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为什么喜欢摇头
⑴ 自闭症早期的5个症状标志,你知道有哪些吗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不过在有好的未来之前,父母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健康成长。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交友方式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不过与此同时,也多了一些自闭症患者。甚至有些孩子,刚上幼儿园、小学,就已经有了自闭症的前兆。
自闭症的表现主要有五个,分别是不看/少看、不应/少应、不语/少语、不动/少动和不当。为人父母,我们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表现,看看他们平时有什么变化。只有多关心孩子,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和普通的孩子普通,患有自闭症或者自闭症前期的孩子,在感知能力上要稍微差一些。比如说拿一个东西,正常的孩子会正着用,而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可能就会反着用。对物品的排列、旋转、使用方法,有自己的看法。
这几种症状,都是比较明显的,父母在照顾孩子时,可以明显看出来。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去改变现状。有些东西,不是小孩子故意装出来的,情绪不好,也不会长时间保持一种状态。早日就医,避免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影响。
⑵ 自闭症儿童几种问题行为的有效处理方法有哪些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归咎起来,都是一种“自我刺激”。
自我刺激行为是自闭症儿童在没有特定环境诱因的情况下,一种重复性的、刻板性的行为,这些行为似乎并无目的,但其主要还是为自己提供感官刺激,例如长时间反复不断的旋转物体、摆手、拍打身体、玩弄生殖器、凝视、上下跳跃、转头、挥舞手臂、前后旋转等。通常这些行为和外界刺激原因没有关系,都是患儿内在刺激的反应。而这些有别于普通儿童的奇怪行为,虽然不一定对患儿产生伤害和危及他人安全,但是它却足以妨害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会干扰生活技能的获得,因而,它同样是极令人困扰的问题行为。
我们从自我刺激行为产生的原因、种类及矫正干预三方面来认识自我刺激行为与相应的干预。
1. 自我刺激行为产生的原因:
产生自我刺激的行为可能与病源有关,使患儿生理或心理功能缺陷所致。即患儿试图以各种机械性行为,引导身体不断地、反复不停的节律动作,以补充或替代心理或生理活动不足的一中功能性需求。
以自我刺激的方式来满足个人达到逃避任务的目的。
由于社交技能缺乏,于是大多用自我刺激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正常儿童,在缺乏父母或老师关怀的情况下,同样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或自我伤害的行为来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
纯属利用自我刺激来满足个人的感官刺激需要。
2. 自我刺激行为的种类 :
头部自我刺激:不断的摇头、点头、转头、抓头发等。
脸部自我刺激:盯视、痴笑、伸舌、玩口水、舔物、扭转嘴唇、牙齿发出声音、用手贴口部及耳部、玩弄舌头等。
手部自我刺激:扭转手指、部分手指不停晃动、将手指做成其它形状、摆动双手、双手手指对敲、用手敲身体某部位等。
身体自我刺激:身体向前或向后不断摇晃、左右摇动身躯、旋转身躯、激烈跳动、紧抱身体、扭转双手置于耳后、怪异的跳动(或跑动)等。
其它自我刺激:尖叫、闻自己或他人身体气味、呆望天空、强迫性写笔记、大量时间的计算等。
3. 自我刺激行为的矫正干预:
自我刺激行为虽然与外界环境刺激无关,但是它与患儿训练时间、活动内容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活动程序。
当患儿没有事情可做而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或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太少时,便会有太多的自我刺激。如:给孩子制订一个忙碌的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有时间和活动安排要顾及患儿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如果活动太多或活动本身太困难,同样会导致自我刺激,患儿以自我刺激来做为逃避手段。如:适当给孩子安排休息时间和低起点小步子的活动。
不强调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但是要求儿童用另一行为覆盖自我刺激行为。如:对玩弄舌头的患儿,让他张开嘴巴进一步指导儿童做舌体操练习,配合发音训练;对摇晃手指的患儿,让他把手指张开放在桌上或膝盖上等。
在奖励患儿时,必须要告诉他为什么会得到奖励。最好是在良好行为出现的同时提供特定的奖励。奖励办法应更多的使用有形奖励,同时也可使用表扬、赞美等方式。(如果使用强化物,则需充分考虑强化的时间、形式和应强化的行为,切忌乱用。)
出现一种新的自我刺激行为时,在不知新行为产生的原因时,我们需要先观察,以免增加矫正的难度,这时就需要陪伴者适当妥协。
不予理睬。患儿是想以此引起他人的注意,对于这类行为,最好办法就是不予理睬,而让其自然消退。
呼应训练。呼应就是回应外界刺激、多叫其名字的单纯反应。当患儿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直呼其名,以停止其行为。经过反复训练可以使患儿顾及外界刺激而逐步改变其内在刺激反应。
在进行训练活动之前,对患儿给予特定的口头指示。即让患儿明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好了该做的事或少做甚至不做不该做的事会得哪些奖励等等,而且指导者(家长或老师)在活动中要抓住机遇充分赞扬其良好行为,这样就可以预防自我刺激行为。
适当选择训练课题,训练内容需要多种多样。如:生活自理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等等。但是,训练中一定要针对患儿实际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训练课题,让患儿通过训练课题学习刺激—反应—强化三者的关系,从而起到由课题集中心理的作用。自我刺激行为也就随之减少。
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这里的“社会”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的含义。它泛指孤独症儿童自身之外的一切外界环境。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让患儿学习与家庭成员相处原则和习惯、待人接物礼仪、饮食起居等;让患儿学习学校课堂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规范、集体行动规范等;让患儿学习社会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这些行为的学习,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在抗拒自我刺激行为的基础上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是矫正患儿自我刺激的的根本的指导方法。
自闭症儿童行为较为固执。自我刺激行为也是一样,需要花大力气,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矫正。在矫正过程中,特别是在教育场合中,一定要细化观察孩子的行为,不要急于解决行为问题而解决,要以心理学为背景来分析儿童的具体行为。
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
⑶ 七岁自闭症儿童的表现有哪些
自闭症,又被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生理性精神类疾病。自闭症的表现突出为以下四大方面:
一、感知觉障碍:孤独症儿童对其他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你如何呼喊其名字,他都不予理睬,对身边的人像是没有看到一样,自顾自乐。对于来自外界刺激或疼痛难有反应,感觉麻木,如外界突然一个声响,对于普通儿童来说会吓一跳,对于自闭症儿童则若无其事。但是对于某些声音刺激又会特别敏感,如汽车鸣笛声、吸尘器工作声、狗叫声,放置玻璃杯的声音等等,常常会引起孤独症儿童的惊觉或烦躁,所以感知觉的麻木与敏感在孤独症儿童身上是同时存在的。
二、语言沟通障碍:绝大多数都伴有语言方面及沟通方面的障碍,如无语言、语言发育迟缓、音量不适合、发音不清晰、音调异常、说话不含情感等等。据自闭症机构的调查研究,重度自闭症患者约有50%终身没有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为快捷方便的沟通工具,没有语言或语言障碍就会给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自闭症儿童虽然可以发出一些声音,只是一些简单重复的声音,所以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情境的沟通与交流;有的自闭症儿童发音不清晰或者因为气流气息的问题说话声音小,只有父母或者常和孩子在一起的人才能懂得他说话的意思;有的自闭症儿童跟同龄儿童正常发育出语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语言功能退化,有的甚至退化到丧失语言功能;有的自闭症儿童可以模仿别人的说话,不会提问和回答问题,不会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不懂得把模仿到的话变为自己的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与人交流时,总是对人说话,而不是与人说话;常常尖声喊叫,用来进行需求或情感表达;从不主动与人交谈,喜欢自言自语或哼哼唧唧,不断重复某个词或某段话,自得其乐;机器人式说话,说话声音平平淡淡,不含任何感情色彩;常会混淆人称代词,分不清“你”、“我”、“他”等。
三、兴趣狭窄,生活模式喜欢固定不变和重复及刻板的动作:自闭症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比较单一,对物体的兴趣要比对人的兴趣大;对同龄大众孩子喜欢的事物缺乏兴趣,却对一些通常不能作为玩具的事物感兴趣(如风扇、车轮、瓶盖、锅盖等圆形或者可旋转的物体和方砖、玩具的零件等奇怪的东西);喜欢把物品按照自己喜欢的固定的位置摆放或者排列;还有在生活中,自闭症儿童习惯门是关着的,看到家里的门只要打开就会给关上,对家里开关亦是如此。对物品依恋性较大,如果硬将喜欢的物品拿走,孩子则会烦躁发脾气;外出只走固定的路线,只吃固定的饭菜,吃饭时只坐固定的位置,还有喜欢洗手的自闭症儿童,不管在家还是出门在外,任何地点都要求有水洗手;在看电视时喜欢看广告或者天气预报,对大众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和少儿节目毫无兴趣;只喜欢玩具的某个部件等等。
智能发育不均衡和认知障碍:孤独症儿童外貌与普通儿童没有差别,但是在智力绝大多数与同龄儿童相比存在差距,其中有5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智力水平中度和重度低下,智商测试低于49,25%的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为轻度低下,智商测试为50至70之间,另外25%为正常智力水平。不管这些孩子处于哪一个智商等级,主要症状特征表现十分接近,只是缺陷的轻重程度有所不同,在这其中还有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具有“孤独性才能“,在机械性记忆、运算、音乐、画画等等方面具有超天才能力,如有的孤独症儿童特别喜欢识字,见到不认识的字就主动问怎么念,而且问一次就会记住,还可以流利的阅读幼儿读物,这也说明这个孩子掌握非常多的字和词汇,但是当要这个孩子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存在明显的困难,这说明只是机械性记忆,对于理解和运用还是存在很大的障碍,所以孤独症儿童又被称为”**天才“。
四、社会性能力:不会与人主动交往,没有与人交流的意愿,这一特征一般在婴儿时期就会有所体现,如不喜欢让人抱,平时不注视着大人,没有好奇感,6个月大的时候,对亲人和陌生人无法分清楚,也不主动模仿大人进行咿呀学语,爱哭或者特别安静等等。在一、二岁的时候,不会用语言表达,需要什么只是拉着父母去拿,对谁在身边毫不在意,不与人对视。在小朋友聚集的环境中,则不主动理睬小朋友,自玩自地,没有交流倾向,小朋友们玩的游戏也吸引不了他的兴趣,看人时常常眯起眼睛、斜视或用眼角余光,很少正视,很少展现微笑,不会与人打招呼,不会与小朋友建立友谊,强迫其打招呼时,则面部不带任何表情,躯体动作、姿势等。
⑷ 自闭孩子的特征有哪些
1.社会交流障碍。这是孤独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也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2.缺乏学习与模仿的能力。“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工具,孩子就是通过模仿学习说话,学习运用无声的身体语言、手势和表情进行沟通的。但是孤独症患儿不懂得模仿。
3.语言障碍突出。大多数儿童言语很少,甚至严重者终身不语。即便有的患儿会说话,也宁愿用手势来代替语言,或者只会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并且常常分不清你我。
4.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对环境要求严格,不容许有丝毫改变。儿童通常会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某种或某几种游戏,经常重复一些固定刻板的动作,甚至有自残行为。5.大多智力发育落后或不均衡。70%的儿童智力落后,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比较特殊的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表现为对音乐、美术等十分敏感或者记忆力超常等等。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即便儿童能毫不费力地阅读或背诵,但他无法用他掌握的语言与人正常交流。
6.多数儿童存在感觉异常的问题。比如对某些声音、图像有特别的偏好或恐惧,或者痛觉迟钝等等。自闭症的孩子不能与人正常的沟通,不爱说话,将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中,很多家长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将孩子此类特征当成内向,需要注意区分。并且自闭症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局限在一个事情上,兴趣比较狭窄,活动刻板、重复。
⑸ 儿童自闭症有哪些表现如何判断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要当心自闭症!世界上有一群小孩,在本该与朋友快乐玩耍、躺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纪中,却由于一种病的侵袭,导致他们不愿接触小朋友,也令他们与父母“形同陌路”,让他们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而这种令他们的天空黯然失色的疾病,就是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的、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往往会有语言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以及行为方式刻板等现象。对于自闭症的病因,目前医疗界尚未定论,但通常都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自闭症的出现,可伴随小孩的一生,对其健康、学习、生活等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早期通过辨别小孩的身体异常,及时发现自闭症,有利于孩子疾病的治疗,改善孩子的与家庭的生活。那么,从哪些方面可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自闭症呢?
孩子出现这7个症状,当心自闭症!
1、逃避目光交流
普通的婴儿,已经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譬如,他人向婴儿扮演鬼脸时,婴儿会对其凝视、微笑、或哭泣,而自闭症儿童表情贫乏,与他人无目光对视,甚至还会逃避与人发生目光交流。
2、不说话、学语晚
语言障碍是自闭症的典型症状之一,一般来说,婴儿到了6-7个月后,是会“咿咿呀呀”发音的,如果小孩到了2-3岁后,仍然没有学说话的迹象,或者说的话让人难以理解,家长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3、不理人
当婴儿5、6个月大时,听到自己的名字一般都会出现条件反射,并对人予以回应,而如果孩子明明听到自己的常用名,却充耳不闻时,就要当心自闭症了。除了不理人外,自闭症儿童还分不清亲疏关系,不管是对待父母、亲人还是陌生人,都是一脸陌生。
4、不会比划手势
一个正常的小孩,如果他想要拥有某样东西,他会用手指划,如果他不需要一样东西,它会摇头或摆手。而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由于肢体语言发育障碍,因此大都不会指物,不会通过比划手势来表达意愿。
5、不玩游戏
自闭症患儿通常难以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在幼儿园,他们往往喜欢独处,而不愿意与旁人玩耍,对于过家家、模仿大人行为等游戏,他们也更喜欢在旁观看而不会参与。
6、不表达情感
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往往很难捕抓到他们的情感,不清楚他们是否开心,也不了解他们的情感诉求,这主要是因为自闭症儿童不善于表达情感,不哭、不闹、不笑、不互动,为人冷漠。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要当心自闭症!以上就是自闭症儿童可能会表现出现的异常症状,如果家长发现小孩有以上行为的,最好要及时带孩子到儿童心理科或精神科做相关检查,及时干预治疗,及早改善患儿的语言、社交能力,提高智力水平。
⑹ 儿童孤独症有哪些表现
有个孩子,大约有3岁半左右,自幼由祖母及保姆带,虽跟父母同住,但因父母工作较忙,平时很少有时间跟孩子在一起,祖母怕孩子出门摔跤或与小朋友打架、受欺负,也很少带他出门。
当3岁时,父母把他送到幼儿园,让他去适应集体生活,刚去了3天,幼儿园老师就反映他根本不与小朋友玩,也不听老师指导,总是一个人躲到一边玩或不停地独自旋转。如果强行让他与小朋友玩,他就大发脾气,大声尖叫或跺脚。他自幼就不缠父母,小时候就不喜欢让大人抱,而且很少看大人的眼光。长大一些后,父母下班回来也好像无所谓,无任何亲热感,像是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惟独只有他自己。
他自幼喜欢看旋转的轮子,如汽车轮子、旋转的风扇等,看得很入迷,几乎一两个小时不动。近半年来,父母逐渐发现他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无意识地说些词不达意的短语或重复父母过去说过的话。父母先后带他去多家医院诊断,做过CT、脑电图,结果都正常。
父母又带他看精神科医生,根据他父母提供的病史,与孩子接触后,医生诊断为儿童狐独症。此病通常发生于幼儿期(3岁左右),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精神障碍。该病的主要症状为:缺乏与人及社会交往的能力,语言迟缓,对别人的语言缺乏情绪反应,自己不会用语言表达情感及要求,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呆板行为及动作,约3/4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缓,临床上有时易诊断为智力发育迟滞。此症的发病率为2~4人/万,一般多见于男孩,男女之比为3∶1。此症发病年龄小,如不早期诊断矫治,多数患儿预后不佳。
故若发现孩子早期有上述症状,应及早到精神科就医,以便及时诊断、治疗、矫正。
⑺ 小孩摇头是什么原因
你好,宝宝摇头晃脑的情形有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觉得摇头晃脑是件有趣事,可以引起别人注意,或神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所产生的动作;另外则可能是病态的,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宝宝睡觉时不停的摇头,可能是室内的温度太高,或是被子盖的太多,引起宝宝太热。此种情况就要注意宝宝睡觉的环境温度要适宜,不可过热。 二、病态的便有很多的可能性,最常见的便是中耳炎或外耳炎,由于耳朵不舒服,便会让宝宝想要用摇晃脑来改善,时常还会伴随着抓耳朵的动作,有时脸部的异位性皮肤炎。有湿疹的宝宝自己不会用手抓,也会摇头来蹭痒,表现出宝宝喜欢摇头。其他的可能疾病便是一些神经学上的问题,例如所提到的婴儿点头式痉挛或妥瑞式症等。 三、宝宝喜欢摇头,也有可能是因为宝宝缺钙所致。如果宝宝有缺钙情况,有的也会表现为摇头,要注意观察宝宝有无多汗、夜啼、睡眠不安、枕秃等情况,如果有的话最好去医院做个骨性碱性磷酸酶的检查,排除缺钙的可能。 四、4-6个月这个阶段要给宝宝添加辅食了,宝宝对新食物不接受时,会出现抗拒用摇头、手推开表示不吃。这个只需要慢慢让宝宝多次尝试。 五,此时宝宝喜欢摇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宝宝前庭功能的自我锻炼。只需要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宝宝去练习。到七八个月时,宝宝对模仿很感兴趣了,有时成人教导宝宝“不要”会用摇头表示,宝宝刚学会这个动作时会很乐意不断重复模仿。还有宝宝对音乐的喜爱逐渐显露,一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宝宝通过摇头表明对音乐的节奏韵律的感受。如果是单纯性摇头,宝宝精神状况也很好,没有其它方面异常的就不用担心,和这一时期宝宝对这一动作比较感兴趣有关,随着宝宝的长大就不会再做这个动作了。 如果宝宝喜欢摇头频繁,建议家长去儿童医院,检查脑部发是否正常。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最好到医院进行鉴别诊断后,对症治疗。
⑻ 小孩子为什么喜欢摇头
根据发病过程和然堂把抽动症分为6级。第一级,频繁眨眼,容易治愈。第二级,面部抽动、清嗓子,需要治疗几个疗程,基本可以治愈。第三级,摇头,肩膀、肚子抽动。需要治疗一段时间,大多数可以治愈。第四级,手抽动。有点难治,有可能治愈。第五级,脚抽动。比较难治,有可能治愈。第六级,手脚控制不住的抽动,走路不稳。属于晚期抽动症的表现,很难治。有的患儿一上来就是第二级。有的患儿眨眼自己好了,再次复发就进入第二级。甚至跳级。手脚抽动有可能造成患儿残疾。因此家长需要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避免向严重程度发展。
在网络搜索文章“儿童抽动症治疗指南”,解答了你的问题。
⑼ 轻度自闭症儿童有什么表现
轻度自闭症儿童的表现为轻度社会交往障碍,轻度语言障碍。和严重自闭症患儿不同,轻度自闭症患儿虽然也很少说话,但是他们会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言语理解能力也没有明显受损,可以听得懂他人说话,也会做出一定的反应,经过教育培训、康复训练后,愈合效果较好,可以融入社会。建议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中有交流障碍,应及时带孩子到专门的医疗机构做一下详细的评估并及时进行干预。推荐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专注为2-18岁有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干预需求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包括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症在内的“医疗+教育”一体化衔接的助诊、评估、干预、融合康复教育服务与培优服务。在北京有四家中心分校,师资团队专业,训练干预场地面积大,回归正常的孩子占比达到43%,在家长中口碑好。
⑽ 自闭症孩子有什么表现特征
小孩自闭症有什么表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表现归结为几种症状:
第一、社交障碍,就是社交能力受损;
第二、交流沟通能力受损,患者言语,还有眼神、表情等交流能力和同龄人相比都会有明显的损害;
第三、典型的表现就是会出现一些比较反复、刻板的动作或者行为,或者某种兴趣,比如说顽固的喜欢某一个玩具,或顽固的将生活中的某个物品按一定模式进行摆放等等,这三个是儿童孤独症比较典型的表现。
儿童孤独症作为一种发育障碍,也就是孩子从出生以后就相当于患病。因为在婴幼儿期观察可能表现不那么明显,一般在一岁多以后就能逐渐体会到孩子的眼神接触,或者某种兴趣特点,或者和家长交流的这种表现和意愿,都和一般孩子有不同就会有所感觉。如果有这种体验,尽早到精神专科就诊接受系统的评估,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培训系统的训练,会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将来整个的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