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仓库抽数为什么要写成文件
A. 在数据仓库中如何实现增量抽取
1.设置一个日期字段
2.在做ETL的时候,抽取的时候,使用变量存储当天的日期,每一次抽数的时候,抽取数据为今天的数据
3.
数据抽取
结束之后,自动将变量更新
B. 数据库文件是什么
数据库是组织,存储,管理数据的仓库。相关的文件就是数据库文件。
删除相应的文件,会导致相应的记录消失。
数据库的物理文件包插数据文件和日志两部分,逻辑文件组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流式文件,另一种是记录式文件。记录式文件把文件看成有结构的。流式文件把文件看成无结构的。
C.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提取,清洗,转换,装载
ETL概述
ETL包括数据的抽取、转换、加载。①数据抽取:从源数据源系统抽取目的数据源系统需要的数据:②数据转换:将从源数据源获取的数据按照业务需求,转换成目的数据源要求的形式,并对错误、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加工;③数据加载:将转换后的数据装载到目的数据源。
ETL作为构建数据仓库的一个环节,负责将分布的、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如关系数据、平面数据文件等抽取到临时中间层后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最后加载到数 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成为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的基础。ETL原来主要用户构建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项目,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一般信息系统数据的迁 移、交换和同步。
在ETL的3个环节中,数据抽取直接面对各种分散、异构的数据源,如何保证稳定高效的从这些数据源中提取正确的数据,是ETL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集成端进行数据的初始化时,一般需要将数据源端的全部数据装载进来,这时需要进行全量抽取。全量抽取类似于数据迁移或数据复制,它将数据源中的表或视图 的数据全部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再进行后续的转换和加载操作。全量抽取可以使用数据复制、导入或者备份的方式完成,实现机制比较简单。全量抽取完成后,后 续的抽取操作只需抽取自上次抽取以来表中新增或修改的数据,这就是增量抽取。
D. 数据库文件是干什么用的
数据库-定义定义1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这一概念时就有不同的定义(当然是描述性的)。例如,称数据库是一个“记录保存系统”(该定义强调了数据库是若干记录的集合)。又如称数据库是“人们为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的数据的集合”(该定义侧重于数据的组织)。更有甚者称数据库是“一个数据仓库”。当然,这种说法虽然形象,但并不严谨。严格地说,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J.Martin给数据库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对数据库插入新数据,修改和检索原有数据均能按一种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进行。当某个系统中存在结构上完全分开的若干个数据库时,则该系统包含一个“数据库集合”。定义2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定义3 (伯尔尼公约议定书专家委员会的观点)所有的信息(数据事实等)的编纂物,不论其是以印刷形式,计算机存储单元形式,还是其它形式存在,都应视为“数据库”。数据库-主要特点(1)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2)减少数据的冗余度。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3)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包括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也包括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4)数据实现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5)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②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并发控制:使在同一时间周期内,允许对数据实现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户之间的不正常交互作用;④故障的发现和恢复: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