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段为什么不好
① 毫米波是什么手机能用吗什么时候普及
可以应用在手机上,国内用不到所以不会普及,国外一些地区已经普及,毫米波是美国主要采用的是频段,其特点是传输速度快,但穿透力很差。毫米波是波长约在1毫米~10毫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从物理课中可以得知,电磁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其穿透力越差。
Sub-6GHz和毫米波代表了5G无线频率的两个大范围。当前,中国的5G建设是以Sub-6GHz为主导,而美国是则以毫米波为主导,这也是目前全球5G发展的两个方向。
毫米波应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选择了Sub-6GHz频段发展5G,美国主要选择毫米波频段,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或地区则是两种频段都在发展。Sub-6GHz和毫米波是互补关系,而不是迭代的关系。就像数据蜂窝网络和Wi-Fi一样,网络建设要看运营商和使用环境的具体需求。
② 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优缺点
从工作原理上来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基本相似。它们都是利用回波成像来构造被探测的物体,相当于人类用双眼探测和蝙蝠依靠超声波探测的区别。但激光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是直线的,主要以光粒子发射为主要方式,而毫米波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是锥形波束,这个波段的天线主要利用电磁辐射。
在探测精度方面,激光雷达具有探测精度高、探测范围广、稳定性强等优点。从精度上来说,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直接受到频段损耗的制约(要想探测远,必须使用高频段雷达),而且无法感知行人,无法对周围所有障碍物进行精确建模。这个还不如激光雷达。
就抗干扰能力而言,激光雷达在雨、雪、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下无法开启,因为它是通过发射光束进行探测,受环境影响较大。毫米波导引头具有很强的穿透雾、烟、尘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探测。在这方面,毫米波雷达更胜一筹。
从价格上看,激光雷达在测距和识别障碍物方面比毫米波雷达更精确。但由于激光雷达采集的数据量远远超过毫米波雷达,需要更高性能的处理器来处理数据,所以成本高,价格自然也更贵。但是激光雷达的精度可以更有保证。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各有优缺点,谁也代替不了谁。他们只是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
③ 有传言称,5G载频是毫米波段,毫米波对眼睛伤害很大,这是真的吗
近年来5G建设备受关注。有传言说,5G负载频率为毫米波段,对眼睛危害很大,可导致黄斑变形,时间过长也可导致失明。毫米波是指波长1-10毫米之间的电磁波对应于30GHz-300GHz无线电频谱之间。中国三大运营商5G通信采用中低频,频段在3Ghz-6Ghz它属于厘米波段,而不是网帖中的毫米波。
谣言中提到的“黄斑变形”这种疾病的确切名称也不准确“黄斑变性”,这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疾病,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视网膜组织退化和变薄,导致黄斑功能下降。
④ 为何毫米波28GHz比2.6GHz衰减更厉害
美国iPhone 12将支持毫米波5G频段。可能有一个小合作伙伴会问,只有美国版的iPhone 12支持5G毫米波,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版本没有支持毫米波,只支持Sub-6GHz频段。那么毫米波和亚6GHz之间有什么区别?我的国家为什么选择一个Sub-6GHz乐队作为我国5G频段?毫米波和子6GHz打开人类无线通信的历史,会发现通信频率越来越高。以我国为例,2G工作频带主要是900MHz和1.8GHz,3G和4G的工作频段,主要是1.9GHz,2.1GHz和2.6GHz。这是因为无线通信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们。过去的无线通信是一种语音网络,现在数据网络越高,频率越高,可以提供的带宽越大,它就像4个车道运行超过2个车道,但也保持更快。
毫米波和子6GHz优点和缺点无线电波的物理特性,短波长和窄光束特性毫米波,增强信号分辨率,传输安全性和传输速度,更容易解决互联网接入问题。然而,该技术具有小覆盖区域,更适合在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和其他人群中的应用。虽然Sub-6GHz在传播速度和带宽容量中比毫米强大,但最大特征是信号强,传播距离进一步比毫米波更远,更容易解决大型区域的信号覆盖范围。
⑤ 毫米波通信的传播特性
通常毫米波频段是指30GHz~300GHz,相应波长为1mm~10mm。毫米波通信就是指以毫米波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而进行的通信。目前绝大多数的应用研究集中在几个“大气窗口”频率和三个“衰减峰”频率上。
1)是一种典型的视距传输方式
毫米波属于甚高频段,它以直射波的方式在空间进行传播,波束很窄,具有良好的方向性。一方面,由于毫米波受大气吸收和降雨衰落影响严重,所以单跳通信距离较短;另一方面,由于频段高,干扰源很少,所以传播稳定可靠。因此,毫米波通信是一种典型的具有高质量、恒定参数的无线传输信道的通信技术。
2)具有“大气窗口”和“衰减峰”
“大气窗口”是指35GHz、45GHz、94GHz、140GHz、220GHz频段,在这些特殊频段附近,毫米波传播受到的衰减较小。一般说来,“大气窗口”频段比较适用于点对点通信,已经被低空空地导弹和地基雷达所采用。而在60GHz、120GHz、180GHz频段附近的衰减出现极大值,约高达15dB/km以上,被称作“衰减峰”。通常这些“衰减峰”频段被多路分集的隐蔽网络和系统优先选用,用以满足网络安全系数的要求。
3)降雨时衰减严重
与微波相比,毫米波信号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尤其是降雨时的衰减要大许多,严重影响传播效果。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毫米波信号降雨时衰减的大小与降雨的瞬时强度、距离长短和雨滴形状密切相关。进一步的验证表明:通常情况下,降雨的瞬时强度越大、距离越远、雨滴越大,所引起的衰减也就越严重。因此,对付降雨衰减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进行毫米波通信系统或通信线路设计时,留出足够的电平衰减余量。
4)对沙尘和烟雾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大气激光和红外对沙尘和烟雾的穿透力很差,而毫米波在这点上具有明显优势。大量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毫米波对于沙尘和烟雾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几乎能无衰减地通过沙尘和烟雾。甚至在由爆炸和金属箔条产生的较高强度散射的条件下,即使出现衰落也是短期的,很快就会恢复。随着离子的扩散和降落,不会引起毫米波通信的严重中断。
⑥ 特斯拉取消的毫米波雷达 究竟是“鸡肋”还是“必备”
【太平洋 汽车 网 技术频道】前不久,特斯拉正是发布了FSD Beta V9系统,虽然仍需要驾驶员手握方向盘保持高度警惕,不过这是特斯拉迈向全自动驾驶的重要一步。而同时,这也是特斯拉正式迈向真正的纯视觉自动驾驶路线的重要一步,因为特斯拉正式宣布,取消了毫米波雷达,改为单纯依靠摄像头实现辅助驾驶。
自从自动驾驶开始飞速发展以来,有很多路线之争,尤其激烈的要数要不要用激光雷达。也就是纯视觉路线和多传感器融合的路线,这部分我们在之前聊激光雷达的时候有过详细的讨论。不过仅在纯视觉路线中,大家的方案也不尽相同。例如网络应用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高精度地图等的量产车型也称为纯视觉路线,而特斯拉此前的纯视觉路线也应用了毫米波雷达。
而这次,特斯拉决定把纯视觉路线进行一次“提纯”,彻底舍弃掉毫米波雷达。作为 汽车 上最常见的感知硬件,毫米波雷达究竟是“鸡肋”还是“必备”?特斯拉有为什么要取消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在 汽车 上普及的原因和毫米波雷达没存在感的原因一样,因为这是一个已经比较成熟的产业。在之前激光雷达的节目中我们聊过,世界是上最早推出测距功能的是1992年三菱推出的第三代Debonair车型,配备了一颗固定视线激光雷达。在此基础是上,三菱在1995年发展出ACC自适应巡航功能。但在这个功能上,毫米波雷达显然更胜一筹。
1999年,奔驰给W220这一代的S级配上了自适应巡航功能,并且用毫米波雷达取代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在 汽车 上的大规模应用由此拉开序幕,随着ACC自适应巡航的普及,毫米波雷达也变得愈加成熟,成本也更为可控。在近年来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中,毫米波雷达成为了最普遍但也最没有存在感的感知硬件。
那为什么特斯拉会抛弃毫米波雷达?马斯克并没有解释详细的原因。大概很多人都会想到“控制成本”,成熟的毫米波雷达确实不是特别贵,但也在千元级别,取消毫米波雷达对于降低成本还是有显着帮助的。不过降低成本绝不是唯一的原因。
其实市面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毫米波雷达作为一种过时的技术,在自动驾驶中终将被淘汰”,因为毫米波雷达确实有不少明显的缺点。
在雷达中,根基发射电磁波波段的不同分为米波段(HF、VHF、UHF波段)、分米波段(L、S波段)、厘米波段(C、X、Ku、K波段)、毫米波段和激光波段等,而其中毫米波段应用领域最少,相比波长更长的电磁波,毫米波雷达有着辐射功率小、机内噪声较高、气象杂波等干扰较大、大气衰减较高等问题,仅适用于 汽车 防撞雷达这样探测距离较短的领域。但在 汽车 上应用,毫米波雷达的精度又远不如激光雷达级摄像头等,同时干扰和噪声的问题同样存在。
我们常见的ACC自适应巡航使用的毫米波雷达,会通过多个发射和接受天线,具备一定的角分辨率区分不同车道的车辆。但受制于成本,一般仅设计平面的角分辨率,垂直方向上则不做区分,因而也无法判断识别到的目标距离地面的高度。
特斯拉此前发生过两起轰动的辅助驾驶状态下撞上白色货车的事故,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车辆将白色的货车识别为天空和云,因而未做出避让或减速反应。这两起事故显然也和毫米波雷达未能判断前方障碍物距离地面的高度有一定关系。随着特斯拉通过摄像头识别的纯视觉算法越来越成熟,毫米波雷达对于特斯拉的意义也在降低,宣布取消毫米波雷达也足以见得特斯拉对于自身纯视觉算法的自信。
但毫米波雷达真的只是终将被淘汰的鸡肋硬件?显然并不是,毫米波雷达具备的优势,是目前自动驾驶感知硬件中所独有的优势。
首先是全天候,毫米波雷达可以在雨雾风沙等较为恶劣的天气下正常工作,也完全不受日照、明暗交替等环境因素的干扰。前者对激光雷达有很大的影响,而后者会严重干扰摄像头的正常工作。
在特斯拉FSD Beta V9系统发布之前,小规模测试的FSD Beta版本就曾爆出在明暗交替时会突然异常减速。特斯拉官方表示在FSD Beta V9系统中,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改善。我们不清楚特斯拉是如何做到的,但人眼在驶入、驶出隧道时都存在短时间“眼盲”现象,目前摄像头宽容度远不及人眼,而自动驾驶使用的还是像素较低的摄像头。
另一方面,毫米波雷达是 汽车 上仅有的能够同时探测目标物体距离和速度的感知硬件。毫米波雷达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在测距的同时计算出目标物体的速度。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在1842年提出的,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因此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测出目标物体与车辆的相对速度,根据车辆本身的速度便可以得出目标物体的当前速度,
当然,激光作为一种波,也可以制造激光多普勒雷达,不过目前主要应用在大气测量方面,在 汽车 上还没有展开应用。我们之前介绍过激光雷达的飞行时间法、相位法、三角测距等测距原理,但这些都仅能识别目标物体的距离,如果要得知目标物体的速度,需要通过多组数据进行计算。而摄像头在测距方面精度都远不及雷达。
有以上两点优势,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感知硬件中必然能够取得一席之地。即便在纯视觉路线上一路狂奔的特斯拉宣布取消毫米波雷达,也无法撼动毫米波雷达的江湖地位。但前面提到的毫米波雷达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现在业界也在研发新的成像毫米波雷达提升其精度,只是鉴于成本的增加,目前才刚刚开始得到应用。下期节目,我们就聊一聊成像毫米波雷达以及毫米波雷达的基本原理,了解大家常说的24GHz、77GHz毫米波雷达究竟是怎么回事。(文:太平洋 汽车 网 郭睿)
⑦ 5G毫米波是使用什么频段5G毫米波有什么优缺点
之前文章里提到过,ITU是3GPP与IEEE的大哥,通信行业最至高无上的官方组织,本质上来说,5G协议是ITU牵头制定的,3GPP只是负责执行大哥决策的弟弟。啥是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英文名称:WRC(World radiocomunication Conferences)是由国际电信联盟主办的无线电领域立法缔约的最高级别会议,每四年举办一次,上一次举办是2015年,你可以理解为通信行业的世界杯或者奥运会。
由于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和其他技术,成熟,例如编码效率接近限制,进度空间受到限制,因此主要使用带宽(使用毫米波)并增加基站的数量(铺设微基站)。具体而具体如下:(1)作为有线宽带体验电话线的数量,升级到同轴电缆中,替换将增加带宽,并且无线通信也需要增加带宽,核心方法是使用更高的频带。在4G之前使用了特殊的高频带,并且5G继续开发更高的频率部分,并且将来可能存在26.5〜300GHz的频带。 (2)铺设主基站的投资成本太高,因此一方面使用单个基站MIMO的多天线技术,并积极介绍微生物基础技术。
⑧ 百全毫米波有副作用吗
百全毫米波没有副作用。
百全毫米波这种疗法治疗范围广泛,不是靠发热来治病,连烫伤的可能性也没有,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毫米波是指自由空间波长在1mm到10mm的电磁波,处于微波波段的最高端,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能产生特殊的生物学效应。
百全毫米波的原理是毫米波段内所产生的振荡频率与人体的大分子细胞振荡频率相一至,两者相互作用其谐振引发的生物学效应使细胞的活跃度及质量明显提高,从而激发了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活力,使之有效抵御和抑制体内病毒生长。
(8)毫米波段为什么不好扩展阅读:
百全毫米波已纳入全国医保报销目录,并进入全国部分大三甲医院、军队医疗体系、“三级、二级、一级、社区” 医院。
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毫米波医学领域的研究,上百家医院的临床医学论文都表明:“它是通过激活人体大分子细胞的活力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杀死病毒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从而使毫米波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也正因为此它和打针、吃药、介入等疗法并列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⑨ 60GHz毫米波通信的缺点
不适合长距离通信
由于60GHz的无线频点处于大气传播中的衰减峰值,频段不适合长距离通信(大于2km),故可以全部分配给短距离通信(60GHz微波传输对室内更小的距离(小于50m),其减(15dB/km)可以忽略,在以60GHz为中心的8GHz范围内,衰减也不超过10dB/km。因此,无线本地通信有8GHz的带宽可用。对短距离通信来说,60GHz的频段最具有吸引力。
⑩ 5G技术使用的是毫米波,这种波长比较短的波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
没有准确的研究数据表明,5G毫米波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我国目前部署的是低频5G,与毫米波级别的5G频段相差甚远。"5G基站密度极其高,因为是毫米波,这么微波的、高频率的、几千兆的赫兹,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我的物理知识,这个频率其实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3G、4G它可能是低频、波长长一点(因此对人体影响不大)。在5G波长这么短的毫米波,这种高频的情况下,可能会对水分子和氧的某些震荡频率产生共振。在5G到来后,我们光享受5G带来的未来科技的进步和方便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下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
来到5G时代,毫米波的应用得到了颠覆式的改变,运营商有连续100M频宽则是开展5G的基本要求。但5G也并非全是优点,由于其频率较高,穿透能力也就比较强,过程当中能量损失比较严重,必须建设更多的基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微基站";此外,由于频段的问题,毫米波信号尤其遇到水的衰减大,严重影响传播效果,这些并不完美的缺点,都给5G的谣言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