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经脉为什么现代人找不到
1. 中医按“经络”来治疗,效果明显,解剖学里为何却没有“经络”这个说法
首先经络一词起源于中国,而解剖学是国外引进的技术。经络是中医的基础,它作为人体气血的运行和流动的通道。国外的解剖学认为人体内只有血管和神经脉络,否认脉络的存在。但是中医的推拿和针灸又是根据经络在人体的走向来治疗的,也是确实能够启到作用的。
解剖学认为经络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否定它的存在。但是中医认为宇宙之大,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很多,但是你不能说它不存在。比如说我们通过解剖学可以看到大脑,看得到神经和脉络,但是看不到意识。经络的作用就是连接脏腑,以及四肢百骸还有五官九窍等。这些都是依靠经络之间的互通才能让正常的生理活动相互统一协调。整个经络系统对内把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对外则吐故纳新,纳宇宙之气,排体内之浊。中医的针灸的循经取穴、按摩的循经选区、诊断依经辨证、取药求功效归经都是根据经络来进行的。
经络存在于身体内部,贯穿全身上下,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当其中一条不通时,人体的腑脏器官就会出现症状。这些症状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推断哪条经络出现不通或者淤堵,从而中医可以对症下药。比如说肺经不通,就会引起伤风感冒、咳嗽和气喘、四肢酸疼或者怕冷出虚汗。胃经出现淤堵就会出现反酸、小便不畅、女性的月经不调等症状。心经不好就会引起心悸、心烦、咽干、口渴、脾气暴躁这些症状。中医认为经络不通会出现疼痛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当身体的任何地方出现疼痛的感觉,也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相关的经络不通畅。
2. 为什么《黄帝内经》里认为,人体存在经络
《黄帝内经》毕竟是一部经过数千年考究而留下来的医学典籍,而人体并不会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就算是在古代,那些医家对于人体的身体构造也是有一定认识的,所以说人体内部存在经络其实是很正常的事。
三、经络对人体起决定作用
经络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并且在帮助人体抵御外邪,调节虚实以及刺激神经传导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连接四肢百态,还有皮肉筋骨,让人体内部的有机整体完成必要的生理活动。还可以将气血输布全身来濡养脏腑器官,保持身体营养均衡。并且还可以抵御外部邪气,通过一定的针灸方法来排出身体内部的积压。并且通过刺激性的治疗,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3. 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古人如何发现古人见过这古人是谁
经络的实质在于"经气",经络并无“实体”,是独立的“气”的通道与系统,也是在神经、血管外围的通道。通则有道,不通无道。穴位是“经络之气”途经的敏感点、连接点、闭塞点,也是需要疏通的要害。疏通、调和“经络之气”,有助于增大神经、血管外围的空间,“和利肌肉”,减少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进而使之放松、畅通与伸张。所以,经络也是人的生命线。十二经脉(包括任、督两脉)的基本走向是“气”的主干道,由此分流出来直至皮部的小的通道,就是“络气”的通道。经、络疏通是相辅相成的。研究经络重点是研究“气”的运行、成份、变化与作用,这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当然,疏通经络可增大气的通道有利于科学发现。
灸经》中只有“脉”字,无“经脉” 或“络脉”之称。其所述“脉”,是指《内经》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外的十一经脉,而且经脉之间没有相互的衔接联系,也无全身的循环流注。在《内经》中“脉”既用以指“经脉”,又用以指“血管”。“络”既用以指“络脉”(如十五络),又用来指“血络”。古人将“经”、“络”、“脉”三者,看作是病邪可以走行的路径。这三个概念在《内经》时代无实质性区分,具有同质性。故有人认为“中医的经脉学说实质是古人对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混淆不清的朴素认识”。
经脉与络脉,其中心词在“脉”上。“经”与“络”说明“脉”中纵行的主干与横行的支路。《医学入门》:“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经络”一词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络概念始终包括了血管实体。但“经脉”的概念却不一定是指血管。
经络系统理论形成的可能途径
古人如何发现了经络,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有多种推测。有人认为古人先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穴位,然后按一定的线索将穴位联系起来形成经络,并逐步完善;有人认为首先发现经络现象,在经络的基础上发现穴位,以后又不断充实内容,形成经络系统。
虽然经络系统建立的立论依据不清楚,但从古代文献和现代针灸临床实践以及现代经络研究来看,经络系统可能是在对前人针灸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并通过推演的思维方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步完善形成经典的经络系统理论。
综合分析发现,单纯依据针刺穴位的“得气”及循经感传等现象。建立十四经脉循行路线,是不可能的。近年研究发现,显性循经感传等循经现象出现率较低,即使出现也往往只是循经脉的某一段。而经典的经脉的循行路线,不仅长距离跨越躯体多个部位(例如足三阳经从足走头),而且与脏俯均有络属关系。经脉的无穴通道,自非刺所宜,那也就不会有循经感传现象,也不可能是由功能相近的穴位联系起来而形成。如手少阴心经的无穴通路有一支上达头面:“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从临床角度来看,更象是一种病理联系的描述或归纳。因此无穴通路可能不是两点之间的直接连线。有穴经脉走行的形成也可能依据针刺的治疗效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即是说明经脉的循经治疗效应。
有关络脉的描述,《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从胫骨外廉到头项,如此长距离未提及其他解剖部位,如果由循经现象获知络脉循行路径,必然应该描述这两个部位间的走行,因此依据病理联系或针刺治疗效应建立经脉的可能行较大。其中“合诸经之气”的描述则明显带有推演的成分。
经络实质的研究,首先要研究早期关于经络的论述才能找到最原始的资料,理解经络的最初含义,寻找经络实质研究的有效线索。另一方面,应注意到古代经络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应考虑到其描述不准确、不完备、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从古代文献看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脉与脑在解剖结构上有直接联系。如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再如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灵枢·大惑论》中对视觉器官有这样一段论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与脑相连的结构可能是对视神经的描述,也许这是《内经》时代接近发现神经的一个例子。
现代研究揭示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络系统是人体的调控系统,在生理功能上与神经系统有相似性。就经络的实质而言,古人发现的具有一定循行路径的十四经脉是否存在,其实质是什么,才是经络实质研究的核心内容。循经感传以及其他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成为经脉存在的有力证据。古代文献以及针灸临床实践证实,针刺的疗效依赖于“得气”。有时可出现针感循古典经脉路径传导的现象。由于循经感传提示古典经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成为近年研究经络实质的切入点。围绕经络实质的研究,近年已提出多种学说。
(1)经络的生物进化观 目前已知在脊椎动物体内同时还保留着低等神经系,如人体内除神经管外还有部分链状神经系(交感神经链)和网状神经系(肠壁神经网)的某种保留,主要已转化为植物神经的组成部分。从进化的连续性来看,子午干神经系在人体无疑也有所保留,可能是经络原型。经典的经络系统可能依然在已经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的调控下起作用,并与神经系统有直接的解剖上和功能上的联系。
(2)神经中枢扩散说 截肢者的幻肢觉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与躯体可能存在镜像关系。当外周肢体离断后,其在中枢的镜像依然存在。同理,针刺产生的针感传入中枢后可能在中枢定向传递,从而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有学者认为,针刺穴位后循经感觉的产生,是中央后回与皮肤经络路线相对应的大脑细胞被兴奋的结果。有人提出“经络链”的设想,实际上也是经络的中枢观。认为针感不需要通过外周,而是在神经中枢传导的过程。
(3)植物神经反射联动说 认为植物神经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经脉线实质为体表上富含神经末稍的组织带,穴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神经末稍。穴位受到刺激,所激发的交感神经反射接力的兴奋点所到之处,使肥大细胞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刺激相应的躯体或内脏传入神经末稍,产生各种感觉,即循经感传。由于脊髓节段的有序性,导致交感神经反射弧的相继激活有序地定向传导。古人确定的经络线路并不一定是实际的“通道”,而只是效应线路。这也许是为什么多年对经络的形态学研究,经络和穴位并没有找到新的或特异性的实体结构,而只是发现了一些已知组织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的特异性分布的原因。近年对穴位的研究发现,穴位具有低电阻特性。低电阻的穴位下确实分布着比周围更多的交感神经末梢;毁损皮肤内交感神经后,穴位也不再具有低电阻特性。从针灸临床实践来看,产生针感的必定是某种特定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针刺时,若不得气就需调整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原因。在调整过程中,一旦刺中穴位便迅速产生针感。内脏牵涉痛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内脏牵涉痛提示躯体与内脏之间存在解剖学上的某种联系,可作为研究经络的“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功能的参考。
(4)经络的中枢-外周说 认为经脉感传现象是中枢与外周共同作用的结果。“八五国家攀登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胡翔龙先生认为:循经感传可能是“体表”的神经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着的某种“动因”所兴奋,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主观感受到的感传。有学者持相似观点,认为循经感传现象发生,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即一系列轴突反射效应(针感)传入到达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感觉区,使相对应的大脑细胞兴奋,从而产生“感传”现象。
古人提出的经络系统,是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机体调节系统。可能包括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多系统的总体功能。当代对于经络实质研究并不等同于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经络实质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古人提出的有明确循行走向的经脉和穴位的实质。
4. 中国古人是怎样发现经络的明确走向和穴位的具体位置的
呵呵,我在中央电视台看介绍中医的纪录片,上面对其产生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式的解释:
说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的结果。
但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样的?莫非,老百姓得了病,莫名其妙的自己拿针往身上刺。
其实,在考察中医的起源时,我们是一定不能回避道教的。所谓医道一家。中医包括穴位都是道士们修仙炼丹的副产品。其中我们考察中医哲学时,就发现与道教哲学有相似之处。
所以,尽管没有详细的文献记录,穴位是怎么发现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做科学的推测。穴位,是中国古代的职业僧侣本着修道成仙的目的,一步步在自己(或伙伴)身上实验成功的,与炼丹追求的是同样的目的。个人觉得这个解释比央视说的,更符合事实。因为一个科学发现,需要的目的和时间。而这两样在道士那里都有。
5. 经络和穴位真的存在吗它们是通过什么被发现的
经络,一个看似不存在,实则“存在”的系统,真的是对西方结构科学乃至整个西方医学观念的挑战。
经络是怎么来的?世界上有一种“经络敏感者”
子午线:它存在,但未知
虽然经络的本质并不能完全被现代人的观念或知识体系所揭示,但是太多无法推翻的医学实例和各种现代研究方法已经从不同方面证实了经络现象的存在。
现代对经络的研究大概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开始使用的方法都是比较流行的物理方法,如声、光、电、热、磁等。
比如电。当时测量了经络的电阻,发现它的电阻低于非经络的电阻,于是得出了经络是良导体的结论。
由此推断经络中运行的经络气可能是生物电。
后来从声、光、热、磁等方面。,我们发现了其他一些可以用这些相关仪器测量的东西。所以只能说生物电可能是经络的本质之一,而不是全部。
再进一步,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观测技术,看看这种同位素在经络中能不能行走。
结果表明,该元素基本遵循经典经络路线,尤其是四肢,其路线与经典路线基本相同。
同时还有一个对比,就是如果把这种放射性同位素放入人体的非经络部位,它是不会动的。
这至少可以解释一个问题:经络中有某种物质流动,可以驱动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运动。
那么,体内的这种物质流是什么呢?这么说吧: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效应,你用某个物质来准确解释并不容易。
所以到现在为止,大家都老老实实用中医本来的名字——“气”来掩盖。
既然流经经络,简称“经气”。
经络:对西医的挑战
这样一个看似看不见,实则“存在”的体系,是对西方结构科学乃至整个西方医学观念的挑战。
当然,另一方面,如果西方科学能够张开双臂,我相信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而经络现象对于东方医学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东方医学以实用为终极目标,具有重道轻器、重象轻体、重功能轻结构的特点。
在经络的本质在现代科学中得到充分理解之前,人们普遍喜欢用“经络现象”一词来表示对现象的认识和对尚未完全了解或难以完全了解的现象本质的表达。
对于中医来说,谈经络现象并非没有道理,因为经络现象也是一个“意象”,与中医的意象系统不谋而合。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形象的本质,中医是清楚的。为了澄清这个问题,不妨回到源头,从经络的起源说起。
陈述1:产生从点到线的经络
一般认为古代经络现象有三种可能,从被关注到临床和养生的应用过程,再到体系的建立:一是点到线,二是线到点,三是点线结合。
先说第一点。什么是“从点到线说话”?
简单来说就是先发现穴位,再把穴位连在一起成为经络。
大致来说,中国古代人生病时本能地使用一些原始的按摩手法,在刺激人体的某些穴位时可以缓解某些疾病。
进一步开发物理刺激性更强的针,如原针石,进一步的金属针,或与火有关的艾灸。
从无意的发现到有意识的寻找,治疗经验的点在积累和增加,它们像一串串珍珠一样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点与线相结合的经络。
这种说法最符合普通人的认知心理,也最符合我们通常所说的“医学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慢慢发现、发明或积累起来的”,属于科学研究中典型的外求规律的观点。
但是这种认识有一个很难解释的弱点,因为在十二经脉和八经脉的20条经脉中,只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有穴位,所以以前叫十四经脉。
然后有人问:奇经的其他六经没有穴位吗?其实也不能说完全不存在,只是他们的穴位是借用其他经络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穴位和其他经络交叉或者合并的时候,就和别人的穴位在一起了,本质上就是其他经络。
那么,如果说从穴位到经络,从点到线,那么奇经八脉中除了任督二脉之外的其他六经是怎么来的呢?看起来有点奇怪。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经络不仅有十四经沿体表浮动并有穴位的外路线,还有体内无穴位的内路线,从点到线理论无法完美解释。
于是,第二种说法就产生了,叫从线到点。
陈述2:产生从线到点的经络
其实这种说法是通过经书感受的传说。也就是说,循经出现的各种感觉是描述经络的主要依据。
换句话说,就是先发现经络,再找穴位。
一个典型的说法是,古代练气功的人可能有一种感觉,认为气是沿着一定的路线走的,像水流、风吹、蜘蛛走、蚂蚁爬,其走的路线与经典的经络路线基本相同或相近。
这一点不难被现代从业者部分证实,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内证法和内求法。
从线到点,可能会让经络的发现过程快很多,也能模糊地解释内部路线的存在,但这种说法并非没有弱点。
练过气功或类似做法的人可能有经验:
一般气的感觉传递在体表比较明显,可以是线性的,一般与经络路线一致。但在体内多为弥漫密集状态,或呈模糊团状、片状或柱状,很少形成清晰的线性感觉。
然后,第三种说法就出来了,叫做点线重合理论。
陈述三:点与线的结合产生经络
其实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思想的结合。
这个推测并没有脱离古代原始的按摩和针灸。这些物理刺激作用于人体,在最初发现一些穴位后,有可能产生酸、麻木、沉重、肿胀、水流或气流等气体感觉。这种感觉也可以沿着经络传递
现代人习惯于把这种有明确循经感的人称为“经络敏感者”。经络敏感人群占人口近三分之一。
那么基于此,经络的呈现就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摸索,然后连接。只需要刺激几个已知的穴位,就可以感受经络,找到整个经络路线。
然后在经络上多找一些穴位,这样就大大加快了经络和穴位的发现和完善。
说实话,光凭取经的感觉,我们还不能确定,因为毕竟是一种感觉,它的路线清晰性多少有些值得怀疑。
这时,另一种人出现了。这种人在经络敏感人群中可以说是超级敏感,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
当用针刺或其他物理刺激刺激穴位时,可表现为体表沿经络出现红线、白线、皮疹、俯仰和皮下硬结。有的人只有一条经络,有的人可以有多条经络。
我自己至少看过三个案例。不要误解为红线白线红疹之类的晕,其实不是。它们的颜色非常明亮清晰。
只要有这样的人,就很容易做到,古人可以不断在他们身上戳洞,展示他们的经典,然后如实描述。这不是一张清晰准确的经络路线图吗?
如果不放心,可以多找几个这样的人做反复验证。
点线重合理论基本可以解决体表路线带穴位的问题。但是没有穴位还是无法解释体表和身体的经络。
经络的起源和经络理论的形成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经络理论已经成为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被古代医家用来阐明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发挥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作用。那么,古代医家是如何认识经络实体的呢?
因为阴阳经脉长短不同,阴阳络脉深浅不同,十二经脉的气血量也不同,这是古代医家发现的。关于每条经脉气血多少的问题,《灵枢·九珍论》、《灵枢·五音五味》和《苏文血-血-形志》的说法虽然不太一致,但都是一致的。《灵枢营养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谁,气也;营,血也。《灵枢脉度》说:“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这是古人对经络有自己的循环系统的具体理解。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古人未能进一步解释经络的本质,这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经络的本质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6. 为什么古代中医祖师可以内观经络,而现代的中医大夫不行呢
首先你要知道的一点,内观在现代人看来属于一种唯心主义的东西。不是说现代人做不到,即使在现代,也有很多人说可以内观经脉的存在,但是因为它属于唯心主义,是真是假咱们无法判断。
而且中医上的东西很复杂,不仅需要天赋,而且还需要一位名师言传身教才能够做到很好的传承,所以从一开始就很难够做到像西医那样能够普遍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劣势。我相信,在中国民间还是存在着很多能够内观经脉的存在,特别是道家的一些门派等。
7. 古代人没技术照x光,那是怎么画出经络图的
肉眼看不到,据说内观可以,怎么内观?以心内观,你会说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心眼也是肉长的呀。
若这样思考,你就永远理解不了了。中医之心在我现在理解看来是以气不以质。所谓气聚则成形,落到形质上的五脏六腑这是西医思维。只是盲人摸象的片面的。大象无形,所谓眼睛能看到前面你看不到后面,你能看到有形无论如何看不到无形。看到无形你只有像佛家道家所谓的修身炼性,道曰无为,佛曰空。当你与大道相合,与虚空一体,虚空便是你,你就看到全象了。有所成见就有所局限。
所以,经络分而言之虽有奇经八脉,数不尽的络脉,归根就是一脉循环无端,一气周流而已。经络是气的一种运行方式轨迹,有些轨迹较大较固定叫经脉,有些相对不固定叫络脉。
我目前相信不能入木三分的了彻中医的气一元论,说经谈络就是说鬼谈神。稀里糊涂也有作用也特有一番风味呵。然而,目前吾所见短浅,正在学习呢,所以不懂就是不懂,但一不小心却也不懂装懂的说了不少啦,好了,就此而止,就不在这里多谈鬼说怪了,鉴于被邀作答,礼尚往来嘛,来而不往非礼也,呵呵,是以在此可耻的浪费了自己时间,至于谋财害命浪费人家时间了嘛?也罢也罢了!这个害死人不偿命的!哈哈!
8. 现代科学为什么不能解释中医经络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下,中医一直都是存在的,对我们的影响也很深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在古代,人们对人的身体并不是很了解,毕竟那时候的技术有限,大家根本不清楚身体里的各种器官怎么运行的,对血液循环也不了解,大家只能通过感官去了解人的情况。
科学在进步,医学也在进步,我们应该往前看,有些东西根本没必要去深究,我们只要知道经络的理论就可以了,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能够治疗的病症也越来越多,这对我们来说就是进步,相信在将来,我国在医学方面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9. 古人可以修炼出神通法术,为何现代人不能了
现代人要讲科学,科学才是最为适合现代的人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趋势和主流,现代人的主要精力在于科学,而不是神通法术。
既然身处21世纪,就要明白这个时代是以科学为主,大环境趋势也是科技,科技可以改变更多人的未来,它是适合大众的必然选择。
再说了,现代的许多科学,研究到深处,又会跟古代的“神通法术”相吻合,一些科学研究还可以去借鉴古代的智慧。比如前沿物理之中的量子力学,它就可以用来解释一些传说之中的大神通,通过科学可以解开许多事物神秘的面纱。
要是说之前的“神通法术”靠得是悟性、是智慧、是心,那么现代的科学靠得就是知识、是理论、是科技。这2种方式都是接近宇宙真理的方法,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肯定要依靠科学去发展自身,这才是更加适合我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