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草为什么不好加工
❶ 药用植物的采收与加工是如何的
采收
(张士良)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入药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要求时,人们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从田间将其收集运回的过程,就是药用植物的采收。采回的入药部位经过加工干燥后,便称为“药材”。药用植物采收不仅要求药材产量高,更要求品质优良,保证医疗效果,才能称为合格的产品。因此,药用植物的采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技术性。不合理的采收会给生产者带来很大的损失,使一年或多年的劳动所得成为劣质的药材,甚至是废品。药用植物采收的时间性主要指采收期和采收年限;技术性主要指采收方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绝不可孤立地看待,因为它们对药材的形态、组织构造、有效成分的含量、性味、色泽,以及产量、疗效等都会产生影响。
一、采收的标准
药用植物的采收标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药用部位外部已达到固有的色泽和形态特征;二是品质已符合药用要求,即性味、成分已达到应有的标准。药用部位的成熟与植物生理上的成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合乎药用为标准,后者是以能延续植物生命为标准。所以,药用部位的成熟与植物生理上的成熟常常是不同步的,如酸橙果实以黄熟为生理成熟,而药用却以幼果和绿熟果实为成熟,前者不堪入药,后两种一个药名枳实,另一个药名枳壳;又如辛夷、款冬以花蕾入药,开放的花生理成熟反而不能入药。
药用部位成熟与否,外部的标志较易判断,内在的因素,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积累是否达到药用要求就较难判别。但是人们通过千百年生产实践与临床观察,发现药用部位内部的成熟,在植株生长发育、形态等方面也呈现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确定适宜的采收期,是保证药材品质、产量的重要措施。药用植物的适收标志,因植物种类、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种子类药用植物大部分以种子完全成熟为适收标志,山茱萸以果实红熟为适收标志,枳实以绿色幼小的果实为适收标志。
二、采收期
药用植物的采收期,是指药用部位在一年中收获的具体日期。我国农村习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采收的具体日期,因为只按春夏秋冬四季来确定采收期,时限太长是无法保证药材品质的。通常按月、旬来确定采收期。药用植物栽培分布广,各地气候、环境、栽培技术等又有差异,同一药用植物在不同地区的采收期也很难统一。因此,确定经济采收期的主要依据是成熟程度与适收标志。特别是将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植株生长发育期结合起来考虑。也就是品质与产量要综合考虑,确定最佳的采收期。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与产量在植株生长发育期间都有显着的高峰期。有的两个高峰期是一致的,如金银花花蕾期含氯原酸最多,产量也高。也有的两个高峰期并不一致,如槐的花蕾(槐米)比已开放的花(槐花)含的芦丁高10%以上,产量却比槐花低。又如知母根茎含杧果甙以4月最高,为1.26%,其次10月,为0.89%,但是产量以10月以后为最高。因此,后一种情况确定采收期,必须以有效成分积累的高峰期为主要依据,才能有效地保证药材的品质,所以知母的采收期应是4月和10月。
(一)根及地下茎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在植株完成年生育周期,进入休眠期时采收。这时根或地下茎生长充实,地上部分生长停滞或者枯萎,根或地下茎中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材的产量和加工折干率也高。例如,9月收获的丹参,根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仅0.04%;休眠期收获的含量就上升至0.11%。大多数根及地下茎类药用植物的具体采收期是从10月开始,如黄连、当归、人参、玄参等,这时都已进入休眠期。
此外,有些药用植物在抽薹开花前采收,如当归、白芷、川芎、川明参等繖形科植物。因为抽薹开花大量消耗营养物质,根或地下茎的组织木质化,质地松泡,品质变劣,甚至不堪入药。也有些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盛期采收,如附子、麦冬等。
(二)全草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一般在现蕾或花初期采收。现蕾前植株生长正进入旺盛阶段,营养物质尚在不断积累,植物体组织幼嫩,此时采收产量、品质和加工折干率都低。花盛期或果期,体内营养物质已被大量消耗,这时采收产量、品质也随之下降。例如,益母草花蕾期收获的总生物碱含量为0.93%,盛花期为1.26%,果熟期则下降到0.39%。因此,这类药用植物多数在夏秋季采收。夏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如薄荷、广藿香、辽细辛等。秋季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如紫苏、荆芥、柴胡(四川用全草)等。
此外,有少数药用植物如茵陈蒿、白头翁等,必须在幼苗期采收,显蕾前采收就已成为次品。因此,多在早春季节采收。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也说明适时采收的重要性。
(三)皮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皮类包括树皮和根皮,采收期在植株生长期,这时体内水分、养分输送旺盛,形成层细胞分裂快,皮与木质部易分离,剥皮容易,皮内含液汁多,而且气温高,干燥也快。因为休眠期皮与木质部紧紧粘连无法剥离,勉强剥下也是碎块。由于皮类多为木本植物,采收时还应考虑它们的树龄和皮的厚度是否达到药用要求。一般树皮的采收期在5—9月,如黄柏、杜仲、厚朴、川楝皮、秦皮等。根皮的采收斯则应推迟到年生育周期的后期,一般在8—10月上旬,如牡丹皮、远志等,采收过早根皮积累的有效成分少,产量与加工折干率也低。
此外,栽培于热带或南亚热带的皮类药用植物,由于年生育周期长,几乎全年都可以剥皮,如肉桂等。
(四)叶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在花刚开放或开花盛期采收。这时叶色深绿,叶肉肥厚,叶片已不再增大,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都高。花期前叶片还在生长,积累的有效成分较少,产量也低。花期后叶生长停滞,质地变苍老,有效成分含量降低,产量也随之下降。例如,荷叶在花含苞欲放或盛开时采收的,干燥后色绿,质地厚,清香气浓烈,品质好;花期前采收的,干燥后叶薄,色淡绿,品质差。开花盛期采收的薄荷叶,油与脑的含量最高。
叶类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产量等不仅随生长发育产生变化,有的还受季节、气候的影响,甚至一天内都有变化。因此,这类药用植物的采收对时限的要求很严。据测定薄荷叶连晴一周在露水干后至下午2时采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阴雨后2—3日采收的,挥发油含量降低3/4。颠茄、毛地黄、大枫艾等,都有类似的现象,除了要求选晴天外,每天以10时至16时采收为宜。
此外,也有少数叶类药用植物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收,如侧柏叶、枇杷叶等。还有经霜后采收的,如霜桑叶。叶是副产品的其采收期则与主产品的采收期相同,如参叶、三七叶、紫苏叶等。
(五)花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花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因植物种类和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无论是以花蕾、花朵、花序、柱头、花粉或雄蕊等入药,采收时都应注意花的色泽和发育程度。因为色泽和发育程度是花的质和量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例如,红花初放时,花呈淡黄色,所含成分为新红花甙及微量红花甙;花深黄色时,含红花甙;花桔红色时,含红花甙及红花醌甙。大多数花的采收期在春夏季,如忍冬、辛夷、玫瑰、槐花、槐米、合欢花、厚朴花等;少数在秋季采收,如菊花;或在冬季采收,如蜡梅花、款冬花等。以花蕾入药的要掌握好发育程度,及时采收才能保证疗效,否则会降低药材的质量,甚至成为废品,如款冬花须趁花蕾未出土时采收,金银花应在花蕾膨大变白色时采收。以花朵入药的一般在花初放期采收,如月季、玫瑰、芙蓉花、蜡梅花等,花盛开时采收,花易脱落、散瓣、破碎,而且色泽、香气不佳。以花序、柱头、花粉入药的则宜花盛开时采收,如菊花、旋覆花、番红花、蒲黄等。
(六)果实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果实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随植物种类和药用要求而异。一般干果在果实停止增大、果壳变硬、颜色褪绿、呈固有色泽时(7—10月)采收,如薏苡、连翘、马兜铃、巴豆、阳春砂、草果、使君子等。肉果的采收期因药用要求不同而异:以幼果入药的,多在5—7月收获,如枳实、乌梅等;以绿熟果实入药的,应在果实不再增大,并开始褪绿时采收为宜,一般在7—9月上旬收获,如枳壳、香橼、佛手、栝楼、木瓜、青皮等;以完整果实入药的,多在8月开始收获,如枸杞、山茱萸、五味子、枣、陈皮、龙眼等。
(七)种子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种子类药用植物一般在果皮褪绿呈完熟色泽;种子干物质积累已停止,达到一定硬度,并呈现固有色泽时采收。成熟过程中的种子与果实,是各类有机物质综合作用最旺盛的部位,营养物质不断从植物的其它组织输送到种子和果实中去。所以完熟期采收的种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且产量、加工折干率也高。采收过早,种子含水分多,加工折干率低,产量与品质也低,有的种子呈瘪粒,干燥后种皮皱缩。采收过迟,种子易脱落损失。
种子的具体采收期因播种期、气候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秋播二年收获的常在5—7月上旬采收,如续随子、王不留行子、胡芦巴、白芥、金堂葶苈等。春播和多年收获的常在8—10月采收,如芡、赤小豆、地肤子、决明、望江南等。
三、收获年限
药用植物的收获年限是指播种(或栽植)到采收所经历的年数。收获年限的长短决定于以下因素:一是植物特性,如木本、草本,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等。木本比草本收获年限长,草本收获年限一般与其生命周期一致;二是环境条件,同一植物因南北气候或海拔高度的差异,采收年限往往不同,如红花在南方是二年收获,北方多为一年收获,三角叶黄连(雅连)海拔2000m以上栽培的,5年以上收获,海拔1700—1800m栽培的,4年即可采收;三是药材的品质要求,即收获年限短于该植物的生命周期,如川芎、附子、麦冬、白芷、浙贝母、姜等是多年生植物,药用部位的收获年限却为1—2年。
根据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可分为一年收获、二年收获、多年收获和连年收获。
(一)一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当年收获的药用植物大部分为一年生草本,少数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一般是春季播种,当年秋、冬季收获,如薏苡、紫苏、穿心莲、决明、芡、鸡冠花等。少数为夏季播种,当年冬季收获,如牛膝、郁金、泽泻等。此外,一些热带或亚热带药用植物向北引种,由多年生、二年生草本或灌木变为一年收获,如姜、红花、蓖麻等。
(二)二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次年收获的药用植物,一般实际生长期不足两周年,甚至不足一周年,故又叫越年收获或跨年收获。比较普遍的是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如浙贝母、白芥、红花、川芎、延胡索、胡芦巴等。其次是春、夏、秋播种,次年冬季收获,如白术、党参、当归、山药(零余子播种)等。少数为冬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如附子等。
(三)多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3年以上收获的药用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与木本。其中3年收获的有川明参、芍药、百合、云木香、三七等。4—7年收获的有黄连、牡丹、人参等。以树皮入药的木本则需10—30年才收获,如杜仲、黄柏、厚朴、肉桂、苦楝皮等。
(四)连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能连续收获多年的药用植物,多为以果实、种子或花入药的木本,如佛手,香圆枣、山茱萸、使君子、巴豆、辛夷、金银花等。其次是以果实、种子、花、叶或全草入药的多年生草本,有的是播种后从当年开始,就连年采收,如薄荷、旋覆花、菊花、马蓝等;有的则是播种后需两年以上,才连年采收,如砂仁、草果、石斛、栝楼等。
四、采收方法
不同的植物或入药部位的采收方法是不同的,采收方法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药用植物的采收方法主要有挖掘、采摘、收割、击落、剥离、割伤等。
(一)挖掘
挖掘方法主要用于收获根或地下茎。挖掘要选择好时机和土壤含水量适当时,土壤过湿、过干都不利于挖掘根或地下茎,不仅费力,而且易损伤地下部分。降低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加工干燥不及时还易引起霉烂变质。
(二)收割
常用于采收全草、花、果实和种子,而且成熟较一致的草本。其中全草类一年两收以上的药用植物,第一、二次收割时应留茬,以利再萌发新植株,并可提高下次的产量,如薄荷、瞿麦、柴胡(四川)等。花、果实、种子的收割,可根据具体情况齐地割下全株,也可以只割取花序或果穗。
(三)采摘
采摘法适用于成熟不一致的果实、种子和花的收获。由于它们成熟不一致,只能分批采收,如果一次性收割完,药用部位成熟不一致,品质就没有保证,也给加工带来困难;全部成熟后收获,早熟的就会脱落、枯萎或质地变衰老,甚至不能入药,如辛夷花、杭菊花等。采摘果实、种子、花要注意保护植株,不要损伤未成熟的部分,以免影响它们继续生长发育。一些果实、种子个体大,或者枝条质脆易断,成熟虽较一致,不易采用击落法采收的,也采用采摘法收获,如佛手、枳壳、栀子、龙眼、连翘、香橼等。
(四)击落
树体高大的木本或藤本,收获果实或种子,用采摘法收获有困难,常采取击落法收获。击落时最好在树下垫上布围、草席等,以减轻损伤,且便于收集,同时要尽量减少对树体的损伤。
(五)剥离
主要用于收获树皮或根皮,也叫剥皮。树皮与根皮的剥离方法略有差异,树皮的剥离方法又分为砍树剥皮、活树剥皮、砍枝剥皮和活树环状剥皮。
1.砍树剥皮
先按规定长度剥下树干基部的树皮,然后伐树一节节的剥下树皮。一般每节树皮的长度为67—100cm。剥皮的方法按规定长度上下环状切割树皮,再从上圈切口垂直纵切至下圈切口,用刀从纵切口处左右拨动,使树皮与木质部分离,即可剥下树皮。进行林木更新的,伐树应留茬(桩),以利萌发新苗。不留茬的,还可挖掘根部剥皮入药,如厚朴、黄柏等。
2.活树部分剥皮
简称部分剥皮。特点是不砍伐树干,只在树干上剥取部分树皮,但是不环状剥皮。由于输导组织仍能上下畅通,剥皮部位愈合快,数年后该处又可以剥皮。作法有上下交错剥皮与条状剥皮两种。一般每处剥皮长度在80cm以下,宽度不超过树围的1/3。由于提供的药材量少,近年来已为活树环状剥皮取代。
3.砍枝剥皮
此法每年轮换伐下部分大树枝剥皮,也不必砍伐树木。采取砍枝剥皮应修剪成矮主干的树型,上部留4—5个主要分枝,每年伐去1—2枝,并让其萌发新枝来接替,这样每年都可以砍枝剥皮。
4.活树剥皮
简称环剥。是近年来试验成功的剥皮方法。特点是在活树上环状剥下树皮1—3m,使之愈后长出新皮,数年后又可再行环剥。环剥后能重新生长树皮是靠残存的形成层细胞和恢复了分裂能力的木质部细胞分生新细胞,而产生愈伤组织,形成新的树皮。因此,环剥要选择气温较高的季节,几天中无降雨的天气,并且不要损伤木质部。
5.根皮的剥离
木本的粗壮树根与树干的剥皮方法相似,皮的长度是依实际情况而定,故长短不一。灌木或草本根部较细,剥离根皮方法则与树皮不同:一种方法用刀顺根纵切根皮,将根皮剥离;另一种方法用木棒轻轻锤打根部,使根皮与木质部分离,然后抽去或剔除木质部,如牡丹皮、地骨皮和远志等。
(六)割伤
树脂类药用植物如安息香、松树、白胶香、漆树等,常采用割伤树干收集树脂。一般是在树干上凿“∨”形伤口,让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下端安放的容器中,收集起来经过加工即成药材。从果实中提取树脂,有的也采用割伤法收集树脂,如鸦片。
❷ 调制优质干草时有哪些注意事项青干草贮存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调制优质干草时的注意事项 调制优质干草须尽量减少青草中的营养成分,尤其是粗蛋白、胡萝卜素等的损失。调制优质干草必须做到: ①适期刈割:牧草和青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随生长发育的进行而变化。幼嫩时期,叶量丰富,粗蛋白质、胡萝卜素等含量多,营养价值高,但产草量低;随着生长和产量的增加,茎秆部分的比例增大,粗纤维含量逐渐增加,木质化程度提高,可消化营养物质的含量明显减少,饲草品质下降。一般禾本科牧草以抽穗至初花期、豆科牧草以现蕾至初花期刈割为宜。 ②快速干燥:刈割后的新鲜牧草或饲料作物在细胞死亡以前仍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体内的养分。因此,缩短干草的调制时间,可以减少植物呼吸作用的消耗。天然晒制干草应选择少雨干燥的季节进行。晴天将收割的青草摊晒在高燥的地方干燥,也可采用草架干燥和常温鼓风干燥。如草的茎秆较粗时,为缩短晾晒时间,还可采用机械压裂等方法将草的茎秆压扁,加速水分的散失。在晒制过程中要经常翻动,以促进干燥和防止上下干湿不匀。 ③防雨防露:干草晒制过程中雨露淋湿是干草养分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晒制开始前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动态,积极做好防雨准备。晒制过程中,傍晚要将摊晒的饲草搂成小垄,减少露水引起的反潮。 ④减少叶片脱落:叶片的可消化养分含量比茎秆高,干草调制过程中叶片又非常容易脱落,所以防止叶片脱落是减少养分损失的一个重要环节。晒制过程中,叶片失水较快而茎秆失水相对缓慢。牧草或饲料作物刈割后将茎秆压扁,有利于茎叶同步干燥,减少叶片脱落。翻草避开烈日的中午也可减少叶片脱落。当干草的水分降到15%~18%时即可抓紧进行堆藏,水分过低容易造成叶片脱落。 (2)青干草贮存时的注意事项干草的贮存可室内堆放,也可室外堆垛。干草的含水量过高,堆中发热、霉变是贮存过程中养分损失的重要原因。一般干草开始贮存时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8%以下,贮存期间须防返潮和雨水。室内堆放应定期通风散湿,室外堆垛应选择地势平坦高燥、排水良好、背风的地方,并防雨水渗入垛内。 精心调制的优良青干草若贮藏不好,不仅继续损失养分,甚至会变质、发霉,或发生火灾等,造成浪费,因此对青干草妥善保管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贮藏方法一般有两种: ①草棚贮藏:建造草棚要注意防雨防潮,贮藏时注意顶与棚之间预留一空间,以利通风,有条件及时粉碎贮藏,可减少体积,豆科牧草价值高且不易堆垛贮藏,更应在草棚内贮藏。②露天堆垛:在无草棚时,对禾草可用露天堆垛的方法贮藏,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上垛干草的含水量。当水分含量在18%时即可上垛。太干会造成机械损失,太湿会引起发酵过度造成养分损失。严重时会发生自燃或霉烂。对含水量过大的先堆小堆干燥,再堆大堆贮藏。现场判断水分的办法是用手搓拧草束,发出沙沙声并容易折断放后能散开的含水量约15%以下,搓拧时没有干裂声,尽力捻拧时折断,放开后松散的含水量约18%。容易拧成结实而柔软草辫,经反复拧搓不易折断,拧紧的草有潮湿感觉,但拧不出水的含水量约20%。拧紧时有水珠出现,手插入草中有明显冰凉感觉的,水分已超过25%。第二,打草捆。上垛前按牧草生长上下打成10~15千克紧实的草捆,以便于堆垛和取用。第三,堆垛要求。堆应紧实、均匀,使受雨面积尽量减小。顶呈圆锥状或屋脊状,表面平整光滑,以利排水。堆梁大小形状可根据草的多少、地面大小、牧草干燥程度等决定。一般地面小、草少时用圆形垛,草多而地面大时用长形垛。草湿用低草垛,草干用高草垛。
❸ 湿的冬虫夏草怎么加工成干草 都说用微波炉烘干可么会不会影响冬虫夏草的成色和品质
不会影响的。因为微波主要的作用在于吸收水(极性分子)。不会破坏其他的有益成分。色泽方面也不会改变,请放心。
❹ 湿柴草干柴草更难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1、水分占据了柴草的氧气空间
2、燃烧时水气稀释了火苗周围的空气中的氧气。
3、湿柴草温度低,难以达到燃点,起火的时间长。
楼上的,燃点没有变化哦!
❺ 喂牛的湿草块冬天怎么放安全
稻草是的主要粗饲料来源,其营养价值低于故意秸、谷草等。稻草含粗蛋白3-5%、粗脂肪1%左右,灰分含量较高,但钙、磷所占比例较小。磷含量在0.02-0.16%,低于反刍家畜生长和繁殖的需要。稻草对牛的消化率为50%左右,消化能为8.3千焦/千克。
稻草是冬季喂牛的好饲料。但如果饲料喂方法不当,则会造成牛体瘦弱甚至死亡。科学地利用稻草喂牛,必须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选用优质稻草
稻草的各种营养物多含在叶里,其次是叶柄、茎。所以,喂牛要尽量选用带叶较多、黄绿色、质地柔软的稻草。稻草种不可含泥沙、塑料、羽毛、金属等异物,严禁使用被农药污染及霉烂的稻草,以免引起牛中毒。
二、不要单一喂稻草
稻草营养含量不高,即使让牛达到最大采食量,也不能完全满足其营养需要。因此,应喂一定量的青料或补喂一些含蛋白较多的精料。豆科喂草含钙多,可弥补稻草含钙的不足。精料应以豆饼、玉米、高粱等为主,不要过多喂糠麸,尤其是小麦麸含磷偏多,长期饲喂容易破坏机体钙磷的平衡,造成骨质脱钙变软,严重时可引起瘫痪。
三、饲喂方法合理
稻草喂牛应注意定时定量、少喂勤添、合理拌草和供给充足的饮水等。少喂勤添即把一顿草分作几次喂,每次在牛快池完时再添加新草,直到吃饱为止。在补饲精料时,应将精料与切短的稻草拌和。为此给牛喂饲草料后,一定让牛饮足清洁而温暖的水,水温15-25℃为宜。
四、合理加工处理
稻草营养价值低、适口性差,牛不爱吃。但是通过加工处理,可改变稻草原来的体积和理化特性,便于牛采食,增加其适口性和营养,使牛生长快,提高养殖效益。
1、铡短处理
将稻草铡成3-4厘米长的小段,这样不仅有利于和精饲料混合,且有利于牛咀嚼,减少咀嚼时消耗的能量,增加与消化酶的接触,提高消化率。
2、碱酸联合处理
将铡短的稻草放入木桶或水泥池内,加1.5-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透后取出,放入窖内压实,过12-24小时后取出,仍放入木桶或水泥池内,用3%的盐酸浸透,随后将溶液排出,即可喂牛。经过这样的处理加工,稻草消化率可提高20-30%,利用率可提高60%以上。
3、氨化处理
稻草经氨化处理后,粗纤维消化率可提高6.4-11%,蛋白质消化率可提高10.6-12.2%,有机物质消化率可提高4.7-8%,同时还可补充蛋白质不足,营养价值达到或接近青干草水平。制作方法:把铡短的稻草放入干燥的窖内压实,每100公斤稻草加12升25%的氨水或6.5升的尿素水溶液,填满后封严。5-7天后打开、通风,等氨味消失后即可喂牛。
4、加酶发酵
在铡短的稻草中加纤维素酶制剂发酵,可使蛋白质提高17.6%,粗脂肪提高62.8%,稻草质地变得柔软。稻草经过这样处理加工后,牛采食量提高,能减少胃肠病的发生,同时又能促进增膘复壮。
5、氢氧化钠与石灰联合处理
铡短的稻草用喷雾器喷洒1.6%的氢氧化钠和1.5-2%的石灰混合液,然后压实。再依次铺稻草,并喷洒混合液。堆放1周后喂牛,粗纤维消化率可提高30%。
6、石灰处理铡
短的稻草每100公斤用生石灰或熟石灰3公斤,食盐1-1.5公斤,加水200-500升搅拌均匀,浸泡2-3小时后捞出,放在地面压实,2-3小时后即可喂牛。或者把铡短的稻草放在1-2%的生石灰水中浸泡12小时以上,捞出即可喂牛。
❻ 是湿草用火烧能起烟雾还是干草用火烧能起烟雾
湿草,有个生活常识我想你知道,就是家里生的炉子如果生的很旺,就不会冒很多烟,而如果是燃烧不好,就会毛很多烟,如果通风不好还容易中毒。因为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干草的燃烧非常剧烈,换句话说,干草的燃烧更充分,所以它的残留物比较少,烟雾也少,而湿草燃烧的时候燃烧不充分,不剧烈,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烟尘,而且其中还混杂着水蒸发的蒸汽,所以冒出的烟雾很浓。
❼ 买家具,软木好还是硬木好泡桐和梧桐哪个是硬木
买家具,是硬木好。泡桐是硬木。梧桐是软木。
梧桐木材轻软,为制木匣和乐器的良材。种子炒熟可食或榨油,油为不干性油,一般可进行烘干使种子风干,水煮,口服有良好的消肿作用。树皮的纤维洁白,可用以造纸和编绳等。木材刨片可浸出粘液,称刨花,润发。叶做土农药,可除灭蚜虫,能适应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
梧桐,是梧桐科梧桐属植物。
梧桐,原产我国,在华北至华南、西南广泛种培,尤以长江流域为多。西北地区不适合种植。
梧桐,高达15到20米,胸径50cm;树干挺直,光洁,分枝高;树皮绿色或灰绿色,平滑,常不裂。小枝粗壮,绿色,芽鳞被锈色柔毛,株高10至20米,树皮乳光滑,片状剥落;嫩枝有黄褐色绒毛;老枝光滑,红褐色。
叶大,阔卵形,宽10至22厘米,长10至21厘米,3至5裂至中部,长比宽略短,基部截形、阔心形或稍呈楔形,裂片宽三角形,边缘有数个粗大锯齿,上下两面幼时被灰黄色绒毛,后变无毛;叶柄长3至10厘米,密被黄褐色绒毛;托叶长1至1.5厘米,基部鞘状,上部开裂。
圆锥花序长约20厘米,被短绒毛;花单性,无花瓣;萼管长约2毫米,裂片5,条状披针形,长约10毫米,外面密生淡黄色短绒毛;雄花的雄蕊柱约与萼裂片等长,花药约15生雄蕊柱顶端;雌花的雌蕊具柄5,心皮的子房部分离生,子房基部有退化雄蕊。蓇葖,在成熟前即裂开,纸质,长7至9.5厘米;蓇葖果,种子球形,分为5个分果,分果成熟前裂开呈小艇状,种子生在边缘。
果枝有球形果实,通长2个,常下垂,直径约2.5至3.5厘米。小坚果长约0.9厘米,基部有长毛。花期5月,果期9至10月。种子4至5,球形。种子在未成熟期时成球成青色,成熟后橙红色。
梧桐树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喜肥沃、湿润、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在酸性、中性及钙质土上均能生长,但不宜在积水洼地或盐碱地栽种,又不耐草荒。积水易烂根,受涝五天即可致死。通常在平原、丘陵及山沟生长较好。深根性,植根粗壮;萌芽力弱。生长尚快,寿命较长,能活百年以上。发叶较晚,而秋天落叶早。怕大袋蛾,怕强风。宜植于村边、宅旁、山坡、石灰岩山坡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