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女人参加慈善活动
❶ 历史上的宋代时期,为什么那么多女子能文能武
在北宋大都市可以看到彻夜的灯火通明之景象,社会休闲娱乐空前发展。唐朝时期女子体育事业就得到了兴盛发展,到宋朝仍旧处于发展的高峰时期。
3、上竿技、踢毽子宋代女子大展身手
宋代女子还进行技巧类运动,诸如射箭、骑马、马术、武术、荡秋千等等体育运动。
《东京梦梁录》中提到百戏技艺有倒立、筋斗、折腰、过刀门、过圈子等。女子表演上竿技,这类表演女子展现自己的纤细柔美,站立在竹竿之上,大展身手。
宋代女子还喜好踢毽子,作为一种竞争相对较不激烈的运动,受到民间女子的追捧。毽子往往装饰各异,单人或三五成群一起踢毽子,以轻跳和脚法为主,在女子中盛行。此外她们还玩各类博戏,这些多与金钱有关,类似现在的赌博。
❷ 慈善的中国古代慈善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已设立地官“司徒”一职。而且,灾荒时期所采取的社会救助手段,被称为“荒政”。
据《周礼·地官》记载,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设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国民,安定天下。有现代民政部部长部分职能的司徒,为做好民政工作要采取6项措施,即“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所谓“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关爱儿童、老有所养、救济穷困、抚恤贫苦、优待残疾、安抚富人,这些正是现代慈善概念中的具体内容。
这一时期的慈善活动,主要由朝廷来带动,灾荒时期所采取的社会救济手段,被称为“荒政”。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慈善工作。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每次发生天灾瘟疫,他都会亲临灾区,看望民众,安抚孤寡,资助贫困。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慈善活动比较简单,行为之一是直接在路边给需要救助者提供饭食,此即所谓“施粥”。施粥赈饥虽然简单,却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慈善行为,为中国历代所继承。
东汉末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秋,京畿大旱,灾民遍野。《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当时的皇帝刘协(献帝),便安排身边大臣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
民间施粥更为常见,过去俗称“吃大户”。如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闹饥荒,地方贤良人士“为粥于路以食之”。《魏书·孝文帝本纪》记载,此举救活了数十万人。
一直到晚清,放粮施粥都是中国古代慈善家们的首选。现代拍摄的清宫戏中,不时会有大善人,支起大铁锅熬粥赈济灾民的镜头。
中国古人有自己的一套慈善理念,《礼记·礼运》中是这样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人们不能仅奉养自己的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让天下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其晚年,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儿童能顺利地成长,年老的鳏夫、年迈的寡妇、孤儿、无子老者、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这样才算“大同社会”。
“养疾之政”,是古人做慈善的又一主要内容,给包括灾民在内的老、弱、病、残者诸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如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随之暴发疫情。《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虽是防疫情扩散的一种隔离措施,事实上也是慈善行为。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慈善活动更为活跃。当时最着名的慈善家之一、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开仓赈灾,《南史·齐文惠皇太子传》记载,他还与文惠皇太子萧长懋一起,创办了“六疾馆”,专收贫病不能自立者,即所谓“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时间在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初。
“六疾”语出《左传·昭公元年》,泛指多种疾病。借此开办的“六疾馆”,被现代慈善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慈善机构之一。之前的刘宋朝,已颇重视社会救济工作,《宋书·明帝纪》记载,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刘彧(明帝)刚当上皇帝即下诏,“鳏寡孤独,癃残六疾,不能自存者,郡县优量赈给。”
稍后的北魏也有善举。《北史·魏本纪第四》记载,永平三年十月,皇帝元恪(宣武帝),“诏太常立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
搞慈善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是古今公认的。那么,古代做慈善的资金从哪来?从史料来看,与现代一样,古代慈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捐款。
古代民间做慈善最活跃、最热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教的宗旨是普度众生,行善济人,投身慈善活动也是出家人的必然选择。上面提到的中国最早慈善机构“六疾馆”,其创办人竟陵王萧子良和文惠太子萧长懋都崇信佛教。
运作最成功、影响最广的佛教慈善机构,是唐代的“悲田养病坊”。佛教有“五福田”一说,“悲田”即其中之一田,主要用来布施贫病孤老,“悲田养病坊”的名称因此而来。
在唐朝,悲田养病坊遍及各地。其经济来源,早期靠信众的奉献和寺院自有田产的收入。由于悲田养病坊具有良好的社会救助功能,对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明显,因此朝廷十分重视,主动介入管理。
朝廷介入以后,由国库提供的资助成为一大经济来源。这方面的资助包括生活资料的援助,提供粮食、救灾杂物等。《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金吾卫”条中,便有送给养病坊敝幕、故毡的记载;李漼(懿宗)当皇帝时,还给各州县的病坊“赐米”。二是官方直接投资、划拨田产。李隆基(玄宗)当皇帝的开元年间,便实行“官置本钱收利给之”的做法,使悲田养病坊的“现金流”有了保证。
尽管悲田养病坊这一慈善机构在唐后期因“灭佛”运动的出现而风光不再,但对以后中国慈善事业的影响相当深远,五代的“悲田院”、“养病院”,宋代的“福田院”、“安济坊”,金代的“普济院”,明清的“养济院”等慈善机构,都受到了悲田养病坊慈善模式的影响。
与官方投资相比,募集和民间捐献,则一直是古代慈善机构和福利组织最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它不止可避免官方投入易受执政者好恶的限制,而且可以影响整个社会,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特别是遇到大灾大疫、官府财力不足时,民间经济来源便显得特别重要。
古代官方慈善工作做得最好的应该是宋代。宋代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相应的慈善组织,收养乞丐、残疾者和孤寡老人有“福田院”、“居养院”;病有“安济院”、“惠民药局”;死有“漏泽园”;儿童有“举子仓”、“慈幼局”……这些都是官办性质的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
由于官府鼓励民间参与慈善活动,所以出现了不少由私人主持的有一定规模的慈善机构。如着名理学家朱熹,曾在建宁府崇安县开耀乡创设“社仓”,备荒救灾,地方政府拨给一定的平价粮,由乡间人士负责经营管理。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则在苏州创设“义庄”,置良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刘宰、黄震、真德秀等中国古代着名的慈善家都是宋代人。
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慈善组织进一步壮大,几乎涉及所有社会领域。当然,这与其经济来源较为充足不无关系。
捐助是明清慈善组织经济的主要来源,与唐宋时期由官方主导的慈善活动区别明显。而且,这一时期慈善经费来源的渠道丰富,特别是到了清代,捐助慈善活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参与群体广泛,当官的捐养廉银,士绅捐房产,地主捐田地。
明清时期,社会上以“会馆”形式出现的各种新型互助救济组织,则直接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大发展。
会馆,是一种地缘性、行业性十分明显的乡帮组织,其开馆目的是“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说白了,会馆就是老乡和同业者的互助平台,其作用突出表现在捐资助学、助丧、施医、济贫诸方面。如清代福建人陈宗蕃在北京创设的“福建同乡会馆”,开宗明义为“乡中试子来京假馆之所,以恤寒而启后进也”;徽商所开设的会馆还常附设“殡舍”、“义冢”、“义庄”,为死者、病者提供免费服务。
明清慈善活动的经济来源,除了个人自愿捐资方式,还有“分摊集资”和“抽取提成”两种较为常用的办法。
分摊集资好理解,就是入会者平均摊捐款项。而抽取提成,则是根据各入会者生意和收入的大小、多少而定,如清光绪三十二年,苏州“石业公所建立学堂兼办善举”,其常年用款便是采取抽提的办法,由17家石作坊议定,“每做一千文生意,提出二十文;每工一日,捐钱四文”。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有不少时候的捐款都带有强制性质,对不能及时捐付款项者有强制“罚款”的规定。如清嘉庆二十二年北京药行议定:每年正月初一要准时到会馆交银钱,“毋得迟延。如午刻不到,罚银二两。”
❸ 为什么会有慈善活动仅仅是满足心理需要吗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深层次的影响
慈善的经济学分析
宋 圭 武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慈”与“善”两个词最初是分开使用的。“慈”的含义比较丰富,就其源流来说,大致有三种。一是指母亲。古人常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二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奉养。如《庄子·渔父》云:“事亲则慈孝”。三是指父母的爱。《新书·道术》曰:“亲爱利子谓之慈”。“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与之相对的词是“恶”。许慎在《说文》中曾有如下解释:“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义(繁体作“义”)美同义。篆文从言从羊,隶书省作善,二言有相善,君子之言吉,其嘉祥谓善”。许慎的这一解释也可从上古的典籍中得到印证,如《尚书》即有“彰善瘅恶”之句。孔子亦云:“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后来,善被引申为友好亲善,品行高尚。
从语源学的角度看,慈与善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两者的字义渐趋相近,均包含有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意思。到南北朝时期,慈与善常常并列言之,于是便有了“慈善”这一称谓,并为时人所习用。如《北史》中称崔光“宽和慈善,下忤于物,进退沈浮,自得而已”。据现有史料来看,这可能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载录。
在英语中,“慈善”一词分别有“charity”和“philanthropy”与之对应。Charity的意思是“对他人的爱”或是“对有需求的人或贫困的人行善和慷慨施舍”。Philanthropy的意思是“对全人类的爱”和“增加人类福利的努力或倾向,比如通过慈善援助或捐赠等”。前者更强调对穷人或团体的帮助和救济,后者不仅仅帮助穷人,还有博爱的意思,带有公益的色彩。
贝克尔对“慈善”的定义是:“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或‘博爱’。”
从经济学角度看,慈善是一种经济产品。
慈善对供给者而言,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其付出的成本主要是在物质方面,但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精神方面的收益来看,慈善会使慈善供给者得到一种心灵的安慰,同时,慈善供给者也会得到人们广泛的敬重和社会好的评价。从物质方面的收益来看,有慈善行为的人,人们会更加愿意与之交往,从而客观上也增加了有慈善行为人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潜在的物质收益增加的可能性的增大。从现实来看,精明的企业家往往也是慈善产品的有效供给者。慈善不但使有些企业获得了名的收益,也获得了物质方面的巨大收益。对同一条供给曲线而言,慈善产品的供给量,取决于慈善产品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当慈善供给的边际收益等于慈善供给的边际成本时,慈善产品的供给量对供给者而言就是最优和最恰当的。
慈善对需求者而言,也有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的考虑。其收益主要是在物质方面,但成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一般情况是,大多数人总是希望自己施舍别人,而不是别人施舍自己。当一个人受到别人施舍时,一般总会有一种心理的亏空感,这种心理的亏空感就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成本。从物质方面的成本来看,主要是人们会更倾向于与施舍别人的交往,而不愿与受到施舍的人交往,这种情况将会减少受到施舍的人的社会资本,从而也就减少了其进一步增加收益的可能性。对同一条需求曲线而言,慈善产品的需求量最终取决于慈善需求者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慈善产品需求的边际收益等于需求的边际成本时,慈善产品的需求量对需求者而言就是最优和最恰当的。
对社会而言,当慈善产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慈善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对同一条曲线而言,决定慈善产品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但慈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本身也是变动的。
从供给方面看,影响整个慈善产品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偏好。一般而言,每个人的偏好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偏好结构将决定一个人具有不同的决策结构。所以,不同的人,对慈善产品的供给决策是不同的。第二,富裕程度。人生的总效用取决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一个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产品所到带来的边际效用将会减少,而精神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将会增加;这时,人们会倾向于追求更多的精神收益;相应,慈善行为也就会有所增加。第三,年龄。一般情况是,一方面,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其对生命的珍惜度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其人生的阅历也就更加丰富,从而也就更加懂得珍惜和关爱。当然,一个有着坎坷经历的人,既有可能走向大善的境界,也有可能走向大恶的境界。第四,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将决定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一个相信做坏事来世有报应的人与一个不相信做坏事来世有报应的人,二者的慈善行为是不同的。一个具有忘我献身精神的人与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二者的慈善行为选择也是不同的。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将导致不同的慈善行为选择。第五,制度。制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一种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预期。不同的制度体系,将导致不同的收益预期。所以,在不同的制度体系下,慈善产品的供给也是不同的。第六,人际关系。由于识别成本较少,所以人们一般会更倾向与向熟人或是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提供慈善产品。
从需求方面来看,影响整个慈善产品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也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偏好。有些人宁可自己受罪,也不愿受人施舍。第二,贫困程度。一方面,对贫困者而言,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物质方面的边际效用相对较大,而精神方面的边际效用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天灾人祸等客观原因的限制;所以,贫困者主观上既容易接受别人的施舍,客观上也容易对慈善产品产生更多的需求。第三,年龄。一般而言,由于经济不独立,人在年幼和年少时,相对对慈善产品的需求就多一些。另外,当一个人在年老时,由于经济和身体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增加对慈善产品的需求量;但年老的人也会对别人产生更多的同情和关爱。第四,价值观。价值观既影响慈善产品的供给,也影响慈善产品的需求,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第五,制度。好的制度将会导致减少对慈善产品的需求,不好的制度将会导致对慈善产品需求的增加。第六,人际关系。当一个人遭遇困难时,对慈善产品的需求首先想到的是与自己关系良好的人。因为一个与自己关系良好的人,也是最容易向自己提供慈善产品的人。
慈善产品的特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自愿性;二是供给和需求的无偿性。无论是供给慈善产品,还是需求慈善产品,都应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不能有强迫。否则,就会与慈善的本质相违背。因为对供给方面而言,强迫的慈善就不能称为是真正的慈善;对需求方面而言,强迫的慈善也只会增加接受者的痛苦。另外,从直接的过程看,慈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是无偿的。供给者不要求有回报,需求者也不要求有补偿。当然,从最终的社会效果看,慈善产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实质上都会有成本与收益方面的影响。
慈善产品的宏观效果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慈善产品有助于消除社会不满情绪,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二是有利于调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不合理性。有些学者将由慈善而产生的分配称为第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第二次分配是政府按照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而第三次分配是基于道德原则而进行的。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人类的分配制度不可能总是很完善,所以,基于道德原则而产生的第三次分配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三是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产出。慈善产品具有支持发展的功能。慈善行为有助于为一个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能力,从而也有助于增加社会的总产出。四是有利于刺激社会的消费。慈善对穷人而言,将会增加更多的消费支出。五是有利于社会的道德建设。慈善产品的生产有一种循环累积的因果效应。慈善行为会诱致更多的慈善行为。
政府不是慈善的主体。慈善不是一种政府行为,救人扶贫是政府应尽的一项基本职责。政府征收了人民缴纳的税金,就自然要保护好纳税人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政府应尽可能降低各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应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减少需要救助人群的数量。慈善是对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不足的一种补充,政府应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
促进慈善行为的对策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个人而言,主要是要加强偏好和价值观的建设。要改变不合理的偏好结构,要树立乐于助人的思想境界。对社会而言,主要是制度建设。对慈善行为,社会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鼓励体系,不能让好人没有好报。这里制度建设是最关键的环节。
从深层次看,一个社会对慈善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说明这个社会就越有问题。所以,理想社会是不需要慈善产品的。所以慈善产品市场的均衡只能是一种局部均衡,而不是一种整体均衡。
❹ 中盟世纪宋美遐背景
宋美遐简介
中盟世纪(北京)传媒公司董事、CEO
身高:162公分 体重:46公斤 血型:B 星座:射手座 爱好:骑马、网球、高尔夫、瑜伽 现住地:北京
宋美遐:京城 80后成功女性代表,现任中盟世纪(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文化产业——中盟世纪(北京)传媒公司董事、CEO。
她是商界声名鹊起的女企业家、奉献爱心的美女慈善家、非典型性80后女性代表。之所以称她为非典型性,是因为她不但具备了80后典型的年轻资本和敢想敢做的冲劲,又有着令普通80后羡慕的传奇经历和成功事业。在事业与生活之间游刃有余的宋美遐,宛如一个肆意游走的精灵。
在事业上,她也是出类拔萃,她曾经成功策划并举办了国内最大的富豪聚会——“第三届世界潮商大会”,把世界级中国潮籍富豪聚拢到京,李嘉诚致贺信,黄光裕、陈幼南等国内外知名富豪亲自到场。事隔两个月后,在钓鱼台成功举办“闽商换届选举”,着名闽商黄如伦也出席会议。
她曾经是潮星集团旗下潮星文化的执行董事,潮星文化成功汇集了众多国内顶级富豪,独具国内高端富豪峰会的承办实力,已成为业内少有的能同时云集顶级潮商和闽商的活动承办单位。另外还成功举办了东方爱婴十周年庆典、润泽地产旗下“影响中国百年当代名书画家走进润泽”、“润泽感谢你等大型庆典活动,骄人的成绩获得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可。
此外,宋美遐还与国内众多金牌大导演、知名艺人、影视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宋美遐和高希希导演不仅是生活中的好朋友,在事业上也有着众多交集,她曾经独揽了高希希导演众多影视作品的策划宣传,其中包括高希希导演的《新上海滩》、《纸醉金迷》、《三国》、《狙击手》等电视剧。还参与打造了中石油、中石化的企业宣传片,饮品“露露”的广告片拍摄制作,宝马、奔驰宣传片的制作宣传…… 宋美遐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第二代,她总是强调她的成功是出于她整个团队的努力。对于公司的经营理念,她提倡创造机会、力求创新、精益求精、共同发展,给予每个员工自由发展的空间,力求完美的性格和能力令她把身边的每件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任何困难摆在她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
低调出席各类慈善活动的宋美遐,用心做着自己的慈善事业:奔赴汶川灾区的义无反顾、关注孤残老人救助的拳拳真情……09年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资助了577个四川灾区小孩……在采访中,她并不愿意透露更多的善举,言语中总带着一笑而过的从容。
8年前初入职场,工资也仅有2000元 宋美遐第一份工作是当艺人的宣传助理,她说“当时的工资也就2000元”,随后经验慢慢积累,她做到经纪人、后来又做电视剧、电影比较大的宣传,然后聪明爱思考的她觉得“这完全可以变成一个产业链,因为影视分为经纪和制作两方面,一方面是经纪,一方面是制作,但他们的宣传团队都不是特别专业,二是经常换人,有一些流失,跟媒体不能有直接而长久的联系,但我们天天都跟媒体打交道,所以就把这部分的工作从一些大企业手里外包到自己这里来,就成立了一个小团队、成立了中型团队、成立了稍微大型的团队……于是组建了一间公司。”
不像许多80后刚入职场时的迷茫,宋美遐好像天生就有一种超越他人的理性,她清楚自己的优势与自己想要什么,她说刚入职场时她自己创造了一种3+12的模式,即“用3天来适应一个环境,了解公司所有的内容,用12天在这个公司中找到我最合适的位置”,这一切,皆因她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女高管的两面:工作中有棱角、生活中温和亲切 宋美遐仅用了8年时间,就从一个普通员工做到了知名企业的CEO,她所在的中盟世纪公司业务领域涉及影视剧投资、制作、宣发及艺人经纪等,目前公司已与众多明星艺人及导演签约合作。
在腥风血雨的娱乐圈打拼,造就了宋美遐既有棱角又时而圆边的性格,她说自己“我的棱角一定是在谈判桌上才能看得到,我会争取所有我们该争取的一切利益”,而在生活中“我是圆边,可以跟任何一个人成为朋友,不管年龄高低、性别,得对人和善,我也有过膨胀期,年少轻狂,少年得志,就会目中无人,那时候你可能是俯视的(角度),这样看待别人,别人不会用真心对待你,还是要把心门打开,对待每个人都是平和的,对待每个人都是用心的,每个人都会用同样的感受去对待你。”
压力大时,女领导也会哭 身在职场不是每个人都永远被幸运之神眷顾的,宋美遐也不例外。说起职场生涯的辛酸事,说起自己的解压方法,她说:“别人会有不理解你的地方,我也迷茫过,那时候我年纪还不是特别大呢,回家也会哭一鼻子,为什么做事儿这么难呢,为什么别人在不信任你的同时还要给你施加那么强大的压力。”
但随着职场经验值的增加,她学会了用乐观、去面对、去主动沟通的心态和方法,“如果你不沟通,永远都通不了,你得用你善良一点的方面去跟他讲,我就敞开心扉,跟合作伙伴沟通,把事情讲给他听,后来他也理解了”。现在的她“基本不哭了,压力大的时候会去打电玩、开车或健身。我还挺快乐的,因为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你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家人的生活状态,也改变了身边很多朋友的状态”。
❺ 宋朝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最后为什么会毁灭
宋朝的问题并不是经济的繁荣就能够掩盖的,他们的制度早就给自己埋下了严重的祸患。对外作战的接连失利和统治者的软弱态度让其他国家面对宋朝越来越肆无忌惮,当他们都在不断壮大军队时,宋朝在这方面却一直在走下坡路。具体如下:
1.宋朝军队征兵不看身体素质和实战经验,而是看重赚钱的手艺;
2.繁杂的官员机构和高额的薪水让宋朝的弊病越积越深;
3.没有能力的国君独揽大权,把宋朝带到了十分荒唐的境地。
即便是在江山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宋朝统治者所考虑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这样的状况导致了军民都逐渐对统治者失去信心,真正到作战时更加没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看到一个曾经繁华无比的朝代陷入这样的境地,难免会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一、军队战力差
对于武将的职权限制让他们在战场上无法自由地调度士兵,而深入到军队的腐败让士兵们忙着做手艺活疏于训练,外敌入侵时甚至连武器都拿不动。
你知道宋朝在哪些方面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吗?
❻ 古代人是怎么做慈善的
倪方六四川雅安芦山一场7.0级地震,使“慈善”再度成为热议话题。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做慈善”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就已设立了类似于今天民政部部长的官职。灾荒时期古代人所采取的一些社会救助手段,也值得今天的我们看一看,想一想。 据《周礼·地官》记载,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设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国民,安定天下。有现代民政部部长部分职能的司徒,为做好民政工作要采取6项措施,即“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关爱儿童、老有所养、救济穷困、抚恤贫苦、优待残疾、安抚富人,这些正是现代慈善概念中的具体内容。 这一时期的慈善活动,主要由朝廷来带动,灾荒时期所采取的社会救济手段,被称为 “荒政”。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慈善工作。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每次发生天灾瘟疫,他都会亲临灾区,看望民众,安抚孤寡,资助贫困。 以民间为主体的个人慈善活动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进步的标志。 民间施粥更为常见,过去俗称“吃大户”。如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闹饥荒,地方贤良人士“为粥于路以食之”。《魏书·孝文帝本纪》记载,此举救活了数十万人。 最早的慈善机构,始于南北朝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慈善活动更为活跃。当时最着名的慈善家之一、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开仓赈灾,《南史·齐文惠皇太子传》记载,他还与文惠皇太子萧长懋一起,创办了“六疾馆”,专收贫病不能自立者,即所谓“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时间在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初。 “六疾”语出《左传·昭公元年》,泛指多种疾病。借此开办的“六疾馆”,被现代慈善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慈善机构之一。之前的刘宋朝,已颇重视社会救济工作,《宋书·明帝纪》记载,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刘 (明帝)刚当上皇帝即下诏,“鳏寡孤独,癃残六疾,不能自存者,郡县优量赈给”。 其后的北魏也有善举。《北史·魏本纪第四》记载,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十月,皇帝元恪(宣武帝),“诏太常立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 与现代一样,古代慈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民间捐款 搞慈善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是古今公认的。那么,古代做慈善的资金从哪来?从史料来看,与现代一样,古代慈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捐款。 古代民间做慈善最活跃、最热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教的宗旨是普度众生,行善济人,投身慈善活动也是出家人的必然选择。运作最成功、影响最广的佛教慈善机构,是唐代的“悲田养病坊”。佛教有“五福田”一说,“悲田”即其中之一田,主要用来布施贫病孤老,“悲田养病坊”的名称因此而来。 在唐朝,悲田养病坊遍及各地。其经济来源,早期靠信众的奉献和寺院自有田产的收入。由于悲田养病坊具有良好的社会救助功能,对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明显,因此朝廷十分重视,主动介入管理。 朝廷介入以后,由国库提供的资助成为一大经济来源。这方面的资助包括生活资料的援助,提供粮食、救灾杂物等。《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金吾卫”条中,便有送给养病坊敝幕、故毡的记载;李誛(懿宗)当皇帝时,还给各州县的病坊“赐米”。 二是官方直接投资、划拨田产。李隆基(玄宗)当皇帝的开元年间,便实行“官置本钱收利给之”的做法,使悲田养病坊的“现金流”有了保证。 尽管悲田养病坊这一慈善机构在唐后期因“灭佛”运动的出现而风光不再,但对以后中国慈善事业的影响相当深远,五代的“悲田院”、“养病院”,宋代的“福田院”、“安济坊”,金代的“普济院”,明清的“养济院”等慈善机构,都受到了悲田养病坊慈善模式的影响。 当官的捐钱,士绅捐房产,地主捐田 与官方投资相比,募集和民间捐献,则一直是古代慈善机构和福利组织最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它不止可避免官方投入易受执政者好恶的限制,而且可以影响整个社会,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特别是遇到大灾大疫、官府财力不足时,民间经济来源便显得特别重要。 古代官方慈善工作做得最好的应该是宋代。宋代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相应的慈善组织,收养乞丐、残疾者和孤寡老人的有 “福田院”、“居养院”;收养病人的有“安济院”、“惠民药局”;收养儿童的有“举子仓”、“慈幼局”……这些都是官办性质的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 由于官府鼓励民间参与慈善活动,所以出现了不少由私人主持的有一定规模的慈善机构。如着名理学家朱熹,曾在建宁府崇安县开耀乡创设“社仓”,备荒救灾,地方政府拨给一定的平价粮,由乡间人士负责经营管理。 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慈善组织进一步壮大,几乎涉及所有社会领域。当然,这与其经济来源较为充足不无关系。 捐助是明清慈善组织经济的主要来源,与唐宋时期由官方主导的慈善活动区别明显。而且,这一时期慈善经费来源的渠道丰富,特别是到了清代,捐助慈善活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参与群体广泛,当官的捐养廉银,士绅捐房产,地主捐田地。 明清慈善活动的经济来源,除了个人自愿捐资方式,还有“分摊集资”和“抽取提成”两种较为常用的办法。 分摊集资好理解,就是入会者平均摊捐款项。而抽取提成,则是根据各入会者生意和收入的大小、多少而定,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苏州“石业公所建立学堂兼办善举”,其常年用款便是采取抽提的办法,由17家石作坊议定,“每做一千文生意,提出二十文;每工一日,捐钱四文”。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有不少时候的捐款都带有强制性质,对不能及时捐付款项者有强制 “罚款”的规定。如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北京药行议定:每年正月初一要准时到会馆交银钱,“毋得迟延。如午刻不到,罚银二两”。
❼ 在男尊女卑的宋朝,女性诗词人是如何“异军突起”的
每次提到宋代女性,或许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李清照了,在李清照的一生中,她曾经创作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纵观整个宋朝历史可以看出,以李清照为代表而存在的这些女性诗人,是宋朝社会中一种极为特殊的群体。
在《跨越门闾》这本书中写道:
“与明清时期相比,宋朝女性享有相对的自由。”
随着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逐渐盛行,在当时的社会中,学习文化知识也成为了一种潮流,文人受到了较好的待遇。宋朝社会男女之间之所以会没有太大的阶级差异划分,也是因为在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之下,男人也失去了和女人相比显而易见的优势。在这个时候,随着女性思想的不断解放,她们也开始像男人一样吟诗作对。在这个时候,随着女性内部文化和思想的不断推进,导致很多女性也参与到了文学创作中。
自古以来,男人在文学创作方面就占据着绝对领先的地位,随着唐朝时期诗词文化的发展,很多男性诗人也成为了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在唐朝之后,很多古代社会的文人也将诗词创作列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宋朝社会,由于女性虽然得到了思想的解放,但在实际上,她们所能从事的职业仍然非常有限,因此,大量的女性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纷纷投入到诗歌创作的领域中去了。就这样,宋代女性诗人也“异军突起”,成为了宋朝文坛的领军者。
❽ 中国古人怎么做慈善
清代兼有慈善功能的江宁会馆(位于安徽亳州)等待救助的清末灾民(故宫博物院藏照片) 四川雅安芦山一场7.0级地震,使“慈善”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已设立地官“司徒”一职。而且,灾荒时期所采取的社会救助手段,被称为“荒政”。中国古代慈善活动怎么开展?东汉时期汉献帝刘协“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据《周礼·地官》记载,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设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国民,安定天下。有现代民政部部长部分职能的司徒,为做好民政工作要采取6项措施,即“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所谓“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关爱儿童、老有所养、救济穷困、抚恤贫苦、优待残疾、安抚富人,这些正是现代慈善概念中的具体内容。这一时期的慈善活动,主要由朝廷来带动,灾荒时期所采取的社会救济手段,被称为“荒政”。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慈善工作。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每次发生天灾瘟疫,他都会亲临灾区,看望民众,安抚孤寡,资助贫困。以民间为主体的个人慈善活动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进步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慈善活动比较简单,行为之一是直接在路边给需要救助者提供饭食,此即所谓“施粥”。施粥赈饥虽然简单,却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慈善行为,为中国历代所继承。东汉末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秋,京畿大旱,灾民遍野。《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当时的皇帝刘协(献帝),便安排身边大臣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民间施粥更为常见,过去俗称“吃大户”。如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闹饥荒,地方贤良人士“为粥于路以食之”。《魏书·孝文帝本纪》记载,此举救活了数十万人。一直到晚清,放粮施粥都是中国古代慈善家们的首选。现代拍摄的清宫戏中,不时会有大善人,支起大铁锅熬粥赈济灾民的镜头。中国古代最早的慈善机构始于何时?南北朝时期齐竟陵王萧子良“立六疾馆以养穷民”中国古人有自己的一套慈善理念,《礼记·礼运》中是这样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人们不能仅奉养自己的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让天下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其晚年,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儿童能顺利地成长,年老的鳏夫、年迈的寡妇、孤儿、无子老者、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这样才算“大同社会”。“养疾之政”,是古人做慈善的又一主要内容,给包括灾民在内的老、弱、病、残者诸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如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随之暴发疫情。《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虽是防疫情扩散的一种隔离措施,事实上也是慈善行为。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慈善活动更为活跃。当时最着名的慈善家之一、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开仓赈灾,《南史·齐文惠皇太子传》记载,他还与文惠皇太子萧长懋一起,创办了“六疾馆”,专收贫病不能自立者,即所谓“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时间在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初。“六疾”语出《左传·昭公元年》,泛指多种疾病。借此开办的“六疾馆”,被现代慈善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慈善机构之一。之前的刘宋朝,已颇重视社会救济工作,《宋书·明帝纪》记载,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刘彧(明帝)刚当上皇帝即下诏,“鳏寡孤独,癃残六疾,不能自存者,郡县优量赈给。”稍后的北魏也有善举。《北史·魏本纪第四》记载,永平三年十月,皇帝元恪(宣武帝),“诏太常立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中国古代的慈善资金来自何处?唐懿宗李漼为各州县“悲田养病坊”赐米搞慈善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是古今公认的。那么,古代做慈善的资金从哪来?从史料来看,与现代一样,古代慈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捐款。古代民间做慈善最活跃、最热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教的宗旨是普度众生,行善济人,投身慈善活动也是出家人的必然选择。上面提到的中国最早慈善机构“六疾馆”,其创办人竟陵王萧子良和文惠太子萧长懋都崇信佛教。运作最成功、影响最广的佛教慈善机构,是唐代的“悲田养病坊”。佛教有“五福田”一说,“悲田”即其中之一田,主要用来布施贫病孤老,“悲田养病坊”的名称因此而来。在唐朝,悲田养病坊遍及各地。其经济来源,早期靠信众的奉献和寺院自有田产的收入。由于悲田养病坊具有良好的社会救助功能,对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明显,因此朝廷十分重视,主动介入管理。朝廷介入以后,由国库提供的资助成为一大经济来源。这方面的资助包括生活资料的援助,提供粮食、救灾杂物等。《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金吾卫”条中,便有送给养病坊敝幕、故毡的记载;李漼(懿宗)当皇帝时,还给各州县的病坊“赐米”。二是官方直接投资、划拨田产。李隆基(玄宗)当皇帝的开元年间,便实行“官置本钱收利给之”的做法,使悲田养病坊的“现金流”有了保证。尽管悲田养病坊这一慈善机构在唐后期因“灭佛”运动的出现而风光不再,但对以后中国慈善事业的影响相当深远,五代的“悲田院”、“养病院”,宋代的“福田院”、“安济坊”,金代的“普济院”,明清的“养济院”等慈善机构,都受到了悲田养病坊慈善模式的影响。古代哪个朝代慈善机制比较完善?宋代慈善家朱熹创设“社仓”备荒救灾与官方投资相比,募集和民间捐献,则一直是古代慈善机构和福利组织最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它不止可避免官方投入易受执政者好恶的限制,而且可以影响整个社会,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特别是遇到大灾大疫、官府财力不足时,民间经济来源便显得特别重要。古代官方慈善工作做得最好的应该是宋代。宋代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相应的慈善组织,收养乞丐、残疾者和孤寡老人有“福田院”、“居养院”;病有“安济院”、“惠民药局”;死有“漏泽园”;儿童有“举子仓”、“慈幼局”……这些都是官办性质的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由于官府鼓励民间参与慈善活动,所以出现了不少由私人主持的有一定规模的慈善机构。如着名理学家朱熹,曾在建宁府崇安县开耀乡创设“社仓”,备荒救灾,地方政府拨给一定的平价粮,由乡间人士负责经营管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则在苏州创设“义庄”,置良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刘宰、黄震、真德秀等中国古代着名的慈善家都是宋代人。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慈善组织进一步壮大,几乎涉及所有社会领域。当然,这与其经济来源较为充足不无关系。捐助是明清慈善组织经济的主要来源,与唐宋时期由官方主导的慈善活动区别明显。而且,这一时期慈善经费来源的渠道丰富,特别是到了清代,捐助慈善活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参与群体广泛,当官的捐养廉银,士绅捐房产,地主捐田地。古代对于捐款不兑现如何处罚?清嘉庆年间京城药行“午刻不到罚银二两”明清时期,社会上以“会馆”形式出现的各种新型互助救济组织,则直接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大发展。会馆,是一种地缘性、行业性十分明显的乡帮组织,其开馆目的是“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说白了,会馆就是老乡和同业者的互助平台,其作用突出表现在捐资助学、助丧、施医、济贫诸方面。如清代福建人陈宗蕃在北京创设的“福建同乡会馆”,开宗明义为“乡中试子来京假馆之所,以恤寒而启后进也”;徽商所开设的会馆还常附设“殡舍”、“义冢”、“义庄”,为死者、病者提供免费服务。明清慈善活动的经济来源,除了个人自愿捐资方式,还有“分摊集资”和“抽取提成”两种较为常用的办法。分摊集资好理解,就是入会者平均摊捐款项。而抽取提成,则是根据各入会者生意和收入的大小、多少而定,如清光绪三十二年,苏州“石业公所建立学堂兼办善举”,其常年用款便是采取抽提的办法,由17家石作坊议定,“每做一千文生意,提出二十文;每工一日,捐钱四文”。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有不少时候的捐款都带有强制性质,对不能及时捐付款项者有强制“罚款”的规定。如清嘉庆二十二年北京药行议定:每年正月初一要准时到会馆交银钱,“毋得迟延。如午刻不到,罚银二两。
❾ 宋朝时期官办的慈善机构为啥那么多
古代慈善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据《周礼·地官》的记载,周朝设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国民,安定天下。为做好民政工作要采取6项措施,即“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最完善的应该是宋朝时期了,宋朝虽然军事力量不好,但经济文化水平历来是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宋朝能够有这么多的慈善事业,正所谓仓禀足而知礼仪,发达才能兼济天下,宋朝专门设置了居养安济院、慈幼院、慈幼庄、婴儿局等等一系列的慈善机构。
具体来看下宋朝时期的慈善事业
宋朝是继承唐朝旧制,并且扩大了慈善机构的规模,表现出了中央统治理念上的成熟,更体现了宋代的文教之发达,宋代以文治国,本于仁厚,所以“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宋代延续了过去历朝的“善政”措施,实行大规模的灾荒救济仓廪制度,在各州县置义仓,以备荒救灾。
总结一下
慈善事业自古就有,越是发达的朝代,所囊括的就广泛,就比如说宋朝时期的慈善,种类之多,参与人员之多,都是历朝历代最为突出的,因为宋朝的经济文化水平是最高的,正所谓仓禀足而知礼仪,而且除了政府举办的慈善之外,还有许多民间的,官办的肯定都是由官府出资,民办的一般都是靠个人出资或者是以社团的形式,而且也有募捐、义演等行为进行筹钱方法。
❿ 宋朝提倡文化繁荣,为何还要拿女人抵钱,什么原因导致的
在历史上,可以说能够与唐朝的文化繁荣程度相对应的就只有宋朝了。宋朝虽然长期出于割据动乱当中,但文化思想的发展却并没有因为战乱而停滞或衰退,与此相反的,宋朝的文化思想高度繁荣,甚至远超历史上的许多朝代。
诗词唐宋并列,戏曲宋元领先,就连宋明理学也是由宋朝起源,可以说,宋朝的文化思想绝不落后于它之前或之后的任何一个朝代,但为什么提倡文化繁荣的宋朝,会主动提出拿女人抵钱呢?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到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以及当时宋朝所面对的外忧内患。
实际上,在以男性为尊的年代,能够参与文化繁荣的大多是男性,得不到话语权的女性很难通过百花齐放的文化思想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国家统治者因为担心发展武装会更一步加重各地的武装割据情况,所以始终不敢放手发展武力。
在没有足够强悍的武装实力保卫国家的情况下,深受"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思想影响的统治者,自然而然的选择通过物化女性,剥削女性权益的方法来换取自身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