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光绪为什么不好
‘壹’ 被废掉的光绪,他究竟是如何丢失掉皇权的
光绪从来就没有拥有过皇权,所以也就没有丢失一说。在大清朝的后期,一直是慈禧在当家做主,表面上是光绪在做皇帝,其实他这个皇帝是一直没有实权的。
光绪不仅没有把权力给夺回来,还失去了自由,他被慈禧囚禁在瀛台之上。在被囚禁的那一段日子里,很多下人都看不起他,慈禧还把唯一的通道也给阻断了,所以光绪其实是在坐牢。他名义上还是个皇帝,其实实际上是一个囚徒。他在被囚禁的过程当中才会发出这样一种声音,说他自己还不如汉献帝。汉献帝尽管没有实权,但是至少还是自由的,在这一点上就比他强多了。所以光绪的一生其实还是比较悲惨的,因为没有一个皇帝像他过的这么惨。所以光绪的一生,他从来都没有拥有过皇权,大事情基本上都是慈禧说了算。
‘贰’ 光绪真的无能吗
光绪确实无能,有没有慈禧都一样,咱们学的历史书把当时清廷分成顽固派和维新派根本就是错误的,首先当时的清廷掌权的是洋务运动剩下的洋务派,洋务派本身就是赞成维新的,甚至连慈禧本人开始都是赞成维新,但是为何后来会发生冲突的呢,其实都是光绪的责任,历来变法若想成功必须调整好各个阶层的矛盾,得一步步慢慢的来,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而光绪恰恰犯了这个错误,所以百日变法其实是激进派和缓和派的矛盾,光绪搞得这个维新,其实是效法日本,日本是小国,倭奴王放个屁,全国说变就变,而中国幅员辽阔,光绪一句话,出了紫禁城都传不出了九门,搞变法不联合各路权臣,却任用任用一群没有工作经验的愤青酸秀才,变法施行上急流冒进,脱离实际,不懂先搞试验试点工程,想一夜之间就把全国改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谈何容易?总之就是太年轻太肤浅,能成功才怪。
‘叁’ 光绪被称为最窝囊的帝王,他为什么无法掌控大权
光绪本来是没有机会坐上皇位的,但是因为他的堂兄同治皇帝驾崩的时候还没有子嗣,所以慈禧太后就把光绪扶上了皇位,光绪的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要当皇上的时候,也并没有很开心,反而担心自己的儿子将来会面对的事情。事实也证明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光绪4岁坐上了皇位之后,国家大权一直是掌握在慈禧手里,他每天要做的就只是认真读书学习,天下大事,跟他根本没有关系,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到了该亲政的年龄,这个时候慈禧太后为他安排了婚事,也昭告天下会把权力归还给光绪,然而这个亲政依然只是表面上的,真正的大权依然牢牢攥在慈禧的手里。
‘肆’ 李鸿章为何不扶持年轻的光绪帝,反而效忠于慈禧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为何支持慈禧太后,而不扶持坚持革新的光绪帝?
李鸿章是一个江湖老人,他的思想和行动都是建立在全局的基础上的。慈禧太后和光绪交战时,他知道如何保护大局,更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所以他支持慈禧太后,自愿加入后党。换句话说,李鸿章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
‘伍’ 晚清能臣李鸿章,为什么不扶持年轻的光绪,反而认定了慈禧
清朝中后期,曾国藩退休后,李鸿章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朝廷重要官员,当时,皇帝是光绪。他是一位年轻的皇帝,有着兴高采烈的精神和依靠改革来强国富民的幻想,他不愿意做亡国之王,李鸿章是法院的重要官员。
大家都知道,当登基的时候,他只是个小男孩,所有的国家事务都由慈溪的老佛陀控制,李鸿章可以成为慈溪的一个重要官员,而不需要中国的支持。
最后,它触动了慈溪老佛陀集团的利益,慈溪亲自关押,由此可见,光绪皇帝还只是一个年轻人,思想还不成熟。正确的办法是坚持长期的战争,一方面慢慢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学习等待机会杀死老慈溪太后自己或年轻的资本。这是第三个。
‘陆’ 清朝光绪皇帝为什么会英年早逝,而且与慈禧太后死仅相差一天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 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
‘柒’ 光绪已经亲政多年,为何还是受制于慈禧
光绪皇帝虽然亲政多年,但是清朝实际掌权人仍是慈禧,这主要是因为慈禧背后有众多利益集团的支持,在加上慈禧个人能力的出众,能够驾驭得了清朝这辆破旧的马车,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慈禧都能够玩得转整个大清朝,而这是光绪皇帝所比不了的。
光绪的亲政只是慈禧做给别人看的,慈禧对权力的迷恋简直是登峰造极,他不仅仅牵制了光绪一生,更是牵制了整个清朝晚期的命运。
‘捌’ 为什么光绪帝死的那么早
有几种说法 1.是慈禧太后毒死的光绪帝 因为戊戌以后 太后训政 再次掌权 慈禧怕自己死了以后 光绪帝还活着 会推翻自己生前的政治布局 所以毒死了光绪帝 2.袁世凯毒死的 因为当年戊戌年 正是因为袁世凯的出卖 导致失败 以至光绪皇帝被软禁 传说中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就亲自做了一个箭靶 上面写了一个袁字 对着箭靶射 可见皇帝对袁之仇恨 当慈禧太后死后 光留着光绪帝 袁世凯想必自己姓名也不保 所以毒死了皇帝 3.是李莲英谋杀了光绪帝 4最后一种当然是光绪帝自然死亡了 但是现在第4中是历史学界的主流看法 但是光绪皇帝就在慈禧的前一天死亡 这样的历史巧合太难以让人置信了 并且经过近几年的化验 发现光绪皇帝的遗留的毛发中有砒霜的成分 所以有人也认为光绪皇帝是被毒死的 但究竟是谁下的手 也许是一个永久的谜了 当然现在已经死无对证了,暂时还没有太多证据证明是死于何因
满意请采纳
‘玖’ 光绪皇帝终其一生也没能斗过慈禧,他究竟失败在哪里
光绪皇帝终其一生也没能斗过慈禧,他究竟失败在哪里?
光绪帝是大清的皇帝,他有文采,博学多识。 不幸的是,他一辈子也赢不了一个女人——慈禧,他被她操纵着,差点死也被她监禁着。 一起走进光绪,感受一下光绪帝的世界吧。 光绪帝本不是慈禧皇后的孩子,慈禧的孩子死后,为了更好地把握朝野,慈禧选择了统治孩子作为自己统治的招牌。 慈禧作为光绪帝的姑姑和姑姑,顺利地选择了年幼的光绪作为皇帝。 也就是说,平凡贵族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 年轻的光绪离开父母在宫殿生活,慈禧也严格管理着他的生活,也就是在这样压抑的日子里,他慢慢成长了。
在逃出紫禁城的过程中,慈禧决定赠送珍妃。 理由是出了宫殿,带着珍妃不变。 就这样珍妃死在井里,在珍妃死前拼命喊叫,希望光绪能让他摆脱这种欲望和罪孽。 但是,光绪做不到,他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个消息。 如果他去救珍妃,他可能离死也不远,所以大胆的慈禧会直接宣布皇帝是在心率较低的井里摔死的。 女人和权力光绪都无法守护,他的余生也很短。 后期他身体也衰弱了,唯一听到的消息是溥仪成了下一个皇帝。 推测病床上光绪心中的种种陈,年幼的溥仪是下一个自己吧,就这样他结束了悲伤的生命。
‘拾’ 光绪皇帝的一生为什么是悲惨的
绪帝(1871——1908)
庙号:德宗。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出生: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
属相:羊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
在位: 1875年-1908年
享年:38岁
陵寝:崇陵(清西陵)
父亲:奕譞(醇贤亲王)
母亲:叶赫那拉氏(慈禧胞妹)
初婚:18岁结婚,配偶叶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叶赫那拉氏(副都统桂祥之女,慈禧侄女)
后妃: 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无子女
继位人:溥仪(宣统,号称"继承同治兼祧光绪")
生平
清德宗光绪,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譞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
1875年12月初,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说是被慈禧或袁世凯毒死),终年38岁。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里)。
历史背景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
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父亲该怎么办。她父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人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自己决定了。阿鲁特氏绝望,于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时分吞金自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鸦片,然后去见慈禧。他头也不磕,大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鸦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载湉为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成为帝王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谭嗣同走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称为百日维新。
被囚瀛台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时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硬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当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色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
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光绪病死后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