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脑资讯 » 古代加急文件称为什么

古代加急文件称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6-26 07:16:14

㈠ 历史上的八百里加急是什么它到底有多急

我们在古装历史剧中,遇到紧急军情或者某某皇帝的口谕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人骑着一匹马,冲过滚滚人流,口里喊着,八百里加急,挡路者死。那么这八百里加急是怎么样个概念呢?如今我们生活里,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买个东西从一下单到货到手里一般无论多远,两三天时间都无问题。但小编想说,在八百里加急面前,如今的快递都做不到那么快!


在古代,八百里加急,加的其实是马,急的是信件。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他们统一叫做“驿卒”“驿隶”,带上这么轻蔑的称呼足见他们的地位低下了,干着风雨无阻的工作,拿着每月不到2千元的工资,心里有苦却说不出来。不过这种苦比起惩罚来说不算什么。因为有规定,雨天或者冬天的快件,必须贴身携带,不能淋雨也不能损坏,没有准时送达的要遭受处罚,慢一天者打屁股80大板,两天者,双倍打屁股就是160大板,三天者320大板,以此类推。最严重着徒刑三年。


有人问:“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的重要任务,被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唐律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当然,所谓八百里加急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特急件,不同的级别马匹也不同,在这当中不换马,每到一站换一次,人的吃喝全在马上,当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基本上是跑死马的结果,往往将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送信人本身如果体质差一些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这当中最多的是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㈡ 古代送书信,为何会有一句八百里加急,是怎么加急的

这个问题我觉得也就跟现在的快递差不多吧,我们现在的快递是普通速度一般在三天左右,加急快递比如说像顺丰就可能一天左右就差不多了。而古代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按照那个时候的速度来说,一般规定是在每天300里左右,遇到特别紧急的事情,就会使用加急,这个时候的速度最快是有可能达到800里的,所以叫八百里加急,来表示特别紧急。

可能还有人疑惑,为啥不怕别人去劫道。我的天,这种八百里加急的文件,一想就知道是非常重要的公文,难道是不要命了吗?去抢这种文件。如果真有那种敌军啥的要抢,送信的也不是一个人啊。

㈢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啊

八百里加急最快要两天时间。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

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

唐代的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3)古代加急文件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八百里加急的由来

1、春秋时期,对于传递的速度上有了要求——快,于是“马传”应运而生。近距离的物品传递使用“单骑”传递,长距离的传递则使用“接力”传递。

2、秦统一全国后,十里设一亭,而处在交通线上的亭同时具备通信功能,被称为“邮亭”。这时,快递有了快慢之分。

一般普通物件对送达日期没有什么苛刻要求;但一旦物件上有着“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日行300里,而若写上了“十万火急”的字样,那就要求更快了,速度可达到日行400里,这在当时可谓是神速。

随着官府职能的日益完善,对传送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秦朝时就明确提出了对传送人员的招募要求,即“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

3、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递业进一步发展。这时对物品运输方面,增加了新的规定:物件必须由快递员骑马传送。如:紧急公文要求每日策马200里,在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日行500里。

4、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快递业得到了空前发展。隋唐时期对程限有着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5、唐朝时期,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

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万多人。而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6、宋元时期

宋代的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7、明清时期

到了大清朝,由于军机处的设立,驿传的速度可达到一昼夜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尤其是咸丰和同治时期,一旦打了胜仗,就立即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传递消息,这就是那时的“红旗报捷”。也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清代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

所以,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的快递主要是为皇家和达官显贵的人服务的。且由于官方快递只传递官府和朝廷的物件,很少对民间百姓开放。如果私人想要寄送物品该怎么办?于是民间就出现了——镖局。

㈣ 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古代交通和迅息传递不便,最快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古人没有手机和网络,也没有电报等现代资讯传递科技手段,遇到紧急情况,资情上传下达、共享信息资源时,怎么办?

看看历史剧和相关作品,我们总会看到,身穿古装服装的兵役或驿站的工作人员,不分寒暑冬夏、不管风吹雨打,始终骑高头大马上,奔驰于四面八方。

从范阳到临潼华清池,两地相继3000里,这么紧急的国家大事,经过八百里加急,唐玄宗也是6天之后才得到消息。

对比数据即知:唐代的—尺合现在 0.303m,一里合 454.2m……

放今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动车的平均时速160-250公里,高铁平均时速在250-350公里,首个5G磁悬浮上海开测 时速500公里,而飞机的时速,螺旋桨类的飞机时速大概在300~500公里/小时……

古人实现八百里加急很难,放到现代,一日千里,也都不是个事儿!

㈤ 古代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是什么意思

“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的程度。

我国幅员辽阔,所以为方便联系,古代王朝就建立了以驿传方式通达信息的制度,西周时已经产生了邮驿传命的制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唐代至清代,全国各地基本都设有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就设一个驿站,一旦要传递紧急公文,按规定每天三百里,更特别的情况可以做到每天八百里。

古代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按唐代的规定快马能日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单靠一匹马跑不到目的地,要到下一个驿站换人换马,连续传递下去。

(5)古代加急文件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三者区别在于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事态的严重性。再者,是马的质量问题,八百里加急的马是好马。

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 300 里。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 500 里,用的马是御马级别。唐代的—尺合现在 0.303m,一里合 454.2m,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递铺传送。

㈥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是如何传递消息的呢

古代的通讯技术并不发达,虽然有很多人通过一些信鸽进行传送,但是很多鸽子会在半路跑偏,这种方法也非常不安全。因此,面对一些紧急的工程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采用人力进行传送的,一些八百里加急的文件,更是要用千里马去传送。负责传送信息的士兵在沿途设下的驿站和一些有道义的帮助下,快速送到目的地,这也是古代最快的信息传输方法。

古代八百里加急的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往往里面都是面对敌国入侵的军报。因此,是不能耽搁的。传送的士兵都是选用一些汗血宝马,而且沿途的设下的驿站和老百姓都会支持军官的行动,让他们尽快送达文件。因此,八百里加急是古达传播信息最快的方法,而且也相对比较安全。

㈦ 古代“八百里加急”是什么概念 “八百里加急”真正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㈧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是何意思,究竟有多快呢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说如今饿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论你想知道什么消息,只需要在网上搜索就可以找到,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但是在古代,没有如今这样发达的科技,大家对于信息的获取往往只能通过写信或是人工传递消息。但我们都知道有些消息是有时限性的,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消息如果传递的不够及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了不影响这类消息的传递,我国古代设置有八百里加急来专门传递这些消息。那么,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呢?

总的来说,消息的传递不论在那个时代都十分重要,古代有八百里加急,而如今有电话、微信等。对于我们而言,现在要想传递一个消息非常容易,这也使得现代战争的打响变得更加困难,毕竟消息传递的快,军队也组建的快,要想打败一个国家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行。

㈨ 古代给地方下发紧急文件用什么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对所统治的广大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加强与各地的联系,使文书、政令、公函等文件和军事消息能迅速地传递,在修建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路就建立一个驿站,派有专人负责管理,饲养着驿送文书的马匹。

驿使在传递文书途中,每到一个驿站,即行换马赶路,这就大大加快了传递的速度。对于紧急文件,更以每天几百公里的速度传递,称为“加急”。

有“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说。因此,驿站就是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现在从地名上还能找到当年驿站的痕迹,如四川省的“龙泉驿”,湖南省的“郑家驿”。教材里的照片是江苏省高邮市古代驿站遗址“孟城驿站”。

㈩ 古代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都是在什么情况下

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都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八百里加急在比六百里加急更加紧急的情况下使用。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10)古代加急文件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八百里加急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他处理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未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而泄露重大机密者处以绞刑。

从这样严厉的法律看,一般强盗不会去动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杀。而在交战时,应早料到敌方或会打埋伏拦截情报,至少会多途径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

所谓八百里加急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特急件,不同的级别马匹也不同,在这当中不换马,每到一站换一次,人的吃喝全在马上,当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基本上是跑死马的结果,往往将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送信人本身如果体质差一些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

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这当中最多的是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热点内容
为什么睡的时间少反而精神 发布:2025-08-09 14:18:15 浏览:128
为什么时间长了硬度却差了 发布:2025-08-09 14:16:50 浏览:499
为什么小米11ultra降价 发布:2025-08-09 14:14:41 浏览:236
为什么嘴角会有像孔一样的东西 发布:2025-08-09 14:14:31 浏览:327
为什么男生的腿细 发布:2025-08-09 14:13:54 浏览:711
为什么女人越来越抢手 发布:2025-08-09 14:13:49 浏览:199
dnf红眼放技能声音为什么不一样 发布:2025-08-09 14:12:53 浏览:266
为什么吃牛肉消化不好 发布:2025-08-09 14:12:47 浏览:937
孩子挺好的为什么大家攻击她 发布:2025-08-09 14:09:52 浏览:87
为什么觉得眼睛老是湿润的 发布:2025-08-09 14:07:16 浏览: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