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为什么怎么学也学不好
1. 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
自己的儿子上初中了,历史总是拉后腿,家长都头疼,也想知道为什么孩子初中历史会学不好。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初中历史学不好的原因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初中历史学不好的原因分析
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
3、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
4、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
再 说说 你们现在的状况
(1)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
(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校、学生乃至社会都不够重视。
(4)在 学习 方法 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这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初中历史学不好的解决方法一、高精度巩固知识点
1.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2.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上述第一个知识点就包含以下三个要点:①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人们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二、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试题第7题“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此题如果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变法的具体 实施方案 ,便可轻易选a。又如第8题“‘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该题主要考查门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为“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三、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四、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 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此题要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 文化 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表面上看史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 微观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 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提高了。
初中 历史学习方法“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的铺垫,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初中阶段是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中外历史的初始阶段,打好历史基础,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历史教学的感悟谈几点体会。
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三、正确认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而厌恶历史学习。事实上,历史学习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催化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不可死记硬背,更不可脱离记忆空谈理解。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并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课题设置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消化。
四、注重历史框架和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历史知识虽浩如烟海,却是个整体,每个知识点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网络。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就是子系统,要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从而在其头脑中搭建起整体上的历史框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个时间段知识点的学习,也要注重引导他们对不同时间段的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的比较归纳学习。比如,世界历史上册,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充分利用比较归纳异同,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背景与历史意义之间的联系,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普遍性和各国革命的特殊性。历史地图是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提高辨认、说明、解释历史地图的能力。如《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采用图文结合,以图带文等方法抓住重点归纳,便可掌握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内容。再比如,以农业生产为主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特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这条线上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看了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还看:
1. 初中历史教师反思
2. 中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
3.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
4. 初中生记忆不好该怎么办
5. 初中为啥学习不好的原因
2. 为什么历史这么难学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书本和笔记上的基础知识,因为30题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如老师要求我们每星期三题,就算真的不想做,也应该把材料阅读后,对照一下答案,对材料有一个大概印象,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在高考考场上就无往不利了。
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就不会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上面的这座可以畅通无阻的桥。
一、 产生兴趣
对历史科有兴趣,成绩自然好起来。如何对历史科产生兴趣呢?
首先,历史事件和我们们息息相关。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问题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条约有关;今天南斯拉夫的内战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时事并探本寻源,定能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其次,明白历史的用处。历史可以训练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备求真和讲证据及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对做人处世帮助很大,退可以励志,进可以建功立业 ----英国着名首相邱吉尔是历史学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专攻历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为修读文科,尤其是历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在学业上、个人修养上和识见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 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
历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则包括原因、经过和结果。
(1) 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于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 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 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4) 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于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5) 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鸦片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则徐销鸦片.林维喜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关系应建立于史实和逻辑上。因先于果,果后于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经过祗须记重大事件,如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尔的改革和外交,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贡献便可以了。因近年会考并不强调背诵史实,故你只须知道最重要的史实便行了。
(8) 近年考试强调分析,也会要求考生就历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观点作出评论。初学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论迷惑,不知信那一学说;同时对历史解释的客观性产生怀疑。我的建议是:首先明白一种解释 分析其长短处;但同时却抱着怀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见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9) 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课前预习,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上课留心听讲,不明之处,向老师请教;课后温习,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考、多写、多做模拟试题(在法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
希望能够帮到你~~
3. 为什么我的历史怎么学都学不会呢
说明你没能对历史产生兴趣,不过你可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比如看看成语故事啊、历史人物故事啊之类的,可以通过这些个故事,不知不觉中了解当时的历史上风土人情,慢慢就可以和历史课本相互应证起来,等看多了你可以到网上看看历史类小说,培养自己对历史的兴趣。玩玩三国志游戏能培养对三国历史的兴趣呢。 历史其实是可以当成一部小说一个个故事来看的来学习的。
麻烦采纳,谢谢!
4. 为什么我历史总是学不好
学历史可以明古今
知对错
首先自己要喜爱历史
喜爱历史上的人物
可以适当的看看传记小说
了解以前发生的事
把历史上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一个故事来看
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兴趣
记硬背固然重要.但是还是要去了解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记得最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兴趣
建议你可以先看看那些传记小说
如杨家将
三国演义
隋唐英雄传
这些就是小说了然后你可以再看看正史和这些有什么不同
依次来了解区别
慢慢的我想你就会喜欢历史了
5. 为什么我历史学不好
感觉你文科特别弱哦。
我是个初中历史老师。今年正好教初二。
所谓的背啊,意义都不大。归纳还有助于记忆。现在历史是开卷考,60分钟的时间给你去翻书,做不了几题。
给你几点建议:
1、书上最基础的知识多看几遍。
把历史书当小说一样看,可能看多了很枯燥,但如果你想学好的话。单纯的要一下子背住,效果不如这样。举个例子:多看几次,你总会知道领导“虎门销烟”的是林则徐吧。《南京条约》很重要,但多看几遍总能大体记住它的内容和影响吧。
2、有一些灵活的题目多看看相关练习,比如辨析题,结合练习册。
比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无非就是分两面:即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再记住说它的成功的理由和失败的理由。
3、关于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分开后无非都是一些小问题,稍大点的问题,也都是老师上课强调的一些重点,做好笔记,做好标号。多看看。巩固练习多做一些。历史成绩会上去的。
现在初中的历史是开卷考,作为考查科,难度都不大,一般都基础知识。相信你今天发帖问了,还是挺重视历史的。中央台的很多节目实际都和历史有关,比如“百家讲坛”,现在历史剧的流行(当然电视有别于真实历史),多看看都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找一些历史书籍看看。在于平常的日积月累。祝能取得好成绩。
6. 历史为什么学不好
1、培养自己的兴趣,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野书,评书(比如评三国,明朝那些事)等,历史长篇的人物传记(比如说刘邦),当你熟悉人物从一开始到结束,基本你就熟悉了整个朝代的阶段,然后你再来看历史书,就会发现历史线很清洗流畅。
2、平时的练习也很重要,基本考点都是那些,买套卷子,一道题隔段时间重复做几遍;
3、必须背诵关键字的内容。如“半封建半殖民”“民族融合”等,其次分析“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
原因,文化原因”等等,特别是国外的历史,基本把这些原因列出来,答案也尽在里面了。
7. 为什么我历史总是学不好
1、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凭借时间、空间两条线、双坐标牢牢记住历史事件。
3、多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事件介绍。
4、如果你想学好中国古代史,必需学好古文,牢记实词、虚词的用法,这对于以后想学中国古代史相当有用。
5、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最好是贯穿时段较长、涉及面较广的通史,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和兴趣。
6、做练习很重要,买套卷子,专门做选择题,一道题隔开时间重复做它几遍。
7、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背点东西,可以根据关键词来记。先把要记的一段文字分开类型,例如记“什么原因”之类,先分开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8. 我的中国古代史为什么学不好
有些东西很难说,你越是强记,越难成功。我主要有以下方法:
1。天天捧着一本书看,是个人都受不了。但是,如果是一本有趣的书呢?历史,说实话,就是一部有趣的小说。首先培养起一种对历史的兴趣,这样,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去关注历史。日积月累,你对于历史,就会有感觉,历史成绩自然会上升;
2。历史有很多东西需要背诵,这是不可逃避的。对于古代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比较多而且易混淆。我们都或多或少地读过中国古典文学。可以适当根据你印象比较深的文学作品,把中国历史分为几个时间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在这几个时间段里,有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三国曹操等),先记下他们,再就可以比较容易记住那些历史事件了;
3。对于那些死历史(比如陶瓷的发展历史,佛教,道教的起止),可以根据刚刚已经划分好的历史时间段去背。
历史就是事实,不能篡改,因此背是必须的。但是,怎么背就看我们了。
我的建议就这么多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9. 为什么我的历史总是学不好
我是历史老师,告诉你,首先要背,背多了就熟练,知识就容易练习,做起题来就能得心应手。先做到这一点,以后再教你。
10. 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怎么办
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
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
3、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
4、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
再说说你们现在的状况
(1)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
(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校、学生乃至社会都不够重视。
(4)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这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学习方法
一,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二,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 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此题要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表面上看史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 微观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 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提高了。
历史这门课的特点
初中历史课大概讲述了从夏朝到当代的这些历史,但讲的非常粗略.主要内容:初一上学期:远古时期到南北朝.初一下:隋朝到清朝.初二上::鸦片战争到国共内战结束.初二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初三: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