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为什么转眼睛
A. 三国演义中的邓艾
绝对是英雄
段灼:“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敢言艾不反之状。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艾修治备守,积谷强兵。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艾持节守边,所统万数,而不难仆虏之劳,士民之役,非执节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门、段谷之战,以少击多,摧破强贼。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庙胜,授以长策。艾受命忘身,束马县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士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锺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县马巿,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陛下龙兴,阐弘大度,释诸嫌忌,受诛之家,不拘叙用。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使阖棺定谥,死无馀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
司马炎:“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
陈寿:“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暗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袁准:“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禀虚,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
B. 他是刚灭了敌国的功臣,为什么转眼就变成阶下囚
公元263年,一位将军领着自己的部下,用毛毡裹着身子,从蜀地的群山峻岭之中翻滚而下,尽管他们不少人因此而丧命,但多数人还是活了下来。他们并非亡命之徒,而是一支肩负灭国使命的劲旅。
不久,这支奇兵出现了在绵竹和成都的面前,蜀主刘禅大惊失色,宣布投降,立国43年的蜀汉彻底灭亡。而刚才带领士兵们翻山跳崖的,正是魏国名将邓艾,与钟会一起伐蜀的他,抢得了灭蜀之战的头功。
其次,邓艾与同事们的关系处得不太好。史书记载,邓艾有个缺点,性格刚直,不太合群。而在当时,司马昭任命钟会、邓艾二人前去伐蜀,很明显,这个安排有失偏颇。钟会出身豪门大族,也是天赋异禀,极有才干,与放牛娃出身的邓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钟会非常轻视邓艾,不可能有愉快的合作。可战争不以人的出身为转移,正当钟会被姜维所阻的时候,邓艾却奇袭成都、大功告成了。
于是,在姜维的反间计下,被抢了头功的钟会不光动了诬告邓艾谋反的心思,甚至还产生了占据巴蜀、自立为王的野心,于是,他便上书司马昭,状告邓艾谋反,以除掉这个眼中钉。
而害死邓艾的兇手,还有卫瓘、田续二人。如果说钟会只是把邓艾送上了囚车,而直接导致其家破人亡的,却是这两个家伙,而他们的目的,也只是公报私仇。处于这些虎狼之间而又性格耿直的邓艾,最终沦为了牺牲品。
C. 邓艾死得冤吗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死不足惜,你怎么看呢
司马懿一生培养了两个好学生,一个是邓艾,一个是石苞。邓艾和石苞都出生寒门,但是却志向远大。两人都属于那种文武全才的人,司马懿死后,邓艾陆续官升至镇西将军,石苞陆续官升至镇东将军。可见两人对于魏国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邓艾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被司马昭和钟会联合算计,死于非命。假如沉得住气,班师回朝,请假休息,学学司马懿的装疯卖傻。然后,坐看风云变幻,进一步积蓄实力,有朝一日没准就可以取代司马家族,成为一代君主。看来,邓艾不具备这种素质,命里没有。就像司徒王允,即使坐到了宝座之上,仍然坐不住,不仅翻身落马,而且一命呜呼!
D. 三国名将邓艾的简介
邓艾简介: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耒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邓艾虽善于作战,却不善自保。
(4)邓艾为什么转眼睛扩展阅读:
偷渡阴平:
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
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
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E. 世说新语 言语 读后感
自己写的,要的拿去。
言语尽风流
——《世说新语》一则赏析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竟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是一部文人雅士教科书,我们今天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邓艾,邓士载。邓艾小时候家里很穷,靠替人放牛为生,有次偶然读到太丘长陈寔的碑文“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大受鼓舞,便给自己取字士则。后来发现宗族中有同名的,称呼起来不方便,就改成了士载。这个“载”字,很有些“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在里头,可见邓艾从小便是位有志青年。同一同放牛的同僚们不同,邓艾的眼睛不仅会寻找清澈的水源和鲜嫩的牧草,还会观察名山大川的地势和地形,他时常用手指着哪里可以伏兵,哪里可以屯粮——这个怪异行为没少受人嘲笑。然而金子终究是金子,沙砾的打磨、流水的侵蚀只能让它愈加光彩夺目。终于有一天,邓艾率领大军灭掉蜀国,替孟德完成了一半遗愿。
魏晋名士一般都有些迥异于常人之处,在那个豪门大姓子孙满堂起名又喜欢用单字的时代,重名现象层出不穷。世说里第一豪门琅琊临沂王氏内部就有好几位同名的,如王融、王琛等,若和太原王氏浑到一起,同名的更多,比方说那两位王浑。这时一个人的特殊秉性或嗜好反倒成了他最好的名片。有爱马癖的王济、爱钱癖的和峤、爱左传癖的杜预,都因癖好闻名一方。也有少数人不太光彩,跟着自身的缺陷出了名。陆云一笑就停不住,掉河里差点淹死;周顗一醉就醒不来,人称“三日仆射”;邓艾一开口就结结巴巴,说话及不流畅,都是这种情况。
邓艾口吃,常自称“艾艾”。有好事者将其与西汉口吃将军周昌的“期期”合并起来,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期期艾艾”。发迹前不好说,发迹之后敢于当面嘲笑的人就不多了,这回知难而进的是“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司马昭是魏国权臣,早将魏国皇帝权力架空,所以他和邓艾的关系名为同僚,实则君臣。有一天这皇帝闷得慌,突然想起来拿邓艾寻开心,便问:“小邓啊,你常说‘艾艾’,你到底叫邓几个艾啊?”
这时邓艾面临的处境很艰难,不予理睬吧,扫了皇帝的雅兴,指不定哪天一个艾都没有了;照实回答吧,太伤自尊了。不过这难不倒口拙心慧的邓士载,他应声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之不可见,来者犹可追。’”短短十来字,被后人频繁引用到难以计数的地步,光是名篇就有《庄子· 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李白《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据此化出的名句“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古人认为凤是神鸟,逢盛世方才现身,所以有“龙凤呈祥”之说。接舆以凤喻孔子,讥笑他自诩“圣人”却在乱世中不停奔走呼告,实在是大大贬低了自己的身份。邓艾用接舆“凤兮凤兮”比照自己“艾艾”,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来自权威者的人身攻击,更在无形之中以凤自比,提高了身价,实在是难得的妙对。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机智问答故事还有很多,甚至有些根本算不上“士”的人偶尔也能冒出一两句惊人之语,令人刮目相看。汉末着名经学家郑玄学识渊博,家中婢女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有一次一个婢女惹怒了郑玄,被罚站在泥地里,另一个婢女过来看笑话,幸灾乐祸地问“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呀?”这句话出自《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面对同伴丢过来的“示威”篇,受罚婢女毫不犹豫回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跑过去申诉,正好碰到他在发怒”,同样出自《诗经》,同样出自《邶风》,篇名是《柏舟》。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用诗歌语言回答令人尴尬的问题,并且做到回答引文与提问出处高度一致,真可谓风雅至极。不知道郑玄听说这件事后有没有破涕为笑,反正“诗婢”美谈一直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由此想到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都说文学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二者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文学作品中充斥大量生活语言会显得俚俗,读起来索然无味;生活中满口的文学语言又会被认为是穷酸迂腐,不通世故。但如果在恰当的地方适量运用另一种语言,往往会给原有的话语系统增加一抹亮色,令其大放异彩。记得有次怒气冲冲地质问初一同学是否抄了自己的作业,结果得到轻描淡写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顿时怒气全消,暗自佩服了良久。当然,想要在言谈中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却没有深厚文化素养,实在无异于无米之炊。
F. 作为放牛娃出身的邓艾,是怎么成为太尉的,是怎么死的
“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这是后人对魏国末期第一名将邓艾的评价。从放牛娃到魏国大将,从看草堆的小吏成为灭蜀功臣,与蜀国名将姜维多次交战却未尝败绩,出生贫寒且说话口吃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大家好,这里是一心只做好历史问题回答的“有史快看”,今天给大家讲述草根邓艾。
三国英雄中一个口吃的放牛娃邓艾是如何从一个草根成为灭蜀俊杰?
第一:屯田区设置在哪里?邓艾认为还是设置在淮河流域,特别是颍水一带,因为这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而且以后进攻孙吴的话,这里是必经之路,这里储存大批粮食的话,可以避免长途运输的资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