我评价的证实。
3.其他可能的原因
Sliverman(1991,P132)注意到UAG学生的智力剖面图的特殊性,显示出某些可能的神经不平衡导致了行为问题。他说:“我们已经发现了UAG学生的一非常一致的测验剖面图:在词汇、抽象推理、空间关系、数学分析上的高分和在任务要求系列上的低分……这意味着一种空间学习类型或听觉系列加工的缺陷”。
从某种程度上说,UAG学生的个性和行为特征也是产生UAG问题的一个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特征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很难截然独立地分开。
六、干预
一种看待UAG儿童的方式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处在环的中间。环境中的所有元素都对建构这一环网作出了贡献——其家庭、朋友、学校和最重要的他们自己。他们任何想出环的企图都将给其带来痛苦。有时安静地被动地坐在圈里,悲叹其命运比为出圈而作出努力要更舒服。带他出环的路有咨询、将其安置在一个特殊的学校环境中,或者放在更好的朋友圈中。咨询方法着重于其不良的情感调适和低自尊。
在对UAG学生的咨询中,Kerr(1991)建议应首先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业位置作为对问题的最简单的答案。
Rimm(1986)提出了一套包括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在内的三焦模型(trifocalmodel)。通过多年的使用,Rimm认为这一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
教育干预主要包括对教室组织、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修正。Whitmore(1980)主张UAG学生组织在一特殊班级里,创设一能改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技能的教育环境,利用富有想象的课程或教学方法,帮助其发展情感和认知。他所主张的教育环境强调:(1)没有失败威胁的、鼓励自由表达的教室气氛;(2)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3)良好的师生关系;(4)同伴朋友的支持。结果评价发现,UAG学生在自尊、自控感、出勤、学习习惯、现实的目标设置、自评、学业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均有改善。各种治疗方法都强调在改变UAG行为和情感方面教师所担任的角色的重要性,为充分发挥这一角色,教师需要理解UAG的实质及个别的UAG学生的特殊问题。
有必要指出的是,正如Raphetal.所发现的,对某些UAG学生而言,低成就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帮助其打破失败链,教师必须认识到干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参考文献:
1.Atkinson,J.W.,Raynor,J.O.(1974).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Washington,DC:Winston.
2.Banra.A.(1986).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clifs,NJ:prentice-Hall.
3.Bauming,D.(1967).Childcare pra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75,43-88.
4.Bulter-por,N.(1985).Under achiever sin school:Issues and intervention.Chicheater:JohnWiley.
5.Butler-por(1993).Under achieving gifted students.In K.A.Heller,F.J.Monks,and H.Passow(1993):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6.Davis,G.A. and Thomas,M.A.(1989).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Needham Heights,MA:Allyn and Bacon.
7.Gagne F.1991.Toward a differentiated model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In Handbook of Gifted Ecation.65-80.Boston:Allyn&Bacon.
8.Gary A.Davis and Sylvia B.Rimm(1994).E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3rd edition).Allyn and Bacon.
9.Gallagher,J.J.(1991).Personal patterns of under achievement.Jounal for the ecation of gifted,14(3),221-234.
10.J.J. Gallagher and Shelagh A.Gallagher(1994).Teaching the gifted child(4th edition).
11.Parson,J.E.Adler,T.F. and Maczalam,G.M.(1982).Socialization of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beliefs:parental;influences.Child development,53,310-32.
12.Rimm,S.B.(1986).Underachievement syndrome:causes and cures.Watertown,WI:Apple publishing company.
13.Terman,L.M.and Oden,M.H.(1947).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 II.Califo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4.Weiner,B.(1985).Human motivation(2nded.).NewYork:Holt.
15.Whitemore,J.R.(1980).Gifedness,conflict and underachievement.Boston:Allyn and Bacon.
16.Whitemor,J.R.(1987).Conceptual uzing the issues of underserved populations gifted students.Journal for ecation of gifted,10(3),141-154.
17.Robinson,A.and Clinkenbeard,P.R.(1998).Giftedness:An exceptionality exanined.Annual rev.psychol.1998.49:117-39.
⑩ 聪明的孩子为什么难成才
德国着名哲学家叔本华,有一段流传很广的话: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
不讨论理智和道德,只说学习。可以回想一下,似乎不管任何时候,自己周围总有这么一些聪明的(年轻)人。听课的时候,老师稍微一说,懂了。做作业遇到难题的时候,稍微一看答案,懂了。然后就做其他的事情了,而且考试成绩还不错。
而根据叔本华的观点,这些聪明人以后的岁月里往往预示着本性的平庸。
无独有偶,我们中学的时候好像也学过类似的观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然那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孔融如何聪慧机智。不过太中大夫陈韪说出的这八个字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的确,有太多小时候聪明机智的孩子,长大以后变的很普通,典例之一也是中学时候学过的——《伤仲永》。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一个人一生的成就跟小时候的聪明与否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但是仍然想找出其中的一些联系。
讲之前,先说两个佛教的小故事,恰好都是关于六祖慧能的。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卧轮和尚讲过一个偈(j)子(佛经中的唱词,通常四句为一偈):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大意是说,我有一项本领,可以斩断一切思想,任由外界环境如何变幻,内心始终岿然不动,于是修行每天都在提高。
六祖慧能认为这是错误的修行方式,正确的做法是: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说我自己没什么本事,不能斩断一切思想,心境也随外界环境变幻而变化,也不知道怎么提高修行。
第二个便是慧能和神秀的两个着名佛偈。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说自己的身心如同菩提树和明镜台,要时时不断地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慧能则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
佛教禅宗在神秀和慧能这里便分为南北二宗,神秀在北方推行渐修(唐代之后衰落),慧能在南方宣传顿悟。仅仅从修行的境界上来看,普遍认为慧能的境界高于卧轮和神秀,直抓事物最根本的东西,一步到位,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主角。这种方法看起来最根本也最省事,但是忽略了人性,只有极少数天才能做到,当然,也有不少自以为聪明的人自以为能做到。对于普罗大众,神秀的方法反而更切实际。既然不是天才,也不自作聪明、好高骛远,那就认认真真,兢兢业业,通过不断的自省来完善自己,最终领悟真理。
其实渐修和顿悟并没有冲突,更像是哲学中的量变和质变。渐修是顿悟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积累和实践,不可能达到顿悟。仰望星空很容易,脚踏实地却很难。
回到正题,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一个原因:成也聪明,败也聪明。
对于这些聪明的孩子,“懂得”的阈值太低了。太容易一学就会、一点就“通”,这里的通,指的是知识点上的想通,而不是整体的融会贯通。
在小学和初中,有些孩子的聪明程度大于知识难度,因此稍微一听,花80%的精力便可以收到100%的效果,不仅能名列前茅,还可以拿出很多时间去玩耍。别人问起还能很有底气的说反正都会。然而在“天赋异禀”的同时,有一些坏毛病已经在悄然滋生,比如浮躁、粗心、过度自信、没有耐心、不踏实等。只是这些坏毛病,都被好成绩所掩盖。
到了高中阶段,知识难度陡增。仍然有聪明的孩子可以边学边玩,还能保持名列前茅(稳定在600-650分,或者以上)。但是,这已经是凤毛麟角,对于大多数以前很聪明的孩子来说,只能靠认真听课加刷题,先稳住、跟上进度,然后再想着提高。
初中的时候习惯于做几道难题就能把知识点掌握个大概,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根本方法。后果有两个,一个是对于浅尝辄止的满足,一个是高估自己的能力。
即便做难题对掌握知识真的有效果,但是初中和高中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120%的精力可能才只有90%的收获,而这又要靠耐心和踏实来弥补。耐心和踏实,不少聪明的孩子早早就失去了。
有些孩子,高中上课的时候,听一个知识点,懂了,然后不听课。抬头再听一句的时候,又懂了。便觉得没啥难度,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听课的时候,不仅仅是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点听清楚,更重要的是听出知识的框架脉络和老师补充的细节。多数所谓聪明的孩子并不是天才,断断续续的听课、或者只靠课下自己单打独斗、做做题来学习。轻者丢掉细节知识。重者,建立不起来知识体系。到高三综合的时候,要么成绩下滑,要么进入瓶颈,无法进一步提高。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习惯性只关注理解微小的、孤立的知识点,还在此中沾沾自喜,直接导致视野狭隘,安于现状,并最终限制一个人的整体格局。最后泯然众人也不足为奇。
本文仅仅说的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其实换作任何一个阶段做任何一件事都一样,可以很轻松的看懂别人做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能夸夸其谈,觉得我做我也行。但是真的自己做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做到。比如,你会打球,你有多久没学到新球技了;你会书法,你的字有多久没有长进了;你会乐器,比较难的指法什么时候能练会;你会唱歌,气息控制的如何,音域有拓展吗;你是老师,你的知识储备多久没有更新了;甚至打游戏,你在自身段位停留多久了。
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请不要把没有天赋搬出来当挡箭牌,因为你的人设或者你自认为你自己是——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