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几年歌曲越来越不好听了
‘壹’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歌没以前好听了
我们总会觉得现在的歌曲没有以前的歌好听,这似乎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相比如今,老歌无论是录音条件还是作曲风格肯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歌在歌曲创作方面好像并没有实现进步的要求,大众对现代歌曲并没有高度的赞同反而更加喜爱那些富有年代色彩的老歌。在我看来,大众之所以会出现觉得新歌没有老歌更好听的态度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歌曲不仅仅只是一种唱法输出,更是一种情感表达。现如今的歌曲似乎并不看重对情感的表达,反而更加在乎对技巧的运用。以那些新奇独特的freestyle来吸引听众的眼球,没有情感上的输出,就难以和听众有情感上的共鸣。共鸣很是重要,是一种歌曲创作和情感沟通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听者内心想法的倾述。
其次,不得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听众的要求也是不断的在上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欢爱好,对于不同的歌曲也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是天籁,有的人却觉得一文不值。追求的巨大差异,也造成了难以统一的想法发生。与其听一些大家存在矛盾欣赏看法的歌曲,不如追求一些大家都统一喜欢的老歌。
最后,那就是歌手圈的异象。现如今你很难发现一心一意做歌曲的音乐人了,音乐似乎成为了歌手们的副业,歌手们参加各种所谓的节目,在大众面前以各种新闻八卦出现更加普遍。对歌手生活轨迹的关注已经严重的超越了对歌曲本身的关注,当音乐成为了一种辅助,歌曲也自然难以广受欢迎。
‘贰’ 为什么近年来华语流行音乐没有好听的歌了
我认为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总是要求新生代天天都唱一些“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华语乐坛虽是空荡了几年,但我们不能因为旧时代的旧品味来否定时代发展的成果,我们的眼光必须要长远,为什么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因为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见证,如果2500年的时候再看2019,就不会对新生代有那么大的质疑了。我认为近几年华语乐坛已经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并且都很有实力,就比如说华晨宇花花,再比如女歌手邓紫棋,他们都是原创歌手,并且歌曲的传唱度也在慢慢提升,基本95后都会唱个一两首,而现在对华语乐坛发出质疑的只有70,80后左右的了。所以不要再总是提出关于华语乐坛衰落的问题了,时代在发展,华语乐坛的整体乐风的微改变也是正常的。既然人类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就请适应吧。而且国外的朋友听花花的歌也是觉得很好听的呢,直接大呼“我喜欢他,我喜欢他!”
以上均为个人看法,谢谢你的阅读。😁😁😁
‘叁’ 可不可以问问近年来流行歌曲越来越差劲的原因
1.观众不买账。一首精心制作的歌,词曲都值得推敲,在很多听众看来,还不如一首口水歌。一首原创歌曲,不如一首东拼西凑的“原创歌曲”,甚至还为抄袭者狡辩“好听就行了呗,管它抄不抄呢”
2.歌手不用心。大部分的所谓“歌手”不做音乐,积极参加综艺,跨界,歌曲无质量可言,但粉丝还为其买单,恶性循环
3.歌手收入。版权问题严重,专心做音乐的人不赚钱,连生活都维持不了,还谈什么音乐,谈什么理想?花几个月时间写出的歌,不如一场商演,一档综艺节目挣得钱多,换作是你自己,又会如何取舍?
‘肆’ 为何现在创作的流行歌曲,越来越不如以前好听了
现在创作的流行歌曲也非常多,有的听起来还不错,但是整体感觉上这些新创作的流行歌曲越来越不如以前好听了。还是感觉以前的歌曲比较经典好听,有的虽然也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但却可以流行很多年,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只能够火上很短的一段时间,后来就会销声匿迹。
包括一些歌手也是在舞台上出现很短的时间,后来就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当中,有的甚至还没有火起来就告别了这个舞台,今天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现在创作的流行歌曲越来越不如以前好听。
现在的人因为比较急功近利,所以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去精心打造一首歌曲,在他们的歌曲中就少了很多底蕴,现在娱乐圈追名逐利的形象特别普遍,现在的创作人不像以前一样是真正的喜欢音乐,现在大部分音乐人是把音乐当做一种谋生和赚钱的工具而已,当然是没有多少灵魂的。
‘伍’ 为什么现在的流行歌越来越难听
我妈常这样说,不过我觉得还好,现在的歌曲太多了,良莠不齐,加上每个人的口味又不同,所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每个歌手都很努力,都希望自己的歌被关注,可以走红,只是竞争力太强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大家打拼都很不容易的。我开始对一些歌也很反感,比如周杰伦的,但有一段时间班里一直放他的歌,听多了感觉他还是很有才的,难怪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不要误会哦,偶是JJ的歌迷)。
还有一个原因,一些人走红了,就开始吃老本,今年周杰伦的专辑就很不被看好。试着听听新人的歌吧,没有走红的至少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名气
我喜欢的有JJ和BY2的歌,另外范玮琪《最初的梦想》很励志。张杰的……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绝对可以唱着发泄下,一些歌很歇斯底里……(张杰的歌迷不要打我啊……)
‘陆’ 为什么现在的音乐越来越不好听了,越来越没有灵魂了
以前真正爱创作音乐的人很多,可以表现在最初歌手不被受尊重这方面上,而仍然有很多人专心创作音乐;当然现在爱创作音乐的人也很多,但一方面在于现在做音乐可能一不小心就成名,另一方面局限于歌词的庸俗,曲调旋律的不协调,过于注重技巧而忽视了某些方面。以前创作一首歌花费的时间好长,这就影响所赚的利润,而如今我不知创作一首歌花了多少时间,但我知道一首歌尽管不是很好但会因为某个歌手某个绯闻某个特意的打造而火。以前大部分粉丝很理智,不是因为人而爱歌而是因为歌而欣赏人,当下好像恰恰相反,这就导致某个歌手火了就赶快趁热打铁,快快赚快钱而不管不顾歌的质量。以前很多港台很火的歌有都是翻唱日本的,以前的歌好听也有日本的一部分功劳。因为搓手可得,歌也火,也易造成那些有才能的有创造力的音乐人而不受重视,而导致人才的流失。而潜移默化影响当下的歌曲创作。
流行音乐的产生到出品都是为一个艺人量身定做的,要成为一个艺人,除了刚性需求,还得有别的条件,——长着一副大众喜欢的脸,男的必须长得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女的长得富有阳刚之气,帅的掉渣,要么就算女人味十足。
‘柒’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流行歌曲越来越不好听了
之所以说现在的流行歌曲越来越不好听了,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适合你心情的歌曲来听,所以你觉得越来越不好听。
‘捌’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歌曲没有十多年以前的好听了
十年前的那个时代网络不是很发达,歌曲的传播都是通过主流媒体传播,音乐创作人写的歌都是经过反复创作才出炉,主流媒体宣传歌曲也是有规格的,不入流的音乐作品是不会得到推广的,
某些文化也在引导人们的思维简单化,只要活在当下就好。
在这种氛围下,深刻性的东西不被社会所接受,被排斥,被淘汰,被屏蔽。
于是,人的意识越来越低质,越来越幼稚。也越来越接受不了深刻的东西。
一些新新人,在深刻的东西面前茫然。
出现了浅薄和深刻之间的代沟。
我们的作曲家也只好大量制造浅薄性的乐曲,满足新新人的需要。
‘玖’ 为什么现在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
还记得郑钧前段时间接受采访,说出了当今乐坛的大实话,的确现在的音乐榜单不再是以音乐作品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所以现在好听的歌越来越少,那些没有营养的口水歌反而时不时的收到火爆追捧。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三,流量社会,娱乐至上,花心思一心一意做音乐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知道依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现在社会就是流量社会,人们越老越关注流量和热度,流量就是金钱。那些认认真真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应为没有流量和关注度,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反而那些明星小鲜肉,依托着公司的包装,甚至不会唱歌都能拥有火爆的作品,因此,金钱至上的社会,人心浮躁,人们都急功近利,越来越少的人花心思在纯粹的音乐上了。
‘拾’ 为什么现在的流行音乐越来越烂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一群无聊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音乐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变化的。(资料来源:thoughty2)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在2012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流行音乐越来越烂了。他们从1955年到2010年这55年间所有音乐类型中挑选了大约50万首歌,然后通过一套复杂的算法去测量每一首歌。
测量的三个方向是:
和声的复杂程度(the harmonic complexity)
音色的种类(timbraldiversity)
声音的响度(loudness)
最后发现了一个最令人震惊的结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歌曲的音乐多样性大大减小了。在60年代时,音色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但也从那时开始慢慢变少了。音色的设置上越来越被同质化,导致了歌曲中使用的乐器和录音技术也越来越像了。
现在绝大多数的流行歌都是用一把木吉他、键盘合成器、鼓机、采样和音乐软件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出来的,而不是用不一样的技术和乐器。更方便更简单了,看起来好像是进步了,但音乐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几乎没了。
如果对比The Beatles百大名曲第一名《A Dayin the Life》(歌词手写原稿卖了120万美元)就能很明显发现了,这首歌用了将近40人的大编制管弦乐团,包括了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长笛等等,而且这不是古典音乐,这是流行音乐。
《A Dayin the Life》MV
再来看看国内的像马?的《南山南》,赵雷的《成都》之类的歌曲,撸把木吉他直接就进棚,虽然这个例子稍微极端了点,但确实代表了现代流行音乐的总体趋势。
当你打开你的歌单时,它们听起来是不是很像,连着听就像无缝切换一样。
60年代以来,流行音乐的旋律、节奏甚至和声也变得越来越像。国外的音乐博主Patrick Metzger发现了大部分流行歌手使用了完全相同的音符顺序,就是在一个大调音阶里循环使用五音和三音,会出现一个Wa-oh-wa-oh的套路,Metzger 把这个命名为“老梗唱法(MillennialWhoop)”,听起来就像这样:
wa~oh~wa~oh~来自哎呀音乐00:0000:03
比如贾斯丁逼伯的《大宝贝》,是不是就是这样,今天几乎每个流行歌手都至少会在一首歌里加入“老梗唱法”。
为什么?因为too brainwashing too simple,这个套路简单,而且很洗脑。
“鸟,来听首新歌,太TM牛逼了”
隔壁小陈鸡动的拿着满是耳屎的耳机塞到我耳朵,然后,整整一晚我的脑子都是“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不一...”
我们的大脑很喜欢被洗,越洗越喜欢,无法自拔。在这个难以预测和及其复杂的世界里,这使我们感到满满的安全感。
那歌词方面呢?
另一项研究“Lyric Intelligence”考察了近十年来一百多首Billboard榜冠军歌曲,分析了歌词的理解难度和艺术性,发现整体平均下降了一个档次,歌词越来越短,词汇量也越来越少,我们已经在Bob Dylan、Leonard Cohen、Jim Morrison那些充满诗意的歌词世界里走丢了。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见苍穹
――Bob Dylan 《blowing in the wind》
跟着我左手右手
一个慢动作
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
这首歌给你快乐
你有没有爱上我
――TFboys 《青春修炼手册》
流行音乐基本掌控在几个顶尖的制作人上,但你很难发现你现在听到的歌都是他们这几人做的。
一首歌最洗脑的地方,在现在的流行歌曲里越来越早出现了,就像还没开始前戏就直奔主题,而且次数也是越来越多,因为当我们在听歌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那些上班听歌的都在耍流氓),不直奔主题的话,直接就切歌了。
小时候我们想听歌,除了偶尔在电视上能听到,大部分我们都会去买盗版磁带、CD,然后日日夜夜都播放着这张磁带,虽然是想用随身听装X,但一旦是你花钱获得的东西你就是比免费得到的东西会更珍惜,慢慢的,这张磁带里所有歌曲它们之间那些很小的差别你都能听出来。
然后,MP3出来了。我们能听的歌一下子变得太多了,多到不知道怎么去选择,更别提去发现每首歌里那些微妙独特的细节。唱片公司和音乐人都不蠢,什么音乐才会在现在流行?洗脑啊,越多越好。
唱片公司和音乐人越来越聪明了,光洗脑还不够,开始打音量的主意。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开始了一场“音量暴走大战”,制作人们都在做比对方还要大声的音乐,只有更大没有最大。
但是音量再大,我们听的时候还是可以调小声啊?
所以,聪明的制作人开始使用压缩效果。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动态范围压缩,它是把歌曲最安静部分的音量提高接近最响亮的部分的过程,减少了最大声部分和最小声部分之间的那种差别层次感。
这使得整首歌曲听起来比没有压缩的版本要大声得多,无论我们设定了多少音量,我们没办法在把音量调大的同时而不降低音质,压缩使得一首歌最具真挚情感的动态被消磨掉了,没有活力,而音色更是烂,压缩就像流水线机器,把歌曲规规整整的批量打磨出来。
为什么他们做音乐的时候,还是要用这些重复性地旋律、傻X一样的歌词、烂到掉渣的音色?
这一切都跟风险有关。
在以前,唱片公司都会收到大量的DEMO,少数的顶尖的音乐人才也能顺利签约,而且营销推广的费用也不贵,如果有市场那就发了,如果没人喜欢,那这些音乐人就会消失,对唱片公司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掉不了几根毛。
在那个年代,听众是用耳朵去决定什么样的音乐能够诞生的。
然而,今天要推广新的音乐人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烧钱。据国际唱片协会(IFPI)宝岛,现在的成本在50万美元到300万之间,所以如果是你,你敢赌吗?唱片公司已经已经不在乎做真正的音乐的了,一个选秀节目,一个小鲜肉,然后几首洗脑神曲,就够了。
当你的朋友在听这首歌时,你也有很大的可能性也会听到,听过几次以后,我们的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每次听到的效果都会变得更强。如果这是一首很棒的歌,那不会有这个过程的,你听一次就会喜欢。
这些并不只是我一个人这么觉得,还有一些人认为流行音乐烂主要是――
“我真的希望AutoTune被禁止或什么的,没有它也可以唱歌,没有它也不会伤害你的肺部或任何东西。”
“我发现我听到的大多数流行音乐都是关于爱情的。我不喜欢写这种类型的音乐。”
“那是因为现代人太无知,不去寻找一些真实的,真正的音乐。”
“大多数流行歌星都是假的,假胸部,假屁股,假鼻子,假一切..”
“这是事实。你有没有遇到一个白痴是不听愚蠢的说唱或流行音乐?没有?不要再让我惊讶了...”
现在绝对也有好的音乐人,但是在这个行业里,他们很难被发现,因为风险太高,而且他们不适用于唱片公司的套路,他们是不同的。
但是,不同是重要的。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在消失,几乎已经被娱乐取代了,它只是一次性的商品,能挣钱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