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宜好货 » 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身体不好

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身体不好

发布时间: 2022-12-14 10:07:14

❶ 揭秘《红楼梦》贾母死因之谜:贾母是怎么死的

贾母是在一百一十回去世的。按书上的介绍,贾母之死没有大迷,属于高龄正常死亡。但往前推看十几回,宝玉丢失通灵,贾元春薨逝,宝玉疯癫,大观园闹鬼,宁国府被查抄,贾政被弹劾,黛玉归天,王熙凤抱病等等。一系列迹象表明宁荣二府已是日暮西山、江河直下------。贾母已处耄耋之年,就是没人迫害,她也经受不了如此频繁的嗷噪事情,所以病逝是自然的。

❷ 《红楼梦》中的贾母在贾敬暴亡后,为何会那么痛苦

活到了八十岁的贾母,一生中经历了多次亲人去世,以她豁达的性格,应该早已看淡生死。但是,贾敬暴亡,贾母却在灵前失声痛哭,“贾赦、贾琏在旁苦劝,方略略止住”。





贾府与甄府是世交,来往密切,甄府被抄,按照正常的心理,贾府应该夹紧尾巴自省自查,想想如何避免步其后尘。但贾母的想法却是及时行乐,趁着现在还有条件,能享受一时是一时。



也正是出于及时行乐的心理,当宝玉和黛玉闹矛盾时,她的想法是:“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她不过问宝黛为何闹矛盾,也不想着如何调和他们的矛盾,她要的只是别烦她。这也正是贾母把孩子们都拢到自己身边的原因,她希望这些漂亮而又活泼的孩子能陪着她一起享受,让她的晚年生活热闹起来。至于这些孩子的未来,与她无关,她不予考虑。



还是因为这种心理,她变着法子享乐。明知贾府已到了拿她的私藏典当度日的地步,她丝毫不肯降低享乐的规格。


但是,从贾母的身体状况来看,她还且活着呢。这便让她产生了矛盾心理:眼见贾府的衰败越来越明显,她的福禄只怕会在有生之年结束了。


贾敬之死,深深地触动了她。她不怕死,怕只怕后辈子孙一个个死在她前面,最后剩下孤苦伶仃而又穷困潦倒的她,富贵一世,却要受晚来穷。


这就是贾母在贾敬灵前痛哭的原因,物伤其类,兔死狐悲,她哭的不是贾敬,而是她自己的晚年命运。


归根结底,贾母是一个自私的人。也正是因为她的自私,她毁了宝玉,也毁了黛玉,更毁了一众优秀的女孩儿。

❸ 《红楼梦》中贾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黛玉失望的

贾母和林黛玉都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其中,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权力很大,而林黛玉则是贾母的外孙女,也就是她的女儿的女儿,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很好的。在《红楼梦》的开头,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他在警幻仙姑的太虚幻境中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可以说,贾母和林黛玉从亲缘关系上来说是十分亲近的,而后面贾母却对林黛玉开始失望了。那么,《红楼梦》中的贾母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林黛玉失望的呢?

因此,《红楼梦》中贾母是从发现林黛玉的病和对贾宝玉未来有影响之后,开始对林黛玉失望的,所以最后她没有选择黛玉。

❹ 在经典名着《红楼梦》中,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写的关于贾府从兴盛走向衰败过程的小说,而且红楼梦中有很多细节和暗喻,至今依然成为很多读者研究的对象,而且越研究越发现其中不为人知的一些秘密。首先就是贾宝玉的大名叫什么,因为人们介绍时都是宝玉是他的小名。还有林黛玉除了父母亲跟贾府,没有父亲那边的亲人吗,难道真像贾母所说的林家人都死绝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称谓方面,贾琏被称为二爷是因为家中排行老二,而宝玉也是二爷?

三、红楼梦大有深意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例如秦可卿到底得的什么病以及是怎么死的等,这些秘密都需要读者不断去研究探索。而这也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

❺ 红楼梦:贾府中的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贾母,最终因何而死

贾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贾母是因为看到了当时贾府日益衰败却无力挽救最终抑郁而终的。可以说贾母是见证了贾府由繁华到衰落整个过程的人,她当时对于自己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深感无奈。

可以说造成贾母死亡主要是有两点原因。第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贾府的衰败。当时贾府被抄家对于贾母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这种打击无疑是令家母接受不了的。贾母对于贾府在自己手中管理得如此失败而感觉到了深深愧疚。第二点原因就是贾府子孙们的命运。当时贾府子孙的下场也是非常的悲惨的,贾母非常同情这些子孙但也无能为力。就是在这两点原因的综合作用之下才让贾母因为伤心事过多郁郁而终。

❻ 《红楼梦》林黛玉死前贾母为何很冷淡

林黛玉之死的细节描写也很让人动容,我们看原着
林黛玉今见贾府中上中下等人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紫鹃看着不祥,连忙叫贾母,发现贾母的上房静悄悄没人,到贾宝玉的房里,发现也没有人,屋中仅留下值班的丫头,也说不知道人们都去了哪里”
无奈中紫鹃只好去找李纨,可怜一个小小的丫头,还没有经历过生死,就要独自面对主人离开这个场面。
林黛玉睁开眼一看,眼前只有紫鹃和奶妈以及几个小丫头在那里,说,妹妹我这里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好歹让他们送我回去”
紫鹃又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林黛玉只说了声“宝玉,你好……”就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此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
我们都知道,贾母对林黛玉特别疼爱,把她接到贾府就是弥补她在林家没有母亲抚养的缺憾,为什么续书中安排得如此凄惨绝情,在林黛玉去世当晚,贾母却看都不看她一眼。
当然这是续书作者在根据前边的蛛丝马迹和脉络来构思的。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贾母对林黛玉的爱超过了贾府三春,连贾宝玉都要靠边站。这体现在很多细节,刚入贾府就让贾宝玉搬出来,将林黛玉安置在碧纱橱里。贾母看见林黛玉潇湘馆的窗纱旧了,就命人赶紧换成名贵的软烟罗,宫中的老太妃去世,贾母等人要出去一个月的时间,贾母千叮咛万嘱咐将林黛玉托付给薛姨妈,让薛姨妈搬到潇湘馆去陪伴林黛玉。
但是这些好,只是对一个小孩儿的好,可以说是事无巨细,衣食住行都尽量地满足她。但是小孩儿会慢慢长大,林黛玉的心路历程也是立体的,会变化的。她慢慢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她和贾宝玉之间由最初孩童期的两小无猜,慢慢有了少女的情思。
前期的林黛玉表现的行事原则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到后期四十多回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慢慢收敛自我,合乎群体礼仪,朝着规范化发展了。
林黛玉钟情于宝玉,希望日后能有正果,就连贾府上下都相信她和贾宝玉是一对好姻缘,紫鹃也曾经好意去试探贾宝玉,借机劝林黛玉“趁老太太身体硬朗,作定了大事要紧”。甚至还亲自对薛姨妈说让她和王夫人给林黛玉说亲。但是贾母能满足林黛玉所有的要求,偏偏林黛玉最为在意的这方面,贾母没有任何表达,也看不出贾母有将林黛玉许给贾宝玉的意思。
五十七回中紫鹃试探宝玉,宝玉彻底痴狂发作,任是再愚钝的人也能知道宝玉的病根在林黛玉身上,但是贾母也仅仅是很轻描淡写的“我当什么要紧的大事,原来是这句顽笑话”。也许贾母太过喜爱两个玉儿,总觉得他们还是孩子,没往其他方面想。
但是在四十九回中,薛宝琴进贾府后,贾母对薛宝琴异常喜欢,还问薛宝琴的生辰年庚,书中这么写的
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给他求配。薛姨妈心中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
薛姨妈分析这是贾母要为贾宝玉求亲。尽管书中没有写出贾母的原意,很多人对此也有一番解读,比如“以此来拒绝薛宝钗”,也就是说宝玉的婚配问题应该在贾母心中盘算过,但是她丝毫没有表露半点意思。
这说明什么,说明最起码在四十九回的时候,贾母没有把林黛玉作为孙子媳妇来考虑,否则她平时随意流露出一点就能表达很清楚,用得着借薛宝琴来拒绝吗?
我们看四十九回中,林黛玉的病情已经严重了,连眼泪都少了些,这说明在贾宝玉婚姻对象的选择上,贾母有了犹豫,毕竟在贾府众多的男儿当中,只有贾宝玉像他爷爷,当日宁荣二公嘱托警幻仙姑,认为只有贾宝玉能够“略可望成”,日后“步入正途”,来挽救这个家族。贾宝玉身上担负着家族的兴旺,顶门立户,传宗接代,身体日益病弱的林黛玉显然不是贾母心中最合适的人选。
尽管很多人对于宝黛之情很清楚,但是贾母就是装糊涂。所以有了续书中的这些话
孩子们从小在一处儿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得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要是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
其实就在前八十回,贾母也表达过她的观点,五十四回的掰谎记中她这样说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指的是谁,但是这段话足以表明她的婚恋观点。

❼ 红楼梦中的贾母和刘姥姥为何这么长寿

贾母能长寿具备这样几个关键点,概括说来就是多运动、节饮食、和好心态。首先说到运动,这是养生的第一要务。有句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句格言“生命在于运动”,有句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都是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贾母也是运动养生的实践者。尽管她是显赫家族里的老祖宗,什么活都不用她干,但她却并非养尊处优,仨饱一倒,也是好运动之人。她极好热闹,哪有热闹就到哪去。如到清虚观打醮,本来是凤姐张罗的,并没让贾母去。贾母得知后主动要去,还动员宝钗和薛姨妈过去,说“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结果促成了荣宁二府的一次集体活动,贾母成了领队。在第三十八回,史湘云邀请贾母赏桂花,贾母欣然前往。领着王夫人、薛姨妈凤姐等人来到藕香榭,而且她大步流星在前面带路,上了个竹桥,才由凤姐搀扶着。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后,贾母一见如故,领着刘姥姥把园子各处转了个遍,如果平时不爱运动,恐怕很难坚持下来。而即使到了冬天,这个老太太也闲不住。贾宝玉和一帮姐妹在芦雪庵赏、雪作诗,贾母也赶了过来,和孙辈们热闹了一番,可见老太太爱凑热闹,喜欢运动,是个闲不住的人。
在饮食上,贾母也颇为讲究,她喜欢“甜烂之食”,但对甜食也并非摄取无度。在第五十四回,贾府里庆元宵晚上看完戏后,贾母说有点饿了,凤姐儿忙回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贾母道:“我吃些清淡的罢。”凤姐儿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贾母笑道:“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凤姐儿又忙道:“还有杏仁茶,只怕也甜。”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可见贾母饮食较清淡,且不酗甜食,讲究营养。此外她在饮食方面注意节制,贾府里每天都是山珍海味,而她也只是“嚼得动的多吃两口”。在第七十五回的中秋晚宴上,只吃了半碗红稻米粥,略尝了两点鸡髓笋,其余的饭菜分别送给凤姐、黛玉、宝玉、贾兰等人。
在民间有句俗语“少吃香,多吃伤。”说的就是暴饮暴食的危害。有人走访过一些百岁老人,他们中的很多人终身吃饭只吃八分饱。因为过度饱食不仅伤脾胃,而且热量和糖分摄入过多,也会造成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另外吃八分饱减少了肠胃的负担,同时对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有改善其功能的作用,这会使体内环境更加平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更加协调,从而保证了细胞的正常生长,促进人的健康长寿。
而贾母享有高寿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她总能保持一个好心态。她性格开朗,喜欢说笑。贾氏家族里英年早逝的那几位除了凤姐之外,性格都不太好,尤其是林黛玉,动不动就多愁善感,以泪洗面,自然不能长寿。凤姐算是性格开朗的一个,但心机过重,心胸狭窄。而且作恶多端,使得她的心理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终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可悲下场。而贾母一生宽以待人,从不做伤天害理之事,这也使得她没有心理负担,便有了颐养天年的基础。
我们给朋友发送祝福的时候都免不了要写些诸如“天天开心”,“百事可乐”这样的祝词。谁都知道开心也是过一天,不开心也是过一天,但能做到天天都保持快乐的心态其实并不容易。而贾母却做到了。她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是她不恋权位,把权力都下放给了晚辈,自己安享晚年。这使得她远离了喧嚣是非,也省去很多精力。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的伟人诸葛亮,他堪称是智慧的化身,但却仅仅活了54岁。因为与其说他是病死的,还不如说他是累死的。每事毕躬亲,一个人干十几个人的活,每天从早起忙到半夜,用他的对手司马懿的话说就是“食少而事多,恐不久矣。”后来的事实果然让司马懿说中了。
除了远离俗事羁绊以外,贾母还善于给自己找乐。用现在的话说,既能“老有所养”,又能“老有所乐”。她好热闹,爱打牌,爱看戏,爱说笑。戏看得多了,她也成了戏曲达人,能看出门道来,为此还上了一次回目。第五十四回便以《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命名,说的是她批评戏曲故事情节庸俗无聊的事。即使是在贾家败落之后,面对合族上下笼罩着的阴郁气氛,她散下所有积蓄,又张罗给宝钗过生日,在苦中作乐。带领大家度过难关,没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这个老太太堪称是这个家族的镇宅之宝。

❽ 贾母死因

贾母在续本中以八十三岁高龄去。

第一零九回 候芳魂五儿承错爱 还孽债迎女返真元

自此贾母两日不进饮食,胸口仍是结闷,觉得头晕目眩, 咳嗽.邢王二夫人凤姐等请安,见贾母精神尚好,不过叫人告诉贾政,立刻来请了安. 贾政出来,即请大夫看脉.不多一时,大夫来诊了脉,说是有年纪的人停了些饮食,感冒些风寒,略消导发散些就好了. ………

揭秘《红楼梦》中贾母之死

在高鹗后四十回续本里,贾母是很长寿的,她不仅亲自操办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而且目睹了林黛玉之死,以及贾府的衰败,一直撑到贾宝玉和贾兰中了举人,贾府重新开始新一轮的“中兴”征兆才“脸变笑容”安详死去的,而且“享年八十三岁”。

然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因为如果贾母健在,那么,就不会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悲剧,也不会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因此,贾母肯定是在之前就逝世的。那么,贾母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我曾在拙文《贾母为何难定宝玉和黛玉的婚事?》里说到,贾母得知贾妃怀孕的好消息之后,决定锦上添花喜上加喜,让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妃诞下皇子或者公主之后再成亲。可是,得来的却是贾妃因难产而母子双亡的消息。而正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直接导致了贾母之死。

我当然知道,得出这个结论容易,但要论证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曹雪芹原着的前八十回,关于贾母的“暗示性描述”很少,而且,判词里并没有关于贾母的。但是,“少”并不等于“没有”,关于贾母之死的判断,还是可以找到“蛛丝马迹”的。

首先,贾母已经是年逾七旬之人。

小说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有一段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也就是说此时贾母的年纪应该在七十岁左右,而此时林黛玉十五岁,贾宝玉十六岁。之所以要提到贾、林二人的年纪,是要通过他们的年纪推出贾母的年纪。那么,按照贾琏的小厮兴儿与尤二姐提到的话,“再过三二年”,就要办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事,那么可以推测出,到那个时候贾宝玉十八九岁,林黛玉十七八岁,而贾母应该是七十二三岁。

而这期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不能结婚的,因为前后老太妃之死,后有贾敬之死,所谓国孝家孝在身。因此,在后四十回,应该过了三年,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未能成婚,而贾母也尚健在。

而也就在这时,传来了贾妃有喜的消息,这对于贾府无疑是极端重要的,也因此,高兴的贾母决定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期定在贾妃喜诞皇子或公主之后,那么这至少又要将近一年,也就是说,在贾宝玉接近二十岁、林黛玉接近十九岁、贾母接近七十五岁的时候,传来了贾妃难产而死的消息。而贾母死时的年纪大概也就是七十四岁左右。对于古人而言,这已经是高寿了。
次,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在我看来是“有意味”的。

我们不妨细细体味曹雪芹设计的贾母所讲的话,按照曹雪芹一贯的风格,我以为是有“意味”的。比如在得知刘姥姥七十五岁时不仅说“比我大好几岁呢”,还说“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很明显,后一句话是“假设”。所谓我如果到了七十五岁还不知道动得动不得呢,这似乎已经在暗示贾母就是在七十五岁左右发生变故的。

第三,贾母最疼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最看重的却是贾元春。

以贾母的睿智,她不可能不知道贾府的真正靠山是身为皇妃的贾元春。大家一定还记得小说第十六回关于贾元春晋升贵妃的描写吧,其实已经把贾母乃至贾府上下对于贾元春的“倚重”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有两个时辰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又说“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等语。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那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在一处,听如此信至,贾母便唤进赖大来细问端的。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显然,贾元春的一举一动,几乎都是关乎贾府兴衰的征兆,因此,别看贾母最疼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但贾母其实最看重的却是自己的大孙女贾元春,因为,这才是决定贾府荣辱兴衰的“核心”。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贾元春怀孕之喜以及贾元春难产之死这两个反差极大的事件对于贾母的打击,以贾母的远见卓识,她不可能不知道贾妃之死对贾府意味着什么。而这样的打击,对于贾母这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来说,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
第四,贾母脾气极大。

通过小说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贾母是一个气性非常大的老太太,贾宝玉被贾政暴打时的贾母的一连串表现:“颤巍巍的声气”、“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厉声”、“滚下泪来”、“冷笑”、“立刻回南京”、“抱着哭个不了”等等,都表明了贾母的气性极大。即使连贾宝玉和林黛玉怄气这样的小事,有时候也会把老太太气得大哭,小说小说第二十九回,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因为琐事吵了起来,还吵得很厉害,“林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又砸玉”,直到贾母来才劝歇。“过了一日……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还有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之死,纵使过了很长时间,贾母见到林黛玉还抱着她大哭自己的女儿。

俗话说气大伤身,以贾母的高龄,这么大的脾气,是很可能导致对其身体的严重伤害的,尤其是贾母又喜欢热闹,大喜大悲之下,更何况是贾元春的死讯,这样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贾母的一时急火攻心而出现意外。
第五,贾母喜欢熬夜。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贾母特别喜欢熬夜。小说第七十五、七十六回写中秋之夜,贾母竟然把林黛玉等众位年轻的小孩子都熬跑了,而她老人家还不尽兴,直到大家劝了才歇息。这说明贾母的生活习惯是有问题。而且她特别喜欢大家凑在一起吃宴席,这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都是不好的,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状况。

第六,贾母体胖。

贾母是一个很富态的老太太,而且不喜动,而且生活优裕,这很可能导致她患有一些“富贵病”,比如现在社会流行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心脏、支气管等方面的疾病隐患。当打击来临,这些平时隐藏的疾病就会总爆发。
第七,在《红楼梦》里所谓的“生气”似乎对人的打击是很致命的。

这是小说通过很多事例刻意要证明的一点,比如秦钟的父亲秦业是一气之下一病不起而死的,而且,请大家注意,秦业的年纪也是七旬,小说写道:“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我以为对一个小说中很次要的人物采取这样的描写,是具有暗示意味的。曹雪芹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生气”对年老之人的打击是致命的。

而且,生气残害的不仅仅是年老之人,还有很多年轻人。秦钟年纪轻轻也是气病交加而死的,晴雯的死也是气病交加的结果,还有尤二姐,是在气病交加预感来日无多的情况下决定吞金自杀的,一直想进大观园的柳五儿是气得一病不起而早夭的,还有“生气”对于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身体的摧残,都表明在曹雪芹看来,“极端的生气”是可以致人于死地的。这些比贾母年轻许多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呢?
第八,贾母肩上承担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很大的。

我曾经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贾母是有大智慧的人。而这样一个人对于贾府的命运是比别人看的要清楚的。因为看到了贾府的命运悬于贾元春的沉浮,所以她一天到晚总担心着皇宫里大孙女的安危,也担心贾府的一干儿孙媳妇做出失德不检点的事情来;也正因为此,她力主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可惜,遭到了短见的王夫人的坚决抵制,她为此也操碎了心。诺大一个家族,只有她和贾政、探春以及早死的秦可卿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危险。而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巨大的压力之下,贾妃之死的沉重打击直接导致了贾母的离世。

总之,在我看来,无论从贾母对贾元春的“倚重”还是贾元春对贾府的“重要性”而言,以及她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来看,贾母因贾妃怀孕生育一直处于巨大的喜悦之中而突然面临贾妃之死的极大反差式的打击,急火攻心,忧虑过甚,在她来不及安排好一切的情况下,骤然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

贾母是在贾府被抄家后半年死的,宝玉的婚礼在贾母死之前进行。预告片这个情节是正确的。

根据曹雪芹的意思,贾母应该是在宝玉和宝钗还没成亲前就死了,但是高鹗的续书中却写的是他们成亲的时候贾母还没死。而新红楼梦后40回是根据高鹗的续书来拍的,就成那样了~~

热点内容
为什么第一时间要吃金枪鱼心脏 发布:2025-07-27 04:32:14 浏览:99
为什么苹果手机视频放后台就黑了 发布:2025-07-27 04:12:46 浏览:629
苹果手机为什么打开短信才能收到 发布:2025-07-27 04:09:03 浏览:37
重卡车颜色为什么是红蓝绿 发布:2025-07-27 04:07:43 浏览:504
小米3安装不了QQ为什么 发布:2025-07-27 04:06:57 浏览:509
为什么手机有些app一用就烫 发布:2025-07-27 03:57:54 浏览:56
为什么玄凤鹦鹉眼睛是红色的 发布:2025-07-27 03:52:08 浏览:100
为什么寺庙颜色都是黄色 发布:2025-07-27 03:47:51 浏览:691
为什么我看东西会反复对焦 发布:2025-07-27 03:45:50 浏览:557
为什么ktv箱子便宜 发布:2025-07-27 03:33:08 浏览: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