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校正因子数不一样
⑴ 色谱分析中的校正因子与对称因子是不是一回事
1 色谱峰对称性
不对称因子(Asymmetry, As for short)和USP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Tf for short)均可用于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不对称因子的说法更准确,因为色谱峰存在前延、完美对称、拖尾三种形态。一般来说,制药行业以USP拖尾因子作为评测标准,而其他行业则多采用As来衡量峰形。
下面是不对称因子( As)和USP拖尾因子(Tf)的测定方法,不难发现我国药典就是依照的USP拖尾因子:
2 选择因子(α)
请看一下选择因子的定义:色谱分析中常选择较难分离的两个峰来衡量色谱柱的选择性,它们的相对保留值(亦即相对保留时间之比)被称为选择因子。
可见选择因子往往要具体到实际的应用,色谱柱制造者不可能给出一个统一的α数值。不同类型的固定相对某一组化合物的选择性差异明显,比如在分析带有极性基团的弱极性化合物时,吸附色谱(比如硅胶柱)的选择性优于分配色谱(比如C18),但同一类型的固定相,不同的制造商的色谱柱,在选择因子方面差异不大,比如A 家的C18与B家的C18选择因子差异不大(当然差异肯定存在)。
色谱分析主要是用来分离的,所以考察分离度更有意义。
下面是本人总结的一些分离度的影响因素,可以参考一下。
式中,α =k2/k1,两个色谱峰容量因子(k)的比值。
上面的方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柱效(Efficiency)反映色谱柱性能,柱效越高,分离度越好。然而,分离度的提高与塔板数的平方根成正比,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恒定的情况下,塔板数增加一倍,分离度仅提高40%。操作中,可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增加塔板数进而提高分离度:其一,使用长柱或双柱串联,但也会使分离时间大大延长;其二,使用细粒径填料的色谱柱,但这需要耐更高压力的液相色谱系统。总体来说,通过提高塔板数以增大分离度不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选择性(selectivity)是指色谱柱-流动相体系分离两个化合物的能力。选择性主要与固定相、流动相组成以及柱温等因素有关,与保留值也密切相关,其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组成影响较大。与塔板数对分离度的影响相比,选择性的影响更难预测,但还是有一些规律供参考。拿最常见的反相模式为例,反相柱(包括C18、C8、PH等)是以分配作用对化合物进行保留的,不同化合物的分离是基于它们在键合相与流动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如果两种化合物的水溶性、在烷烃-水体系的分配系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那么这些化合物通常是能够利用反相柱达到分离;PH柱对具有苯环的化合物具有特殊保留。正相模式下,硅胶柱、胺基柱、氰基柱与带有极性基团的化合物之间存在极性相互作用,对化合物的基团具有选择性,常常用于结构类似物、异构体化合物的分离。流动相方面,降低流动相的洗脱强度通常可以增大分离度;而有机溶剂类型也会影响分离,比如反相条件下,乙腈和甲醇的选择性就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但无论如何,多种溶剂类型带给我们更多的实现分离的可能。
方程中的第三项为保留项。随着容量因子k的增大,分离度也随之增加,这种影响在k值较低时非常明显,当k值大于10时,k值增加对分离度的影响就不再显着,这就告诫无原则地提高k值以增大分离度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由于选择性与容量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k值的变化会影响到选择因子α。
朋友可以到行业内专业的网站进行交流学习!
分析测试网络网这块做得不错,气相、液相、质谱、光谱、药物分析、化学分析、食品分析。这方面的专家比较多,基本上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有问题可去那提问,网址网络搜下就有。
⑵ 不同仪器校正因子差异
程中的各种误差因素。
需要考虑并控制求算校正因子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因素,以及仪器通用性和色谱系统的耐用性等因素,以便使求得的常数更为准确并具代表性,同样的物质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永远不会有通用不变的校正因子和校正值。
⑶ 我需要气相色谱校正因子的原理和气相色谱测定氯带甲烷的校正因子数据
1)相色谱校正因子的原理:是利用试样中各组份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份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份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 因此各组份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离子流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份的色谱峰。
2)我们用的氯甲烷大多来源于农药敌百虫的付产物。因此,在氯甲烷中往往含有不少低沸点和高沸点的杂质。杂质含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了有机硅单体的质量。为了稳定生产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弄清氯甲烷中的杂质及其含量很有必要的。因此,要求建立一个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以检验氯甲烷中的杂质的含量。
关于氯甲烷的分析测试方法。在农药厂由于它是副产物因而对组份含量没有多大的要求。分析是极为粗糙的。吉林院曾有过报道。他们只是对回收氯甲烷的测试。其组份与原料氯甲烷中的组份有很大的差别,其他单位据说有不同的测试方法。但未曾见到报道。
我们采用气相色谱法直接测定氯甲烷及其杂质。选择了两种固定液并分别在FID和TCD检测器上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等工作。
试验表明氯甲烷及其杂质采用气相色谱法是可行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一、实验部分
1、仪器
国产102G型气相层析仪。XWC-100型,0~5mv记录仪,使用FID检测器做定性分析,TCD检测器做定量分析。
2、色谱分离条件
(1)、色谱柱:
a、内径4mm、柱长4m不锈钢,内装30%癸二酸二异辛酯,釉化6201(60~80目)涂1%三乙醇胺做去尾剂(简称癸柱)。
b、内径4mm、柱长3.2m不锈钢,内装GDX-01。
(2)、分离条件:
a、FID检测器:载气为氮气
癸柱:
氮气:32ml/min 柱温:79℃
空气:420 ml/min 汽化温度:86℃(见图1)
氢气:32 ml/min 氢焰温度:100℃
GDX-01:
氮气:55ml/min 柱温:79℃
空气:440 ml/min 汽化温度:86℃(见图2)
氢气:30 ml/min 氢焰温度:100度
癸柱:
柱温:78℃ 空气氢气:60 ml/min
汽化温度:100℃ 热导电流:220mA
进样量:2ml (见图3)
3、定性分析:
a、选柱:
氯甲烷及其杂质在常温下大多是气态物质。氯甲烷沸点为-24℃,分子量50.5,为中等极性。我们曾选用SE-30氟油、2-2二丙腈、2-2亚胺二丙腈、三乙醇胺、磷酸三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GDX-01癸二酸二异辛酯等,其中以癸二酸二异辛酯和GDX-01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即选定这两根柱作双柱定性。
氯甲烷及其杂质在中等极性的癸二酸二异辛酯上基本按沸点顺序分离。在GDX-01柱上除氢键型化合物外。基本也按沸点顺序分离。在癸柱上醇峰出现拖尾现象,故先涂1%三乙醇胺做去尾剂,再涂固定液,这样做改善醇峰拖尾,又可把甲醇提前,有利于分离。
b、定性:
Ⅰ、癸柱上定性:(分离情况见图1)
在色谱图上各峰的定性。我们采用注射反应法(1)。比较反应前后色谱图的变化。初步判断各杂质的官能团。结合化学合成与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反应做了综合验证。基本解决了各峰的定性问题。
图1、30%癸二酸二异辛酯,用FID检测器测定图
1、甲醚 2、氯甲烷 3、甲乙醚 4、氯乙烷 5、甲醇 6、乙醚 7、乙醇
图2、GDX-01柱用FID检测器测定图1、氯甲烷 2、甲醛 3、甲醇 4、溴甲烷5、氯乙烷 6、甲乙醚
7、乙醇 8、乙醚 图3、30%癸二酸二异辛酯柱用TCD检测器测定图1、甲醚 2、氯甲烷 3、氯乙烷 4、甲醇
5、乙醚 6、乙醇
我们先做了(1)汞盐脱烯烃 (2)盐酸羟胺除醛酮 (3)品红亚硫酸试剂除醛。色谱结果对照说明,氯甲烷中可能不存在烯、醛、酮。
(1)峰1:
根据车间反应和原料的来源估计样品中含有醚类。为证实醚类的存在我们做了下面的试验。
a、醚能溶于浓盐酸与浓硫酸形成锌盐(1)。我们在吸收管中放入浓盐酸缓慢通入氯甲烷进行色谱对照。结果峰1明显变小,峰3消失,峰6也变也。推断1.3.6均可能为醚。
b、峰1紧靠氯甲烷,说明峰1的沸点与氯甲烷相近。醚类中甲醚的沸点为-23.6℃,它有与氯甲烷相近。
由于我们没有纯甲醚。为验证峰1,我们把甲醇与脱水剂硫酸在室温下作用合成甲醚(2)。将生成物进行色谱对照分析。合成甲醚与峰1的保留时间相同。故判断峰1为甲醚。
(2)峰3:
由上述盐酸溶解实验证明。峰3也可能为醚。峰3在氯甲烷之后,但也比较靠近,因而其沸点估计也不会高。比甲醚沸点高的醚类为甲乙醚(沸点7.6℃),为证实峰3,仍采用化学合成法将甲醇、乙醇与脱水剂硫酸煮沸脱水生成甲乙醚(2)。
将生成物进行色谱对照分析,合成甲乙醚与峰3作对照测定,保留时间相同,故判断峰3为甲乙醚。
(3)峰4:
实验证实峰4为稳定组份。因而推断可能是氯代烷烃,而沸点次于氯甲烷的氯代乙烷为氯乙烷(沸点为12.2度)。
仍采用化学合成氯乙烷。将乙醇与盐酸在强脱水剂(无水氯化锌)存在下加热生成氯乙烷。将生成物进行色谱对照反应生成的氯乙烷与峰4的保留时间重合。故将峰4判断为氯乙烷。
(4)峰5、7:
峰5、7在未涂三乙醇胺的癸柱上拖尾,即有羟基存在的可能。且敌百虫原料中有甲醇,所以估计峰5、7为甲醇与乙醇。我们采用纯样甲醇与乙醇作定性对照,结果表明峰5为甲醇、峰7为乙醇。
(5)峰6:
在盐酸溶解试验中表明峰6可能为醚类,但它还存有烯烃的两个特征反(Br加成反应、KmnO4的氧化反应)。因而我们试用102G型色谱仪上制备收集了峰纯组份送晨光化工研究作质谱分析。
质谱分析指出,质荷比为74的为分子峰。再根据碎片形成并参考乙醚的质谱数据即断定峰6为乙醚。
Ⅱ、GDX-01柱做双柱定性一(分离情况见图2)
用FID检测器做双柱定性,试验方法同前。
在GDX-01柱上进一步证实了氯甲烷中的杂质为甲醚、乙醚、甲乙醚、甲醇、乙醇、氯乙烷。另外还多了一个未知峰。即图2中的峰4。经大量定性试验证实峰4也较稳定。也可能是烷烃,峰4出在氯乙烷前,其沸点为较低的组份。
敌百虫另一原料是氯气。在氯气可能存在溴。反应后会生成溴甲烷(沸点3.5度)为证实峰4。我们合成溴甲烷(KBr中加入浓硫酸、甲醇共热)色谱对照结果表明峰4为溴甲烷。
Ⅲ、自79年以来原料氯甲烷中出X0、X1、X2峰(见图4)
X0峰与天然气中一小组份相同,约为低级烷烃
X1峰含量很低,出现几率很小,故未给定性
X2峰出现机会多,有时含量也较高。我们依保留时间定性一。
图4 30%癸二酸二异辛酯柱/釉化6201(60~80目)涂1%三乙醇胺
1、X0 2、X1 3、甲醚 4、氯甲烷 5、氯乙烷 6、甲醇
7、乙醚 8、乙醇 9、X 10、氯仿
结果证实X2峰为氯仿
4、定量分析
氯甲烷及其杂质的定量分析是利用TCD检测器,在癸柱上进行(见图3)。
氯甲烷及其杂质的重量校正因子,是依据经验公式计算(列于表一),采用峰面积乘以重量校正因子,归一化法进行定量。
表一、氯甲烷及其杂质的重量校正因子
组份 f f相
CH3Cl 0.64 1
C2H5Cl 0.72 1.12
CH3OCH3 0.54 0.84
C2H5OC2H5 0.68 1.06
CH3OH 0.58 0.91
C2H5OH 0.63 0.98
CH3Br 1.10 1.72
CH3OC2H5 0.62 0.97
为了考察本法的准确度,取不同批次的氯甲烷样品进行色谱法测定,定量结果列于表二。
(1)、定量数据表明,本法的最小检测量为200ppm。
(2)、氯甲烷中主组份相对偏差为0.03%,低含量组份(《0.05%),相对偏差为10%以下精确度良好。
(3)、由于缺少纯样品和经验数据不全,校正因子是利用经验公式计算的(其中甲醇校正因子计算不出引用经验数据),对定量看来一定的误差。
⑷ 炔诺酮和炔雌醇的校正因子数值不同,为什么
因为在每一次使用气相时,会因为季节、温度、仪器等外部因素影响结果的精确度,但是在同一环境下用已知量校正,再得到校正系数来计算,就会更精确 比如,制定0.1mol的已知样,气相测量得到0.11,说明测得量是已知量的1.1倍;此刻如果我测得样品...lzpd
⑸ 根据色谱分析得到色谱图计算各组分的理论塔板数和定量校正因子是否相同为什么
峰的板数和物质的校正因子,要根据积分参数和峰的特性啦计算的,不管是同一色谱图上的不同峰,还是不同色谱图上的相同物质峰,其板数和校正因子不会完全相同(如果有相同,也只是碰巧而已)。
⑹ 气相色谱问题
如果是用热导检测器不同物质的热导系数不同峰面积大的不一定含量就高
如果要知道样品的浓度建议用内标或外标法
不是,面积归一化法要求所有物质都出峰并每个样品都要有校正系数yaping221(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zhouqun34 at 2009-8-8 09:42:
同物质同一浓度他的峰面积不是一样的
如果是用热导检测器不同物质的热导系数不同峰面积大的不一定含量就高
如果要知道样品的浓度建议用内标或外标法
面积归一化法的前提是不是需要不同物质同一浓度他的峰面积是 ... 基本上使这个道理!但是还是要看是什么要的检测器和检测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说明白一点给的意见可能会更好一点sunshine19(站内联系TA)不同物质的响应值不同,若是FID检测器主要影响因素是物质的碳链上碳原子数luomuwuhen(站内联系TA)看你想分析啥了。做含量的话用面积归一法是很不准确的,如果是做有关物质看看杂质什么的,用面积归一法也不太准确,有可能一些杂质在GC上不出峰。如果大体的做下分析,面积归一法还是可以用的。建议先查查资料看看你想要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Irene敏(站内联系TA)因为检测对不同物质的响应不同,所以不同物质同一浓度的峰面积不一样。面积归一化法需要测定校正因子后再计算。xiaoxiao7239(站内联系TA)不一样啦,虽然浓度一样,但是不同物质在相同波长下的吸收是不一样滴,所以锋面积不一样。自由自我(站内联系TA)使用面积归一法必须具备一个必要条件:所有的组份都能出峰。
一般情况不同物质的灵敏度不同,即检测器对同等质量的不同组分的相应值不同,其面积固然不能直接参加计算,必须通过一基准物作为基准进行校正,经校正的个峰面积可以参与面积 归一法的计算byron1111(站内联系TA)严格的说,校正因子相同才能用面积归一。嘉木(站内联系TA)不一样
不同的物质响应值是不同的
用面积法的话一定要有标准品无名可取33(站内联系TA):rol: 应该不一样的,每种物质在色谱中的响应因子不同luhuihui(站内联系TA)肯定不一样的呀自由自我(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byron1111 at 2009-8-9 20:59:
严格的说,校正因子相同才能用面积归一。 不同物质的响应值是不同的,即同等量的不同物质出的峰面积是不同的,用同一基准物质得出的校正因子是不可能相同的,校正因子的作用的是将同等量的不同物质所出的不同的峰面积经校正因子换算为同一等量的面积,这样各峰面积才能参与计算。枭雄8925(站内联系TA)对,首先要用标准品确定每种物质的校正因子。wangwei8857(站内联系TA)不一样!可以通过校正因子校正!
⑺ 用归一化法时对于相同物质组成不同浓度范围的样品测量是校正因子可以不一样吗
用归一化法时对于相同物质组成不同浓度范围的样品测量是校正因子可以不一样吗?
相同物质的校正因子与其浓度或样品量有关,一般来说,浓度越高灵敏度越小,即单位物质的质量产生的信号越小。
所以,对于相同物质组成不同浓度范围的样品测量,校正因子可以不一样。
⑻ 气相色谱内标法,同一种标样同样的仪器条件,同一个人操作,为什么每次测得的相对校正因子都不一样呢
当然没法一样了,你每次配置的内标溶液浓度不可能和前一次的一致,对照液也不肯能一致,校正因子自然在计算时与之前的比较有差异了,所以内标的作用就在于计算样品、对照与其的校正因子,再换算出样品浓度
⑼ 什么是校正因数
一般是某个理论得出的公式和实际实验做得的数据不符,所有的实验数据差那么一点点,可能是由于理论中理想化的模型和实际不一样而引起的。为了和实际相符,就引入一个校正因子(一般是用乘法)。
比如理论得出的公式是 x=y*y
实际上数据是x=1,y=4.1;x=2,y=16;x=5;y=98等等等等,就可以加入一个校正因子使x=A*y*y,再根据各个实验数据拟合得最适合的A值,比如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