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铜钱那么便宜
① 古代铜钱,通宝,哪些便宜,没有假的,新手菜鸟。
目前市面上假铜钱十分泛滥,假的太多了,现在的早假者连一些普通钱也不放过,如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同治,宣统,假的到处都是(五帝钱便宜好卖,假的也最多)。北宋的普通铜钱发行量是最大的,也最便宜,到处可以卖到,如:元丰,元佑,皇宋,圣宋,宣和,政和等等,普通小平几乎没有假的,可以考虑。
② 发行几年,又废除几年,明朝钱币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朝的货币包括很多种,从铜钱,到大明宝钞,再到黄金白银,可以说种类很丰富。其中铜钱作为面值最小的货币,却在明朝的货币史上走过了一段非常坎坷的路程。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谈谈这个有趣的现象。
铜钱的坎坷之路
早在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还未推翻元朝的时候,就在应天府开始铸造“大中通宝”铜钱,而这也是明朝发行最早的铜钱。这一时期,为了铜钱的发行管理更加方便,朱元璋还特意在应天府设置了宝源局。
从这个时候开始,铜钱正式开启了它在明朝的这段旅程。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这一年三月,朱元璋令人开始铸造“洪武通宝”,作为王朝建立以后发行的第一种货币。并且还对铜钱币值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命户部及行省鼓铸“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二钱重二钱,小钱重一钱。”
他们的做法大概就是:同一种货币,他们在价格较低的地方收购,再到价格较高的地方卖出,然后从中赚取差价。或者在该种货币价格低的时候大量收购囤积,然后在价格高的时候卖出,从中赚取差价。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盖由富商大贾设谋网利,欲贵卖其所积,以图目前之饶,则偏重行之;欲贱收其所弃,以规日后之利,则惑众阻之。钱法不行,率是之故也”。
这些人通过对货币市场的操纵,加剧了钱价的变化,使得不同铜钱之间的比率更加的不稳定。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由于铜钱价值的不稳定性,使得人们很难再相信该种货币,为了防止自己的资产受到损失,因此去寻找其他的替代物。长此以往,对铜钱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由于政府没有制定一种长久稳定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对于铜钱的管理更加松懈,使得铜钱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包括钱制不一、比率不同、等。很多人就趁机开始钻空子,开始私自铸造铜钱,囤积贩卖铜钱,而这些不法行为则加剧了铜钱的不稳定性。
在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影响下,铜钱也因此发展的并非一帆风顺,所以就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
③ 明朝钱币的价格一般多少钱
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兼述明朝的经济状况
来源: 刘澍才的日志
平时不喜欢看电视,前几年劣制看得让我远离了电视。比如古代闺门女子穿得像现代女子一样少,宋代的官兵穿着日本古代兵的盔甲,一两银子买一个馒头,二十几两银子吃顿饭等等……后来喜欢看喜剧录像,比如周星驰演的电影。一次看《武状元苏乞儿》,也不知是音译错还是原文错,苏灿的老爸给他儿子零花钱银钞:“都是十万两一张的,省着点花啊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我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有关明代万历年的物价水平的文章,没想到有幸被网上大量转载。看来网民是不但要受电视这一种表达,还想要看看另一种表达的。现在添一些进来写一下真实的明朝人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另眼看明朝。转自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于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小街边买个馒头要660多元,太贵了吧。
明朝人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 13216元。(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马夫:给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酰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以上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谈》、清代康熙年《明史》。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 23789元。
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2/3,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 7875,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房产价格:“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 《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低档房产50两一宅,约人民币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万以上。“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看来明朝有钱人的房子还是真够贵的。
物价的稳定。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总算银子
④ 为什么明朝的货币存世很少
明朝铜钱的铸行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穆宗隆庆时期经历十二位帝王,其中只有六位铸钱,且都数量有限。自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才大量铸钱。直至明崇祯时期钱币铸行无度,钱制复杂,优劣不等,局面愈来愈恶劣。 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直到明宣宗宣德未年,历时长达四十一年。 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自宣德九年后,到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铸钱。孝宗弘治年间宝钞信用动摇,百姓不肯使用,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况。十贯宝纱换不到三文钱,明政府认为再不发行铜钱,就将无法挽回宝纱信用,且很多利益也被私铸商贩赚取,便下诏命两京及全国十三省重新开炉铸钱。铸行“弘治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此钱版本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异。传世有一“弘治通宝”大钱,为孤品。“弘治通宝”曾由原重一钱增加到一钱二分。弘治钱制作书法都较一般,且铸量也不多,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额,因为改钱重铸新钱之时孝宗已死,明武宗继位,改元正德,此钱即停铸。
⑤ 为啥在波斯商人眼中,明朝的物价非常便宜呢
公元1515年,一位名叫阿里·阿克巴尔的波斯商人来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国都伊斯坦布尔,阿克巴尔的家乡位于距离伊斯坦布尔千里之外的中亚,而阿克巴尔此次来到这座千年古城,是为了拜见当时的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而阿克巴尔也给赛利姆一世准备了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一本名叫《中国纪行》的书籍,阿克巴尔在此书中记载了自己在明朝的所见所闻。
据说洪武皇帝朱元璋早年也曾四处讨饭
阿克巴尔还经常见到一些单独行动的乞丐,由于经常忍饥挨饿,这些乞丐的身体十分虚弱,甚至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于是这些乞丐会躺在街头比较热闹的地方,然后他们会在手上涂满污泥或者粪便,当那些穿着干净衣服的路人从他们身边经过的时候,这些乞丐就会伸出脏手对那些路人进行威胁,如果路人不给他们施舍,那么这些乞丐就会弄脏路人的衣服。
当那些穿着得体的路人面对这些乞丐时,是断然不敢不给这些乞丐施舍的,哪怕他们口袋里只有一颗星杏仁或者一个铜钱,都会选择交给这些乞丐。当然也有许多路人非常厌恶这些乞丐的行为,他们拒绝向这些乞丐施舍,而那些乞丐则常常会对不愿施舍的路人肆意辱骂。
⑥ 明朝永乐年间的铜钱有收藏价值吗
有很大的升值潜力,预计在2年后,市场价将达300元一枚,明永乐的铜钱极其稀少,望好好珍惜!
⑦ 现在明朝的铜钱值多少钱一个
普通的明代小钱价值三五十块左右参考 特殊版除外
具体的还需要你补个图看看再说
要自然光正反面清晰大图
⑧ 明朝政府禁止铜钱出口,为何仍有商人选择走私铜钱
因为商人逐利,走私铜钱可以让他们获得很高的利润。
⑨ 为何古代铜钱还不如铜值钱
代宗时期铸造一贯钱成本是两贯,私人把铜钱融了卖铜又能得几倍的利润,铜钱面值为啥比原材料还低这么多,不应该啊,再贬值也不应该比原材料价值低啊。对货币史一窍不通,求别拍。
cmlj:铜钱不是全铜的。
陈汤再世王世杰:小说里说的很清楚啊,铸钱的成本可不是单单原材料,造炉子要花钱,雇佣工人要花钱,还有负责的官员要开工资,造好了你运到国库里也要花钱。所以一贯钱的成本两贯不足为奇,就是这样唐朝还在不停地用二倍的成本铸钱,直到灭亡,为了应付钱荒。
茗夜雨:别说古代,就是现代,老一毛和五毛的硬币也没有原料值钱。钱比原料值钱那是到了纸币时代才实现的,当然,你足够黑的话掺其他原料也可以实现......
rao:1、铜的总供应不足;2、这导致铜和钱不能同时满足需求;3、政府更看重铜钱作为货币的功能;4、钱多了铜就少,政府又要优先保证钱的供应,因此一方面是政府在承担把钱维持在相对较低价格的成本,另一方面铜的价格也正是因为政府控制供应而上涨;5、如果政府不积极铸钱,钱的价格就会高涨,一方面导致钱荒影响贸易流通,另一方面又会出现私铸的问题,并引发钱币的劣币化。
深潜者:他们为啥不铸大钱,然后坚定的维持大钱的价值呢?
monitor:感觉与中国古代其实多个货币同时流通有关。比如五铢钱流行了很久。如果朝廷货币实际含铜太低,百姓会拒绝使用。就像明清时期中国还有西班牙的银币流通。
深潜者:只要朝廷接受按照大钱面值支付的赋税,那么大钱的流通就不可能被拒绝呀。
monitor:回到楼主的问题,其实我国就是天然通缩的。铜矿经过常年开采,加上海昏侯这种埋进去几吨铜钱的人很多,铜矿越来越少。朝廷的铸币权其实是残废的。难道你能制止下面官吏只收小钱,然后转成大钱上交么?
御驾亲征永历帝:还有货币外流和窖藏铜钱的问题,我觉得这比铜矿开采的问题还严重??
monitor:外流应该不严重,毕竟我国主要是出口。
可怕的鸭骨头:铜钱本身就是出口商品。
御驾亲征永历帝:不严重?比如宋朝铜钱外流“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是有名的。引用两段:“宋代官府不得不采取更为严厉的‘钱禁’,曾规定携带铜钱五贯以上出境者就要被判处死刑。后来边境形势紧张,刑罚加剧,规定携带铜钱出西北边境一贯以上者就要处死。“钱禁”涉及了各个地区,包括京师。为了防止都城“钱荒”,无论是北宋的汴梁还是南宋的临安,都颁布了禁令,咸平三年“仍令开封府出榜晓谕,其诸城门锁不得私放出见钱。”朝廷也对官僚机构下了禁令,一律不得搬运铜钱下海船,防止官员假借公事名义走私铜钱。除了海防,边防合法的交易通道也被堵死。官方如向边关地区百姓买马,不得再用铜钱,而是改用布帛或者茶叶等实物交换。只是,多头管制之下,铜钱仍然源源不断地流出宋代的国土,“钱禁”还是失禁了。”“据统计,日本出土的唐至清代中后期的中国货币约达260余万枚。据日本学者入田整三的分类分析,在日本全国18个地方出土的554714枚钱币中,以北宋钱的种类、数量最多,约占81.9%,其余依次为唐钱8.6%、明钱7.3%、南宋钱1.4%、其他0.8%。据史载,永乐年间,明成祖两次赐给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铜钱1700万枚。成化年问,明朝又赐予日本来贡者铜钱5000万枚。中国铜钱的出土地点遍及日本列岛,在新滂县,出土千枚以上钱的地点达30多个。”
我开拖拉机:那私铸铜钱的利润从哪里来?
vichywasser:劣钱啊,官造一文可能含铜80,私造的铜20,这不就是利润吗。还有模具啊,人工啊,反正能低就低。
陈汤再世王世杰:外流从唐就很严重,因为只要你的结算货币是中国的,就不可能不外流。
vichywasser:贵金属货币都避不开这个问题吧,最后只能把贵金属放央行做准备金发纸币吧。
时之沙漏:铜原料涨价了吧。铜钱的表面购买力低于铜材料的价格。那么毁钱铸造器就有利可图。
铁木辛哥:其实那是古代行政效率低下导致的。一钱3铜7锡铅,除非王朝末期物价飞涨铜价高于币值3倍以上,否则人干融钱的事情。其实这部分和融掉黄金首饰的原理一样。如果金价涨了,才有融首饰的意义,否则是没意义的。
古代金融知识不如现在这么充足啊。其实古代铸钱绝对是超级划算的买卖,为什么吴王刘濞有反汉的资本,就是因为可以自己铸钱,铸币税大大的。所谓铸钱亏本,纯粹是政府已经腐败SB到不行的结果而已。
不是我国天然通缩,而是金属货币本身就有天然通缩的属性。
zyxssboy:贵金属,贵金属,都加了一个贵字,使用价值自然也是极高的。既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又有很好的流通价值,天然就会造成资源稀缺,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纸币出现之前,简直就是无解。
petrus:其实说穿了很简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官僚系统不懂也不知道怎么维持币值,相反,为了维持稳定,他们还要人为打压币值。在自然经济体系下,铜钱的价值其实很高,所以早期铸钱很有利润,但是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流通大大增加以后,本来作为实物交换补充的贵金属货币,慢慢变成流通主力了,这时候要么随着商品量大量增加而贵金属货币价值随之大增,同时伴随通货紧缩,要么拼命铸币,用发行量弥补流通缺口,阻止通货紧缩的出现,但这时候伴随的是货币原料价值与货币交换价值的倒挂。对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官僚来说,维持国家统治,增长税收,自然是用国家货币最方便,什么贯石匹两束,其实只有贯是最好使最方便的,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强烈需求货币供应量,而官僚们又不会计算经济总量与货币发行量与货币本身价值之间的关系,那就只有忍受价值倒挂,拼命砸成本维持货币供应量呗。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在祀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