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生女生 » 为什么让孩子学艺术

为什么让孩子学艺术

发布时间: 2022-06-02 17:26:17

A. 为什么要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

B. 为什么要孩子坚持学习艺术特长呢

这让他们长大以后有了多一个选择,这样他们学习不好的话,也可以从其他的方面去发展自己。

C. 孩子学习艺术的好处

艺术教育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情感,使孩子从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在孩子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艺术教育是满足孩子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
孩子好动,发现力强,艺术活动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孩子用唱歌、舞蹈、钢琴弹奏、表演等这些外在符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因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
艺术创作是培养孩子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
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现在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即所谓的“全脑思维”。艺术创作是一个手、眼、脑并用的过程,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从孩子喜欢各种艺术培训内容也能反映出其不同的个性,如:喜欢节奏明快的孩子,个性外向成分多,而喜欢画安静的孩子,个性内向倾向多。老师正可以在传授过程来发现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通过艺术教育来影响和促进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创作过程与作品能够使孩子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艺术创作在形成孩子自觉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有助于孩子大脑潜能的开发
在少儿期,大脑正处于发育之中,此时,既需要新颖鲜明信息刺激以开发智力,又要防止和避免疲劳,少儿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创作恰恰兼有二者之长,适当地多让幼儿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对其大脑的健全发育会起促进作用。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的,所培养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不仅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而且它对于左脑语言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因此艺术教育的特别意义还在于它有利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不仅有利于孩子学习其它学科,而且有利于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D. 家长为什么让孩子学艺术

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学艺术,大多数都并不是想让孩子成名成家,享誉全世界。所以当孩子不想继续的时候,父母会说:唉,不想学就别学了吧,反正咱们孩子将来也不想当音乐家!于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废了。

E. 为什么大多数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呢

主要是因为这些家长认为艺术非常高大上,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触这些高大上的东西。

F.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美术

原因一、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增加孩子想象力

一个人原本是富有想象力的,尤其在孩子时代,但是由于父母和老师常常站在成人的角度难以理解孩子的世界,因此孩子很多的想象力就慢慢磨灭了。

孩子透过参加画画课程的学习,让很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让很多的不可以变为可以,让很多的想不到变为想得到,让很多的不被认可变为非常认可,让很多的不被重视变得很受重视。

孩子原有的的想象力被保护了起来,潜在的想象力也被开发出来了,这对于孩子成年后在工作岗位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原因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增加孩子创造力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靠大家一代一代人的创造力来实现,创造力往往是在想象的基础之上去落实,在落实的时候能做出超出预设的效果的这种能力。

孩子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因为是一边想一边做,一边做一边想,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透过老师的引导和孩子长期的学习,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创造力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原因三、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增加孩子动手能力

美术课是实操类型的课程,很少有纯理论课程,画画是需要动手来完成的。画画美术课不仅让孩子动手,更需要动脑来创作,当孩子能独立动手完成自己的作品时,会有成就感与自信感。

原因四、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增加孩子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花钱买不来的。学生通过美术课中长期反复的训练,对形、对色、对线条、对搭配都会有全新的认识,审美的能力逐渐提升,眼光也就会更高,就会感觉到什么是美、什么是品味、什么是档次。在生活中也能随处发现美、享受美。



原因五、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增加孩子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可以是对一个人也可以是对一件事,或者对某种现象、某个物件的观察,这是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的一份工作都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写生时,需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反复的观察、深入地观察、专业的观察,所以说学美术对观察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G. 孩子成绩不太好,老师为什么推荐孩子去学艺术或体育

孩子成绩不太好,老师之所以推荐孩子去学艺术或体育是因为这些特长专业的考试中文化课的分数的要求会稍微低一点,所以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去学艺术或者体育,是想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考到自己理想的学校。

H. 为什么需要艺术教育它能带来什么

一直以来,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是片面的,只重视绘画基础,而不注重艺术思维的培养。但其实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恰恰是通过作品向人们展示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
换一句话说,我们可以把艺术比作一种语言,和我们日常交流使用的、听到的语言不同,它是一种视觉感官的语言。
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认识汉字,知道汉语语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能说认识了2000个汉字的小学生就是作家了吗?
同样的道理,绘画基础就像我们认识的汉字,只是一个用来表达的工具,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使用他去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艺术作品归根到底是要表达一种思想或者传递一种感情。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素描,油画,雕塑等等,就像我们想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书、看电视剧、看动画片,故事呈现的方式可以不一样,但最重要的是吴承恩先构思出来了整个西游记的故事。
艺术教育首先要做的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再去教孩子艺术的表达形式都有哪些,表达技巧是怎样的,如何选择恰当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我的想法等。
因此专业的艺术教育,从来都不会只从形式的角度来训练孩子,素描画得再逼真,都不如一张照片来得真实。
专业的艺术教育是让我们的孩子在动画笔之前就思考:我想用这张素描表达什么?要传递的思想、感情,才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他最有名的是像《播种者》、《牧羊少女》、《拾穗者》等一系列农民题材的作品。
《播种者》
《牧羊少女》
这些画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这些作品画得多么像,而是因为他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怀揣着特殊的深厚感情。
这样的感情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来自他每日早起晚归在田间劳动的生活经历,来自他对田间生活每个细节的细致观察、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拾穗者》
再比如说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的戈雅。他之所以能画出《战争和灾难》这一系列版画,是因为他见证了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的半岛战争。
其中并不是简单的描绘战争的场景,而是通过对战后惨状的刻画,表现对人性本身的一种思考和体现。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素描、色彩,更多的是教会孩子一种思考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对我们孩子的成长有诸多好处。
艺术教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我们一般会说学艺术能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发散,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都有所帮助等等。但是审美、发散思维都是因人而异的。下面我通过一些更直接的例子,介绍一下学习艺术到底对孩子有哪些好处。
(1)观察能力
我们拿素描为例,素描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去描绘事物本身的形象,它更是在培养孩子看事物的能力、认真观察的能力。
我们都说人的眼睛是最好的照相机,素描画的好与不好的首要因素第一就是你有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你所画的事物。
素描更能培养孩子做事情的专注力,一副好的素描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认真刻画的,一笔一笔画下去,从一张白纸到最终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断的训练过程当中,他做事的坚持能力和专注程度都会不断的提升。可以从一个粗心的人,变成一个精致的能干的人。
(2)理解能力
学习艺术,对于情商、待人待事的理解能力也是有所提升的。艺术最终目的是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最终有没有被他人理解呢?这就需要引导孩子在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自己尝试着站在一个旁人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作品。
训练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同样的,在去看展览的时候,看别人作品时我们也会有“他画的是什么啊,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这样的想法。尝试去读懂别人的作品时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理解能力的一种提高。
(3)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千万万,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艺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孩子不断的实验和探索,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去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这个过程就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的方法。
比如说,我原本是比较擅长画水彩画,对颜色比较敏感,但如果我再去学习雕塑的话,雕塑对于空间和体积感觉的这种训练,绝对会对于水彩画有帮助。这样的话,我的水彩画可能就会比其他没有学过雕塑的同学画的更有空间感。
因为平面的绘画其实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在一张二维的纸上去表现一种三维空间的幻像,说白了这张画是假的,但是看到他可以让你以为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景或者说是物体。
那么雕塑呢,它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我们能够在制作雕塑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和触觉全方位感受这个物体的体积和空间变化。
这样实际的感受更能增加孩子对于空间和体积的理解,也有助于在平面绘画中对于空间的体现。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会说当代艺术看不懂,我们去博物馆、美术馆,很多时候会看到很多画不是油画,不是水墨,不是丙烯这种常规的画材。
标签上写着“综合材料”,什么叫综合材料?他是怎么找到这种材料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来表达他的艺术思想?这里的“综合材料”就是艺术家的原创。它要求创作者有非常强的发散思维、联想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们很多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疑问,学习艺术是不是应该先从画素描开始,然后再画水彩,一步一步学这样的问题。其实,专业的艺术教育一开始是应该鼓励孩子,让他们多尝试去找,去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他的发散思维。 比如说,我们之前做过的一个主题创作课,主题叫“自制你的绘画工具”。在这堂课中我给学生们提了三个要求:第一,是使用课堂上现有的物品或者画材,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绘画工具,并且这个绘画工具至少要有两种绘画的功能。

热点内容
用苹果12自拍背景为什么是糊的 发布:2025-05-12 17:36:58 浏览:621
小米灯开关为什么不亮 发布:2025-05-12 17:01:46 浏览:272
为什么没加微信好友还能聊天 发布:2025-05-12 16:26:40 浏览:575
为什么红米软件打不开 发布:2025-05-12 15:34:31 浏览:947
为什么血小板颜色会不一样 发布:2025-05-12 15:34:27 浏览:94
为什么酶活力保存时间长而降低 发布:2025-05-12 14:49:17 浏览:464
为什么长时间玩手机脸起痘 发布:2025-05-12 14:29:04 浏览:188
颜色越深分度值一样是为什么 发布:2025-05-12 13:40:08 浏览:297
15岁男生为什么会高血压 发布:2025-05-12 12:47:09 浏览:579
韩国签证为什么找不到信息 发布:2025-05-12 11:56:49 浏览: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