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眼睛内皮细胞会低
❶ 角膜塑形镜会使角膜变薄吗,内皮细胞减少
角膜塑形镜在规范配戴下,不会造成角膜显着地变薄、变麻木或者内皮细胞数大幅度的下降。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数因人而异,大多数人都在正常的范围内,这在验配角膜塑形镜之前就会检查把关,并在配戴过程中每年复查跟踪它们的变化,确保配戴的安全性。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角膜知觉检查,来跟踪角膜知觉的变化。只要按照规范配戴,配合医生复查,在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提前干预,这些风险都是可防可控的。
❷ 给我查一下眼角膜的资料
眼角膜的感觉神经丰富,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眼支经睫状神经到达角膜。如果把眼睛比喻为相机,眼角膜就是相机的镜头,眼睑和眼泪都是保护“镜头”的装置。在我们
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眼皮会眨动,在每次眨眼时,就有眼泪在眼角膜的表面蒙上一层薄薄的泪膜,来保护“镜头”。由于眼角膜是透明的,上面没有血管。因此,眼角膜主要是从泪液中获取营养,如果眼泪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够充分,眼角膜就变得干燥,透明度就会降低。角膜也会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所以一觉醒来后很多人会觉得眼睛有些干燥。眼泪的成分和血液的液体部分很相似,胆固醇和卵磷脂等油性成分附在角膜表面,以抑制水分的蒸发;而其中被称为溶菌酶的酶,具有杀菌的功能,可以保护接触到外界空气的角膜感染细菌。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结构
角膜完全透明,约占纤维膜的前1/6,从后面看角膜为正圆形,从前面看为横椭圆形。成年男性角膜横径平均值为11.04mm,女性为10.05mm,竖径平均值男性为10.13mm,女性为10.08mm,3岁以上儿童的角膜直径已接近成人。中央瞳孔区约4mm直径的圆形区内近似球形,其各点的曲率半径基本相等,而中央区以外的中间区和边缘部角膜较为扁平,各点曲率半径也不相等。从角膜前面测量,水平方向曲率半径为7.8mm,垂直方向为7.7mm,后部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22-6.8mm。角膜厚度各部分不同,中央部最薄,平均为0.5mm,周边部约为1mm。角膜的前后表面可以近似认为球面,其曲率半径值分别为 7.7毫米(前表面)和 6.8毫米(后表面)。所以角膜在切面上如同一个凹半月形透镜。
折叠结构
角膜的解剖和生理角膜从结构上可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Bowman层、基质层、Descemet膜、内皮细胞层。角膜透明而无血管,但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厚度和曲率半径,还具有一定的屈光力,在眼球屈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它还与巩膜组织一起对精细的眼球内容物提供特殊的保护作用,正因为角膜组织具有特异的性能,角膜病也就具有自己的特色。
折叠上皮细胞层
上皮细胞层厚约50微米,易与Bowman层相分离,由5~7层细胞组成,共有3种类型细胞:基底细胞、翼状细胞、扁平细胞。上皮细胞间以桥小体相接,构成致密的质膜,这层致密坚固的屏障可阻止大部分微生物的侵入,阻止泪液中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基质层,使得角膜处于相对脱水状态。
上皮细胞层是角膜抵御外来侵犯的第一道重要防线, 是一种非角化鳞状上皮。角膜上皮细胞层生长迅速,结合牢固,对绝大多数的细菌和毒素有很大的抵抗力,破坏后可以再生,24小时即可修复,且不留瘢痕。由于该层神经丰富,感觉灵敏,轻微损伤,即有明显异物感。由于角膜暴露在外,角膜上皮很容易遭受损伤,给致病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故角膜的感染很常见。如稻谷等角膜异物损伤后处理不当,有导致角膜溃疡以至穿孔的危险。
折叠Bowman层(前弹力层)
Bowman层位于上皮基底膜后面,厚约8~14微米。用光镜观察是一层相当均匀的非细胞层,但通过电镜观察,该层是类似基质的特殊层,并非真正的膜,而是表层基质的致密层,由胶原纤维组成,不能与基质层分离,只在灵长类可见。该层不能再生,损坏后会成为不透明的疤痕组织。该层上有小孔,角膜神经由此到达上皮。 前弹力层由胶原纤维构成的无细胞的薄膜,实际并无弹性。作为上皮细胞附着的基础,它受损伤后不能再生,代之以纤维组织。对创伤、机械和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折叠基质层
基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主要由胶原纤维、粘合物质和角化细胞组成。基质的胶原纤维很规则、均匀,胶原纤维束构成片状,层层紧密相叠,基质层的层状结构使角膜在剥离术中可以相当容易地分离。粘合物质由角朊硫酸盐、软骨硫酸盐组成,充盈纤维及细胞间隙。肿胀的角膜,粘合物质增加,胶原纤维大小无改变。
透明、无血管,为排列整齐的相同屈光指数的角膜小体、胶原纤维和粘合物质组成200~250层平行排列的纤维小板,各纤维板层又成十字交叉排列,这就有利于光线通过和屈折。由于没有血管直接供应而代谢缓慢,病理代谢产物不易除去,炎症过程常迁延难愈。角膜基质层的透明性决定于角膜小体的完整均匀与否,任何外伤或炎症破坏了角膜小体,即使愈合后,也终将遗留程度不等的混浊,即角膜翳,影响其弯曲度和透明度,从而使视力受损。
折叠Descemet膜(后弹力层)
Descemet膜由内皮产生,大约10微米厚,与Bowman层不同,
Descemet 膜能轻易从基质层脱离,位于基质层和内皮细胞层之间,为内皮细胞的分泌产物。是一层有弹性、无结构、极有抵抗力的透明薄膜,比较坚韧,对机械张力和微生物有较强的抵抗力,损伤后可以再生。
折叠内皮细胞层
内皮细胞层由一层六角形内皮细胞所形成,厚约5微米,宽18~20微米,直接与房水接触,这层细胞的再生是受限制的,内皮可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或拍摄。内皮细胞的密度随年龄增大而减低,同样,因损伤、炎症、眼部手术而引起的细胞丢失,通过增大细胞、减低细胞密度来代偿完成的。虽然部分细胞因年龄或疾病而增大,但是另一些细胞保持大小不变,这样均匀的内皮群落就会逐渐变得参差不齐。出生时内皮细胞密度约3000/mm2,随年龄的增大其密度逐渐下降,至成人阶段细胞密度降为1400-2500/ mm2,同时,其细胞构型亦失去规则的六角形布局。角膜内皮细胞的屏障和主动液泵功能对于角膜保持正常厚度和透明性是极其重要的。眼球手术、创伤、药物毒性、炎症、高眼压和其它各种病理性刺激均可以使角膜内皮细胞大量死亡。一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维持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临界密度(400-700/ mm2),角膜将出现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
内皮细胞层是由单层六角形扁平细胞镶嵌而成,从生下直至死亡,细胞不能再生,衰老与死亡的细胞留下的位置,靠其他内皮细胞的扩大移行来铺垫。受损后亦由邻近内皮细胞增大、扩展和移行滑动来覆盖。内皮细胞层不断地将基质层中的水分子排入前房,使基质处在脱水状态而保持透明,因此它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整个角膜能否透明,也是如何保存角膜移植供体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折叠编辑本段其他资料
折叠症状
由于眼角膜是透明的镜头,上面没有血管。因此,眼角膜是从泪液中获取营养,如果眼泪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够充分,眼角膜就变得干燥,透明度就会降低眼角膜是眼睛眼前部无色透明的表层,它是人眼的主要构成元素,它像汽车的挡风玻璃一样容易损坏。
眼角膜 症状1、如果角膜因疾病、外伤、感染变得混浊。
眼角膜 症状2、或有其他原因视力就会骤然下降。
折叠角膜的折射力
角膜实质的折射率约为1.376,而与角膜后表面接触的房水的折射率是1.336。
关于面折射力,应用通常的公式,可得:
前面折射力=1000(1.376-1)/ 7.7= 48.83D
后面折射力=1000(1.336-1.376)/ 6.8=-5.88D
因此,整个角膜的等价折射力约是 43D,占整个眼光学系统折射力的2/3以上。然而当角膜缺乏泪液保护时,其前面的折射力就会减弱,从而使视网膜像变得相当模糊。
折叠移植手术
角膜移植手术分两类:即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
。1.穿透角膜移植是以全层透明角膜代替全层混浊角膜的方法,用一定直径的环钻钻去有病变全层角膜,然后用同样口径或略大一些的环钻,钻取供体角膜片,作10-0尼龙线严密地缝于受主角膜上。适应症按其手术目的可分为光学性、治疗性、成形性、美容性等方面。 光学性角膜移植:是指为达到光学目的(角膜透明)所施行的角膜移植术,常见的适应症为圆锥角膜、各种原因所致的角膜瘢痕、各种角膜营养不良、各种原因的所致的角膜内皮细胞功能衰竭。治疗性角膜移植:用以治疗角膜疾病、控制感染、缩短疗程、挽救眼球主要适应症为化脓性角膜疡、眼化学伤、蚕蚀性角膜溃疡、角膜边缘变性等。成形性角膜移植:以恢复角膜的组织结构为目的的角膜移植,如角膜变溥、穿孔的角膜病变。美容性角膜移植:主要用以改善角膜外观。适合于已失明的角膜白斑患者。2.板层角膜移植是一种部分厚度的角膜移植,只切除有病变的角膜浅层组织,深层比较完好的受主角膜仍然保留作为移植床,然后取同样大小和厚度的供体角膜前层角膜片,缝于受体角膜的创面上。板层角膜移植不穿透前房,属于眼外手术,一般不扰动眼内组织,并发症较少。故凡角膜病变未侵犯角膜深层,而内皮生理功能健康或可复原者,均可行板层角膜移植术。临床常用于中浅层角膜斑留或角膜营养不良性混浊,进行性角膜炎或溃疡、角膜瘘、角膜肿瘤。 角膜移植手术仅仅是角膜移植的一部分,术后的处理和自我保健对角膜移植成功也起到很重要作用。角膜移植术后约1~2周可出院,因角膜移植术的免疫排斥反应问题是导致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故病人出院后还需继续用药治疗。一般术后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或环胞霉素A等,需三个月;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需一个月,部分受体角膜条件差的病人用药时间更长。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较多,用药时间、方法和剂量要严重按医嘱执行,不能随意加减,更不能随意停药,以防激素反跳等不良反应。病人要按时复诊,尤其是出院早期应每周一次;若病情无特殊,一个月后可每月一次,待角膜缝线拆除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如有特殊情况需随时复诊。穿透性角膜移植的缝线一般于术后6月-12月;板层角膜移植一般于术后3月-6月,但具体时间复查时由医生确定。
折叠移植材料
角膜移植材料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活体捐赠与尸体捐赠。所谓活体捐赠顾名思义供体是活人,因外伤、视神经疾患、颅内疾患等原因导致失明(无光感)而角膜却是完好无损的眼球,均是合适的供体。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分别于2006年3月与12月成功完成两例活体角膜移植,其中一例为全国首例盲人活体捐赠角膜。但是,目前国内的角膜移植材料绝大多数还是来源于新鲜尸体(供体),一般情况下6月-60岁且角膜健康者均适合,尤其死于急性疾病或外伤,其中以介于18-35岁最佳;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与九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因其角膜功能差,不适合捐献的。一般情况下在死后6小时以内、冬季在死后12小时以内摘取才有价值,角膜上皮完整、基质透明、厚度不变者(无水肿)为佳,如果将新鲜角膜材料经保存液或深低温特殊处理,则可保持数天或数周后待用。
但是下面这些供体的角膜不能用于移植:1、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狂犬病、破伤风、麻风、白喉、病毒性肝炎、脑炎、脊髓灰质炎等; 2、恶性肿瘤已侵犯眼组织者以及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等; 3、某些眼部疾病如眼前段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变性或疤痕、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化脓性眼内炎以及做过内眼手术者等。
折叠捐献细则
眼角膜的捐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活人生前不可以捐献眼角膜,因为眼角膜捐献了眼睛也就看不见了,成了残疾人,这是有背道德伦理的,所以不允许。但可以填写捐献眼角膜的意向书,在死后将眼角膜捐献出来。 捐献眼角膜是指去世后捐献,但生前要办好有关手续。捐献者须是生前自愿或身后家属同意,以尊重自愿为原则。年龄以6至60岁为好。如用作医学科研则不受年龄和疾病的限制。
角膜捐献是指在逝世后捐出眼角膜以帮助因角膜病变而失明的人重见光明。成功的角膜移植可以使视力恢复正常。所以,捐献眼角膜可以使因角膜病变而失明的人重见光明。
词条标签: 生物 视觉 器官 解剖 器官移植
眼角膜的感觉神经丰富,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眼支经睫状神经到达角膜。如果把眼睛比喻为相机,眼角膜就是相机的镜头,眼睑和眼泪都是保护“镜头”的装置。在我们
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眼皮会眨动,在每次眨眼时,就有眼泪在眼角膜的表面蒙上一层薄薄的泪膜,来保护“镜头”。由于眼角膜是透明的,上面没有血管。因此,眼角膜主要是从泪液中获取营养,如果眼泪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够充分,眼角膜就变得干燥,透明度就会降低。角膜也会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所以一觉醒来后很多人会觉得眼睛有些干燥。眼泪的成分和血液的液体部分很相似,胆固醇和卵磷脂等油性成分附在角膜表面,以抑制水分的蒸发;而其中被称为溶菌酶的酶,具有杀菌的功能,可以保护接触到外界空气的角膜感染细菌。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结构
角膜完全透明,约占纤维膜的前1/6,从后面看角膜为正圆形,从前面看为横椭圆形。成年男性角膜横径平均值为11.04mm,女性为10.05mm,竖径平均值男性为10.13mm,女性为10.08mm,3岁以上儿童的角膜直径已接近成人。中央瞳孔区约4mm直径的圆形区内近似球形,其各点的曲率半径基本相等,而中央区以外的中间区和边缘部角膜较为扁平,各点曲率半径也不相等。从角膜前面测量,水平方向曲率半径为7.8mm,垂直方向为7.7mm,后部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22-6.8mm。角膜厚度各部分不同,中央部最薄,平均为0.5mm,周边部约为1mm。角膜的前后表面可以近似认为球面,其曲率半径值分别为 7.7毫米(前表面)和 6.8毫米(后表面)。所以角膜在切面上如同一个凹半月形透镜。
折叠结构
角膜的解剖和生理角膜从结构上可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Bowman层、基质层、Descemet膜、内皮细胞层。角膜透明而无血管,但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厚度和曲率半径,还具有一定的屈光力,在眼球屈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它还与巩膜组织一起对精细的眼球内容物提供特殊的保护作用,正因为角膜组织具有特异的性能,角膜病也就具有自己的特色。
折叠上皮细胞层
上皮细胞层厚约50微米,易与Bowman层相分离,由5~7层细胞组成,共有3种类型细胞:基底细胞、翼状细胞、扁平细胞。上皮细胞间以桥小体相接,构成致密的质膜,这层致密坚固的屏障可阻止大部分微生物的侵入,阻止泪液中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基质层,使得角膜处于相对脱水状态。
上皮细胞层是角膜抵御外来侵犯的第一道重要防线, 是一种非角化鳞状上皮。角膜上皮细胞层生长迅速,结合牢固,对绝大多数的细菌和毒素有很大的抵抗力,破坏后可以再生,24小时即可修复,且不留瘢痕。由于该层神经丰富,感觉灵敏,轻微损伤,即有明显异物感。由于角膜暴露在外,角膜上皮很容易遭受损伤,给致病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故角膜的感染很常见。如稻谷等角膜异物损伤后处理不当,有导致角膜溃疡以至穿孔的危险。
折叠Bowman层(前弹力层)
Bowman层位于上皮基底膜后面,厚约8~14微米。用光镜观察是一层相当均匀的非细胞层,但通过电镜观察,该层是类似基质的特殊层,并非真正的膜,而是表层基质的致密层,由胶原纤维组成,不能与基质层分离,只在灵长类可见。该层不能再生,损坏后会成为不透明的疤痕组织。该层上有小孔,角膜神经由此到达上皮。 前弹力层由胶原纤维构成的无细胞的薄膜,实际并无弹性。作为上皮细胞附着的基础,它受损伤后不能再生,代之以纤维组织。对创伤、机械和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折叠基质层
基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主要由胶原纤维、粘合物质和角化细胞组成。基质的胶原纤维很规则、均匀,胶原纤维束构成片状,层层紧密相叠,基质层的层状结构使角膜在剥离术中可以相当容易地分离。粘合物质由角朊硫酸盐、软骨硫酸盐组成,充盈纤维及细胞间隙。肿胀的角膜,粘合物质增加,胶原纤维大小无改变。
透明、无血管,为排列整齐的相同屈光指数的角膜小体、胶原纤维和粘合物质组成200~250层平行排列的纤维小板,各纤维板层又成十字交叉排列,这就有利于光线通过和屈折。由于没有血管直接供应而代谢缓慢,病理代谢产物不易除去,炎症过程常迁延难愈。角膜基质层的透明性决定于角膜小体的完整均匀与否,任何外伤或炎症破坏了角膜小体,即使愈合后,也终将遗留程度不等的混浊,即角膜翳,影响其弯曲度和透明度,从而使视力受损。
折叠Descemet膜(后弹力层)
Descemet膜由内皮产生,大约10微米厚,与Bowman层不同,
Descemet 膜能轻易从基质层脱离,位于基质层和内皮细胞层之间,为内皮细胞的分泌产物。是一层有弹性、无结构、极有抵抗力的透明薄膜,比较坚韧,对机械张力和微生物有较强的抵抗力,损伤后可以再生。
折叠内皮细胞层
内皮细胞层由一层六角形内皮细胞所形成,厚约5微米,宽18~20微米,直接与房水接触,这层细胞的再生是受限制的,内皮可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或拍摄。内皮细胞的密度随年龄增大而减低,同样,因损伤、炎症、眼部手术而引起的细胞丢失,通过增大细胞、减低细胞密度来代偿完成的。虽然部分细胞因年龄或疾病而增大,但是另一些细胞保持大小不变,这样均匀的内皮群落就会逐渐变得参差不齐。出生时内皮细胞密度约3000/mm2,随年龄的增大其密度逐渐下降,至成人阶段细胞密度降为1400-2500/ mm2,同时,其细胞构型亦失去规则的六角形布局。角膜内皮细胞的屏障和主动液泵功能对于角膜保持正常厚度和透明性是极其重要的。眼球手术、创伤、药物毒性、炎症、高眼压和其它各种病理性刺激均可以使角膜内皮细胞大量死亡。一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维持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临界密度(400-700/ mm2),角膜将出现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
内皮细胞层是由单层六角形扁平细胞镶嵌而成,从生下直至死亡,细胞不能再生,衰老与死亡的细胞留下的位置,靠其他内皮细胞的扩大移行来铺垫。受损后亦由邻近内皮细胞增大、扩展和移行滑动来覆盖。内皮细胞层不断地将基质层中的水分子排入前房,使基质处在脱水状态而保持透明,因此它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整个角膜能否透明,也是如何保存角膜移植供体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折叠编辑本段其他资料
折叠症状
由于眼角膜是透明的镜头,上面没有血管。因此,眼角膜是从泪液中获取营养,如果眼泪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够充分,眼角膜就变得干燥,透明度就会降低眼角膜是眼睛眼前部无色透明的表层,它是人眼的主要构成元素,它像汽车的挡风玻璃一样容易损坏。
眼角膜 症状1、如果角膜因疾病、外伤、感染变得混浊。
眼角膜 症状2、或有其他原因视力就会骤然下降。
折叠角膜的折射力
角膜实质的折射率约为1.376,而与角膜后表面接触的房水的折射率是1.336。
关于面折射力,应用通常的公式,可得:
前面折射力=1000(1.376-1)/ 7.7= 48.83D
后面折射力=1000(1.336-1.376)/ 6.8=-5.88D
因此,整个角膜的等价折射力约是 43D,占整个眼光学系统折射力的2/3以上。然而当角膜缺乏泪液保护时,其前面的折射力就会减弱,从而使视网膜像变得相当模糊。
折叠移植手术
角膜移植手术分两类:即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
。1.穿透角膜移植是以全层透明角膜代替全层混浊角膜的方法,用一定直径的环钻钻去有病变全层角膜,然后用同样口径或略大一些的环钻,钻取供体角膜片,作10-0尼龙线严密地缝于受主角膜上。适应症按其手术目的可分为光学性、治疗性、成形性、美容性等方面。 光学性角膜移植:是指为达到光学目的(角膜透明)所施行的角膜移植术,常见的适应症为圆锥角膜、各种原因所致的角膜瘢痕、各种角膜营养不良、各种原因的所致的角膜内皮细胞功能衰竭。治疗性角膜移植:用以治疗角膜疾病、控制感染、缩短疗程、挽救眼球主要适应症为化脓性角膜疡、眼化学伤、蚕蚀性角膜溃疡、角膜边缘变性等。成形性角膜移植:以恢复角膜的组织结构为目的的角膜移植,如角膜变溥、穿孔的角膜病变。美容性角膜移植:主要用以改善角膜外观。适合于已失明的角膜白斑患者。2.板层角膜移植是一种部分厚度的角膜移植,只切除有病变的角膜浅层组织,深层比较完好的受主角膜仍然保留作为移植床,然后取同样大小和厚度的供体角膜前层角膜片,缝于受体角膜的创面上。板层角膜移植不穿透前房,属于眼外手术,一般不扰动眼内组织,并发症较少。故凡角膜病变未侵犯角膜深层,而内皮生理功能健康或可复原者,均可行板层角膜移植术。临床常用于中浅层角膜斑留或角膜营养不良性混浊,进行性角膜炎或溃疡、角膜瘘、角膜肿瘤。 角膜移植手术仅仅是角膜移植的一部分,术后的处理和自我保健对角膜移植成功也起到很重要作用。角膜移植术后约1~2周可出院,因角膜移植术的免疫排斥反应问题是导致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故病人出院后还需继续用药治疗。一般术后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或环胞霉素A等,需三个月;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需一个月,部分受体角膜条件差的病人用药时间更长。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较多,用药时间、方法和剂量要严重按医嘱执行,不能随意加减,更不能随意停药,以防激素反跳等不良反应。病人要按时复诊,尤其是出院早期应每周一次;若病情无特殊,一个月后可每月一次,待角膜缝线拆除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如有特殊情况需随时复诊。穿透性角膜移植的缝线一般于术后6月-12月;板层角膜移植一般于术后3月-6月,但具体时间复查时由医生确定。
折叠移植材料
角膜移植材料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活体捐赠与尸体捐赠。所谓活体捐赠顾名思义供体是活人,因外伤、视神经疾患、颅内疾患等原因导致失明(无光感)而角膜却是完好无损的眼球,均是合适的供体。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分别于2006年3月与12月成功完成两例活体角膜移植,其中一例为全国首例盲人活体捐赠角膜。但是,目前国内的角膜移植材料绝大多数还是来源于新鲜尸体(供体),一般情况下6月-60岁且角膜健康者均适合,尤其死于急性疾病或外伤,其中以介于18-35岁最佳;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与九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因其角膜功能差,不适合捐献的。一般情况下在死后6小时以内、冬季在死后12小时以内摘取才有价值,角膜上皮完整、基质透明、厚度不变者(无水肿)为佳,如果将新鲜角膜材料经保存液或深低温特殊处理,则可保持数天或数周后待用。
但是下面这些供体的角膜不能用于移植:1、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狂犬病、破伤风、麻风、白喉、病毒性肝炎、脑炎、脊髓灰质炎等; 2、恶性肿瘤已侵犯眼组织者以及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等; 3、某些眼部疾病如眼前段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变性或疤痕、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化脓性眼内炎以及做过内眼手术者等。
折叠捐献细则
眼角膜的捐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活人生前不可以捐献眼角膜,因为眼角膜捐献了眼睛也就看不见了,成了残疾人,这是有背道德伦理的,所以不允许。但可以填写捐献眼角膜的意向书,在死后将眼角膜捐献出来。 捐献眼角膜是指去世后捐献,但生前要办好有关手续。捐献者须是生前自愿或身后家属同意,以尊重自愿为原则。年龄以6至60岁为好。如用作医学科研则不受年龄和疾病的限制。
角膜捐献是指在逝世后捐出眼角膜以帮助因角膜病变而失明的人重见光明。成功的角膜移植可以使视力恢复正常。所以,捐献眼角膜可以使因角膜病变而失明的人重见光明。
词条标签: 生物 视觉 器官 解剖 器官移植
❸ 眼角膜是什么
眼角膜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薄膜。角膜完全透明,位于眼球前部,呈横椭圆形。角膜有十分敏感的神经末梢,如有外物接触角膜,眼睑便会不由自主地合上以保护眼睛。 简介 编辑本段 眼角膜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薄膜。角膜完全透明,位于眼球前部,呈横椭圆形。占眼球外壁的1/6的角膜和巩膜一起构成眼球的外壁组织。角膜(Cornea)是眼睛最前面的凸形高度透明物质,覆盖虹膜、瞳孔及前房,并为眼睛提供大部分屈光力。加上晶体的屈光力,光线便可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构成影像。角膜有十分敏感的神经末梢,如有外物接触角膜,眼睑便会不由自主地合上以保护眼睛。为了保持透明,角膜并没有血管,透过泪液及房水获取养份及氧气。 具体分析 编辑本段 角膜完全透明,约占纤维膜的前1/6,从后面看角膜为正圆形,从前面看为横椭圆形。成年男性角膜横径平均值为11.04mm,女性为10.05mm,竖径平均值男性为10.13mm,女性为10.08mm,3岁以上儿童的角膜直径已接近成人。中央瞳孔区约4mm直径的圆形区内近似球形,其各点的曲率半径基本相等,而中央区以外的中间区和边缘部角膜较为扁平,各点曲率半径也不相等。从角膜前面测量,水平方向曲率半径为7.8mm,垂直方向为7.7mm,后部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22-6.8mm。角膜厚度各部分不同,中央部最薄,平均为0.5mm,周边部约为1mm。角膜的前后表面可以近似认为球面,其曲率半径值分别为 7.7毫米(前表面)和 6.8毫米(后表面)。所以角膜在切面上如同一个凹半月形透镜。 作用 编辑本段 眼角膜的感觉神经丰富,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眼支经睫状神经到达角膜。如果把眼睛比喻为相机,眼角膜就是相机的镜头,眼睑和眼泪都是保护“镜头”的装置。在我们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眼皮会眨动,在每次眨眼时,就有眼泪在眼角膜的表面蒙上一层薄薄的泪膜,来保护“镜头”。由于眼角膜是透明的,上面没有血管。因此,眼角膜主要是从泪液中获取营养,如果眼泪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够充分,眼角膜就变得干燥,透明度就会降低。角膜也会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所以一觉醒来后很多人会觉得眼睛有些干燥。眼泪的成分和血液的液体部分很相似,胆固醇和卵磷脂等油性成分附在角膜表面,以抑制水分的蒸发;而其中被称为溶菌酶的酶,具有杀菌的功能,可以保护接触到外界空气的角膜感染细菌。 结构 编辑本段 角膜的解剖和生理角膜从结构上可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Bowman层、基质层、Descemet膜、内皮细胞层。角膜透明而无血管,但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厚度和曲率半径,还具有一定的屈光力,在眼球屈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它还与巩膜组织一起对精细的眼球内容物提供特殊的保护作用,正因为角膜组织具有特异的性能,角膜病也就具有自己的特色。 上皮细胞层 上皮细胞层厚约50微米,易与Bowman层相分离,由5~7层细胞组成,共有3种类型细胞:基底细胞、翼状细胞、扁平细胞。上皮细胞间以桥小体相接,构成致密的质膜,这层致密坚固的屏障可阻止大部分微生物的侵入,阻止泪液中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基质层,使得角膜处于相对脱水状态。 上皮细胞层是角膜抵御外来侵犯的第一道重要防线, 是一种非角化鳞状上皮。角膜上皮细胞层生长迅速,结合牢固,对绝大多数的细菌和毒素有很大的抵抗力,破坏后可以再生,24小时即可修复,且不留瘢痕。由于该层神经丰富,感觉灵敏,轻微损伤,即有明显异物感。由于角膜暴露在外,角膜上皮很容易遭受损伤,给致病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故角膜的感染很常见。如稻谷等角膜异物损伤后处理不当,有导致角膜溃疡以至穿孔的危险。 Bowman层(前弹力层) Bowman层位于上皮基底膜后面,厚约8~14微米。用光镜观察是一层相当均匀的非细胞层,但通过电镜观察,该层是类似基质的特殊层,并非真正的膜,而是表层基质的致密层,由胶原纤维组成,不能与基质层分离,只在灵长类可见。该层不能再生,损坏后会成为不透明的疤痕组织。该层上有小孔,角膜神经由此到达上皮。 前弹力层由胶原纤维构成的无细胞的薄膜,实际并无弹性。作为上皮细胞附着的基础,它受损伤后不能再生,代之以纤维组织。对创伤、机械和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基质层 基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主要由胶原纤维、粘合物质和角化细胞组成。基质的胶原纤维很规则、均匀,胶原纤维束构成片状,层层紧密相叠,基质层的层状结构使角膜在剥离术中可以相当容易地分离。粘合物质由角朊硫酸盐、软骨硫酸盐组成,充盈纤维及细胞间隙。肿胀的角膜,粘合物质增加,胶原纤维大小无改变。 透明、无血管,为排列整齐的相同屈光指数的角膜小体、胶原纤维和粘合物质组成200~250层平行排列的纤维小板,各纤维板层又成十字交叉排列,这就有利于光线通过和屈折。由于没有血管直接供应而代谢缓慢,病理代谢产物不易除去,炎症过程常迁延难愈。角膜基质层的透明性决定于角膜小体的完整均匀与否,任何外伤或炎症破坏了角膜小体,即使愈合后,也终将遗留程度不等的混浊,即角膜翳,影响其弯曲度和透明度,从而使视力受损。 Descemet膜(后弹力层) Descemet膜由内皮产生,大约10微米厚,与Bowman层不同,Descemet 膜能轻易从基质层脱离,位于基质层和内皮细胞层之间,为内皮细胞的分泌产物。是一层有弹性、无结构、极有抵抗力的透明薄膜,比较坚韧,对机械张力和微生物有较强的抵抗力,损伤后可以再生。 内皮细胞层 内皮细胞层由一层六角形内皮细胞所形成,厚约5微米,宽18~20微米,直接与房水接触,这层细胞的再生是受限制的,内皮可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或拍摄。内皮细胞的密度随年龄增大而减低,同样,因损伤、炎症、眼部手术而引起的细胞丢失,通过增大细胞、减低细胞密度来代偿完成的。虽然部分细胞因年龄或疾病而增大,但是另一些细胞保持大小不变,这样均匀的内皮群落就会逐渐变得参差不齐。出生时内皮细胞密度约3000/mm2,随年龄的增大其密度逐渐下降,至成人阶段细胞密度降为1400-2500/ mm2,同时,其细胞构型亦失去规则的六角形布局。角膜内皮细胞的屏障和主动液泵功能对于角膜保持正常厚度和透明性是极其重要的。眼球手术、创伤、药物毒性、炎症、高眼压和其它各种病理性刺激均可以使角膜内皮细胞大量死亡。一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维持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临界密度(400-700/ mm2),角膜将出现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 内皮细胞层是由单层六角形扁平细胞镶嵌而成,从生下直至死亡,细胞不能再生,衰老与死亡的细胞留下的位置,靠其他内皮细胞的扩大移行来铺垫。受损后亦由邻近内皮细胞增大、扩展和移行滑动来覆盖。内皮细胞层不断地将基质层中的水分子排入前房,使基质处在脱水状态而保持透明,因此它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整个角膜能否透明,也是如何保存角膜移植供体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❹ 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眼角膜内皮失代偿是指什么
正常人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即每平方毫米内皮细胞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一般正常值为2899±410个/mm2。
眼角膜内皮失代偿是指各种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引起的角膜内皮细胞数下降,以致不能维持正常角膜的生理功能,而出现的角膜基质水肿,上皮大泡等症状;临床上做白内障等内眼手术之前通常会先测定。
❺ 晶体植入手术缺少内皮细胞会有问题吗,内皮细胞多少就可以做
我们发现icl晶体在我们眼内后房的位置,临近我们自身的晶状体,我们通常需要做3个穿透整个角膜的切口,才能让晶体到达这个位置。通常,1个较大的切口(约3mm)用来植入晶体(当然现在也有少部分医院可以用激光开更小的切口,价格贵一些),另2个较小切口(约1mm)用来调整晶体位置。角膜的切口会慢慢愈合,但眼科医生依然可以通过裂隙灯发现切口。原因是尽管角膜的上皮组织可以愈合,角膜的基质层会依然留下疤痕,所以术后眼角膜对外力的承受能力会有所下降,更要避免外伤。
毕竟是个内眼手术。眼内感染的风险肯定存在(只要术中做好消毒,术后早期滴眼药水,不进污水,则几率很低,可以参考白内障术后0.057%眼内炎的概率)。当然如果出现眼内感染,可能就是灾难性的。同时,手术过程中对强光敏感,对麻药免疫,麻药过少,麻药失去时效,痛觉神经敏感等原因,都可能使得术中眼睛不自觉转动,从而导致手术切口较大,切口位置不好,出血多等情况的发生,当然一般眼白处的血晕1到2周后就可以消退。
其次,手术必然造成角膜内皮细胞的下降(角膜内皮细胞不可再生),我个人下降的情况很严重,下降了约400 800(由于考虑存在测量误差,因此取了多次测量后稳定的数值),和我一起手术的妹子内皮下降约300 700。大部分人的内皮下降不会那么多,甚至基本不变的也有,一般icl手术损耗的角膜内皮细胞应该在约300以内。这应该主要和术中医生手法,手术时间长短以及个体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有关。当然,由于角膜内皮镜的检测原理仅仅是选择角膜内皮中的极小区域进行测量,同时还有仪器差异,术后发现角膜内皮细胞反而上升也是可能的。相比自然损耗(下降约15个/mm2/年),术后的角膜内皮仍然会小幅度加速下降(约30到40个/mm2/年)。一般角膜内皮细胞少于2000就不建议做内眼手术了(如最常见的白内障手术),若继续下降到一定数值(约800以下)后就有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的危险,解决方案是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手术。
❻ 治近视眼的手术可靠吗,到老了,可能得眼角膜坏死,是这样吗
不能排出这样的可能。但现代人就是喜欢冒险。这样危险的事情太多了。隐形眼镜的危害也很大,还是那么多人戴。隐形眼镜会导致角膜缺氧,使角膜内皮细胞减少,而且是不可逆的。当内皮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角膜就会出现营养缺失就可能坏死。 而在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上,软性隐形眼镜比近视手术危害更大,而且隐形眼镜的危害是只要佩戴就会进行,如果卫生没注意好还可能造成角膜炎、角膜真菌感染等角膜疾病。更可怕的是,劣质隐形眼镜相当多,而且很多人并不知它的危害。 但是你看看,有多少人戴隐形眼镜…… 同样,做手术的人也很多。 只能说做手术的确有风险,如果不敢冒风险,就不要做手术。说实话手术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手术成功,角膜是可以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的,不会较短它的寿命的。也有少数自己做了近视手术的眼科医生(的确是少,但有,你可以去网上仔细搜索看看;)。但是现在很多不正规的医院也开展了近视手术,而且采取一次性耗材重复使用(如角膜刀重复利用),使用陈旧设备,甚至医生资质都值得怀疑;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价格,进行恶性市场竞争。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近视手术已经变成了一种恶性的商业行为,称不上是医疗行为了。我认为,近视手术是可以做的,但要选好的医院,好的医生,而且如果自己的条件不太合适的话,即使医院说勉强可以,也最好不做。角膜薄的不要做,度数太高的不要做,圆锥角膜是真的可能发生的。
❼ 眼睛一阵一阵痛,眼眶不舒服,是为什么有什么治疗方法
不知患者多大年龄,从主诉看,最大可能是睑板腺功能不全所致的干眼病。
需要求证的是角膜功能如何?眼表面有无其他疾病同时存在?
在排除其他可能性下,可试用:
硫酸锌眼水,4次/日;+人工泪液(个体有效的)2小时/次
祝你早日康复!
角膜是一凸形的高度透明物质,其直径大约12毫米,在垂直方向要略小于水平方向,其中央部的厚度通常在0.5毫米和0.6毫米之间。在角膜的前表面覆盖有一层薄薄的泪膜,但其对屈光度几乎没有影响。角膜的前后表面可以近似认为球面,其曲率半径值分别为+7.7毫米(前表面)和+6.8毫米(后表面)。所以角膜在切面上如同一个凹半月形透镜。
角膜实质的折射率约为1.376,而与角膜后表面接触的房水的折射率是1.336。关于面折射力,应用通常的公式,可得:
前面折射力=1000(1.376-1)/+7.7=+48.83D
后面折射力=1000(1.336-1.376)/+6.8=-5.88D
因此,整个角膜的等价折射力约是+43D,占整个眼光学系统折射力的2/3以上。然而当角膜缺乏泪液保护时,其前面的折射力就会减弱,从而使视网膜像变得相当模糊。
角膜的解剖和生理 角膜从结构上可分为5层:上皮层、Bowman层、基质层、Descemet膜、内皮层。 1.角膜上皮厚约50微米,易与Bowman层相分离,由5~7层细胞组成,共有3种类型细胞:基底细胞、翼状细胞、扁平细胞。上皮细胞间以桥小体相接,构成致密的质膜,这层致密坚固的屏障可阻止大部分微生物的侵入,阻止泪液中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基质层,使得角膜处于相对脱水状态。应用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的外层细胞膜,可发现一些指状突出物,称为微绒毛,这些微绒毛伸入泪液膜,能吸附泪液,防止上皮细胞干燥。角膜上皮细胞约每周更换一次。液体可能在上皮细胞内和细胞间潴留,细胞内液体潴留使细胞变成圆形囊泡,细胞外液体在细胞间堆积,这些就形成微囊样液兜,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较易观察。由于对光产生衍射,PRK术后上皮水肿时病人可能会诉说看到光环。隐形眼镜不适当的配戴将干扰正常的代谢途径,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和角膜水肿。因此在PRK和LASIK术前必须停戴隐形眼镜适当时间。在PRK术中需要去除角膜上皮,去除角膜上皮方法一般有三种:化学(酒精)去除上皮、机械去除上皮和激光去除上皮。角膜上皮可以再生,PRK术后角膜上皮的再生愈合约需48~72小时。与角膜上皮愈合有关的并发症有:1、疼痛 2、上皮延迟愈合 3、微生物性角膜溃疡 4、复发性角膜糜烂 5、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角膜溃疡 6、非病毒性角膜炎 ?LASIK???????? 层间上皮植入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由于操作不当,角膜瓣与基质床的附着不紧密,使得周边角膜上皮在角膜瓣趁隙而入,这是最常见的。此外,角膜刀片切开角膜时,角膜上皮附着其上,随着角膜刀片的推进种植在基质床上,或是掉落的角膜上皮被冲到基质床上。第三种方式是当角膜刀切开以前做过角膜切开术的角膜切口时,原先切口的上皮栓播散到基质床上。 2. Bowman层 Bowman层位于上皮基底膜后面,厚约8~14微米。用光镜观察是一层相当均匀的非细胞层,但通过电镜观察,该层是类似基质的特殊层,并非真正的膜,而是表层基质的致密层,由胶原纤维组成,不能与基质层分离,只在灵长类可见。该层不能再生,损坏后会成为不透明的疤痕组织。该层上有小孔,角膜神经由此到达上皮。 3.基质层基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主要由胶原纤维、粘合物质和角化细胞组成。基质的胶原纤维很规则、均匀,胶原纤维束构成片状,层层紧密相叠,基质层的层状结构使角膜在剥离术中可以相当容易地分离。粘合物质由角朊硫酸盐、软骨硫酸盐组成,充盈纤维及细胞间隙。肿胀的角膜,粘合物质增加,胶原纤维大小无改变。
上皮下基质混浊(HAZE)其形成与切口的深度、上皮刮除时创面的光滑程度、切削创口边缘的形态、术中角膜的水合程度、患者个体的差异性等众多的因素有关。网状角膜混浊的出现应被视为是PRK手术愈合过程的正常组成部分。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细胞活性增强,新的胶原纤维合成增多,排列不整齐,板层间出现新的胶原纤维和小泡,造成光线发生散射而引起角膜透明性下降,角膜雾状混浊形成。
胶原斑(collagen plaque)是位于基质层的浓密的混浊,形态可能是弥散的,或是中央型的,或是弓形的,或是半环形的。通过胶原斑很难见到虹膜的细节。
4. Descemet膜 Descemet膜由内皮产生,大约10微米厚,与Bowman层不同,Descemet 膜能轻易从基质层脱离,损伤后可以再生。
5. 内皮层由一层六角形内皮细胞所形成,厚约5微米,宽18~20微米,直接与房水接触,这层细胞的再生是受限制的,内皮可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或拍摄。内皮细胞的密度随年龄增大而减低,同样,因损伤、炎症、眼部手术而引起的细胞丢失,通过增大细胞、减低细胞密度来代偿完成的。虽然部分细胞因年龄或疾病而增大,但是另一些细胞保持大小不变,这样均匀的内皮群落就会逐渐变得参差不齐。出生时内皮细胞密度约3000/mm2,随年龄的增大其密度逐渐下降,至成人阶段细胞密度降为1400-2500/ mm2,同时,其细胞构型亦失去规则的六角形布局。角膜内皮细胞的屏障和主动液泵功能对于角膜保持正常厚度和透明性是极其重要的。眼球手术、创伤、药物毒性、炎症、高眼压和其它各种病理性刺激均可以使角膜内皮细胞大量死亡。一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维持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临界密度(400-700/ mm2),角膜将出现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实验研究表明,193nm激光的深层切削会导致内皮细胞丧失。准分子激光切削兔子角膜至离后弹力层40μm以内就有内皮细胞的丧失(Marshall等,1985);切削至角膜厚度的90%就会导致兔子角膜内皮形态的改变(Dehm等1986);灵长类动物的实验表明,浅层的PRK切削没有造成内皮细胞的异常。对于人类的研究目前肯定的是PRK的浅层切削不会造成内皮细胞密度的改变,但发现有细胞变异系数下降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的增高。认为有两种可由于前弹力层的缺失和实质层变薄导致更多的氧供到达角膜内,改善了角膜的代谢过程;由于停止配戴隐形眼镜后的角膜氧供增加,引起细胞形态的积极改变。 LASIK对角膜实质层中央的切削是否造成内皮细胞的改变,以及LASIK术中负压吸引导致的眼内压短暂性升高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国内外少有报道。 Pallikaris(1994)对LASIK治疗高度近视 ( -8.00 ~ -16.00D)10只眼于术后12个月发现内皮细胞丢失8.67%,但是没有作形态学的分析。Juan(1997)对33眼高度近视( -8.00 ~ -18.50D)作 LASIK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内皮细胞密度有显着增加(3.5%),而变异系数下降,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没有显着性增加 。王勤美、余野等(1998)对LASIK治疗41例高度近视的调查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或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或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的改变与切削面距离角膜内皮层厚度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性。三、角膜神经 角膜的感觉神经丰富,由三叉神经眼支的终末支--睫状神经发出,主要在近角膜缘处进入巩膜,再由角膜周围进入角膜实质,进入角膜后不久绝大部分失去髓鞘,在角膜前2/3厚度水平走行,再分成小支,构成神经丛分布于角膜各层。角膜知觉神经终末一方面止于实质内,以小于1微米的丝状细丝分布到实质,其终末稍厚。在人后弹力膜及内皮内无神经支配;另一方面,浅层的神经丛发出垂直小支穿过前弹力层,并分成细纤维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上皮靠近基底的四层细胞有神经支配,除主要靠进入巩膜的角膜神经外,尚有来源于结膜下组织神经,其环绕在角膜缘内约1.5 mm处形成角膜缘旁丛,分布于上皮层与实质层来的神经接连。所以角膜是全身中最多神经终末的部位,角膜知觉最为敏锐,这种敏感性对角膜有保护作用。在PRK术后上皮层未愈合时,神经末梢暴露于外则产生剧痛。而LASIK术由于对上皮层损伤少而病人的痛楚也少,剧烈的疼痛往往提示角膜瓣移位和上皮缺损。 在PRK术后持续性的眼球触痛,少数患者抱怨擦拭眼球时有触痛和不适感,与矫正度数和术后疼痛水平无关,可能会持续数月。双眼手术过的患者有些仅有一只眼有这种症状。原因可能是角膜神经的异常再生。四、角膜新生血管 角膜没有血管,血管终止于角膜缘,形成血管网,营养成分由此扩散入角膜。此血管网包括两层:浅层由结膜血管分支构成,位于结膜内;深层由睫状前血管分支构成,位于巩膜浅层。新生血管是角膜活动性炎症的一个标志。新生血管可位于角膜的表面或深部,这取决于炎性刺激物的性质。一旦血管离开了正常的血管网侵入到角膜,就是表层血管翳。表层血管翳分为超越正常血管网1~2 mm的细小血管翳或超越正常血管网2 mm以上的粗大血管翳。 许多患者由于长期配戴隐形眼镜产生了角膜上、下方的大量新生血管。当角膜刀切开角膜时,碰到新生血管引起术中出血,这种情况常见于较大的角膜瓣和广泛的新生血管化,大量的出血使手术视野不清晰,术后还可引起层间的混浊。由于准分子激光是一种短紫外线波长的光,无热效应,不具有凝固血管的能力,因此术中大量的出血不容易控制。幸运的是,角膜瓣缘的出血一般无严重的后遗症。五、角膜的光学特性 作为屈光介质的角膜是一透明、无血管的组织,是眼光学系统中最有效的折射面,要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象,要求角膜具有透明性和适当的折射力。 角膜透明除了依靠其无色素、无血管、仅有很少能吸收光线的混浊颗粒以外,主要是依靠其特殊的结构不发生光的散射现象及脱水作用来达到的。 角膜折射力取决于角膜曲率及角膜与空气之间折射率的差异。中央部角膜的平均曲率半径是7.8 mm,可以在7.0 mm至8.5 mm的范围变动,甚至在生理条件下可以更大。短的曲率半径,导致高屈光力和近视,可能是圆锥角膜的首要征象。角膜的折射率是1.376,其屈光力(43D)占眼球屈光系统总屈光力的70%左右。 角膜前表面呈椭圆形,垂直子午线直径为11mm,水平子午线直径为12mm,中央较薄,平均厚度0.56 mm,周边厚度约1mm,中央部角膜厚度可以在0.45 ~ 0.65 mm之间,较厚的角膜为高度近视的激光切削提供较大的余地。0.4mm以下的角膜不宜进行 LASIK手术。 LASIK手术角膜瓣的大小以及相关并发症会受到角膜的形状如曲率和直径的影响。一般的来说,较平坦的角膜产生较小的角膜瓣,而较陡峭的角膜产生较大的角膜瓣。平均角膜曲率小于41.00D的角膜容易产生游离角膜瓣。平均角膜曲率大于47.00D的角膜可能导致角膜瓣过大,使周边的角膜新生血管受损。 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对角膜前表面形态的了解相当有用。表面规则系数(surfaceregularity index, SRI)和表面非对称系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 SAI) 是对角膜地形图的定量性表达。有人对人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 -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SCVA) 和表面规则指数(SRI)进行相关分析,表明两者有良好的相关性。即SRI值越大,视力越差。SAI与BSCVA也有较好的相关性,SAI值越低,BSCVA越高。 角膜地形图的追踪分析对圆锥角膜的诊断和处理尤为重要,从地形图可以明显地看出圆锥角膜的初发期进展及其后期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主要表现为中央区曲率增高,镜度高达46D。角膜地形图能从整体形状上对角膜散光进行定量观察,眼散光主要由角膜散光所致,确定顺规性散光和逆规性散光,从而指导散光的切削。 角膜地形图可以发现偏心的切削。
角膜各层损害后有何不同的反应?
角膜完全透明,位于眼球前部,呈横椭圆形。占眼球外壁的1/6的角膜和巩膜一起构成眼球的外壁组织。组织学上将角膜由前向后分为5层,即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及内皮层。角膜透明而无血管,但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厚度和曲率半径,还具有一定的屈光力,在眼球屈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它还与巩膜组织一起对精细的眼球内容物提供特殊的保护作用,正因为角膜组织具有特异的性能,角膜病也就具有自己的特色。
上皮细胞层:是角膜抵御外来侵犯的第一道重要防线。厚约50μm,占角膜厚度的1/10, 是一种非角化鳞状上皮,由4~6层细胞组成。角膜上皮细胞层生长迅速,结合牢固,对绝大多数的细菌和毒素有很大的抵抗力,破坏后可以再生,24小时即可修复,且不留瘢痕。由于该层神经丰富,感觉灵敏,轻微损伤,即有明显异物感。由于角膜暴露在外,角膜上皮很容易遭受损伤,给致病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故角膜的感染很常见。如稻谷等角膜异物损伤后处理不当,有导致角膜溃疡以至穿孔的危险。
前弹力层:又称Bowman膜,位于角膜上皮细胞层的下面,基质层的上面,厚约10~16um ,由胶原纤维构成的无细胞的薄膜,实际并无弹性。作为上皮细胞附着的基础,它受损伤后不能再生,代之以纤维组织。对创伤、机械和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基质层:约占角膜厚度的9/10,透明、无血管,为排列整齐的相同屈光指数的角膜小体、胶原纤维和粘合物质组成200~250层平行排列的纤维小板,各纤维板层又成十字交叉排列,这就有利于光线通过和屈折。由于没有血管直接供应而代谢缓慢,病理代谢产物不易除去,炎症过程常迁延难愈。角膜基质层的透明性决定于角膜小体的完整均匀与否,任何外伤或炎症破坏了角膜小体,即使愈合后,也终将遗留程度不等的混浊,即角膜翳,影响其弯曲度和透明度,从而使视力受损。
后弹力层:又称Descemet膜。位于基质层和内皮细胞层之间,为内皮细胞的分泌产物。是一层有弹性、无结构、极有抵抗力的透明薄膜,比较坚韧,对机械张力和微生物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再生。
内皮细胞层:是由单层六角形扁平细胞镶嵌而成,从生下直至死亡,细胞不能再生,衰老与死亡的细胞留下的位置,靠其他内皮细胞的扩大移行来铺垫。受损后亦由邻近内皮细胞增大、扩展和移行滑动来覆盖。内皮细胞层不断地将基质层中的水分子排入前房,使基质处在脱水状态而保持透明,因此它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整个角膜能否透明,也是如何保存角膜移植供体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免疫学上,角膜无血管的这一特点,使同种异体的移植片能够减少与淋巴细胞的接触,从而免受或少受排斥,因此又有“免疫赦免组织”的称谓。
还是要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不要延误治疗时间!
以下是眼科的一些常见疾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❽ 近视眼做了晶体植入手术后会头疼吗
这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疼的,就是有疼痛也是轻微的,暂时性的。
近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大到60多岁的老人,小到两三岁的小朋友,可见近视眼的发生是不分年龄层次的。很多人会有疑问,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很注意保护眼睛,怎么还会出现近视的情况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吧。
什么原因导致近视呢
1.用眼时间过长
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有近视的情况出现,如果人们在平时长时间的用眼,就会导致眼睛的负担加重,从而使眼睛处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而得不到放松,从而引起视力下降。
2.遗传因素
我们都知道现在一些疾病是有一定遗传性的,然而近视也不例外,也有一定的遗传性,特别是当父母双方都为高度近视时,其子女近视的几率要比正常人高出好几倍。
治疗近视的方法有哪些呢
1.配戴眼镜
人们检查出自己的视力有问题之后,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佩戴一副合适的眼镜,这样能减轻眼部的疲劳,防止近视的度数增大。但是对于近视度数低于300度的人而言,最好不要一直佩戴眼镜,可以在休息的时候将眼镜取下放松一下眼部,而对于一些高度近视的人来讲,看任何东西都是模糊的,为了不增加度数最好一直戴着眼镜。
2.手术治疗
现在的医学水平越来越先进了,不少人在近视之后,不喜欢佩戴眼镜感觉很不方便,因而他们往往会选择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自己的近视。手术治疗近视也有多种选择,如:角膜手术治疗近视眼、巩膜后部加固术以及晶状体及人工晶状体手术等等。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案,另外,对于年龄过小的人是不能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的,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目前临床上治疗近视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个就是框架眼镜,第二个是角膜接触镜,第三个就是屈光手术。
一,框架眼镜主要是用球镜来矫正单纯的近视。框架眼镜的特点是安全、简便、经济。一般,框架眼镜的镜片材料主要有玻璃和树脂。
二,角膜接触镜,也称作隐形眼镜,矫正原理与框架眼镜基本相同,但是不同之处就是角膜接触镜是与角膜直接接触,减少了框架眼镜所致的像放大率的问题,但是由于角膜接触镜的镜片与角膜、结膜、内膜等等直接接触,所以容易影响眼表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屈光手术,也就是常说的近视眼手术,如果患者成年之后通过全面的检查,患者可以考虑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激光近视手术来治疗近视。
3.做眼保健操
有不少人感觉自己看东西稍微有点模糊,但是去检查完视力之后,近视的度数在200度左右,这种情况就属于假性近视。针对这种类型的近视,人们想要治疗,那么可以在平时多做一些眼保健操,也可以经常吃一些胡萝卜、牛奶、鸡蛋或者是含有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这样能使眼睛的度数慢慢恢复正常。对于真性近视,也可以多做眼保健操,可以有效预防近视加深。
总之,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应该对于引发近视的原因以及治疗近视的方法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吧。在生活中,人们一定要注意科学用眼,不要使眼睛过于疲劳,同时对于已经近视的人们来讲,要定期去检查视力,同时要选择佩戴合适的眼镜。
❾ 角膜内皮细胞如果消失掉,眼睛就会瞎了吗
角膜内皮细胞对角膜起到屏障作用,维持角膜渗透压,保证角膜的正常代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角膜内皮细胞不会再生,破坏一个就少一个,破坏后由周围正常的内皮细胞变薄延伸移行来代替损坏的角膜内皮,如果破坏过多,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角膜就会水肿变性,最后角膜失代偿而失明。
❿ 眼角膜内皮细胞数小于1300可做近视眼手术吗
眼角膜内皮细胞数小于1300可以选择做近视眼手术,如需做近视眼手术推荐选择广州希玛眼科。
临床通常认为近视眼手术的最佳年龄在18-45岁。未满18岁的患者眼球处于发育阶段,随着年龄增加眼轴可能会逐渐增长,不能有明确的近视度数,如果此时进行手术不利于术后的恢复,从而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果是超过45岁的患者,也不建议进行近视眼手术治疗,此年龄段眼部调节能力变差,部分患者还同时有老花眼,如果进行手术可能会导致老花眼症状加重。
近视手术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全飞秒激光手术、半飞秒激光手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根据手术类型不同,度数要求也有所不同,没有明确统一的最佳度数要求。一般来说,如果1年内近视度数较为稳定,变化不超过50度,300-2000度近视均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近视眼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广州希玛眼科,广州希玛眼科医院是一所集临床医疗服务、培训及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眼科专科医院。医院执业许可诊疗科目:眼科综合、麻醉科、医学检验科、眼科专业等。医院紧贴眼科发展趋势,以亲切至诚的态度,严谨的专业操守和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多元化的专业眼科一站式高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