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单价和结存成本不一样
1. 为啥两个月的成本结转单价相差太大
这是成本分析的核心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这两个月的生产成本项目进行对比:
1,领用直接原材料成本分析(原材料采购价、如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方式的还应检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制造环节产生材料废品的损失情况,期初在产品成本情况和期末在产品成本情况)。
2,直接人工费用分析(应计人工费是否存在差异,例如发放考核奖金或其他异常开支等计算口径方面的差异)。
3,水电燃气等动力费用的价格是否存在差异。
4,制造费用分析(各项间接费用开支的具体情况对比)。
5,其他异常情况分析。
2. 结转成本后,单价变低是什么原因
有可能是进货发票没来,没办入库.但每月都有结转发出,账面出现了红字.所以结转单价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这时可采用暂估材料的方法,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了.
比如至本月末累计暂估了50吨材料,但发票来了20吨,可以先冲回20吨暂估,余下的再往下月累计.以此类推.
3. 发出单价与结存单价有差异
对原材料一般采取加权平均价计算发出材料的成本 \r\n结存材料的成本也是加权平均价,不是某一批材料的进价
4. 按存货核算成本,为什么发出单价和结存成本不一样
建议题主需要先了解一下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
什么是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
先进先出法的运用:
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购进的存货先发出的成本流转假设对存货的发出和结存进行计价的方法。以先进先出法计价的库存的商品存货则是最后购进的商品存货。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商品的价格总是有所波动的,在物价上涨过快的前提下,由于物价快速上涨,先购进的存货其成本相对较低,而后购进的存货成本就偏高。这样发出存货的价值就低于市场价值,产品销售成本偏低,而期末存货成本偏高。但因商品的售价是按近期市价计算,因而收入较多,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不符合配比原则,以此计算出来的利润就偏高,形成虚增利润,实质为“存货利润”。
因为虚增了利润,就会加重企业所得税负担,以及向投资人分红增加,从而导致企业现金流出量增加。但是从筹资角度来看,较多的利润、较高的存货价值、较高的流动比率意味着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这对博取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增强投资人的投资信心,而且利润的大小往往是评价一个企业负责人政绩的重要标尺。不少企业按利润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并根据评价结果来奖励管理人员。此时,管理人员往往乐于采用先进先出法,因为,这样做会高估任职期间的利润水平,从而多得眼前利益。
注意事项:
先进先出法,期末材料按照最接近的单位成本计算,比较接近目前的市场价格,因此资产负债表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但是由于本期发出材料成本是按照较早购入材料的成本进行计算的,所以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费用因此可能被低估,等到这些产品销售出去就会使利润表的反映不够真实。更多关于成本核算问题可以找企业服务平台亿蜂,那里有很多专业的企业可以咨询。
适用性:
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先进先出法适用于市场价格普遍处于下降趋势的商品。因为采用先进先出法,期末存货余额按最后的进价计算,使期末存货的价格接近于当时的价格,真实的反映了企业期末资产状况;期末存货的账面价格反映的是最后购进的较低的价格,对于市场价格处于下降趋势的产品,符合谨慎原则的要求,能抵御物价下降的影响,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消除了潜亏隐患,从而避免了由于存货资金不实而虚增企业账面资产。这时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在库存物资保持一定余额的条件下,账面的存货计价永远是最初购进的高价,这就造成了存货成本的流转与实物流转的不一致。
5. 金蝶 物料收发汇总表发出单价与结存单价不一样
材料都是按照加权平均的~就是只要总数量,总金额~加权平均的单价=总金额/总数量登记的时候只登记数量与总金额,发出的时候按照平均单价结转成本!我来说说简单易行的实际操作方法吧:1,进销存,销售的时候,发出的金额也应该是购货金额,而不是销售金额,这样结存出来的金额才是真实的进销存(包括数量和进价),如果想反映销售收入的话,最好另做一个表,要不,这个“进销存”就太乱了。2,进销存帐栏中的发出栏单价和金额是中,进销存中的发出栏的单价是按进价的单价填的(平均数),金额就是进价*数量。例:销售100件商品,进价20元,销售价25元。填写如下:发出栏单价:=100*20/20=100发出栏金额=100*20=2000在此处,因为销售的商品单价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加权平均法!所谓的进销存即为:购进、出库、期末库存以销售100件商品,进价20元,销售价25元为例(你举的例子应该是商贸企业的,不考虑原材料因素)进时:库存商品数量100件,进价20元,金额2000元销时:销即出库,此时的价格就和你的会计政策有关,是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一般都采用加权平均法,即出库数量100件,金额为数量乘单价,单价如果是采用加权平均法,则单价为:(期初金额+本期购进金额)/(期初数量+本期购进数量)=本期出库单价存就好算了,数量=期初数量+本期购入-本期发出(销售),金额也是一样的计算,单价=金额/数量销售价25元是在销售收入明细账上登,不在库存账上反映。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也可期初+购入-发出得出)
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所以发出栏的单价并非是按进价的单价填,而是按加权平均单价填列,发出栏的金额为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结转销售成本的单价:你已经确认是加权平均了。那肯定是要计算平均单价的1.移动加权平均={期初存货金额+每次存货入库金额(数量X单价)}/{期初数量+每次购进数量}= 每次发出存货平均单价2.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期初存货金额+当月存货入库金额(数量X单价)}/{期初数量+当月购进数量}= 当月发出存货平均单价当月发出或销售存货成本=加权平均单价*销售或发出数量账务处理你知道那我就不多说了,只要计算一下平均单价就行了!</p></p></p></span></pre></p>
6. 主营业务成本怎么计算的啊。为什么结转时和存货的数不一样啊。
我来回答:
1、主营业务成本 结转的数是当期销售的成本,当然和存货的数是不一样的。
2、主营业务成本一般是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即前期库存成本+当期入库的成本。假如你前期为20吨,单价为3000元,则库存成本为60000元,本期入库的为45吨,单价为3050元,则入库成本为137250元,则加权平均成本为:
60000+137250/45+20=3034.62元。
3、假如本期销售为55吨,其销售成本即主营业务成本为166904.10(55*3034.62)
会计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166904.10
贷:库存商品166904.10
特此回答!
7. 为什么结转的产成品价和销售时结转成本的价有出入
首先,“产成品价”与“销售时结转的成本的价”两者核算对应的主体不一样,前者对应当期入库产成品,是生产成本结转入库的概念;后者对应当期销售产成品,是产品销售成本结转的概念。
生产成本,是对当期入库产成品材料成本及费用成本的归集,当期
产成品单价=当期生产成本/当期产成品产量
产品销售成本,对当期销售的产成品进行成本的结转,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即当期产品单位销售成本=(期初库存产成品成本+本期生产入库产成品成本)/(期初库存产成品数量+本期生产入库产成品数量)
如上所述,产品单位销售成本,受期初存货(即上期递延)影响,与当期入库产品成本必然不同,因为材料价格、产能发挥等因素影响,生产成本各期不尽相同....
8. 为什么购买材料的发票上的单价和材料入库时的单价不一样呢
一楼的说法不对,
发票上的价格和材料入库时的单价都是不含税的价格,
购买材料的发票上的单价和材料入库时的单价不一样原因可能有:
1.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费是不是放到了材料的入库成本里面.还有就是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2.有没有途中的合理损耗加在里面.
3.如果你采取计划成本的办法,那入库的单价是他的计划成本不是实际成本.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