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生女生 » 经常不在家孩子为什么不理你了

经常不在家孩子为什么不理你了

发布时间: 2022-06-17 16:44:29

Ⅰ 幼儿觉得很久不见好朋友,他们会不理自己,这是什么心理

个人觉得主要还是缺乏安全感吧,毕竟孩子还小,他们的安全感不像大人一样那么灵敏,有的时候长时间不见面确实就会觉得心里边不舒服的。

Ⅱ 离婚三年了,今年回家看孩子,正好他也在家,然后孩子一点都不理我了怎么办

既然都离婚了就不要拿钱给他的妈妈。我可以这样讲。因为她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孩子这边不用急。可以先缓一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可以先给孩子买一些他喜欢的玩具呀。衣服呀什么的。不要一见面就说我是你的妈妈。因为这样孩子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对你的印象就是很糟糕的。所以他会出现排斥和怀疑的心理。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可以试着单独把孩子约出来玩。带她喜欢去的地方。等慢慢的喜欢上你了。再和孩子说明自己的身份!
加油吧!相信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Ⅲ 离开家一年后回家4岁儿子不为什么理我

孩子的成长,父母尽量不要缺席。可能这一年的时间。你没有陪在孩子身边。所以你们之间有一些冷漠是正常的。孩子不理你也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小,他不理解你为什么会离开家。所以对你心里有一些抱怨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亲情的纽带是无法割舍的。只要你对孩子好。孩子慢慢会和你亲的。

Ⅳ 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心理会不会出现问题

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心理会不会出现问题?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的心理可能会有很大的阴影,长期不陪伴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孩子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就会变得自卑和胆小。不想和别人沟通。长期缺乏父母的爱,孩子缺乏安全感,孤独变强,感到疏远和抛弃,自己堕落。

固执。孩子们长期和祖父母住在一起,所以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尽了最大的努力,可爱又细心的照顾。但是,由于这个原因,孩子们很容易养成一刀切的性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很容易形成顽固的性格。虽然在学校成绩很好,但不一定和同学能和睦相处。

尽全力陪伴孩子可能经济上很困难,但孩子的生活只有一次。如果父母不太陪伴,孩子的人生有很大的变化,父母不也该后悔吗。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长大后缺乏父母的爱和陪伴,很多孩子不爱说话,遇事不表达,不被欺负或告诉爷爷奶奶,以后越来越害怕工作,到了社会上还是遇事逃跑,这种情况会对他们的下一代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建议多陪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尽力在一起。

Ⅳ 经常出差不在家,女儿完全不理我,这时候该怎么办

经常出差不在家,女儿完全不理我,这时候该怎么办?

都说培养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那么成年人和孩子,区别并不大,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并不是天然就知道该和谁亲密而是在后天的互动中,看谁和他接触的时间更多更长,所以对他照顾的更多,对孩子的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这里,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对孩子的态度。我们都对亲密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经常出差的父母就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完全不搭理自己,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家长要明确。这个问题最终的原因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长身上,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调整家长再去调整孩子,针对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指导。

出差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与孩子的互动,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可以和孩子打电话,然后两个人视频通话。讲一讲每天发生的事情,每一天的心情。让宝宝时时刻刻感受到你是在关心着她的,不论身在何处,心都和宝宝在一起,这样宝宝才能慢慢的扭转对你的态度。

Ⅵ 如果孩子不理你怎么办

小孩不理人怎么办

1、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和这个人说话呢,是不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这个人而已。

2、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或许不知道如何和别人沟通,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着给孩子做好示范作用。

3、经常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玩,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孩子或者陌生人,克服接触陌生人的胆怯。

4、孩子的勇敢大方,言语得体是我们家长追求的,但是也不是所每个孩子都会这样,所以要等待孩子成长,说不定慢慢的就会变好了。

培养小孩性格的方法

1、0岁至2岁

这段时候宝宝刚出生不久,爸爸妈妈们应该让孩子感觉到足够的信任和安全,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2、2岁至4岁

这个时候不能对孩子束缚太多,对于他们想尝试的东西都予以支持。但是不能让孩子无法无天,得让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做的,比如闯红灯、暴饮暴食等等。只要能遵守规定,孩子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约束,就会对自己感到骄傲,独立能力也会更好。

3、4岁至6岁

这个时候要为小朋友的性格发展奠定基础,如让他们学会勤奋、学会自尊自爱。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家长不应该扼杀,对于孩子奇特的想象和一些古怪的问题,家长应该耐心地对待。如果家长对他们的想法嗤之以鼻,小朋友的自信心可能会一点点减弱。

以上是针对小孩不理人怎么办的介绍,在孩子成长的最初七年,是他性格和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需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他,多和他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多了解一下这个新鲜的世界,比挣再多的钱都是有用的。一旦小孩的性格养成,后天将很难再改造。

Ⅶ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对爸妈置之不理

如果孩子偶尔淘气,不听大人的话,父母往往不以为然;如果孩子经常不听话,管不住,父母就会深感头疼。“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愈来愈严重,而且在父母不断唠叨下,孩子甚至产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说什么,也不管对自己有多大好处,一律是先否定再说。

奇怪的是,每当父母把孩子如何顽固执拗的表现告诉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却很可能不认同;父母告诉其他和孩子接触过的熟人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示诧异:“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没有你说的那么捣乱啊!”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姗姗就是这样,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热情、爱学习、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在家里,姗姗总是闹别扭,特别是对爸爸说的话,她一般都要反对一下,让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个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评价,是孩子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还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为什么说“不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第一,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何干;第二,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这样地父母形象何自己连接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

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

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右想一番,还是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碎片刺破手怎么办?”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饭后姗姗又提起洗碗的事,妈妈再次重复昨天的理由,没想到小姨却爽快的说:“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够不着水龙头,我给你垫个小凳子,万一碗摔坏了也没关系,小姨再买新的。”小姨话刚说完,姗姗就兴奋的大叫起来:“谢谢小姨。”接着,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认真、仔细。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见,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换个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其实说穿了,还不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

管教孩子任性的六种方法

(一)任性的表现

孩子太随心所欲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道理根本行不通。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想要,否则就大哭大闹。相信很多妈妈为此都伤透了脑筋。

(二)任性的心理分析

这种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比如,父母总是在孩子哭声的折磨下顺从宝宝的心愿;加上孩子的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经常以执拗发泄不满,更助长了任性行为。有的孩子不听话,父母感到无奈,于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三)管教的6种方法

转移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转移后,会很快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提示在先 已掌握孩子的任性行为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只要带孩子去商场,提前就跟他约好:“今天上街买衣服不是买玩具,答应就带你去。”

有意冷落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耍赖时,家长要不予理睬,给他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更不要和他讨价还价。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没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再对孩子做简单而认真的说明,说清不能做的原因,并用“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榜样示范 利用孩子喜欢童话故事人物的心理,激发他克服任性的信心。如孩子不肯吃菠菜,家长可以说:“你不是喜欢铁甲小宝吗?他就喜欢吃菠菜。”

适当惩罚 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宝宝故意把东西扔到地上,家长可以对他的行为做出批评后,要求他将东西拣起来。如果孩子不服从,则可采取取消购买食物或玩具的承诺,或是“单独隔离”的惩罚方式。这种惩罚性的措施,会使他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十分坚决。这样,宝宝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注重表扬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方面要规限孩子的不良习性,一方面更要关注孩子听话、不任性的行为,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夸奖。这样孩子就会懂得什么是大人赞成和允许的,什么是大人反对和制止的;就会知道专由自己的性子来就会受到惩罚,听话乖巧、不乱发脾气就会得到表扬和奖励。

Ⅷ 孩子对我们不理不睬,也不知道感恩,迫切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下午陪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在石凳上休息时,我拿出买好的奶茶,准备和女儿“举杯畅饮”。旁边有个小男孩,依靠在娱乐器材旁,眼神始终没有离开我手中的奶茶。我将他唤至身边,将奶茶给他,“渴了是吗?奶茶给你喝。”

“谢谢阿姨,你真好!”接过奶茶,小男孩高兴地坐在一旁的石凳上享用。不多时,男孩的母亲提着一袋食物出现,“儿子,快来吃东西!”小男孩却面露不悦,嘟着小嘴说:“你怎么这么慢!我不吃了!那边的阿姨给了我奶茶。”我和他的妈妈相视一笑,心想男孩的感恩之心当真是飘忽不定。

从古至今,人们将感恩父母当作君子的品德,父慈子孝便是每个家庭都向往的“模式”。在我小的时候,老师经常用“乌鸦反哺报恩”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心存感恩,孝顺父母。虽然我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感恩的表达较为含蓄,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每天数次“爸爸妈妈我爱你”,但也将感恩赋予在各种行动之中。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每天回到家中,我们要抽出一丝时间和孩子简单交流,建立情感的“信号站”。假如精力充沛,也可以和他们做游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温暖。节假日时,家长也可以带他们看望老人,给孩子做感恩的“先导”和榜样。每天生活在爱与感恩的环境之中,孩子又怎么会和父母冷漠疏远,“形同陌路”呢?

寄语:父母的关爱似暖阳,孩子则是向阳的花草,得到了阳光的温暖,他们才会对父母深张开双臂,迎接怀抱。懂得感恩的孩子,今后也会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爱和希望。你家宝贝会表现出冷漠吗?你又会如何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呢?

Ⅸ 青春期孩子不理自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一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怎么跟我们说话。”“每次跟孩子谈心,他都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这两天家长微信群里接到爸爸妈妈对于孩子们摆着一张“冷漠脸”,不愿和自己说话的吐槽达到了一个峰值。掐指一算,距孩子们开学的日子过去一个月了。课业压力带来的焦虑,叛逆的想法,成长的迷茫慢慢累积,形成一个爆发的小高潮。

孩子进入青春期,如何与孩子很好的沟通、交流,已成了令家长头痛的一个难题。

冷漠是一种流行病,不仅仅局限在个别孩子身上,为何如此?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变化。区别于传统的家庭亲情、伦理和道德典范,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家庭中,正出现亲情荒芜、礼仪缺失、代沟加深等不和谐现象,值得人们思索。

  • 探源孩子的冷漠是谁的错

为什么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十位市民,看看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采访中,不少受访者都把矛头对准了孩子,称对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感到不解和痛心,也有很多市民认为不是孩子的错,错在多数家长过于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那么,中学的一线教师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有‘领地意识’。”市十二中学高二(3)班班主任付冰冰告诉记者,比如没有独立房间的,会要求有独立房间,有独立房间的,会要求父母不能随意进出。付冰冰说,被家长认为“不乖”“不亲”的孩子一般年龄集中在12岁至18岁,其中,十二三岁被称为青春期前期,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多种亲子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男孩和女孩在表达情绪方面有很大不同。男孩喜欢采取冲突的方式,比如经常跟父母吵架,而女孩喜欢采取隔离的方式,比如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具有多年班主任经验、市二十三中教导处副主任苗在华告诉记者,三个原因导致孩子与父母日渐疏远,一是青春期期间孩子产生成人意识,不愿意让家长把自己当孩子看;二是家长不会民主管理孩子,忽视孩子学业之外生活与情感的需求;三是在当今传媒时代,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焦点话题等显得茫然,每天仍絮絮叨叨,让孩子觉得父母索然无味,导致两代之间渐行渐远,常常是无话可谈。随着成人体征的日益明显,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又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变化,沉默、冲动、敌对甚至放纵的情绪,在青春期中悄悄滋长。“孩子的心理断乳期也是家长们学习放手的时期。”付冰冰说,“不懂放手、不愿放手的家长往往会激发、加重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言行。”

吉化一中教师沙鸥则认为,孩子的秘密越多,孩子成长得越好。沙鸥表示,不论是多大年纪的孩子,都必须有自己的隐私,所谓“秘密越多,孩子成长得越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隐私的孩子,才有成长空间,才能自主发展,而没有隐私的孩子,成长受到遏制,发展是畸形的。

  • 反思孩子冷漠,父母能做些什么?

采访中,教师们纷纷表示,从小学会爱别人,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必修课,而“爱”的前提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市第十二中学教师付冰冰:日常生活培养孩子感恩的习惯

从日常为孩子做点滴小事做起,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应该的,你要心存感激。父母首先带头,妈妈为全家人做饭,爸爸带头说“辛苦了”;电视机出故障,爸爸修理好了,妈妈要带头说“谢谢”;父亲节、母亲节,父母首先要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祝福感谢,给自己的孩子带个好头。

多为孩子提供“爱”的机会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总是表现得过于强势,让孩子感觉没有爸妈不能做的。下班回家,假装累了,请孩子倒杯水给爸妈喝;出门游玩,假装记不清路线了,让孩子帮帮忙;回爷爷奶奶家,让孩子帮忙选礼物;家里来客人,让孩子帮忙迎送客人,端茶倒水;身体不舒服时告诉孩子,让孩子帮忙拿药;回爷爷家,让孩子帮爷爷捶捶后背,揉揉肩。时时为孩子提供表达爱的机会,学会关心爱护他人,逐步培养孩子的爱心。

热点内容
为什么孩子一上学动作慢 发布:2025-10-20 08:58:17 浏览:1031
肾虚为什么眼睛会难受 发布:2025-10-20 08:27:38 浏览:721
人类的眼睛为什么是透明的 发布:2025-10-20 08:02:01 浏览:785
男生为什么不忍心看女生生气 发布:2025-10-20 07:52:04 浏览:128
苹果咬了一口为什么会变颜色 发布:2025-10-20 07:44:38 浏览:483
两周的孩子晚上睡觉总哭为什么 发布:2025-10-20 07:39:46 浏览:888
为什么注册微信时协议点不了 发布:2025-10-20 07:36:14 浏览:847
为什么小米更换不了锁屏壁纸 发布:2025-10-20 07:36:13 浏览:654
苹果手机为什么不能用陌陌app 发布:2025-10-20 07:31:12 浏览:444
小米手机同等配置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5-10-20 07:25:02 浏览: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