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阳黑子不好
Ⅰ 太阳黑子有什么伤害
太阳黑子的影响——磁暴 全球性的强烈地磁场扰动即磁暴。所谓强烈是相对各种地磁扰动而言。其实地面地磁场变化量较其平静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纬度地区,地面地磁场变化量很少有超过几百纳特的(地面地磁场的宁静值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超过 3万纳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专门仪器做系统观测才能发现。 磁暴是常见现象。不发生磁暴的月份是很少的,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一个月发生数次。有时一次磁暴发生27天(一个太阳自转周期)后,又有磁暴发生。这类磁暴称为重现性磁暴。重现次数一般为一、二次。 研究简史 19世纪 30年代 C.F.高斯和韦伯建立地磁台站之初,就发现了地磁场经常有微小的起伏变化。1847年,地磁台开始有连续的照相记录。1859年9月1日,英国人卡林顿在观察太阳黑子时,用肉眼首先发现了太阳耀斑。第二天,地磁台记录到 700纳特的强磁暴。这个偶然的发现和巧合,使人们认识到磁暴与太阳耀斑有关。还发现磁暴时极光十分活跃。19世纪后半期磁暴研究主要是积累观测资料。 20世纪初,挪威的K.伯克兰从第一次国际极年(1882~1883)的极区观测资料,分析出引起极光带磁场扰动的电流主要是在地球上空,而不在地球内部。为解释这个外空电流的起源,以及它和极光、太阳耀斑的关系,伯克兰和F.C.M.史笃默相继提出了太阳微粒流假说。到30年代,磁暴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查普曼-费拉罗磁暴理论中,他们提出地磁场被太阳粒子流压缩的假说,被后来观测所证实。 50年代之后,实地空间探测不但验证了磁暴起源于太阳粒子流的假说,并且发现了磁层,认识了磁暴期间磁层各部分的变化。对磁层环电流粒子的存在及其行为的探测,把磁暴概念扩展成了磁层暴。 磁暴和磁层暴是同一现象的不同名称,强调了不同侧面。尽管磁暴的活动中心是在磁层中,但通常按传统概念对磁暴形态的描述仍以地面地磁场的变化为代表。这是因为,人们了解得最透彻的仍是地面地磁场的表现。 形态 在磁暴期间,地磁场的磁偏角和垂直分量都有明显起伏,但最具特征的是水平分量H。磁暴进程多以水平分量的变化为代表。大多数磁暴开始时,在全球大多数地磁台的磁照图上呈现出水平分量的一个陡然上升。在中低纬度台站,其上升幅度约10~20纳特。这称为磁暴急始,记为SSC或SC。急始是识别磁暴发生的明显标志。有急始的磁暴称为急始型磁暴。高纬台站急始发生的时刻较低纬台站超前,时间差不超过1分钟。 磁暴开始急,发展快,恢复慢,一般都持续两三天才逐渐恢复平静。磁暴发生之后,磁照图呈现明显的起伏,这也是识别磁暴的标志。同一磁暴在不同经纬度的磁照图上表现得很不一样。为了看出磁暴进程,通常都需要用分布在全球不同经度的若干个中、低纬度台站的磁照图进行平均。经过平均之后的磁暴的进程称为磁暴时(以急始起算的时刻)变化,记为Dst。 磁暴时变化大体可分为 3个阶段。紧接磁暴急始之后,数小时之内,水平分量较其平静值大,但增大的幅度不大,一般为数十纳特,磁照图相对稳定。这段期间称为磁暴初相。然后,水平分量很快下降到极小值,下降时间约半天,其间,磁照图起伏剧烈,这是磁暴表现最活跃的时期,称为磁暴主相。通常所谓磁暴幅度或磁暴强度,即指这个极小值与平静值之差的绝对值,也称Dst幅度。水平分量下降到极小值之后开始回升,两三天后恢复平静,这段期间称为磁暴恢复相。磁暴的总的效果是使地面地磁场减小。这一效应一直持续到恢复相之后的两三天,称为磁暴后效。通常,一次磁暴的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表明主相的源距赤道较近。 同一磁暴,各台站的磁照图的水平分量H与平均形态Dst的差值,随台站所在地方时不同而表现出系统的分布规律。这种变化成分称为地方时变化,记为DS。DS反映出磁暴现象的全球非轴对称的空间特性,而不是磁暴的过程描述。它表明磁暴的源在全球范围是非轴对称分布的。 磁照图反映所有各类扰动的叠加,又是判断和研究磁暴的依据,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所有这些局部扰动都作为一种成分,包括到磁暴中。但在建立磁暴概念时,应注意概念的独立性和排他性。磁暴应该指把局部干扰排除之后的全球性扰动。 成因 太阳耀斑的喷出物常在其前缘形成激波,以1000公里/秒的速度,约经一天,传到地球。太阳风高速流也在其前缘形成激波,激波中太阳风压力骤增。当激波扫过地球时,磁层就被突然压缩,造成磁层顶地球一侧的磁场增强。这种变化通过磁流体波传到地面,表现为地面磁场增强,就是磁暴急始。急始之后,磁层被压缩,压缩剧烈时,磁层顶可以进入同步轨道之内。与此同时磁层内的对流电场增强,使等离子体层收缩,收缩剧烈时,等离子体层顶可以近至距地面2~3个地球半径。如果激波之后的太阳风参数比较均匀,则急始之后的磁层保持一段相对稳定的被压缩状态,这对应磁暴初相。 磁暴期间,磁层中最具特征的现象是磁层环电流粒子增多。磁层内,磁赤道面上下4个地球半径之内,距离地心2~10个地球半径的区域内,分布有能量为几十至几十万电子伏的质子。这些质子称为环电流粒子,在地磁场中西向漂移运动形成西向环电流,或称磁层环电流,强度约106安。磁层环电流在磁层平静时也是存在的。而磁暴主相时,从磁尾等离子体片有大量低能质子注入环电流区,使环电流幅度大增。增强了的环电流在地面的磁效应就是H分量的下降。每注入一次质子,就造成H下降一次,称为一次亚暴,磁暴主相是一连串亚暴连续发生的结果。磁暴主相的幅度与环电流粒子的总能量成正比。磁暴幅度为100纳特时,环电流粒子能量可达4×1015焦耳。这大约就是一次典型的磁暴中,磁层从太阳风所获得并耗散的总能量。而半径为 3个地球半径的球面之外的地球基本磁场的总能量也只有3×1016焦耳。可见,磁暴期间磁层扰动之剧烈。 磁层亚暴时注入的粒子向西漂移,并绕地球运动,在主相期间来不及漂移成闭合的电流环,因此这时的环电流总是非轴对称的,在黄昏一侧强些。 除主相环电流外,在主相期间发生的亚暴还对应有伯克兰电流体系。伯克兰电流体系显然是非轴对称的。它在中低纬度也会产生磁效应,只不过由于距离较远,效应较之极光带弱得多。它和主相环电流的非轴对称部分的地磁效应合在一起就是DS场。 由于磁层波对粒子的散射作用,以及粒子的电荷交换反应,环电流粒子会不断消失。当亚暴活动停息后,不再有粒子供给环电流,环电流强度开始减弱,进入磁暴恢复相。 所有这些空间电流,在地面产生磁场的同时,还会在导电的地壳和地幔中产生感应电流,但是感应电流引起的地磁场变化,其大小只有空间电流引起的地磁场变化的一半。 研究意义 磁暴观测早已成为各地磁台站的一项常规业务。在所有空间物理观测项目中,地面磁场观测最简单可行,也易于连续和持久进行,观测点可以同时覆盖全球陆地表面。因此磁暴的地面观测是了解磁层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在研究日地空间的其他现象时,往往都要参考代表磁暴活动情况的磁情指数,用以进行数据分类和相关性研究。 磁暴引起电离层暴,从而干扰短波无线电通讯;磁暴有可能干扰电工、磁工设备的运行;磁暴还有可能干扰各种磁测量工作。因此某些工业和实用部门也希望得到磁暴的预报和观测资料。 磁暴研究除了上述服务性目的之外,还有它本身的学科意义。磁暴和其他空间现象的关系,特别是磁暴与太阳风状态的关系,磁暴与磁层亚暴的关系,以及磁暴的诱发条件,供应磁暴的能量如何从太阳风进入磁层等等问题,至今仍是磁层物理最活跃的课题。磁暴作为一种环境因素,与生态的关系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Ⅱ 太阳上面为什么会出现黑子
太阳黑子,其实就是一种太阳活动现像。是太阳表面上的一种气体旋涡,温度非常高,一般在4000度左右。又由于它的温度要比太阳表面自身的温度要低些,低1500度左右,所以,它看上去亮度就没有太阳表面亮,像一个暗色的小黑点。所以我们叫它“太阳黑子”。
这些小黑点的大小一般在1000公里左右,有些大的还可以达到20万公里。
这些黑点又是怎么来的呢,推测应该是太阳磁场的原因,具体的不知道。科学家认为,太阳黑子的形成,很大的可能是太阳强大的磁场引发了一个区域物质结构的改变,太阳里面的光热不能够正常的传到太阳表面,使得太阳表面温度不均,那些低温的小块,就是我们称为的太阳黑子。
科学家观测发现,太阳黑子活动是有周期性的,差不多每过11年就会大面积出现一次。黑子活动频繁的时候会对我们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它会干扰我们的无线电通讯,以及飞机和卫星的安全运行等等好些方面。
Ⅲ 科学家研究表示,太阳黑子2024年发生大爆炸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曾经有科学家表示, “太阳黑子”或许会在2024年发生大爆炸 ,那么届时地球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太阳黑子”到底是什么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一种天文学名词,简单来说,它就是太阳光球层表面形成的一个暗区。这个暗区里聚集了大量的磁场,是太阳最为明显的活动现象。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知道,太阳上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而且在 “太阳黑子”的运动更激烈时, 太阳上还会出现光斑和日珥等现象 。
那么“太阳黑子”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看起来就像太阳上长了黑斑一样?
其实“太阳黑子”之所以看起来颜色暗淡,看起来跟一个黑点一样, 是因为它中心的温度比光球层低。
这由于太阳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差过大,才导致了区域出现温差,最终形成的 “太阳黑子”。
一般情况下,“太阳黑子”的形成和消失会历经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而且“太阳黑子”都是成群出现,此时太阳上就会出现 磁暴现象 。
要知道, 磁暴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不仅会让我们的指南针失灵,还会让部分动物迷失方向。严重的还会阻碍地球的无线电通信和各类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
那我们能够通过肉眼看到太阳上的黑点吗?
其实,“太阳黑子”确实可以用肉眼看到,但是要顶着强烈的日光去看,基本是看不见的,而且还会伤害我们的眼睛,所以大家最好不好轻易尝试。
说到这里,肯定有不少朋友想去观察“太阳黑子”,在这里提醒一下大家,如果真的想去观察,应该选太阳落山的时候。
因为这个时候的太阳光不是很强烈,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肉眼来观察太阳上的小黑点。但是能不能看到“太阳黑子”,就要看大家的运气了!
那“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首先,就如我们前面所说的, “太阳黑子”会对地球的磁场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它的活动会影响指南针的准确性,让一些动物失去方向感,严重的还会影响一些现代化工具的运行。
其次,“太阳黑子”还会让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变化。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它剧烈活动的时候。
虽说此时地球环境会变的干燥,农作物会大幅度减产。但是一旦“太阳黑子”的活动会减少,地球的气候则会变的十分潮湿,雨水增加,洪涝灾害不断。
一些科学家通过对“太阳黑子”的研究发现, 每隔11年,一个地区的环境就会发生变化。 而这些变化和“太阳黑子”的数量以及运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太阳黑子”还是比较稳定的,它的爆发也有一定的规律。
但是如果真如一些科学家所表示的, “太阳黑子”会在2024年发生大爆炸,那时的地球又会怎么样呢?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 到了2024年,“太阳黑子”不一定会爆炸 。
我们在前面介绍过,“太阳黑子”的数量有一个为期11年的周期性,但是这个11年并非是稳定的。 按照多年的观测记录来看,“太阳黑子”数量的平均值周期最短的为9年,最长的则为13.6年。所以这个日期不一定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即便会发生爆炸,也不一定会在2024年。
其次,不管“太阳黑子”是在哪一年发生了大爆炸,都不一定就会对地球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影响。
那些说“太阳黑子”爆发会毁灭地球的言论,有些言过其实了。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它的发生改变地球气候,让地球再一次进入生物大灭绝,是有可能的。
当然了,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因而尽管它爆发了,也不会改变什么。
再者, 地球的表面拥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有了它的保护,“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不过,如果“太阳黑子”出现决裂大爆炸,产生了比平时强上百倍、千倍甚至万倍以上的威力,那就要另说了。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还是很低的。
说道“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回顾 历史 事件来了解。
在明朝时期,“太阳黑子”就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当时整个明朝都发生了大旱,且旱情持续了数十年。当时的百姓们都难以维持生活,这一事件加速了明朝走向灭亡,毕竟那时候的 科技 手段无法与现代相比,人们治理灾害的能力,也比现在弱得多。
但是如果“太阳黑子”爆炸的威力比明朝时期还要强,我们又当如何呢?
这个答案谁也不好说。因为大自然的威力很多时候远非人力可抗衡。就比如说近几年来地球发生的种种北极冰川融化,东非蝗灾和澳大利亚大火等等。
与其说这是“太阳黑子”造成的影响,不如说这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
因此,对于这些预言我们不必太过执着,过好现在的每一天也很重要,你们觉得呢?
Ⅳ 太阳黑子对人有益还是有害
太阳上某一部分的黑子增多时!地球上的某一地去的紫外线就辐射会加强,就会对人类的皮肤不好,
导致的后果就会有皮肤病之类的病症发生,所以太阳黑子活动过于平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
大
Ⅳ 人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为什么容易患病
人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为什么容易患病呢?
这是因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期,太阳会发射大量高能粒子和X射线,并引起地磁风暴。它们破坏了地球上空的大气,使天气异常,导致地球上的微生物繁殖,并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频繁的太阳黑子活动在生物体内引起强烈的电离。
科学家们还发现,在太阳黑子活动的一年中,病原菌的毒性会加剧,进入体内后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也会影响疾病的进程。因此,太阳黑子数量达到高峰时,必须及早预防疾病的流行。
Ⅵ 太阳黑子是什么呀太阳黑子对地球有危害吗太阳黑子为什么会爆炸呢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大约比其它地区要低1500度左右,所以看起来好像是黑的。太阳黑子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磁场活动,并放出高能粒子。但因为地球有磁场保护,所以对人类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对宇航员和卫星的影响较大。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但如果考虑到黑子的磁性的话,则周期为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