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为什么有两首不一样的
1. 《七步诗》语文书上的和原着的为什么不一样六句是语文书上的,四句是我的《三国演义》原着上的。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附注:
个别字,“萁向釜下然”的“然”,又做“燃”,个人认为古字就应该是“然”。“向”有人做“在”,疑为今人修改,不如“向”字好!
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2. 为什么曹植的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六句《七步诗》弄懵小学生
琪琪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以前能非常熟练地背出四句的《七步诗》,可是看到课本上写着六句,不由发出疑问:“怎么跟老师教的不一样啊?”
“六句”版源自标准原着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版权人何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教育部要求在该诗歌的出版编译过程中原着原文不要删节。依据现当代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四句的《七步诗》属于节选,不应采用。“我们策划出版发行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是配套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的,是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
专家:应以六句诗为准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成复旺教授翻阅了有关文献,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首先,《七步诗》的流传本来就有两个版本,后来经过学者的校勘,认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两句,应以六句为可信。其次,对于是否需要加注说明,主要看编辑的思路。也许编辑认为给小学生看的书没有必要加注。再有,就是诗歌中个别字句的出入,原因也很多。一种就是依据了不同版本,因为曹植的文集是根据保存下来的类书结集而成的,难免由于传抄、记忆等人为因素产生差异;另外通假字的使用,例如“萁在釜下燃”一句中的“然”,就是由通假字改变而来。
成教授建议说:“读者在学古诗词时应找一个可信的底本,并依据前人的校注成果。”
3. 为啥曹植的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说到七步诗,应该所有人都知道吧,小编上学的是: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可是看一下人教版最新教材,六年级下,上面却是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为何会出现这两个版本呢?
结束
细想之下,曹植真的很亏吗?曹丕真的阴险毒辣,钩心斗角吗?历史总由后人写,时过千年无从考究,仅仅作为茶余饭后闲谈。
4.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两个版本的其实是一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曹植写的,一年级的版本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考虑到一年级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一年级学的就是缩减版,而六年级时对古文已经有所了解,所以选用了原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4)七步诗为什么有两首不一样的扩展阅读
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
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5. 《七步诗》怎麽有两首,那首是原着,另一首怎麽来的
《七步诗》原文(煮豆持作羹...)
《七步诗》后人缩写(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人在前人也就是曹植的基础上缩写的,更加简洁,明了!
希望采纳!
6. 为什么曹植的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就曹植本人的诗歌创作风格来看,华丽敷陈,高贵大方是其特色。六句版本的诗作中,第一二句,以对仗叙事承题,由远至近,娓娓道来,显得从容不迫,大气雍容。而第三四句,两个字“在釜”在上下两句的同一位置重复,正是古风特色。“本自”二字应作“本来都是”的理解,古意盎然而又有文人特色。东汉乐府诗《董娇饶》里“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之类的句子正是这类用法。
笔者据此认为,曹植被逼七步成诗如果真有其事的话,那么六句版就应该是曹植的原作。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被好事者改为四句。
7. 《七步诗》曹植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七步诗”的流传本来就有两个版本,经过学者的校勘,认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两句,应以六句为可信,所以最新把六句版的编入教材。
《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四句诗,初步判断是曹植脱身后在原作的基础上精简而成的,更为朗朗上口。
另一版本应该是曹植当面写下的草稿,兄长逼迫七步成诗,曹植情急之下也许没有时间去考虑言辞犀利、精炼,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赏析
《七步诗》流传甚广,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不可能用这首诗教育孩子,同学间要互相友爱,良性竞争。
家长兴许用这首诗教育子女,兄弟姊妹要和睦相处,一家人要相互搀扶;兄弟姊妹若是起了争端,没准也会念叨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8.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因为七步诗最早的版本属于草稿版,后来为了文笔的工整又进行了改编,所以有两个版本。七步诗最早的版本为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第二个版本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无论是最早的版本还是第二个版本,意思都是一样的,翻译过来是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七步诗的创作背景。
七步诗的创作背景是曹植走一步想一句,就是这样把这七步诗歌写完的,但是后来的人在整理中都为了不读这么多的字句,也就是少了两句,所以说第一版本是曹植最先的草稿, 虽然曹植写了两个版本,但两个版本各有各的特色,那都是千古名篇。意思都是很近,也就是因为这首诗歌救了曹植的命。
9. 七步诗两个版本,哪个对,为什么有两个
《七步诗》有两个版本主要是距离时间太久远,很多无法考证的情况下,两首《七步诗》在流传中慢慢模糊了原来的出处。
根据时间来划分古体诗和近体诗,现在的原则一般是:唐代之前的诗歌都属于古体诗,唐代及以后的诗歌大部分都是近体诗。而众所周知,曹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时期肯定是在唐代之前的,那么可以判断出,曹植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所以正确的版本应该是如下这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9)七步诗为什么有两首不一样的扩展阅读:
短版《七步诗》正好有四句,第一句的韵脚为“萁”,第二句的韵脚为“泣”,第三句的韵脚为“生”,第四句的韵脚为“急”。除了第三句之外,其余三句的韵脚一致。根据诗歌的押韵情况来看,奇数句一般是可押可不押的。因此可以判断出,今本的《七步诗》的体裁是五言绝句。
原本的《七步诗》呢,有六句话,偶数句的韵脚分别是:“汁”“泣”“急”,可以看出,押韵是不一致的。而且句数也超过了四句,但没有达到八句,因此,可以判断出,原本的《七步诗》不是近体诗,那就应该属于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