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到了4岁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⑴ 三四龄蚕的区别150字
蚕宝宝编辑[cánbǎobǎo]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桑蚕是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现之一。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与中国现今食害桑树的野桑蚕同源,染色体都是28对。桑蚕的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中文学名桑蚕拉丁学名BombyxmoriLinnaeus别称家蚕,蚕宝宝纲昆虫纲目鳞翅目科蚕蛾科目录1简介2起源3生活习性4价值5彩色蚕宝宝简介6饲养要点▪饲料喂养▪桑叶喂养▪分类喂养7注意事项1简介编辑物种名称:桑蚕学名:BombyxmoriLinnaeus。别名:家蚕,也称蚕宝宝。科属: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桑蚕是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现之一。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与中国现今食害桑树的野桑蚕同源,染色体都是28对。桑蚕的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2起源编辑蚕宝宝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Bombyxmandarina)(见桑树害虫)十分相似,血清沉淀反应强度也相同,杂交能产生正常子代。桑蚕的染色体是28对,野桑蚕则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一般认为桑蚕与中国的28对型野桑蚕同源。人类最初可能是从桑林中采集原始野生蚕茧取丝利用;随着人类生活的定居和对蚕丝用途的进一步了解而试行在室内养蚕。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野生蚕才逐渐驯化成为具有今天这样经济性状的桑蚕种。3生活习性编辑蚕宝宝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可以吃柘叶、榆叶、葡萄叶、鸦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不过吃这些死亡率会增加。蚕所必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约食下桑叶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桑蚕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养料。桑蚕是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在一年内自然发生的世代数称化性,一年发生1代的称一化性,发生2代的称二化性,发生3代以上的称多化性。热带地区还有终年不滞育的多化性品种。发育的温度范围随发育时期而不同,大致在7~40℃之间,能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0~30℃。4价值编辑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着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5彩色蚕宝宝简介编辑“彩色蚕宝宝”是蚕业研究所引进和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经过多年研究创新开发出的最新科研成果。采用最先进的香肠式人工饲料(不用桑叶)及彩蚕、彩茧(彩蚕彩茧技术由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提供)技术,通过饲养“科普蚕宝宝”,能完整地观察到家蚕的生长发育、吐丝、结茧、化蛹、化蛾、产卵等蚕宝宝一生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知识性、科普性、趣味性,特别能丰富广大青少年科技知识和课外生活,增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兴趣和能力。“科普蚕宝宝”是最新的科技宠物,也是素质教育最佳的活教材。很受欢迎!6饲养要点编辑⒈蚕宝宝的适合温度是20-30℃,所以不能直接放在很烫的地方。建议放在自己的书桌上,不要被阳光直射,一直盖着盒子的盖子。⒉蚕宝宝以吃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慢慢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六次(一、二、三、四、五龄蚕各一次,成为蛹一次,成为蚕蛾一次),成为五龄幼虫大概6-8天才开始吐丝结茧.⒊五龄幼虫的蚕宝宝需二天二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做茧的丝竟然可以抽到长达1.5公里长呢!并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雌蛾约花4-5个小时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慢慢死去。⒋桑叶要新鲜的,分次每天用几张,其余的装在冰箱里保鲜,从冰箱拿出来后,要静置一会儿,让桑叶上的水珠蒸发。蚕种孵化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为了买家方便,我们专门制作了蚕卵孵化盒,既可以保存蚕种又通风透气。我们将买回去的蚕种放在孵化盒内,当温度升高了蚕卵就开始发育,经过7-15天,当蚕卵变得透明并可以看到里面的轮廓,就表示蚕宝宝快要出来了!蚕卵孵化的适合温度为25-30度,拿到蚕卵后如温度比较低,可以放进贴身口袋,用体温加热加快孵化。蚕卵孵化期注意也要透气。饲料喂养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我们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几天后毛即不明显了。蚕蚁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由于1-3龄的幼蚕很难喂养,我们专门准备了幼蚕培育盒。幼蚕培育盒能更好的密封为饲料保湿,而且大小适宜的空间有利于节省饲料。刚出来的蚁蚕要喂幼蚕饲料,适宜密闭饲养,温度最好29度左右,蚕盒盖上后只留几个小小的透气孔即可。喂蚕的时候先取小块幼蚕饲料,切成细条或块,蚕多的话按每头蚕0.5克给饲料,蚕少的话饲料最少量不小于10克。将饲料放进干净的饲养盒底部铺成一层。然后把蚕宝宝放到饲料上面,这时尽量不要移动蚕盒,也尽量不要挪动蚕宝宝,不要对着这蚕宝宝呵气,要让蚕宝宝自由觅食。一般直到2龄、3龄分别换一次饲料(按上面的量)。期间注意隔段时间要敞开一会蒸发里面的水汽。当然其间如果蚕盒内的饲料干了你也可以换新的饲料。蚁蚕很小,可以用软毛笔一头一头挑出来;桑叶喂养桑叶喂养前需保证桑叶来源,切忌不要使用公共绿化带里面桑叶,因为绿化带有专人护养,经常会喷洒杀虫剂等。幼蚕需要选用嫩叶喂,大蚕需要适当选用老叶喂,因为蚕宝宝需要摄取足够的纤维素才能吐足够的丝结成茧。如果桑叶含有露水等,需要弄干再喂。如果有桑叶变黑发霉,不要喂给蚕宝宝。如果环境温度太低,建议购买加热灯给蚕加热,可以这样就可以一年四季养蚕宝宝了。注意:如果发现蚕宝宝异常或死亡,请赶快清理死蚕,并把病蚕及时隔离,同时蚕具开水煮一下消毒,防止传染。分类喂养如果养白蚕,3-5龄可以继续喂幼蚕饲料,直到结茧;如果养彩蚕,3-5龄就可以用彩蚕饲料了,喂不同的彩色饲料蚕体变不同的颜色,茧子也会跟着变颜色;如果觉得颜色太深了,中间可以与幼蚕饲料搭配喂来调节颜色深浅。4-5龄温度最好是25度左右,这时应该换大的饲养盒子,敞开饲养,注意通风排湿。饲料可以切成条状投喂,干了就换。注意蚕盒尽量大,不要拥挤,,及时清理粪便。到5龄末期蚕体收缩半透明称为熟蚕,当熟蚕开始吐丝的时候,可以用纸折些小格子,把开始吐丝的蚕放进去,蚕就会在里面结茧。然后蚕在茧里面变成蛹,最后变成蚕蛾。这些过程就让你们慢慢去观察体会吧。7注意事项编辑该饲料最好从蚕宝宝出生即开始喂,不要让它接触桑叶,如吃过桑叶,会有一定程度的厌食饲料。如果蚕宝宝已经吃过桑叶要改吃饲料,需慢慢转化,可先将饲料涂于桑叶背面让蚕宝宝逐渐适应,然后再逐渐加大饲料比重直至完全饲料喂养。不同大小,不同孵化批次的蚕宜分开饲养,如果蚕盒太挤,要换大的饲养盒或者分多盒饲养,以免蚕宝宝因争夺空间和食物造成死亡。蚕宝宝其实很脆弱,很容易感染疾病,换饲料前需要用肥皂洗手并将肥皂冲洗干净,然后擦干手再喂。清理和替换的饲养盒用具需要3-5天高温消毒一次,或者放入开水中煮20分钟。如果饲料很久不用可以再次高温消毒一次,方法是放入塑料袋中隔水蒸煮20分钟左右。如果饲料发现有霉点,请不要再使用,防止蚕中毒。
⑵ 蚕子大小不一次什么原因
大小不一的话,有可能是品种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这一个在孵化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都是有可能导致这个问题的。
⑶ 大蚕期如何防止大小蚕的发生
除了蚕病的因素外,发生大小蚕主要是由于不当的用桑和饲育所造成的。饲养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选用适熟叶给桑,尽量避免与过老或过嫩叶混合。②4龄蚕时做好提青分批饲养工作。③4、5龄起蚕要适当推迟饷食时间,待蚕起齐后,蚕儿头部呈淡褐色并有食欲要求时再进行饷食。④保持适当合理的蚕座面积,防止蚕头过密。采用片叶或芽叶饲养时,每张种4龄期的最大蚕座面积为13.0~14.0米2,5龄期的最大面积为26.0~28.0米2。采用条桑育时,每张种4龄期的最大面积为9.5~10.5米2,5龄的最大面积为19.5~21.0米2。蚕座面积要随着蚕的发育逐步扩大,盛食期前的一次喂叶时要扩到最大面积。⑤经常做好匀座工作,防止蚕头分布不均,使其每头蚕都能得到良桑饱食。
分匾
⑷ 四龄蚕的特点
生理特点。4龄期是小蚕期向大蚕期的过渡时期,其生 理特点介于两者之间。首先在温度适应性上,对高温抵抗力较 弱,若连续高温词养,则会导致龄期缩短,蚕体小、体重轻,特别是眠中遇到高温时,会使5龄期容易诱发传染病;但又不适应 低温,若连续低温伺养,则会导致龄期延长,全茧量明显降低, 这样不但浪费劳力和桑叶,而且增加减蚕率。其次在抗病能力上,4龄蚕虽比小蚕期要强,但与5龄蚕相比,抗病能力要弱得 多,生产上5龄期发病,往往与4龄期防病消毒和管理工作不到 位有关。管理要点。一是要做到适温伺养,调节好室内目的温湿 度,并加强蚕室通风换气;二是用叶力求新鲜,做好桑叶的采、 运、贮工作;三是在抓好蚕体蚕座消毒的同时,应严格淘汰迟眠蚕、病弱蚕,防止病蚕与健蚕混养而相互传染;四是要重视大眠关,眠中既要防高温闷热,又要防低温高湿。
⑸ 蚕的龄期经过是怎样的
养好蚕必须根据蚕的大小、发育阶段、龄期不同的需要,采取相宜的措施以满足蚕儿需要,使健康生长,是主要目的。
因此,认识熟悉、掌握各龄期及其需要条件是必要的。蚕分五个龄期:一龄蚕:体躯很小,初孵化体黑色微带褐色,皮肤密生刚毛,似小毛虫,故有的叫“毛蚕”,体重约0。4毫克,体长5~6毫米。食叶后很快成长,体色变淡,刚毛稀疏,胸部膨大,吃叶一天后特别明显,叫“疏毛期”。收蚁后的蚕发育齐否,多以疏毛率为标准。二龄蚕:全龄中经过时间最短,生理机能与一龄蚕相似,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相信相似,故与一龄蚕同属小蚕期,饲养管理一样。三龄蚕:蚕体较前两龄显着增大,本品种幼虫期的体色、斑纹已显现,已居于小蚕与大蚕之间的中间时期,对外界环境要求以及饲养方法都与小蚕相似。四龄蚕:一般列为大蚕期,饲养方法与五龄蚕基本相似,但与五龄相比,四龄的抗病力与适应偏低温度的能力都较低,如三龄蚕一样有近似小蚕的性质,虽然蚕体已较大,骤然和大蚕一样,在偏低温度下饲育,不甚适宜。
⑹ 为什么同时期的蚕有的大有的特小
原因:1、品种不一样
2、进食量以及消化吸收的能力不一样。有的蚕胃口好,营养吸收好,自然长得大;那些胃口不好,营养吸收能力差的,自然就小咯。
成虫期结茧: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
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蚕蛹: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蚕蛾(成虫):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⑺ 家蚕大小不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家蚕大小不均就好比人一样,处在不同环境中就会呈现出差异,比如高矮胖瘦,家蚕也有这种情况,对于养蚕人来说,家蚕粗细或是长短会影响到成茧质量,关系到经济效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有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蚕比人要讲究,忽视湿度的影响会使小蚕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严重则死亡。一般来说,适合蚕成长的湿度要保持在60%-65%之间,小蚕时期要求高,必须要达到这个区间值,保持湿度可用悬挂湿毛巾的方式来调节,到了三龄乃至之后,湿度需要做出轻微下调,否则病害会比较严重,调节过低会使蚕体干瘪,这要视情况而定。
为了保证最终的成茧质量,养蚕的时候要善于发现问题,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根据具体原因进行防治了。
⑻ 家蚕出现大小不均的现象,该如何防治
养蚕是一门技术活,每个环节都要留意,若蚕体出现大小不一的现象,后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会造成蚕茧的质量下降,最终得到的蚕茧质量差距过大大,比如大小,薄厚等等,这就把整体质量给拉低了。初期的家蚕抗病力低,患病的几率很大,严重影响家蚕的成长,若不及时处理掉,那可能就会感染给健康的家蚕,从而减产,影响收益,我推荐几种防治方法。
第三是科学化消毒。消毒的时候要选对消毒剂,规范用量,一般说明书上会有,我重点说说石灰,石灰用得广泛,不要小看石灰,它对多角体病毒灭活能力极强,选择好石灰粉之后,用量以蚕体为准,一般蚕体表面有60%粘上石灰就可以了,小蚕阶段一两天放一次石灰粉即可,大蚕阶段还要结合其他药物使用,效果才更加好。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了,仅供大家参考,您有什么要补充的,可以在下方留言讨论。
⑼ 为什么一到三龄蚕就会出现很多大小不一呢
一到三龄蚕,出现大小不一。是因为吃的少的原因,吃的多的蚕就大一点,吃的少的蚕自然就小。
⑽ 四龄的蚕,为什么脱皮完比就比以前大一点不像五龄的蚕
蚕每蜕皮一次就增加一岁。
蚕蜕皮四次后成为五龄幼虫,之后再吃8天左右的桑叶便会吐丝结茧,羽化成蛾。四龄蚕的长度一般有19-25毫米左右。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它是一种吃桑叶,吐丝结茧的经济型昆虫。发育时蚕的适宜温度为7-40℃左右,饲育时适宜温度为20-30℃左右。蚕蜕皮时不吃不动,每蜕一次皮增加一岁,成为五龄虫后再饲喂8天左右,便会吐丝结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