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宜好货 » 内伤吐血为什么治不好

内伤吐血为什么治不好

发布时间: 2022-08-29 12:06:49

❶ 吐血是怎么回事

吐血,病证名。血从口中吐出。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多因嗜食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动者。吐血分为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畜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详见各条。
又:形容郁闷心情。在人们常用"郁闷"这个词时,这个词也开始胜行
血由胃和食道而来,经口吐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也称为呕血。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癌等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❷ 武侠小说中的内伤、吐血,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话要怎么解释

内伤指内脏脏腑受伤,或血经气脉被伤。内脏脏腑受伤必然是重伤,死亡率占80%。一般武侠小说中所说内伤是指脏腑被震,血经气脉被震破或者是气脉受阻。吐血而不死一般是血经被破,或血气被激所致

❸ 吐血是什么原因

吐血,病证名。血从口中吐出。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多因嗜食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动者。吐血分为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畜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详见各条。
又:形容郁闷心情。在人们常用"郁闷"这个词时,这个词也开始胜行
血由胃和食道而来,经口吐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也称为呕血。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癌等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吐血治疗的诊断要点
血随呕吐而出,血色呈紫暗或咖啡色,或鲜红色,常夹有食物残渣。 常有胃痛、胁痛、黄疸、症积等宿疾,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和、劳倦过度、气候突变而诱发。 大便色黑如漆,甚则呈暗红色。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B超等检查,常可发现原发病。
吐血治疗的辨证分析
吐血多因热伤胃络,或脾虚失摄,或胃络瘀阻等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成。临证需分辨虚实。实证多由于热(胃热及肝火),虚证多属于脾气虚弱。临床一般属热者居多。治以清热、泻火、降逆、凉血止血,或益气摄血为大法。忌用升散燥热,以免血随气火上逆而加重出血。
吐血治疗的辨证论治
胃热型【证见】 脘腹胀闷或作痛,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臭、口干,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
1.主方泻心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大黄15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紫地宁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水调服。
(2)血宁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3)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宁血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紫珠草、地榆各30克,降香、大黄各12克。水煎服。
(2)生大黄粉(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生大黄粉,每次3克,每日3次。温水送服。
(3)四黄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大黄粉15份,黄连9份,生地黄30份,生黄芪15份,生甘草6份。上药研细末过20目筛后混和,分30克包装备用。取四黄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钟,过滤去渣凉服,每日1包,分2次服,重症每日2包,分4次服,5日为1个疗程。
肝火型【证见】 吐血鲜红或带紫,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舌红绛,脉弦数。
【治法】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牡丹皮9克,生地黄15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胃热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
(1)清肝凉血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栀子15克,白芍12克,龙胆草12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甘草5克。水煎服。
(2)三七郁金汤(《中医杂志》)
处方:三七9克,郁金10克,熟大黄1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脾虚型【证见】 吐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色黑。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9克,炒地榆15克,白及lO克,阿胶12克(烊化),血余炭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紫地宁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止血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党参18克,炒白术15克,茯苓12克,黄芪20克,血余炭10克,炒地榆15克,白及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止血合剂(《上海中医药杂志》)
处方:白芍12克,炙甘草9克,炙海螵蛸12克,白及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黄15克,仙鹤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❹ 内伤吐血怎么办

吃云南白药,和酒吞服,如很严重,加服小红丸。
另传说可饮童子尿。
忌饮冷水

❺ 电影里内伤吐血的问题

首先吐血只会是其内脏严重受损大出血,才会有电影里的吐血效果。
比如被高速行驶中的汽车撞到。
其次内伤再严重也会有一个时间缓冲,不会马上吐血。

❻ 吐血 是为什么

[编辑本段]病因
多因嗜食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动者。吐血分为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畜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详见各条。 血由胃和食道而来,经口吐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也称为呕血。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癌等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病机
吐血主要来自胃的病变,因外邪犯胃,胃络受伤或他脏有病影响及胃均可引起本证。 (1) 胃中积热:素嗜辛辣灸博,饮食不节以致积热蕴结于胃,复因感受外邪或伤食以致郁化火,灼伤胃络,胃气上逆而致吐血。 (2) 肝火犯胃:七情内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上犯损伤胃络,迫血上行致吐血。 (3) 气不摄血: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血溢经外上逆吐血。
辨证论治
临床辨证时,尤其应当详细察明证情,分清虚实,结合病情标本缓急。然后确立治则,进行治疗。 (1) 胃中积热: 证候:血色鲜红或夹食物残渣,脘腹胀满,甚则作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 肝火犯胃: 证候:吐血鲜红或紫黯,暴吐如涌,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法:平肝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肠加减。 (3) 脾失统摄: 证候:吐血色黯而淡并反复发作,消瘦乏力,心悸气短,腹胀便溏,舌淡少苔,肢冷脉细。 治法:补益气血,收涩止血。 方药:黄土汤。
辨证施护
(1) 胃中积热: ① 患者吐血量多时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流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② 对患者要关心照顾,吐血后及时给予淡盐水漱口,并保持口腔清洁。 ③ 吐血时护士要镇定,抢求措施及时,要劝导患者情绪安定,卧床休息,不要太惊惶,设法消除其恐惧忧虚,紧张心理状态。 ④ 患者出血量多时可暂禁食及热水。血止给予和半流和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为宜,饮食不宜过热,以免血热妄行更致吐血不止。 ⑤ 吐血量少时可及时给白芨粉3g,用适量温开水冲服或藕节炭5~6个水煎服。 ⑥ 中等量出血可给予三七粉1.5g,白芨粉3g,调服,服药后半小时内勿进食饮水。 (2) 肝火犯胃: ① 此证患者吐血暴吐如涌,故要绝对卧休息,减少活动量。 ② 因七情内伤而致肝火犯胃吐血较甚,要劝导心情平静,不要心烦着急,要尽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 ③ 病宜光线稍暗,减少噪音,便于安静休息。 ④ 吐血不止时可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过到祛火止血。 ⑤ 要严密观察病情,吐血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或有心窝部痛或胃中烧灼嘈杂感,或持续胃痛者突然痛减而头晕全身无力为吐血之征象。 ⑥ 要随时注意出血量、面色、精神、血压、脉象等情况,若出血初止,腹痛突然加剧,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质淡,脉细弱则为气随血脱之重危证候,可用独参汤益气固脱,或用参附汤回阳固脱,可加三七粉、云南白药、阿胶等止血,并立即做好输血及抢救准备。 (3) 脾失统摄: ① 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病程较长者,要多加休息,不能过于劳累以免加重吐血症状。 ② 饮食宜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忌烟酒,常嘱藕、蔬菜、桔子等,食不宜过凉,以防伤脾。 ③ 平时可考虚针刺疗法,取穴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脾俞、梁门。耳针穴位可选用肾上腺、皮质下、神门等。
养生指导
(1) 注意生活起居有节,有能过度劳累。 (2) 饮食调量适宜,不能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忌辛辣之品过量饮酒。 (3)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人体,尤其在寒热交替季节,防止感凉诱发。 (4) 对素有胃脘疼痛旧疾者,既要注意不能劳倦过度,又要避免七情刺激,以免复发。 吐血可以是上消化道出血,也可以是支气管扩张的咯血。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主要有4种,最常见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约有50%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是由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约占25%。大量喝酒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如强的松)或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等)易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另外,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且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伴有慢性贫血的胃病患者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一般说来,青年人的上消化道出血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中老年人除了胃十二指肠溃疡外,还应考虑胃癌因素。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主要症状为吐血和解黑便。出血量多、急,可表现为吐血;出血量少、慢,则以解黑便为主。有吐血的病人在呕血之后的数天之内解黑便。吐血的颜色可由出血量、出血的速度和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不同而表现为咖啡色、暗红色或鲜红色。吐血之前往往有恶心和上腹部(俗称心窝)不适感。吐血较多,且伴有较重的休克症状,如头晕、心慌、烦渴、出冷汗、晕厥,属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情较危重。 对于反复发作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有并发出血者,除了根治胃幽门螺杆菌外,维持治疗是防止复发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这种维持治疗以H2受体拮抗剂(如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为主,目前比较多采用标准剂量的半量于睡前顿服。维持治疗时间长短应根据病情决定,短者3-6个月,长者1、2年,或者更长时间。
[编辑本段]其他发病原因
1.消化系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裂孔疝、食管外伤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最严重。食管异物(如鱼骨)刺穿主动脉可引起致命的出血。 (2)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胃癌、胃粘膜脱垂症、胃动脉硬化等。出血常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重,应激性溃疡、胃癌与胃动脉硬化的出血也较严重。 (3)肝胆道疾病 :如肝硬化、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性胆管炎、壶腹癌等。 (4)胰腺疾病 :胰腺癌。 2.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何杰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3.急性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出血性麻疹、暴发型肝炎等。 4.其他原因 :尿毒症、结节性多动脉炎、血管瘤、抗凝剂治疗过量等。

❼ 内伤如何治疗

二、内伤症治2.1、概述
伤损可分为两类。皮肉筋骨伤多有外表体征可见,统属外伤。与外伤相对而言,主要是气血失和,脏腑损伤的一类病证则总称内伤,亦称内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损伤性疾患就出现在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传说中“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时期,由堕坠而致脏腑损伤、气血为患是并不少见的,这从最早的医学典籍中都有堕坠损伤的论述,可以得到证明。《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已述及堕坠所致脏腑损伤,瘀血内蕴的症状和治疗。《素问·脉要精微论》“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提到了另外一些症侯和脉象。《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又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则伤肾”,其所叙内容更广泛,且明确提出了脏腑损伤。诸如此类的内容在《金匾要略》、《脉经》、《神农本草经》中均有所述。晋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提出“内伤”一词。有“金疮内伤蛇衔散方”,然而有方无解。隋巢元方作《诸病源侯论》有“压迮坠堕内损侯”。使用“内损”一词,并指出因“伤五内”有“致吐下血”的症侯。唐王焘撰《外台秘要》则广引诸家方书,所载较详。其中引“许仁则辽吐血及堕损方”,谓“此病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明确了由堕打压损所致病患可分为外伤及内伤两大类,外伤是“手足肢节肱头项伤折骨节”的筋骨伤;内伤又依《千金》、《广济》等述其症治:一种是“伤五脏,微者唾血,甚至吐血”的亡血证,用阿胶、艾叶、芍药类补血止血之品。一种是“内损瘀血”、“血在腹聚不出”的血瘀证,以当归、蒲黄及大黄、虻虫、佐姜、桂之类温化逐瘀、活血生新的方药治疗。再一种是情况既无明显的瘀血内聚症候,也不吐唾下血、“腹内无觉触”、“外虽无状”,则需考虑是否属“损伤气不散外”的情况,这是不同于内伤及血的“伤气”,也须用通利之剂。此外,《外台秘要》还提到“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疼痛”,这又是瘀血不消而致陈伤时发的见证。以上资料表明,随着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就逐步积累了对内伤症因脉治的认识。及至唐初,祖国医学有关内伤的论述已较为系统了。
唐宋以后,元明医学的发展,出现了各有所长的医学流派,内伤的论述虽渗入其他的涵义,但是或分证论治增补了内伤的症状及治疗方药;或专论血症,有助于内伤的鉴别;或加深了对发病的认识;或扩充了内伤的范围。元李东垣创立内伤学说,这一学说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论,主要是内科学范畴的内容。其中,“形体劳役”所伤则与损伤有所关联,慢性的积劳损伤也可致脏腑损伤,气血失和。当然,这是以虚损为主的内伤虚证。可以认为李氏之说正是从这一方面对伤科内伤作了补充,并启发了后世不独以攻下逐瘀论治伤损,而且要注意补养脾胃化生气血,使气血充养而最终使脏腑损伤得以完全恢复。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瘀血篇》邵达补白谓:跌仆损伤“一时不觉,过之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这就把内伤的发病情况补充得颇为全面。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以“蓄血俗称内伤”,其论自有偏颇,内伤往往是瘀血内留的蓄血症,但内伤并非仅仅是蓄血,蓄血也不完全是内伤。缪氏又说:“或积劳,或多怒,或饱后行行,或负重努力,或登高坠下,或奔逐过急,皆致蓄血。”可见他说的内伤既不是李东垣之说为主的内科内伤,也并非损伤为患的内伤,仅是蓄血一证的别称而已。此说可看作是对以蓄血作为一种类型的内伤,提供了有关的鉴别诊断,并从转归、治疗等方面互为补充。明薛铠、薛己父子作《保婴撮要》分立“跌仆外伤”与“跌仆内伤”条,分别用病案的形式明确分辨内伤的诊治。薛己又承前人之说,在《正体类要》中立论主治大法,为包括内伤在内的损伤内治确立治疗原则,无疑这是唐王焘《外台秘要》之后较为重要的发展。因此后世各家凡着书立说论损伤内证及其治疗多宗薛氏之旨。
综上所述,内伤一证可分为急、慢、新、陈等类型。凡堕坠跌仆骤然所致者为急性损伤,如劳逸失度,积劳日久所致者为慢性损伤。仅由一次损伤,或伤后短期内即发病的都属新伤。如日久宿伤又发,或新伤未根治而缠绵日久者均属陈伤。以上急慢新陈不论何类,其发病原理均系气血失调,脏腑受累。因此,临诊辨证可以气血为纲,参合脏腑见症分析而把握病候。
内伤辨证以气血为纲,可分为伤血、伤气及气血两伤三类。
伤血,乃因血行于脉中,周流不息,若损伤,血流不畅,或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壅滞即成瘀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疼痛便是瘀血的主要症状,其特点是疼痛部位固定而不移动。其人自觉胀满,则是瘀血的另一主要症状。历代文献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内经》“恶血留内,腹中满胀。”《金匾要略》也说:“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说明“腹满”是瘀血的主症之一。此外,瘀血的症侯尚有喘咳(瘀血停于胁下)、神识昏蒙(瘀阻清窍)、口渴烦燥(血伤及气,气不通达,不能载水津上行)等。唐容川《血证论》指出:吐、唾、便、溺见血等亡血之证,亦属瘀血,“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其形虽是清血、鲜血,但仍属瘀血。瘀血有亡于体表,有离溢经隧,更有壅阻络道等不同,除失血量多者,可当即出现虚象外,一般瘀血多呈现标实的证候。其实,瘀血本身已造成血虚的一面。因为瘀血的存在,使机体丧失了一部分血液(瘀血)的生理功能,且瘀血可阻止新血的化生。因此,瘀血如不及时清除,必由本虚标实转化为以虚为主,标本皆虚,症见面色少华或萎黄、头晕日眩、心悸、肢麻等。如系大失血,则虚象更严重,可出现“气随血脱”的危象,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昏糊等。
伤气,由于堕迭或闪挫多系卒然而至,因此颇易伤气。清沈金鳌将其病理阐述得极其生动而全面,曰:“其时本不知有跌与闪挫之将至也,而忽然跌,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血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聚一处。”这就造成通常所称的气滞。气伤为病,则气的流通受阻,亦出现不通则痛的现象,疼通也是伤气的主要症状。但这种气伤之痛,以痛无定处为特点,且疼痛范围较广,并表现为胀痛、闷痛、窜痛。呼吸咳嗽均感牵掣。气有清气、浊气之分,清气当升,浊气当降。气滞中阻,则清气不升可见神识恍惚;浊气不降,上逆肺胃,可见气促喘急,或呕吐泛恶。气滞之甚为气闭,症见昏糊不知所觉。病后失治或积劳损伤多致气虚不足,以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呼吸气促、纳食不香等为主要症状。
气与血本不相离,气病可及血,血伤亦多及气,但总以一端为所偏。如堕跌昏闷,用开窍通闭之剂后,下黑血而呻吟逐渐苏醒,这种气闭之症医治后下黑血而瘥,是为气伤及血之例。伤损于血而累及气者亦颇多见,如瘀血气滞,亡血气虚等。如伤久不愈,则必气血两虚。
内伤辨证以气血为纲,但还必须参合脏腑辨证方较全面。如症见喘促短气与呕吐恶心都可归之于气逆;但这类气伤涉及肺胃两脏,喘促短气是肺气上逆,呕吐恶心则是胃气上逆,只有这样分析,才有利于指导立法用药,否则治疗是难以下手的。又如内伤眩晕一般有四种情况,即瘀阻清窍,气血亏虚,瘀阻耗血而肝阳上亢和肾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脑等,这些情况仅以气血辨证是难以概括的。每一脏腑均有其固有的生理功能,临诊时可按所见症象加以辨别当属何脏何腑;同时还可参照伤所在部位加以分析。如头部内伤,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因为心者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肾主精,精生髓,髓充于脑。肾精不足,脑髓不充每见失聪;肝经上行顶巅,与头部关系密切。又如胸部内伤与心肺两脏有关。《正骨心法要旨》胸骨条曰:“若伤重者,内干胸中,必通心、肺两脏。”胁肋则是肝胆所在,腰为肾之府。脏腑所在部位的损伤必然累及该脏该腑,这是易于理解的。
内伤治疗,与辨证相一致,也应以气血为纲,同时顾及脏腑受累程度。
伤气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等治则。因此治伤气临床常用破气、调气、降气、补气等法。
伤气治法,古人曰:“血以滋为养,以行为用;守为顺,溢为逆……善理血者,枯者滋之,瘀者行之,逆者顺之,此其大法也。”因此治伤血临床常用凉血、止血、祛瘀、和营、补血等法。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临床上对气血两伤者,用药当兼顾。诚为前人所言:“一切气病用药不效者,乃气滞而不能波澜也,宜少佐芎、归活血,血气流通而愈。故治妇人宜调血以理气,治男子宜调气以养血。”由于单纯伤气或伤血者较少,所以临床咸宜治血而佐理气,或理气而佐治血之品。
除气血以外,还必须兼顾脏腑。为伤及心者,按其辨证选用化瘀开窍、养心安神等法。如伤及肝者,宜疏肝理气,动风者佐以平肝、滋阴、息风等法。伤及肺者,选用宣肺化痰、肃肺降逆等法。如伤脾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温中健脾等法。如伤肾者,可选用甘润养阴、辛温助阳等法。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论治过程中,既不能完全拘守于气血,也不能孤立于一脏一腑,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气血同时受伤,几个脏腑均见受累。如败血归肝,肝火既炽,肝血必伤,乃生火侮土,脾气亦虚。可见伤血之症,累及肝脏,又由肝传脾。因此必须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确切的辨证和灵活的立法用药,则许多严重的损伤均能化险为夷。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内伤的部分证候,至晚清仍为不治之症。《正骨心法要旨》曾引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十不治证”,指出:“颠扑损伤入于肺者”;“左胁下伤透至内者”;“肠伤断者”;“小腹下伤内者”;“证候繁多者”;“肩内耳后透于内者”;“脉不实重者”;“伤破阴子者”;“老人左股压碎者”;“血出尽者”为不治之症。现代由于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互为补充,不仅使认识深化,治疗效果亦大大提高。上述“十不治证”现代多属可治之证。如多发性骨折、会阴部撕裂伤、大量失血等内外伤并见的重症,在大量输血液的基础上,用益气固脱的参附之类常使抢救成功。又如颅内血肿在严密观察下,以活血化瘀为主论治,可使血肿吸收。这些都说明现代对内伤的认识和治疗有了新的发展。
2.2、病因
导致内伤发生、发展的因素,无非内在的两个方面。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并出现相应的症状。人体于外界各种损害因素的反应,虽有其普遍的规律,但由于人体的生理特点与病理因素的不同,因而便产生了人体对外界损害因素的各种特殊反应。
(1)外因 主要指外界作用于人体的致伤因素,如来暴力与强力负重。外力暴力突然侵犯人体,如:跌仆、堕坠、闪挫、拳击、殴打等。强力负重致伤。由于负重或用力超过本身负担能力,强力忍受而导致损伤。王充《论衡》指出:“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引以三石,筋绝骨折。”说明负担过重、用力过度可引起伤病。
(2)内因 主要指从内部影响人的致伤因素。如患者的体质、年龄、局部解剖结构、劳动体位、生活习惯等。年老体弱、肝肾精血虚衰者,稍受外力侵袭即易发生内伤。局部结构薄弱或有病变、不良的劳动体位与生活习惯亦易致伤。
2.3、诊断
伤科内伤的诊断,主要在怎样认识是伤气,是伤血,或者是气血两伤。再根据受伤后气血流注的部位,决定或者伤筋,或者伤骨。现分别说明如下:
(1)伤气:多数是胸闷,乏力,自觉心跳,痛无定处。
(2)伤血:吐血,便血(持久发作),乏力,腹胀,或有腹痛。
(3)瘀血:喉痒,咳嗽,吐血没有吐出的时候觉得很气闷,血吐出后方反觉爽快,乏力,气促,萎顿。
(4)气血两伤:像先伤气后及血的屏气伤络,吐血,兼有胸闷,咳嗽。大凡内伤,不论伤气、伤血或气血两伤,少数开始并无痛感,缓慢发展逐到症状出现,但发展有快慢不同,也说明了轻重的不同。一般出现得快的比较轻,出现得慢的比较重。
2.4、病机
广义的外伤发生后,有伤于气血的,有伤于形体的。临证所见,气血受伤者称内伤或内损,形体受伤者称外伤或外损。
内伤虽有伤及脏腑脉络,但都和气血的周流有关,因此多注意在伤气伤血。外伤有伤及气血的,故可兼发内伤。
损伤的起因不一,总的说来不外由外及内,因事起仓卒,在皮肉筋骨受创不一定过于严重时,而气则易被震激而壅塞,影响了全身的周流。气壅则血凝,是常例。只要气有一瞬间的停留,血也随之停留而凝结,这就是伤科所谓以血论治的三个阶段:留血、瘀血、结血,伤科内伤也因之而成。近人金倜说:“凡因受外面之震激,以致内部受伤者,是为内伤。”明方隅《医林绳墨》特别指出,“有旁力所伤者,内伤之症也”,“设或旁力所伤之症,此气血之所伤也”。所以,内伤以伤气血为主。
伤科内伤发生后,或伤气或伤血或气血俱伤,有显着和不显着的区别。见症即是肿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说:“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明吴昆曾对此节经文有这样的解释:“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先痛而后肿,为气病而伤及于血也。先肿后痛,为血病而伤于气也。”故在临证时所见,单纯的伤气或伤血很少见,多数是气血俱伤。
伤科内伤的肿痛,不过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因血气俱伤,而影响了升降循环失调,即清沈金鳌所说:“诸变百出”,“其为病有不可胜言”。因此,区分显着与不显着,有外形可言的是显着,无外形可言的是不显着,并不专限于肿痛。
伤科内伤是由于气血则俱伤,伤气则气滞,伤血则血瘀,所以论治亦以理气活血为主。又因气为血帅,故以理气为先。然也有败血凝滞,以致阻遏了气行的道路,就是先去败血,而后理气,这全在于临证时的变通了。
2.5、治略
内伤之候,本由外受跌扑、挫闪等,为所伤之因。或气,或血,或经络、脏腑,为受病之属。气之与血,为治则之准。清沈金鳌曰:“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聚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气矣,气凝何处,则血亦凝何处。夫至气滞血瘀,则作痛作胀,诸变百出。虽受跌受挫者,为一身皮、肉、筋、骨,而气既瘀,其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是故内伤之治,当原于气血也。《难经·二十二难》曰:“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因之,血伤难濡,气损少煦,责是故也。至于偏属气伤,偏属血伤,在乎临病审察。
凡头身四肢,非属骨折、脱臼、伤筋者,俱以内伤为名之。摭其治案,略陈梗概。头部受震,脑海震荡,始则眩晕呕吐,乃肝经症也,因伤而败血归肝之故。《灵枢`经脉》谓:“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与督脉会于巅。”缘肝经受病,随其循行之脉,而妨于胃,胃气上逆,故胃呕吐眩晕,是属厥阴而及于阳明者也。初期治则,闭者开之,可投苏合香丸,逆则降之,如呕吐加左金丸或玉枢丹,随症选用;汤剂则以柴胡细辛、天麻钩藤汤等,疏肝理气,祛瘀生新,调和升降为主。日久稽留,因病致虚,乃由上虚所致。《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肝主血,肾主精,肝肾相通,当归一治,故久眩不瘥,当属肝而及肾,治则以补中益气或杞菊地黄及八珍汤等,随症加减。胸胁与胁肋内伤,成因皆由强力屏气所致为多。然胸肋之伤乃属于太阳经,症现胸满而痛,难于呼气。胁肋之伤,乃败血留于足厥阴经,胁肋痛胀,难于转侧,艰于吸气。故胁肋伤者,当调肝和营,以复元活血汤出入,若瘀结成形者,须加剔络之品;若胸肋伤者,当参以理气宣肺;若阳气沸腾,迫其阳络而溢者,须增入清降为宜。
腰部内伤,当分新久,骤起者,多见于挫、闪、举重;久延者,总属积劳肾气亏损。故治法有别,一则以疏气和络,所谓脏病治腑,当开太阳之气化,一则以固肾育阴,培植下元之根蒂。
至于会阴为物所触,尿道受损,小便带血,当通厥阴之气,分利清浊。 睾丸致伤,每致瘀滞至结,当从化坚祛瘀为治,然则内伤正多,苟能触类旁通,可以应变无穷矣。

❽ 吐血了怎么办

吐血,病证名。血从口中吐出。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多因嗜食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动者。吐血分为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畜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详见各条。
又:形容郁闷心情。在人们常用"郁闷"这个词时,这个词也开始胜行
血由胃和食道而来,经口吐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也称为呕血。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癌等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吐血治疗的诊断要点

血随呕吐而出,血色呈紫暗或咖啡色,或鲜红色,常夹有食物残渣。 常有胃痛、胁痛、黄疸、症积等宿疾,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和、劳倦过度、气候突变而诱发。 大便色黑如漆,甚则呈暗红色。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B超等检查,常可发现原发病。

吐血治疗的辨证分析

吐血多因热伤胃络,或脾虚失摄,或胃络瘀阻等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成。临证需分辨虚实。实证多由于热(胃热及肝火),虚证多属于脾气虚弱。临床一般属热者居多。治以清热、泻火、降逆、凉血止血,或益气摄血为大法。忌用升散燥热,以免血随气火上逆而加重出血。

吐血治疗的辨证论治

胃热型【证见】 脘腹胀闷或作痛,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臭、口干,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

1.主方泻心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大黄15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紫地宁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水调服。

(2)血宁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3)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宁血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紫珠草、地榆各30克,降香、大黄各12克。水煎服。

(2)生大黄粉(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生大黄粉,每次3克,每日3次。温水送服。

(3)四黄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大黄粉15份,黄连9份,生地黄30份,生黄芪15份,生甘草6份。上药研细末过20目筛后混和,分30克包装备用。取四黄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钟,过滤去渣凉服,每日1包,分2次服,重症每日2包,分4次服,5日为1个疗程。

肝火型【证见】 吐血鲜红或带紫,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舌红绛,脉弦数。

【治法】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牡丹皮9克,生地黄15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胃热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

(1)清肝凉血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栀子15克,白芍12克,龙胆草12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甘草5克。水煎服。

(2)三七郁金汤(《中医杂志》)

处方:三七9克,郁金10克,熟大黄1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脾虚型【证见】 吐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色黑。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9克,炒地榆15克,白及lO克,阿胶12克(烊化),血余炭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紫地宁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止血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党参18克,炒白术15克,茯苓12克,黄芪20克,血余炭10克,炒地榆15克,白及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止血合剂(《上海中医药杂志》)

处方:白芍12克,炙甘草9克,炙海螵蛸12克,白及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黄15克,仙鹤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热点内容
王者秋季回归礼包为什么兑换的东西不够 发布:2025-08-03 06:18:42 浏览:924
为什么你的微信不显示步数 发布:2025-08-03 06:00:53 浏览:291
为什么戴眼镜的人眼睛黄 发布:2025-08-03 05:33:53 浏览:400
淘宝的主播为什么这么多 发布:2025-08-03 04:56:37 浏览:887
苹果查找功能为什么不更新状态了 发布:2025-08-03 04:47:24 浏览:199
我赢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 发布:2025-08-03 04:38:56 浏览:241
海信电视为什么从u盘安不了软件 发布:2025-08-03 04:32:29 浏览:942
微信视频号为什么要是不能浏览 发布:2025-08-03 04:21:49 浏览:385
为什么吃了很烫的东西咽喉痛 发布:2025-08-03 04:15:33 浏览:182
为什么女生不找妈宝男 发布:2025-08-03 04:15:32 浏览: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