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服装的颜色为什么分成三类
❶ 粤剧分类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 须生坐车
)、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化妆
早期流行浓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妆品比较简单。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划黑少许眼眉毛,花旦只是涂上粉末。根据行内习惯,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着镜子化妆。一般旧式化妆是先拉起脸部皮肤,用布条扎着头发,用白色颜料画了个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颜色。对于净角(例如:张郃)的化妆,行内称呼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并向上翘来表现威严,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红色,就完成整个“开面”过程。当然不同行当就有其独特的化妆方式。丑角常有一个大白点在脸的中央。其实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剽悍干练。 到了20世纪20年代,薛觉先把京剧、话剧及电影化妆法和传统化妆法结合。化妆转趋轻描淡扫,朴实自然。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着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有时候画了长长的眉毛,并使用鲜红色的口红。
戏服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 一般小武的造型
来越受 《帝女花》中长平公主的戏服
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然而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20世纪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 粤剧《帝女花》所用的头饰
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正凤和凤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其实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据《香江梨园:粤剧文武生罗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冠顶作云龙吞珠图纹,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的则是军中的主将。
❷ 戏服的粤剧服饰
由早期一、二人表演简单的“踏摇娘”、“参军戏”,而至现今有十多人以上在台上合作演出的戏曲,是经过一段很长的路的。由于戏剧题材扩大了,人物角色亦有所增加,于是演员分工精细、行当丰富及多样化,戏曲服装亦因应需要而渐趋复杂艳丽。为显示不同行当角色身份,经长时间的实践及演变,便导致行当服饰形成一传统程式化的制度。例如将戏服分为蟒、*、褶子、帔、衣等类别。这个程式化的传统不是一蹴而成的,必是经过多次实践、多人的经验,不断改良、增减而成。因此,这传统起于何时便很难有定论,在文字记录缺乏下,亦很难考证。但何时确定现今粤剧服饰的形制,则似有迹可寻。
有很多前辈学者如麦啸霞(见《广东戏剧史略》,一九二九年)、欧阳予倩(见《试谈粤剧》,一九五三年)。陈非侬(见《粤剧六十年》,一九八二年)等,都相信粤剧服饰是于明朝已确定下来的。而现今戏服的式样亦是由明朝沿用至今而无甚改变。但本人对于粤剧服饰式样确定于明代的说法却持有不同的意见。本人认为粤剧服饰的式样是确定于清代,更可能是晚清,而不是明代。本人根据的是以下几点。 而非出现于明代。根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终明一代竟有三十多次由朝廷下诏制定有关各阶层服饰的规限,比其他各朝代有关服饰的律例为多,例如清代只有两、三次下诏提及服饰的规限。明代由朱元璋的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至朱由检的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共二百七十七年长时间当中,有十分多的诏书是限制各色人等的服饰衣冠的:在宫内包括皇帝、后妃、内命妇、皇太子、太子妃、宫人、亲王、世子、郡王、镇国将军、县主、内侍臣等(见《明史》卷六十六,《舆服志》之二);宫外包括各文武大臣、锦衣卫、状元进士、命妇、侍仪舍人、刻期、儒士、生员、监生、庶人、协律郎、舞生、歌工、乐工、教坊司、军士、外国来朝之君臣、皂隶,甚至僧道等(见《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之三)。由上至皇帝自己,下至庶民和尚道士都有规定穿什么戴什么。除了服装式样外,颜色及质料也受严格管制。
如:
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年):“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
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复禁中外官,不许滥服五彩装花织造违禁颜色。”
可见在明代,朝廷对不同阶级在服装的管制是史无前例的严格,不是随便可以穿不属于自己身份的服饰。而明代的诏书中,曾多次出现禁止用蟒龙的记载:
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 …。”
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年):“都御史边镛言:‘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 。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乃下诏禁之 。”
弘治十三年(一五○○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 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
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世宗登极诏云:‘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缘奏乞;今俱不许。武职卑官僭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绝之。’”
除了以上诏书之外,还有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年)等诏,都是严厉禁绝皇室人员以外的人用蟒龙的。由于明代朝廷对于蟒龙饰纹的管制如此严,对朝廷命官况且如是,民间庶人更是不可能用蟒龙作衣饰了。戏班中的艺人也是庶人,试问明代的戏班中又怎能出现“蟒袍”呢?故此本人认为蟒袍是必然出现于明代以后的戏班的。而清廷对蟒龙的专利没有明朝看得那么重,连五品官都可以随意服蟒。故“蟒袍”不会出现于明代戏班,而首先出现于清代是可能的。 有部分学者及艺人认为流传至今的“官衣”是明朝的官袍制,而官衣上的补子是明代官补的式样,所以推算官衣是明代戏服的遗制。但本人根据现有的戏服、现存清代官袍的实物、明史、清史稿及历史图片等,发觉戏服的官衣是明代官袍之制,但官衣上的补子却是清代之制,而非明代之制。
官袍上绣“补子”只有明、清两朝才有,是用以分别文武官阶高低之用。清代的补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仿照明朝补子的编制。这可能是清廷怀柔政策的手段。但两朝所用的补子亦有很多非常明显之分别。现将两朝文武官所用的补子不同处列出以作比较:
第一,补子上鸟兽排列不同:(根据《明史》及《清史稿》所载) 文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 鹭鸶 溪鸠 黄鹂 鹌鹑 清代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 鹭鸶 溪鸠 黄鹂 练雀 武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狮子 狮子 虎 豹 熊 彪 彪 犀牛 海马 清代 麒麟 狮子 豹 虎 熊 彪 犀牛 犀牛 海马 第二,明朝文官袍上补子有些是绣一对雀鸟的,如四品、五品,以至七、八、九品都是绣成双的雀鸟在补子上。而清朝文官袍则全是单只雀鸟的。
第三,两朝补子大小尺寸不同。明代的补子很大,约有四十公分阔及高,横占整个胸部,及下至玉带位置。而清代的补子则小很多,约只有三十公分阔及高,只占胸前一小位置。
第四,明代的补子主要是用单色绣的(明代用彩色亦有,但极少),而清代的补子则可以用彩色绣。
第五,明代的补子四边是没有花边的,而清代的补子是有厚花边或寿字纹花边等围着整个补子的,故补子内的鸟兽看起来更形细小。
第六,明代的补子中除了原有的鸟兽外,便只有一些祥云花纹等作装饰;而清代则在鸟兽的下方加上一些山纹或水纹。据闻是清廷要表示坐稳江山之意。
从以上各点分别,可以明显地分辨到明朝与清朝的补子。而根据现时可以看到戏服,无论是实物、照片或绘图,官衣上的补子全部都是清朝补子的形制,而不是明朝的补子。如果照记载所述,或现时艺人及服装设计师口述,官衣的式样由开始至现今从没有改变过的话,那么,官衣是必然出现于清代,而非明代了。
三、可以从社会角度来看“官袍”的问题。我们很难接受明朝时戏服中的官衣”,是用当朝的官衣式样加上当时通用的官补子式样。台上做戏与台下真正
官服的式样一样是容易造成混淆的,而对衣着阶级看得如此重的明朝是决不容许的。如《明史·舆服志》之三:“庶人婚,许假九品服。”当时人生大事“小登科”,才准用一次假借的九品(最低品位)服,可见其他庶人,包括戏班中人是不可能穿其他“假”官服的。但如果在清朝出现这类官衣则没有太大问题:第一,清代朝廷对于服饰的阶级观念没有明代那么重。第二,因为戏班的官衣是用明代的官袍加上清代的补子,这种组合便不会造成误会。第三,清代很多官服都是褂,因此官服后面的补子是一整块,而前面的补子却因前排中央扣钮,而要分开两边;但明朝官袍前面是右衽,故前后的补子都可以是整块的。所以虽然戏班中的官衣在清代沿用当朝的补子,但是绝不会构成误会的。从舞台美术的角度来看,用清朝官衣的补子的确是好看得多。所以在清代,戏班中的官衣用清朝补子算是合理的。
从以上三个论点来看,戏班中的蟒袍和官衣(式样的),都是出现于明朝以后,故此,我认为粤剧中的蟒、*、帔、开氅、官衣、褶子及衣等戏服,大致确定的年代便不应是明朝。故本人根据以上论点,大胆地提出一结论:戏服式样,特别是粤剧服饰,大致确定的年代应是清代,而非明代。 粤剧早期服饰多用布料,式样简单。清代中叶开始,因为广东省的戏曲活动频繁、需求量增、服饰质料及款式多样化,而导致广东省戏服行业之昌盛。其中以广州市的“状元坊”最负盛名,有多间以“粤绣”为主的店铺享誉全国。民国后对外接触多,引进外国原料后,戏服的质料式样等渐趋华丽。当时的粤剧已吸收了不少京剧的长处,加上广东戏服自有的特色,以长补短,而形成改良*、文武袖、文官袍、改良坐马等多种戏服款式。后来至三十年代从外国输入胶珠片、珠筒,便有人将其钉在戏服上,令戏服闪烁生辉,以吸引观众。这类戏服很快便为观众受落。起初钉珠片时是分散疏落地钉花的,但后来亦有将全件戏服都钉满珠片、珠筒,十分刺眼。钉珠片的原因不单是演员要突出自己,且是在某些灯光并不强烈的场合表演时,能够利用胶珠片反光,将戏服显现于观众眼前,特别下乡演出的时候。现时内地虽然已禁用胶片戏服(理由主要是现代舞台灯光可以十分强,胶珠片的反光会令人目眩,且使观众不能看清楚演员脸部细致的表情),但一些乡村地区,甚至市镇如佛山、深圳等地演戏时仍有用胶片戏服的,主要是迁就当地的观众。
三十年代时亦曾出现在身上装上电灯泡的戏服。演员所穿的鞋子是用一块金属片作底,当鞋底接触到某特定地点的电源时,全身的灯泡便会发亮。很明显这只是一时的噱头,没有多大的作用或影响。反而近代的戏服比较踏实,并不太注重花巧。
现简单地略述省港两地戏服的近貌,首先谈谈内地的近况:
内地的粤剧在战前及战后初期仍是班主制的,即是一切服饰和布景都是由班主负责,各演员都用公家的戏服,当时粤剧戏班通常有十六个衣箱。建国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左右是民主班时期,戏班的事务、财产等一切东西均由全团人集体负责。而比较重要的转变是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国营班。
❸ 粤剧的服饰
早期民间剧团经济能力有限,戏服的质料多是用布、绫、〓(绸)、缎。只有少数富裕一些的戏班或官宦家中畜养的班子才会用锦缎、云缎等贵重衣料。而宫廷则不受经济因素影响,故除了上述的质料外,还用了缂丝、漳绒、云锦等丝织品。从清代的《清升平署志略》中,可以知道朝廷戏班服饰规模之大,服饰之美艳,是民间戏班无法比拟的。
时至今日,戏服的质料主要是用缎或绸,亦有用尼龙纱等现代化产物。现将各质料之特色简略介绍:一、大缎,比较光滑,厚密的丝织品;二、绉缎,亦是光滑,但较轻的缎;三、绉,出自浙江、古时湖州丝绸的一种,故又名“湖绉”;四、绸,又作“〓”,一般丝织品的通称;五、缂丝,宋代开始的一种丝织品,织法繁复,而效果则似雕刻而成,故又名“刻丝”;六、真丝缎贝绉,与绉缎差不多,但不反光;七、尼龙纱,主要是用作钉珠片珠筒的轻纱。
至于刺绣方式,最主要的有比较清雅艳丽的“彩色绒线绣”,色彩光泽夺目的“平金绣”、“平银绣”,富丽堂煌的“圈金绒绣”和“金夹线绣”几种。金丝或银丝的货源早期是用土金土银,后来多用法国制品或意大利银丝制品,亦有部分是用日本出品的金银丝。
戏服颜色种类主要是分为三类:一、正五色,又称上五色,包括红、黄、绿、白、黑。二、副五色,又称下五色,包括粉红、湖(蓝绿色)、蓝、紫、绛(红带紫)。三、杂色,包括秋香(啡黄)、白月(又名皎月,是淡蓝色)、古铜(金啡色)、灰、金和银。
戏服的颜色除了有衬托和美化的作用外,亦是暗示穿衣者的身份阶层等的分别。这种象征性是做戏的与看戏的都已有共识后而达致的传统。例如黄色代表尊贵、红色代表正直、黑色代表粗犷、白色代表庄重、绿色代表刚毅。
纹样的作用,是与服装式样、颜色配合而达致塑造人物特性的效果。有些纹样是限制于某类人专用的,例如龙、补子等。而纹样主要有以下三类,现简单地概述之:
一、龙、凤图案及官补子等,都是继承古代的官制或宫廷服装的式样,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动。例如官袍上的补子可以绣鹤,但绣其他雀鸟亦无不可,观众都会知道他是官,但没有人会注意或去考证补子中的雀鸟是否符合古代官制,正如状元不是一品官但都可能穿一件绣有仙鹤的红色官衣一样。但如果将官补子绣在袍下摆或两侧而不是绣在胸前及背后,则是不能被观众接受的。因为观众已接受了补子的形状、位置等基本形态,所以不能改变它的位置,更不能将它由正方变成三角、或其他形状。
二、是一些民间相传、寓意吉祥的纹样,例如松柏、仙鹤、蝙蝠、花、鸟、流云、八宝、八吉祥等。这类纹样的限制则比较少。
三、是由文字或一些几何图形构成的图案,例如寿字纹、佛字纹、虎字纹、水田纹、〓字流水、八卦图等。
专戏专服与传统衣箱的问题
早期戏班是用十六个衣箱存放全部戏服道具等用品的,各箱内所放的衣饰物品都有规定。但后来的人已不遵守这套规则,而且现存文献亦无记述、甚难考证了。现今的戏班常用的服饰,大都是沿用以前流传下来的方式,以数个至十多个衣箱的服饰去演出全部的戏。换句话说,即同一套戏服可以在多个不同场合或多个戏中穿着。原因是经济问题,另外戏班艺人及观众已习惯了戏服的程式性,观众一看台上演员的服饰便知该角色的基本身份、性格,即观众与演员之间经长时间的实践,已习惯及取得对服饰程式性的共识了。
但近数十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开始进行戏剧的改革,有某些重点的戏曲是采取专戏专服的做法的。原因是有人认为传统戏曲服装并不能反映剧中的时代性,什么朝代都可以穿同一套服饰是“不科学”的,因而在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专戏专服的尝试,比较着名的有一九五九年的《关汉卿》、一九八○年的《荆轲》、《昭君公主》、《搜书院》、一九八八年的《吴起与公主》、《南唐李后主》,及近年的《越国皇后》等。它们全都是历史剧,因此便依古代历史记载而考据、设计专为该等剧目而造的戏服。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147405712
❹ 服装色彩分为哪三类及其特点
服装色彩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原色主要是指红黄蓝三种颜色。特点是他们无法继续分解了,不能用其他任何颜色调出来。间色是指三原色中用任何两种颜色等量的调配出来的新颜色。复色是指第三次或三次以上混合而产生的颜色。
❺ 京剧与粤剧的区别
(一)、起源不同:
1、京剧: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
清代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2、粤剧
粤剧源自南戏。粤剧源自南戏,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出现,粤剧是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二)、语言不同:
1、京剧:
京剧的念白发音分京白和韵白两种。京白就是一般人理解上的北京话。一般丑角、花旦用的较多。韵白就是以湖广方言的基本发音为基础,配合中州(河南开封一带)方言的韵母而形成的一种语言。一般老生、青衣、花脸用的较多。
2、粤剧:
粤剧用广州白话演唱,并保留一些官话。
(三)、行当不同:
1、京剧: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2、粤剧: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四)、服饰不同:
1、京剧:
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
2、粤剧: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五)、伴奏乐器不同:
1、京剧: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2、粤剧:
早期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箫笛、三弦和锣钹鼓板,声调比较简单。清朝粤剧解禁后,加入梆子。
进入成熟期以后,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
其中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和蝴蝶琴;锣鼓则包括卜鱼板、沙的、双皮鼓/梆鼓、钹、京锣、勾锣、战鼓、大木鱼、小木鱼、大锣及钹、大堂鼓。粤剧改革后,更接纳了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音乐效果更臻完善。
❻ 粤剧戏班开场请神文武生穿什么衣服合适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文武生是粤剧中的独有行当,把小武小生合并而成,负责表演文戏及参加武打场面。粤剧服装分蟒、靠、褶、开氅、官衣、帔、衣七类,也分官服和常服。因为请神是比较庄重的场合,所以应该是穿官衣,款式与蟒袍基本相同,但是没有遍及全身的图案,而是用素色绸缎制成,只在胸部和背部有一块方形的刺绣,称为“补子”。官衣的颜色表示不同人物的官阶高低,紫色、红色级别较高,蓝色次之,黑色最低。
❼ 粤剧文武生服装介绍
粤剧服饰的作用
戏曲主要是写意的艺术,但在某程度上,它又要写实,因为戏曲是用多个人物角色去表达一个复杂故事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多数是有时序的,而不会只发生在一个固定地方。因此我们不能光*表演手法去说明舞台上人物角色的分别、发生的情节、背景等一切东西,而需要*一些观众熟悉、认同的事物,如布景、服饰及化妆等,把戏曲故事发展的过程尽量完美地表现出来。否则,观众便要很强的联想力,去区分不同的角色、地点和环境。故此,有一定程式性的服饰、手法,及写实写意的布景是必要的。在台上的戏曲,是一幅幅美术创作,将布景、灯光、人物服饰配合后,便成为一幅幅构图和谐、色彩协调的图画。再加上乐器、歌声、人声、舞蹈做手,便构成有声、有色、有动感、有美感、有艺术性的戏曲了。
由此,可见戏曲服装在舞台艺术方面是占一重要位置的。而戏曲服装的作用很多,主要有以下数点:
一、可以吸引观众的视线,使他们能集中在演员的表演艺术上,而不是被布景或其他东西所吸引。演员是戏曲的演绎者,是戏曲的重心,是应被集中注意的对象。
二、提醒观众这是在扮演而非现实真正的生活,台上的艺人是在娱乐台下观众,去表演故事,而以夸张、突出的表现手法及服饰去区分现实与虚构。
三、戏服可以塑造角色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应有明显的身份象征分别在衣饰上表现出来,例如官位高低、老幼尊卑、男女、辈份等,都可以用戏服来区分,使台下观众对这些程式化的戏服习惯后,便会认同及不需说明便知道该角色的身份。
四、可以塑造人物当时所处的境况。同样是该名将帅,上朝时所穿的便和战斗时所穿的不同,战胜时与战败后更是不同。观众看见刚才一身大*的战将再出场时头盔又掉、发又散、衣不全时便可知其已战败了。
五、可以突出主要的角色,如在一群人中,谁是场里最重要的人物,观众可以一看便从服饰上分辨到。又如两军相遇,双方的军服必定色彩有分别,以免观众觉得混乱。除了角色区分外,亦可分辨不同国籍的人物,如番邦胡人,多用白狐尾缀在帽盔旁,以示其身份。
六、可以与化妆结合,暗示该角色的性格,如扮贪官的丑角,多用圆翅乌沙帽、短身袍等。服饰配合化妆后,便可暗示角色的特性。
七、可以暗示剧中情节发生的时间环境,如季节、天气、晴雨、冷暖、日夜等。因为表现这些环境是不能只*舞台效果的,一定要*艺人的演技、道具及服饰的配合。
八、戏服可以起着衬托、美化舞台、平衡色彩等作用。舞台上的美术最主要有两个范畴:一是静态的,即布景、装饰、道具等;二是动态的,即移动的人物,包括他们脸上的化妆与及所穿的戏服。因为不同的色彩或形象配搭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的,对观众亦可能造成不同的反应。
九、戏曲是一种综合唱、做、念、打的舞台艺术。舞蹈,即所谓“做手”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包括了身段、功架、步法等舞蹈要素。这些舞蹈形式的手势动作,除了*演员本身活动外,还要借助戏服中某些特点去表演和美化身段。例如水袖、雉尾等。
十、演员可以用服装的特点来突出、表现自己身段的美态。相对来说,亦可借此遮掩体态上不完美的地方。例如一位原本身材不高大的演员,当穿起高靴、扎起*来,便被观众觉得高大威猛起来了。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到戏曲服装的作用是如此多样化,它与日常真实生活穿衣的作用是有很大分别的,所以它是戏曲舞台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粤剧服装的分类
戏曲服装是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改良后而形成现今传统程式化的形态。传统京剧的服装可分为:蟒、*、褶、帔、衣五种。粤剧服装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材自京剧的,它的分类有蟒、*、褶子、开氅、官衣、帔及衣七种。其实与京剧分类并没有太大不同,只是京剧将“开氅”归入“帔”类;将“官衣”归入“衣”类而已。现试详细介绍各类粤剧戏服的特色。
❽ 粤剧有哪些服装
蟒、靠、褶子、帔、开氅、官衣。粤剧服装的色彩、图案均有象征意义,带有中国传统服装制度化的特点,显示出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传统粤剧服装主要可分为:蟒、靠、褶子、帔、开氅、官衣。
❾ 国粹戏服的规矩
京剧服装按照种类可划分为:蟒、靠、帔、褶、衣等五大种类。现在的粤剧服装是根据京剧服装的划分,不过相比于京剧,它的划分更细,如:蟒、铠、褶子、开氅、官衣、披以及衣七种。
我国戏曲服装可以按照颜色划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分为:红、绿、黄、白、黑;下五色为:紫、粉、蓝、湖、香。观众可以通过服装的颜色来判断戏曲舞台演出者身份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