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煮面为什么颜色发棕色
❶ 淀粉遇碘变什么颜色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首先淀粉遇到碘显色的原因不是发生化学反应,而是和碘形成“包合物”,淀粉螺旋中央空穴恰能容下碘分子,通过范德华力,两者形成一种蓝轮亮黑色错合物(也叫包合物)
由于分子之间无法形成典型的化学键,因此通过范德华力形成的包合物在温度较高的时候容易被破坏。
同时显色的情况还受到pH值影响,因为碱度过腊裂宽高,碘会歧化生成对应盐,酸度过高则淀粉容易分解
此外只有源让直链淀粉显蓝色,支链淀粉显红棕色
❷ 淀粉是什么颜色的
淀粉为白色。
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直链淀粉含几百个葡萄糖单元,支链淀粉含几千个葡萄糖单元。在天然淀粉中直链的占20%~26%,它是可溶性的,其余的则为支链淀粉。
当用碘溶液进行检测时,直链淀粉液呈显蓝色,而支链淀粉与碘接触时则变为红棕色。(原因是:具有长螺旋段的直链淀粉可与长链的聚I3 - 形成复合物并产生蓝色。直链淀粉-碘复合物含拿埋有19%的碘。支链淀粉与碘复合生成微禅敏链红-紫红色,这是因为支链淀粉的支链对于形成长链的聚I 3 - 而言是太短了。)
(2)淀粉煮面为什么颜色发棕色扩展阅读:
含淀粉多的贺孙植物:
富含淀粉的植物以旅类、壳斗科、禾本科、寥科、百合科、天南星科、旋花科、豆科、防 己科、莲科、桔梗科、檀香科、银杏科等为多,中国约有400多种淀粉植物。不同植物所富含淀粉的部位不同,主要有种子、果实、果梗、茎、根茎、球茎、鳞茎、根、块根、髓心、皮层等。根据植物所含淀粉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
1、种子类(如银杏、板栗、花生、豌豆、绿豆、红豆等)。
2、果实类(如野燕麦、薏苡等)。
3、茎类(如马铃薯、魔芋、南瓜等)。
4、叶类(如须蕊忍冬)。
5、根类(如甘薯、木薯等)。
❸ 淀粉水解程度不同为什么会使其与碘形成的颜色不同
碘遇淀粉变蓝搜滑纤,淀粉水解的中间产物糊精(有分子量较大让悄的红糊精和分子量较小的白糊精),对碘反应的颜色变化是:紫色—棕色—世仿黄色,若淀粉水解不彻底,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出现.
❹ 面条为什么煮了以后变红了
面条变红的原因有两种:
1、添加剂色素过量:面粉本身增白剂过量,在制作的鲜面条放置过程中产生苯甲酸,在空气中进一步氧化成苯酚类物质,所以显红色。
2、腐败变质:湿面条由于水分含量较高,面粉本身受杂菌的感染及面条周围环境的污染,使得面条表面有杂菌、细菌的生长繁殖,一部分的菌种的排泄物为红色
放时间长的面条再煮的时候变成红色的原因是:
面条里边为了防止发酸放了一些碱,放的时间长了,加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就变红色了.
煮面条的技巧:
1、煮一般面条如果在锅中加少量食盐,大概一斤水加15克盐,这样煮出来的面条不糊烂!
2、煮切面在下面条时适量加点醋进去,这样可除面条的碱味,还可使面条变得更白。
3、煮挂面锅中的水刚冒气泡时就放挂面,搅动几下后盖上锅盖,水开时放点凉水进锅,稍煮即可。这样煮挂面,熟得快而且不黏汤,比较好吃。
4、煮挂面和干切面的时候,锅中煮面的水不要太开,等面条下锅开锅后也宜用中火煮,因为干切面和挂面本身很干,用太大的火煮,水温很高,使面条表面形成一层黏膜,热量无法向里传递,易形成硬心和面条汤糊化。中火煮时,随开随点些凉水,使面条均匀受热。
5、煮湿切面和自己擀的面条时则需水大开时下面,然后用筷子向上挑几下,以防面条粘连。用旺火煮开,每开锅一次点一次水,点两次水,就可以出锅。煮湿面一定要注意用旺火,否则温度不够高,面条表面不易形成黏膜,面条就会溶化在水里。
6、如果要想使煮的面条清爽、不粘、不硬心、不糊汤,就必须根据面条的特点来掌握火候及下锅的时间。
7、如果面条结成团,喷一点米酒,面条就会散开。
❺ 淀粉为什么遇碘变蓝
这主要取决于淀粉本身的结构。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粉末,由直链淀粉(占10—30%)和支链淀粉(占70—90%)组成。直链淀粉能溶于热水而不呈糊状,支链淀粉不溶于水,热水与之作用则膨胀而成糊状。其中溶于水中的直链淀粉,呈弯曲形式,并借分子内氢键卷曲成螺旋状。这时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钻入螺旋当中空隙,并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络合物。这种络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的其它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50钠米),从而使淀粉变为深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