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眼观万物 » 陶为什么各种颜色

陶为什么各种颜色

发布时间: 2022-08-27 21:44:20

㈠ 紫砂烧制温度不同,为何会有多种颜色

紫砂烧制过程中,壶坯发生一系列物理及化学变化,形状得以固定,性能得以发挥,称为烧成。

制好的壶坯先放置两三天,阴干去除水分(否则烧制过程中,可能因为坯内水分而发生炸裂),再放入窑内,在一定气体作为介质的条件下,进行高温煅烧。

在数百年的制陶历史中,紫砂陶的烧制工艺不断完善和改进。上世纪50年代之前,宜兴紫砂陶的烧制都使用龙窑,之后逐渐改用倒焰窑,现在通常使用的是隧道窑和电窑。

烧制是紫砂器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烧成时的温度和气氛不同,烧成作品的颜色与致密程度,也会随之变化。因此烧制人员需要大量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才能烧出优秀的作品。

烧制工艺最主要的是,使紫砂陶器烧结。紫砂壶烧结,是指紫砂壶在一定高温状态下,低熔点物质熔化,填充未熔化物质之间的空隙,但并未达到碳化(焦黑)、钙解(出现针眼、气泡)程度的物理状态。

从低熔物开始熔化,到出现气泡、针眼、焦化现象临界点的温度范围,为烧结温度范围。紫泥烧结温度的下限要求是,达到1150~1180之间,红泥是1050~1100之间,本山绿泥是1180~1200之间。

有些优质泥料烧结温度跨度大(烧成后不会吐黑),可以在1300多度乃至1400多度高温下烧成,如黄龙山4号井底槽清泥、天青泥等。

紫砂壶是否烧结,不仅会影响坯体强度、气孔率这些实用性因素,还影响紫砂材质真实品性的展现,如呈色效果、颗粒触感、砂络脉理。如果温度把握不到位,就会出现欠火与过火的瑕疵。

过火是指窑温超过了泥料本身能承受的温度,壶体变形,表面出现气泡。窑温过高,壶坯会变形成为废品,也就是业内俗称的“窑烧白光”。

说完烧成温度,我们再来看烧成气氛。烧成气氛是指燃烧环境中氧气、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高低。

简单来说,在相同的烧制温度下(当然必须是烧结温度以上),氧气较多,就是氧化气氛;一氧化碳多,就是还原气氛。主要以氧化气氛进行烧制。

同一泥料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下,色泽效果不同。如紫泥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紫红、紫褐、深紫等色,在还原气氛中则呈现多种青黑色调。

因为在氧化气氛下,紫砂泥中的铁生成的是红褐色的三氧化二铁,在还原气氛中形成的是青黑色的氧化亚铁。

㈡ 彩陶为什么多施以红色

彩陶是将矿物颜料描绘于光滑的坯体后入窑烧制而成,是史前艺术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文化遗产,同时它还是史前色彩审美心理的一个物质载体。
与原始人使用最先使用的色彩相同,红色也是最先用于彩陶的颜色。
约八千年前原始人制作骨质与石质饰物上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可以据此推测它们所用穿带都被赤铁矿染过。
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开始盛行彩陶,当时矿物红色颜料主要有赤铁矿和朱砂,目前考古发现用于制作彩陶的红色颜料主要是赤铁矿,使用朱砂的很少。
红色具有极强的动物性特征,是血液的颜色,象征着生命。原始人在狩猎、战争中慢慢发现,人或动物若流失红色血液,就可能失去生命。红色与人原始本能的这种密切关系能看出其审美价值,可见红色最初是从人的本能需求出发造就了人的审美感觉。红色来源的另一个最基本经验是火,红色的火可以防止野兽侵袭。人类利用红色的火发明了陶器,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原始人将火视为天神之力,可以驱赶寒冷和黑暗,火以毁灭的形式带来纯净。
考古发现也证明红色是最早被使用的色彩,距今一万五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里,原始人遗骨旁就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

--以上摘自《中国论文网》__《以彩陶用色为例浅析中国传统色彩审美心理之根源》

㈢ 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为什么会出现彩色外型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二色的陶器,因含铁烧成后呈红、褐或橙黄色,制作时选用淘洗过的粘土,小型器可以直接成型,大型器则用泥条盘筑成型,风干后用含铁或锰的矿物颜料绘制纹样,有些在绘制前还加一层白色陶衣,然后烧制而成。彩陶是作贮物的日用器,用以煮食的陶器一般不加彩绘。彩陶的出土以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丰富。

㈣ 陶器上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

一般分两种;
1.古代的时候人用笔勾画出需要的图案,然后烧制
2.现代工艺师用科技制作的画纸,贴于陶瓷表面,在进行烧制
注明:一般根据温度的不同瓷土性质在烧制的颜色也有不同体现

㈤ 古代彩陶分为哪几种颜色的花纹都以什么为原料

彩陶一般绘有赭红、黑、白等3种颜色的花纹,赭红彩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当以赭石为原料;黑彩的主要着色元素为铁和锰,原料可能是一种含铁较高的红土;白彩可能是一种配人溶剂的瓷土。

㈥ 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是怎么由来的

距离现在的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古老的陶文化-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等地方,都发现了绘有彩色花纹的陶器,被叫做彩陶文化,同时也被称为“仰韶文化”;而黑陶稍晚于彩陶,因表面光亮如漆也叫做“黑陶文化”也称为“龙山文化”。彩陶和黑陶都产生于新石器时期,主要是原材料和手工艺、环境变化形成不同的风格的陶器。

三、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

通过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研究,考古学家认为黑陶文化是夏朝和商朝两个朝代的文化祖先,是形成古代青铜文化的过程,但是周朝人创造的炎黄的形象,明显就跟彩陶文化相重合,彩陶文化的发展和起源跟周人所记载的也相同。依照两种文化的时间点,考古人员发现黑陶文化继承了彩陶文化的中原型文化,然后用武力征服了甘肃型文化,由此可见彩陶文化的甘肃型没有被文化所征服。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发现不仅仅是制作陶器很普遍,古人在陶艺文化的审美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经过历史长期酝酿而产生的,古文化对现今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㈦ 陶器为什么深蓝色图案居多

你说的深蓝色图案居多的陶瓷应该是青色,最早出现在景德镇的元青花瓷。
由于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胎中氧化铝含量增加,从而减少了器物的变形率。元青花的釉色白中微微闪青,光润透亮,与浓艳的青花相配十分和谐相宜。所以从元代景德镇开始出现的陶瓷多为青色。
明代时,官宦常用进口料制陶,俗称“苏麻寓青”呈色比青更加浓艳,苍翠欲滴,色浓处还呈现点点黑斑,别具天然之美。这个颜色就是你说的深蓝色。

㈧ 彩陶为什么只有两种颜色

红色和黑色是神的颜色。
在仰韶文化的大地湾彩陶,马家窑彩陶以及乌克兰的特里波耶文化的彩陶,彩陶上绘画的颜色基本上都是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这种以黑色和红色为主的色调,基本上占据了整个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绘画。在距今两千年前的汉代,古人使用了黄色和绿色,后期又使用了三彩、五彩等多种颜色。这说明不是大自然中缺少颜料,也不是先民们不会使用颜料。而是黑色和红色在先民的认识中,是具有某种含义的,是不可替换的颜色。也就是前面说的,红色和黑色是代表神的颜色。为此,彩陶不是五颜六色的。

㈨ 为什么陶瓷可以呈现各种美丽的颜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

热点内容
小米手机为什么显示实时帧率 发布:2025-05-16 18:08:05 浏览:217
女人为什么相亲的多 发布:2025-05-16 18:00:42 浏览:334
为什么橱窗加不了淘宝联盟的商品 发布:2025-05-16 17:52:19 浏览:14
小米为什么不可以刷机 发布:2025-05-16 17:52:07 浏览:40
为什么产品上架在淘宝上面看不到 发布:2025-05-16 17:46:28 浏览:877
客厅灯为什么会有两种颜色 发布:2025-05-16 17:37:16 浏览:63
苹果手机相机为什么闪光灯闪烁 发布:2025-05-16 17:32:04 浏览:108
下载的文件为什么显示错误 发布:2025-05-16 17:27:47 浏览:865
为什么枫可怜封面不好看 发布:2025-05-16 17:18:15 浏览:624
华馆为什么不好刷 发布:2025-05-16 17:04:57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