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导弹杀伤半径为什么不一样
A. 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在战争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防地空导弹
地空导弹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又称防空导弹。它是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地空导弹是由地面发射,攻击敌来袭飞机、导弹等空中目标的一种导弹武器,是现代防空武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高炮相比,它射程远,射高大,单发命中率高;与截击机相比,它反应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标速度和高度限制,可以在高、中、低空及远、中近程构成一道道严密的防空火力网。地空导弹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的有:按射高分为高、中、低空;按射程分为远、中、近程和短程。

中近程导弹红旗1地空导弹红旗1号防空导弹是中国根据前苏联C-75型(SA-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仿制的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58年6月开始仿制,1964年12月定型。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第1营首次使用红旗-1号击落U-2飞机1架。该系统由导弹、发射架、制导站等组成。导弹采用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弹长10.90米,弹径0.65米,翼展2.56米,发射重量2160公斤,最大速度3马赫,射程13-29千米,射高3-22千米,战斗部为高能破片杀伤型,单发命中率68%。由于该系统机动性差,命中率低,易受电子干扰,故不久就不再生产。红旗2地空导弹红旗2是中国从1964年开始研制的中高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65年6月通过发射试验后,进入全尺寸生产,随后装备部队。6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用HQ-2地空导弹先后击落5架台湾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在1985年的两伊战争中曾被伊朗用来对付美国的SR-71高空侦察机,北朝鲜不仅购买了HQ-2导弹,还引进了技术以保持它自己完整的武器系统。在以后的25年间,中国又对它进行多次改进,先后研制成功HQ-2B、HQ-2F、HQ-2J、HQ-2 P。HQ-2B导弹与基本型HQ-2导弹相似,主要改进部分是:装有飞散角更大的高能破片战斗部、反干扰的编码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集成电路的自动驾驶仪、频率调制的比相近炸引信。HQ-2B 地空导弹可以攻击迎面和侧面飞来的目标,也可以尾追攻击目标。对付速度不大于565米/秒目标的单发杀伤概率为92%;对付速度不大于750米/秒目标的单发杀伤率为73%,还可以对付最大速度为1000米/秒的目标。在1999年国庆阅兵中接受检阅的防空导弹是红旗-2乙型。红旗-2乙更换了性能更佳的引信和大威力弹头,新型发动机改善了弹道特性,适应了作战空域扩大和目标速度的提高,准确可*的抗干扰数据指令传输使导弹更难被摆脱,全新弹载电池重量大幅减轻,并大大提高过载负荷,搜索雷达增加了测距、电视追踪、单脉冲体制等抗干扰措施,另外增设大屏幕作战指挥图,以方便指挥员了解最新情况,添加动目标显示和敌我识别功能。红旗-2乙弹长10.8米,弹体最大直径0.5米,重2233千克,最大速度4.2马赫,射程7千米-35千米,射高1千米-27千米,能同时攻击3个速度在560米-750米/秒的目标。红旗2号的研制成功及其在防空作战中取得的辉煌战果,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的发展已由单纯的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红旗2号系列导弹的装备量很大,80年代我军曾将部分红旗2号导弹改装成其它导弹。红旗3地空导弹60年代中期,出现了飞行高度达27~30千米,速度为1000米/秒的美制高性能侦察机。在对付这类空中目标时,红旗2号导弹已经力不从心。为加强对这种高空、高速目标的攻击能力,1965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加速研制高空、高速的“红旗”3号防空导弹。1970年7-9月,红旗3号导弹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设计定型飞行试验。1974年5、6月间,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红旗3号导弹拦截“图强”1号高空、高速靶弹试验,检验导弹拦截高空、高速飞机及空地导弹的可能性和高空、高速靶弹的性能。试验设计了相距176千米的两个临时发射阵地。试验中,发射l发靶弹,制导站迅速捕获目标并稳定跟踪,齐射两发“红旗”3号导弹,首发就将靶弹击落。试验证明“红旗”3号导弹武器系统具有拦截高空、高速飞行器的能力;“图强”1号靶弹的性能达到高空、高速靶标的要求。至此,“红旗”3号的研制、试验工作走完了全过程,标志着中国科技队伍已具有自行设计、制造、试验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能力。红旗3号导弹萨姆-3号导弹的改进型,弹长5.95米,发射重量近1吨,可攻击地面目标,适于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弹头重84公斤,爆炸后可产生破片约3600多块,杀伤半径50米。红旗12地空导弹九七年九月二十日中国军方在新疆双子城武器实验场成功地试射了一种新型地对空导弹。据稍后《解放军报》报道,该导弹先后对高空,低空,远距离,近距离,小型高速和强干扰等目标进行了多次模拟实战条件下的严格测试。这次试射显示出这种新型导弹射程远,速度大,抗干扰能力强等技术特点和各种战术环境下对目标的不同打法,适应了防空不对高科技条件下的作战要求,充分发挥了新型导弹的性能优势,使新装备形成了全方位,全空域的战斗力,并标志这中国国土防空作战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一如既往的,导弹的型号和性能参数都没有透露,但又呼之欲出。当天到场观摩的解放军三总部将领有副总参谋长钱树根中将,总后勤部副部长周有良中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标中将,以及空军和国防科工委的相关将领。究竟是什么武器能受到如此礼遇?是凯山一号(KS-1)。凯山1服役后改名为红旗12红旗-16中程防空导弹红旗-16系统是中国赋予俄罗斯“山毛榉”地空导弹系统的编号,这一系统是随着956型“现代级”驱逐舰一同出售给中国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接收了2艘这种军舰,并及时向俄罗斯造船厂支付了资金。俄罗斯造船厂已证实,他们将对中国订购的另外2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进行改造,使其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陆基“山毛榉”导弹系统,将有可能成为S-400多层防防空系统的中程防御部分。它是由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开发的全新导弹系统中程中/低空导弹。有效作战高度100m-20,000m ,单发杀伤概率90%,垂直发射;相位阵列雷达.反应时间6-8秒。该型导弹预计2005年服役,主要用来替代红旗-61A导弹。近程导弹红旗61A地空导弹早在1965年8月,中国就开始研制中低空地空导弹。同年9月,这种导弹被命名为“红旗”-41。1966年1月,为反映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标准,它又被命名为“红旗”-61。到1970年9月,中国先后完成了一系列试验工作。1973年,对导弹的设计作了新的改进。1975年3~4月间,“红旗”-61导弹进行了首次试验。1976年,系统进行了综合试验,同年12月又进行了3次海上试验。1980年末,在公海上进行了发射试验。1981年2月,引信问题最终解决。1983年3月,导弹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1986年11~12月最终完成定型试验。1988年11月,系统通过验收。外界(特别是美国情报机构)普遍认为,“红旗”-61系列导弹是以意大利“阿斯派德”地空导弹为蓝本研制的。红旗17地空导弹我国于90中期年代从俄罗斯引进了二十多套道尔-M1型低空野战防空导弹,装备38集团军的防空旅。国产化后的型号即成为红旗-17。道尔-M1型是一种全天候、机动式、垂直发射的单车自动化野战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系统包括目标搜索雷达、制导站、导弹模块和底盘。目标搜索雷达和制导站的天线部分以及2个导弹模块(8枚导弹)、电视光学瞄准设备组成了一个转塔式整体位于底盘上,整个转塔可360度旋转,其他显示控制台等设备位于底盘里。目标搜索雷达可同时跟踪9个目标航迹和1个有源干扰,为制导雷达目标指示信息;制导站装有相控阵雷达,用于补充搜索和自动跟踪1-2目标,同时可自动捕获、跟踪2枚导弹并给其发送控制指令,制导2枚导弹攻击1个或2个目标;电视光学瞄准系统可显示、观测21千米内的目标,提高对低空超低空目标的跟踪能力。红旗17防空系统将雷达、导弹和制导站集于同一装甲车,采用垂直冷弹发射。可对付速度700米/秒,12g过载的空中目标。攻击距离12KM。每辆车上装载2个导弹模块,每个导弹模块由1个运输发射箱和4枚9M331导弹组成。导弹的发动机是单室双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的底盘重26吨,载重11吨,行驶最大爬升角35度,越壕宽2米,涉水深度1米。红旗7野战防空系统这个系列的地空导弹是法国“响尾蛇”导弹的改型产品。其舰载型称为“海红旗”-7。通过改进,“红旗”-7(或“飞猛”-80)的最大射程由最初的12公里增加到15公里。“飞猛”-80是一种全天候、低空与超低空地空导弹系统,它可有效对付各种空中目标,主要用于机场防空,保卫军事要地及重要设施。“飞猛”-90是“飞猛”-80的改进型,它较好地体现了90年代的技术水平。“飞猛”-90导弹系统的威力更大,可有效对付来自低空、超低空的各种空中目标,如战斗机、武装直升机、巡航导弹、空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便携式导弹“前卫”-2导弹有一个圆形导引头,其前端使用了一个冷气瓶来进行冷却。导引头探测波段的宽度为3~5.4GHz。探测战斗机的距离大于8公里,探测直升机的距离大于4公里。发动机工作时间8秒,自毁时间14~17秒。“前卫”-2系统有一个光学/电视瞄准装置,适于夜间使用。白天则使用机械瞄准装置。“前卫”-2导弹的机械瞄准装置代号为QGM-2。这两种瞄准装置对“前卫”-2导弹系统的环形瞄准器必不可少。电池致冷装置代号QDN-2。该装置对导弹探测头内的红外探测器进行冷却,从而使武器系统对各种空中目标都具有正面攻击能力,其中包括攻击超低空飞行的无人机。这种导弹与俄罗斯的“箭”-3非常相似,它很可能是一种使用了中国国产化组件的仿制品。“飞弩”-6系统是一种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中国的大多数便携式地空导弹都是仿造的前苏联“箭”-2/3地空导弹系统,但“飞弩”-6不同于中国其他便携式地空导弹。它的电子装置主要安装在发射筒前下方的握把内。由于采用了数字化电子装置,使得控制手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与人的手掌大小相当。发射筒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重心不稳,但装弹后的却可找回平衡。“飞弩”-6的推进器为固体推进剂单级喷气发动机,采用破片杀伤弹头。它的导引头为金字塔形,看起来像一个标准的红外线圆形旋转探测器,在其前方安装了反射镜,导引头的工作频段为3~5.4GHz。此外,它还可为操作人员配备敌我识别装置。“红缨”-5系列大多是俄罗斯“箭”-2(“红缨”-5)和“箭”-2M(“红缨”-5A)地空导弹的仿制品。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在“红缨”-5A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改进型“红缨”-5B。这种改进型吸纳了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如通过电子热敏方式为导引头降温。对地空导弹而言,对其导引头降温的工作是永无止境的,这主要是因为降低导引头的温度仍不能充分满足导弹系统的需要。“红缨”-5C与这些武器系统不同,它采用了新式设计的“哈尔滨”卡车,可载8套这种便携式导弹,而且可组合使用“红缨”-5系列的各种导弹。“红缨”-5C的运输工具还没有展示过,不知道更为先进的“飞弩”和“前卫”导弹是否也采用了这种运输工具。新式运输工具配备了全天候跟踪电视摄像头和激光测距仪,发射筒本身通过加装外部电源可有效降低导引头温度,从而使操作员有更多时间跟踪和攻击目标。
欢迎各位帅哥美女踊跃评论,
B. 俄罗斯铠甲S1与通古斯卡防空系统有何不同
底盘不同,铠甲采用轮式底盘,通古斯卡采用履带式底盘,就越野和野战性能而言通古斯卡好一些,但是公路机动及行驶速度上采用轮式底盘的铠甲会更好一些,但是野战综合情况而言个人认为通古斯卡会好些,毕竟是履带式底盘。
雷达系统方面“铠甲”可以同时发现并跟踪20个目标,既可在固定状态下,也可在行进中对其中4个目标实施打击。除巡航导弹、反雷达导弹、制导炸弹、各种有人和无人战机外,“铠甲-S1”还可打击地面和水中轻装甲目标以及有生力量。而通古斯卡装备的对空探测装置包括1RL-144M雷达系统、1A29M光学瞄准具等,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天线旁瓣对消技术、波束稳定技术和相参放大发射机等,具有优良的低空性能。跟踪雷达的测角、测距精度仅仅达到80年代水平。所以“铠甲”雷达性能方面会更好一些。
武器系统方面“铠甲”防空系统由炮塔、炮塔控制系统、防空导弹、发射装置、操作和技术保障设备等构成。它配备地空导弹8至12枚,最大射程20公里,最大射高15公里;配备两门30毫米双管防空火炮,弹药基数750至1400发,最大射程4公里,最大射高3公里。两种武器相互补充,能够摧毁距离在20公里以内、高度在15公里以内、速度在1300米/秒以内的各种现代化空中攻击武器。“铠甲”可以在静止时或行进中开火,能够同时攻击4个目标,有效杀伤半径15公里。“通古斯卡”在炮塔两侧配备8枚9M311型防空导弹,导弹发射筒呈双排配置,可以单独俯仰操纵。9M311导弹长2.5米,弹径150毫米,全重42公斤,战斗部重9公斤,可打击飞行高度3500米以下、距离800m以内、速度在500米/秒以下的空中目标,导弹最大速度900米/秒,平均飞行速度可达600米/秒(1.7马赫),采用触发/近炸引信,平均杀伤率65%。该导弹采用无线电瞄准线指令制导,导弹发射后,炮长始终要将光学瞄准镜中的瞄准线对准目标,导弹飞行轨迹与瞄准线的偏差自动输入至计算机,发出导弹轨迹修正信号,跟踪雷达再将修正指令传送到导弹。导弹上装有激光/触发近炸引信。9M311导弹的设计很有特色,为两级式,一级助推级较粗,二级无动力,导弹发射后,助推器使导弹在很短的时间内飞至900米/秒的极速,然后抛掉助推器,二级弹体依靠动能飞向目标,通俗滴说,相当于一颗能够制导的大号炮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导弹重量,二级导弹无动力无尾烟,很适合瞄准线制导的无干扰通视要求。该导弹属于两头冒尖的武器,优点大大的,缺点也同样明显,由于在一级弹体未抛掉之前不能做大过载机动,因此其有效杀伤区近界比常规单弹体导弹要大一倍左右,射程近界高达1500米,也就是说,“通古斯卡”上的导弹在1.5公里内无法打击目标,近端拦截只能交由机炮负责。武器方面个人认为都没有太多的经过实战考验,“通古斯卡”诞生以来从没参加过对空实战,仅参加过一次地面战争。1994年,俄罗斯军队打击车臣的战争日趋白热化,为了尽快赢得战争,12月30日,俄军对格罗兹尼发动了“新年战役”,北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的摩步131旅刚刚装备了6辆“通古斯卡”,被两辆一组配属到三个摩步营担任机关炮“铁扫把”,用于清扫盘踞在高楼内的车臣叛军,但很可笑,在这次战斗刚一开始,6辆“通古斯卡”就被车臣的伏兵全部击毁。处女战被全歼后,至今“通古斯卡”尚未参加过任何战斗。9M311型导弹被改进型9M335导弹所取代,数量由8枚增加到12枚,导弹增大了助推器口径,达到90毫米,仪器舱和战斗部舱直径保持不变,仍为76毫米,离散杆战斗部的重量增加到20公斤。射高增加到8000米,射程由8公里增加到12公里。制导体制改为雷达或红外跟踪-雷达无线电指令传输,在90度扇面内可同时打击2个目标。该系统采用没有继续采用“通古斯卡”的2A38高速自动炮,使用了两门BMP-2步兵战车上的2A72型30毫米单管自动炮取而代之,可进行双向供弹,火炮重量比较轻,后坐力比较小,该炮对空性能较低,射速350发/分钟,只有2A38炮的三分之一,并非防空武器的最佳选择,这使得初期研制的“铠甲 S1”看上去更像是一套地空导弹系统。
总结:“铠甲 S1”的研制初衷并非是为了取代“通古斯卡”,俄军总结1991年海湾战争苏制武器惨痛经验教训,发现北约部队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每出击3000架次才被防空火力击落1架,防空效率仅及越战的四分之一,但仍然对“通古斯卡”的野战防空能力抱有信心,认为其略加改进即可应付2000年以后的近距空中威胁。而“铠甲 S1”以后方固定阵地末端防卫作战为主,不装备陆军野战部队,要求系统重量轻,性能适中,造价相对低廉,对越野能力要求较低,但持续作战和多目标能力较强,战略机动性好,用于保卫重要的战略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机场、军事基地、通信枢纽和经济设施)。
C.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防空导弹的射程范围(最好有图)
NO1. “安泰”-2500
“安泰”-2500导弹也是在S-300导弹基础上研制的。它是一种机动式反导、反飞机通用导弹,可拦截各种飞机。同时,射程在2500千米以内、飞行马赫数在13以下的各型弹道导弹也是它的“盘中餐”。
“安泰”-2500导弹采用定向杀伤弹头,对弹道导弹的最大拦截距离为40千米,最大拦截高度为30千米;对飞机的最大拦截距离为200千米,拦截高度最高30千米,最低仅为25米,想跟它玩超低空,没戏!“安泰”-2500可以同时迎战24架飞机或者与16枚弹道导弹交战,比神话里的“三头六臂”的哪咤还厉害。该导弹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发射准备时间极短,仅为7秒。即使是被美国人吹得天花乱坠的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也达不到这么快的速度。
世界先进防空导弹排名,世界十大防空导弹系统
NO2. “宙斯盾”的支柱─“标准”
“标准”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全天候、中远程舰对空导弹,经过多次改进,已演变出16种型号,成为世界上性能最先进、装备数量最多的舰载防空导弹。由于地球的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标准”导弹也是世界上机动范围最广的防空导弹。
为了使“标准”导弹能够在“宙斯盾”防空系统中使用,美军对“标准”导弹进行了改装。1997年,类似于“爱国者”导弹的新型“标准”导弹开始装舰,成为美国TMD中“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支柱,“标准”导弹也因此和“宙斯盾”系统一起声名大噪。
NO3. 以色列的“卫兵”─“箭”-2
2000年3月14日,以色列空军、导弹部队和有关研制单位在特拉维夫以南帕尔马海姆空军基地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宣布“箭”-2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此举标志着以色列领先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实用化防卫和拦截高层区域弹道导弹系统的国家。
“箭”-2导弹是以色列与美国合作研制的一种防空导弹,其拦截高度为10~40千米,作战距离为90千米,杀伤概率达90%,具有一定的低层防御能力,目前已具备作战能力。以色列装备了两个“箭”-2导弹旅。
NO4. 一手遮天的—S-400
俄罗斯的S-400导弹也称“凯旋”导弹。其最大的特点是作战距离远达400千米,简直就是“一手遮天”。
20世纪80年代初,前苏联的S-300机动式防空导弹系统开始装备部队。这种导弹被西方称为萨姆-10,和美国的“爱国者”导弹属于同一个档次,堪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防空导弹之一。
D. 导弹攻击范围多大就是说击中目标后,波及范围多大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给你个比较详细的
一个完整的武器系统的效能只有在建立了对武器系统的某些基本特性可单独地或综合地予以考虑的评定办
法后,才能测定并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比较。在武器系统设计人员经常使用的评定办法中,评定武器系统效能
的基础是总杀伤概率这一概念。在单发射击的简单情况下,杀伤概率Pk按简单概率乘积法则表示,即
Pk=Ph*Pr*Pl式中,
Ph---命中概率;
Pr---武器系统可靠性;
Pl--弹药或战斗部的杀伤能力。(即命中条件下的毁伤概率),对于多发射击则可用累计概率法则表示。
武器系统设计人员不能只根据目标的某些固有特性就明确判定目标是否易于损伤,还必须考虑攻击的规模
、方式和射击的命中条件(如:是直接射击还是间接射击?射程多少?以及其他类似因素)。但是,对弹药设计人
员首先要考虑的是在给定目标随机命中率的条件下,弹药的终点效应是否足以产生所要求的效果。因此他主要
关切的是总杀伤概率表达式中有关杀伤能力(即命中条件下毁伤概率)的Pl一项;而可靠性(Pr)和命中概率
(Ph)显然是整个武器系统的设计人员更为关切的项目。就弹药设计者而言,杀伤能力可定义为在给定目标随机
命中率的条件下,弹药对目标的毁伤概率,即当威力一定时目标的受损面积 (杀伤面积)与总有效面积(破片覆
盖的实际总面积)之比值。
损伤等级
由于弹药设计人员所设计弹药的杀伤能力必须与损伤等级联系起来,弹药设计人员必须知道他要使目标遭
受的损伤等级。通常有三种损伤等级:压制级、废弃级和歼灭级。压制效果主要依靠射向目标的弹药发挥使目
标感受恐惧而不是伤亡的威力,因而多少是有些抽象的损伤等级。能够压制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状态而不是物,
因此根本不可能数量化,而弹药设计人员也就不能将压制级当做可以设计的损伤等级标准。废弃级是使目标损
伤到再也不能尽其职责,这是设计人员力求达到的损伤等级。歼灭级必然要求致敌于死命的超量杀伤,故歼灭
地面目标消耗弹药很多,从成本效能看是不值得的。
目标类型
为了建立弹药设计人员要求达到的杀伤等级,应对所有可能目标都进行识别和分类,并检查处于不同类型
攻击时它们的要害部位。
地面部队的常见主要目标类型有人员、装甲车辆、建筑物、装备和飞机等,上列各项目虽不全且未按其重
要性而分出先后次序,但有必要识别和研究哪些因素使他们易受损伤。
人员
作为目标出现的人员,常有不同程度的防护衣着,这些防护衣着义随不同情况而变化,如作战场所、季节
、执行任务类型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指战员头戴钢盔,但在执行后勤任务时则不尽如此。另外,个人装备各
有不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人体上的易损暴露的面积,如穿防弹背心或其他特制防护衣服的人员。
人员作为目标出现时,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战术性防护:可
能完全暴露,也可能隐蔽在薄掩体、厚掩体或构筑良好的工事后面,或利用防御工事、建筑物和其他可利用
的局部保护性隐蔽处所进行防护。即使完全暴露在开阔地,为其提供的防护程度也会随地面情况而各有不同,
即使稀疏林地和多弹坑地也总比开阔平坦的沙漠地更有利于防护。
除衣着和战术性防护外,人体目标还有不同姿态,如立姿、跪姿或卧姿,而且还有不同群集,如单兵、密
集部队或在大面积上疏散分布人员等。
因此,人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目标类型:密度不同,而且由于衣着防护、战术性防护及姿态等的不同,因
而有效暴露面积也各不相同。
装甲车辆
在现代战场上,装甲车辆可能是要讨论研究的主要目标类型。由于车辆具有的运动性和自身防护性能都很
高,所以要使它们丧失功能就特别困难。目前在机械化部队服役的装甲车辆类型繁多,要击毁它们也带来了一
些困难。其中攻击的主要口标是重型且装甲防护良好的主战坦克,要击毁这种坦克需进行特别的专门研究(见
第八章)。虽然装甲人员输送车和机械化步兵战车的装甲比主战坦克薄,但终究还是装甲车辆,如何击毁它们
同样需要专门的研究。
建筑物
各种房屋和建筑物是非常明显的目标类型。为便于运用火力,一般把它们分为三类:轻型、中型和加固型
。轻型建筑物包括飞机库、尼森式活动房屋和其他轻型仓库、轻型防御工事和仓促准备的防御阵地土木工事等
。中型建筑物包括大部分普通房屋、要塞和充分准备的防御阵地土木工事等。加固型建筑物包括碉堡、据点、
桥梁和其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等。加固型建筑物比主战坦克还难摧毁,而且相互差别很大,故专门设计能摧毁
所有这类目标的弹丸显然是不经济的。因此,在大多数场合将其列为次要目标,攻击时仍使用为其他目的而设
计的弹药。
E. 我国各主战战机的作战半径分别有多大
飞机不是炮弹,就算是导弹半径也只是个抛物线距离,只要一变轨就达不到极限距离。飞机只要一机动燃料哗哗的烧掉,开的快飞的高都会缩短航程,拦截时开加力航程只有1/4左右。战斗巡逻空对空没有半径的概念接敌后就算获胜了剩余燃料能返航算走运了,对地攻击也不是走直线的,规避敌方防空要绕远路,对地导弹的射程绝不如地空导弹而且被拦截的机率很大,冲近敌方防空对地攻击需要规避防空导弹会消耗大量燃料所以也叫近距防空火力压制,防空主要靠地面部队打战术多损耗少,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搭配加油机的也没有半径一说,真碰到火烧眉毛的事不可能开巡航速度的,不能空中加油的战机只能做近距支援任务。实战中作战半径是变动的甚至路线也是变动的,作战半径只能看出满载时的巡航航程,相当于用极限航程打一个没有防空的地面目标,这种情况等于打靶了不现实,作战半径参考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