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审美为什么不同
❶ 东西方审美的差异是什么
东西方的审美观念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一般来说东方都是喜欢那种内在美以及传统美,所以说比方说一个人的素质等等以及它的教养都是美的一种,而西方一般来说讲的都是时尚美,所以说和我们东方的美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❷ 西方审美观与东方审美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区别呢
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选题上,不少学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毕生的精力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特征和艺术思想的构成。对我们了解外端口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自己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审美思想对我们的赏石活动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这是一个大题目,它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光照时间等众多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本文旨在就审美意识方面作点阐述,愿它能对我们的赏石活动有点积极意义。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区域,确有潜意识领域的存在。这种奇特的潜意识功能的发现,不仅校正了以往无法解释的神话观念,而且更科学的解释了人脑进化的客观规律。人脑的这种潜意识领域,可分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沉积,理论上把它区分为种族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两大类。据W.薄莱尔的实验报告表明:人的感觉能力有一种连续性。新生儿在出生之前大脑中就写上了复杂难读,甚至不可辨认的特殊记号。这种记号是来至远代祖先的许多感觉刻痕,有人便称其为种族潜意识或曰遗传基因。个体潜意识则是人的后天所有经验和理性意识在大脑层皮留下的记忆痕迹,是现实生活中对人影响最深刻,触动最大的历史事件存留的痕迹。这些库存在大脑层皮中的所有记忆,会在潜意识中留下一触即发和条件反射的不同反应,并主导着人的所有行为意识。
中国的奇石鉴赏家和艺术家,应该是对事物感受能力比较敏感并具有超前审美意识的一类。当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看到某种事物最初的原貌时,会因此发生很强烈的情感活动。虽然还无法从科学的理论上解释对某一事物的思考能力,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与一般人是有所不同的。当他们发现有一种特别而又值得注意的物质现象时,便热心而好奇的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从最初感觉的那种独立形象,经过潜意识的孕育培养,再与其它事物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思维典型。这种典型思维的意义是鉴赏家以前观察到事物现象的再现。
一种物质现象,如果它可以形成并表现时代的审美动机,他们便能摆脱个体狭窄的认识圈子,对整个物质现象投射以格外的审美注意力。能够强化自身的活动意向,并去认真观察、体验、捕作和揭示自己时代的审美特征,将这些现象纳入自己的视野,从而构成整个审美创造活动中稳定而完整的实际内容。同时,在审美个性的整体结构中,比较稳定而又差异较大的则是鉴赏家对观察,感知、分析、想象的不同层面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体格强悍,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象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意思行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在中国历史上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自从艺术人体在我国小范围开始运用,始终步履艰难,障碍重重,更是直接怒斥为色情和黄色的渲染。这种对人体自身神秘化的教化结果,导致民族的另类更希望解开这个谜团的主动进攻。人们越是见不到真的人体,越是表现出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隐蔽的生殖器官,便成为中国另类最强烈的报复对象。所以,中国人骂人最恶毒最丑陋的语言,莫过于对男人女人的生殖器攻击。我们所知道外族恶毒语言的攻击只是强调人格智能的低下和愚昧,他们即使骂人也似乎不像国人如此丑陋和腥嗅。
近二十年来,中国境内人体艺术和那些被称为裸体的东西多了起来,人们也似乎习以为常了。从最初让男人们的圆目咋舌,女人们的羞巾捂面发展到现在,似乎也对人体这一最美部分的理论开始有某种程度的认可。
西方绘画是在画布上用颜料反复涂模出光影和透视效果。中国绘画则是在一张白纸上充分利用虚幻而简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中国的文字是一字一意的肯定人类活动印迹,并作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进行欣赏,直至解读远古的原始文字。西方则是用二十几个字母反复拼凑来反映人类的社会活动。这些拼音出来的东西,有些用语的意思,时过境迁,后来者就不解其原始的含意了,这一点在不少文章中都得到证实。中国的语言习惯多采用隐喻,含蓄,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重要意思。西方则是直接,生硬,高亢,直白的强调重要内容。中国人一个眼神,一句用语的轻、重、缓、急都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西方人则全然不解其意。这当然与生活习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从这些差别中我们可以想象:东、西方的原始初民们,主动和被动的感觉对象,是带有某些真实和想象去认识更加符合原生形态的表现。物的美丑是依据它与人的关系来决定的。人们会透过这种感觉自然形式所表现的意志,情感和愿望,不断寻找那些与自身相关的审美感觉。这种精神需求的强烈愿望,诱发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书法热,诗词热,收藏热等曾经失落的文化现象。
东、西审美意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文学、诗歌、戏剧、电影、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美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并不因为个人的祸福而显示,只有当它能为整个人类服务时才显得伟大。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人的审美知觉在漫长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并通过种族的遗传而获得。人脑的很多信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自己种族的经验经过无数次反复存留下来的生理痕迹,它组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并成为人人生而有之的天性本能。审美对象一旦将人脑中那些潜藏的原型唤醒,就可以凭借经验,联想,本能地获得这种原型的审美感受。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经验型的民族,我们的思维也同样是一个经验型思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都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的侵扰是不足奇怪的。
中国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背后,矗立着强大的民族背景。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是民族心理制约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为至高。西方人的基本态度却是物我对立。在对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很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用概念化推理演绎出把握对象的思维发展到用实验剖析事物本身,重视对物体本身的实体效果,从而揭示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审美思想中更强调人为因素和量化微观。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不能武断和片面的说孰优孰劣,东、西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系统经过猛烈的撞击之后,初步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很多正确性。西方的审美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审美观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欢。喜欢汉学和汉字文化的外国人到中国留学的人也逐步多了起来。近代时兴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也通过不同渠道打动着西方人紧闭的心扉。竟管他们赏玩的风格跟中国不一样,但他们却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与自然和谐的良好习性。
人类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无羁的生活方式曾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无不融入太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的根源是人类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曾遭到人为的压抑和摧残。世世代代的理想之梦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凄迷美,能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共鸣,这种审美理念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人的认知思维具有同化、顺应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同化是把客体纳入到主体中去融合。顺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揉合原有审美对象的功能当然易于为对象所同化。这种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在量上丰富了原有对象的审美水平。文学家,艺术家和与之相关的鉴赏家应该担负起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使命。历史上任何一部青春永驻的不朽之作,总是不断满足那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从而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永不过时的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❸ 为什么东西方审美观差别那么大
东西方的审美观有细微差异, 但差别不会太大,所谓什么吕燕被当做是美女, 根本就没这回事情, 别人只是决的她很特别, 女人特别就会很可爱, 但她绝对不是标准的美女。 美女最基本的原则? symmetric. 对称。 每个五官,要放在一起看比例。 北美和欧洲人对面部的审美观, 最开始来源于希腊美学。 立体。 欧洲,北美的人种,大多为高加索人caucasian,再分的细一些的话就包括日尔曼人germanic, 维金人vikings, 西班牙血统的人hispanic, 欧洲还零星的分布了犹太人jews, 吉普塞人gypsy等游荡民族。 jews鼻子很大, 夸张的大, 眉骨很高, 这些特征在二战当中对于鉴别犹太人是很典型的。 vikings and germanic: 维京人和日尔曼人最早是不分家的, 早期的北欧人也就是北日尔曼人, 而德国在二战中收入很多挪威, 瑞典金发碧眼男子和德国女子生育, 让德国现在民族基因库很纯(当然也有很多turkish 在德国, 但我想德国人也不会和turkish通婚)。 1。viking and germanic, 通常金发碧眼,灰色或者浅蓝色眼睛, 亚麻色头发和睫毛, 但也不绝对, 比如瑞典王子就是棕色头发和眉毛。 他们面部轮廓很分明, 特别是男人, 眉毛和鼻子构成一个T字型的骨骼结构。 北欧人的额头通常很宽阔,饱满, 非常的漂亮。 北欧人鼻子秀气, 很高但鼻翼很窄,鼻背也很窄, 鼻腔很长,估计和他们寒冷的气候有关系。 其实北欧人体毛并不怎么多, 很奇怪。 我个人认为北欧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种。 东西方对面部审美还是有很大差异。2。 caucasians整体来说(包括vikings, germanic, hispanic, etc) 的审美观: 一是脸庞要大但要骨感。 模特的脸庞,下颚两侧都很宽,面部要消瘦,颧骨要突出, 这些在亚洲人看来都是缺点, 亚洲人喜欢颧骨低,面部饱满,脸小而窄。 这是最大的差异。 3。 其实东西方审美还是有很多共同点,也就是黄金分割。第一,额头到眉毛上, 然后眉毛到鼻子下, 然后人中上到下巴下, 这3个部分要3等分。 第二, 鼻尖到下嘴唇唇峰到下巴底要是一个倒三角型。 第三, 眉骨和额头基本要在一个平面,否则额头会显得不饱满, 此外眉骨要和颧骨高度一致。 满足了这三个大原则的人都不会丑到那里去。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尺子量一下。 下面我具体分析几个重点五官。 眼睛:欧洲人没有单眼皮,因为他们眉骨很高, 眼睛自然就凹陷。 亚洲人因为眉骨低,眼皮不可能太宽。 鼻子: 欧洲人鼻根从眉毛中间就开始了, 成一个T字。 而亚洲人通常在眼睛之间才开始发鼻根,甚至有塌鼻子。 但欧洲人鼻梁很容易过高, 而亚洲人鼻头很容易长成圆形很不好看。 不过真的,美完全是一种文化的东西, 没有绝对。 也许某种意义上, 外表可以表现出个体的基因情况, 比如智慧或者生育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男女都很看重外的原因,它并非只是一个皮囊, 我们知道怎么通过外表(也就是基因的显性表达)来找到我们认为的优秀基因, 这种能力和直觉是我们祖先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就赋予了我们的择偶能力。 但科学发达的今天,外表的生物学意义确实不那么大了。
❹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很大,为什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对后世的影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的认识,需要我们进行追溯和比较。比较之前,先要确定一个标准或地基。我引用成先聪先生提出的一个“元文化”的概念,把需要的比较的中西方文化现象站到“元文化”跟前去。这个元文化包含两个维度和三个向度。两个维度指:求生存的活动;求生存的意义的活动。三个向度即人与世界的三种基本关系,它们包含在两个维度之中,分别是人—神(价值)关系,人—人(社会)关系,人—物(自然)关系。在这些活动中人不断把自己开展出去并存在起来,就是所谓的文化。由人—物关系及在中展开的活动,就有了广义的“物质文化”;由人—人关系及在中展开的活动,就有了广义的“制度文化”;由人—神关系及在中展开的活动,就有了广义的“价值文化”。(一)从人—人关系向度看中西方文化 社会文化中人人的关系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言说。总的来讲分为两类:自然关系与非自然关系。前者包括血缘关系和两性关系;后者包括契约关系(政治、经济)和超契约关系(道德、友谊)。中国人把握和处理这些关系的特点在于,把非自然关系建立在自然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之上,尤其是把道德—价值这一超器乐的关系也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血缘宗法家庭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单元和载体。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价值。这种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祖宗观念、后代观念。其他诸如婚姻观念、贞节观念、望子成龙观念、都是从这一核心观念衍生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是宗教神学,而是尊尊、亲亲的宗法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下,是不提倡脱离家庭、家族、村落、社区以及民族、国家等社会群体而搞个人奋斗追求自我实现的。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用贯用的“二人”关系来描述,社会关系只有“从属”与“并列”两种。那么中国文化对“二人”关系的理解和界定主要是从“从属”的方向来进行的。它忽略了并列一式,并把属此样式的关系纳入从属关系之中。如此,便把在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变成从属关系,遮蔽了“并列”的结构样式。而来源于基督教的西方传统文化,其基本理念是一种平等的思想。基督教文化源于无产者,源于被压迫者,以理性法则推演出整个社会应有的规范体系。西方文化则是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人一直是文化的主体。整个西方文化都是以个人自由和竞争发展起来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的存在、自我意识都相当强烈。西方文化肯定人的自由、人的价值、人的地位等,因此必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人的自由和竞争能力。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相比缺少民主的历史渊源,同时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必然拥有了比较健全的法制体系。 (二)从人—物关系向度看中西方文化人与物(自然)所形成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归为三种基本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评价关系。实践关系指以把自然揭示为资源而以效用的方式来与之打交道的关系,实际体现为生产活动。认识关系指以把自然揭示为特征、性质、规律而以概念的方式来与之打交道的关系,实际体现为科学。评价关系是指以把世界揭示为意蕴而以体悟的方式来与之打交道的关系。显而易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展开最不充分的就是认识关系,这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密不可分。儒家所持的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德感态度。道家把自然当作审美逍遥的对象,持着美感态度。而释家认为万物皆空,则把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一起虚化掉了。不同于中国文化中用评价关系取代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做法,西方文化则是由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发展组成的。早期的西方哲学,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占卜术,其本质是对宇宙学、天文学、人类学的最初认识。它极少把世界当作一个审美对象,而是作为人所生存的环境,发展所需的资源。他讨论关于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求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这种认识最大限度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用于经济的技术的发展。这一方面的事实,从中国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不同使用途径也可看出来。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二科技革命等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开始在西方国家也就不足为奇了。(三)从人—神关系向度看中西方文化人—神关系即价值关系。价值系统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大大小小的价值规范和这些价值规范的根据即价值之源。价值之源是赋予价值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对于宗教的精神,还不甚了解。高中时读过一些关于禅宗的书,但大多是浅显的漫画书。讲到“佛性”的篇幅中,意思是在阐述,佛性即存在于自身中,“成佛”旨在修养身性,发掘自身中的“佛性”达到神圣。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价值源头。“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审美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基督教为主流。基督教是在希腊文明在其解体之后,犹太教与希腊文明融合产生的宗教。基督教是融合了西方两大重要文明的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在基督教早期传播中不断融合希伯来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使两种文化融合成为一种有统一精神力量的文明形态。由基督教的精神而被称为“罪感文化”或“忧患意识”。它有一个绝对的神圣,即上帝。作为神的选民,希望得到神的原谅,摆脱作为人的可耻。 总体说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而是庞大的社会文化体系,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制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相比缺少了民主与科学和严肃的法治制度,但具有特有的审美性和道德性。
❺ 中西方审美观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外在表现
1、不同的法制观念,中国人更重视用道德与礼仪来约束,通过前辈的教诲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最大的缺点就是导致人格不能独立,对于西方人而言觉得不应该压制人的原欲,可以通过政治机构或组织进行约束,但道德是属于从属的地位。
2、为人处世也存在差异,中国人有自省的习惯,把修养身心看得非常重,但是思想非常保守,没有创新也缺乏进取的精神,而西方人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通常把服务社会看做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文化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世界分为两大区域,就是东方与西方,有很多因素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经济制度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其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体现
1、问候语的差异,见面打招呼问候是最普通的礼仪。但是中西的问候对象、方式、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2、称谓的差异,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不符合礼仪。
3、存在差异的告别语,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告别语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与病人告别的时候,中国人一般都会说早点休息,多穿衣多喝水这样的话,表示非常关心病人,愿病人早日康复。而对于西方人来讲就会直接讲愿你早日康复或多保重之类的话。
4、交谈的内容也存在差异,中国人的交谈内容都是不拘一格的,想说什么说什么,讲的话越隐私说明与对方的关系越近,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即使是关系非常好的两个人,也不会讲太多隐私的事情,他们非常在意个人信息。
四、中西方审美观差异的成因和表现
美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圆与直线是柏拉图认为最美的,画家霍加斯则觉得波动的曲线是最美的,还有的认为是线性是最美的,对于美这个词来讲,一直存有争议,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审美观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从原则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以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原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尚善是核心内容,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是以真为美,求真是他们的核心。就美的功能而言,重言志、重德性是中国文化形成的特色,对道德教养非常重视,对于西方来讲,艺术的审美更重于道德的功能。从审美的范畴上来讲,韵对于中国艺术来讲是最好的审美境界,西方则以美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因此,人类的审美感存在共同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文化圈的不同,人文地理及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对人们的审美判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导致审美感受带有一定的民族的差异性。
中国与西方国家虽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的说谁优谁劣,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碰撞后,形成了一种相互融合与交流的发展趋势。在近代100多年的岁月里,我们国家的一些先进分子,把西方文化的精髓引进中国,对我国的社会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被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中国艺术受到西方审美观念的影响也受到很大的启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且,中国的审美观念也在慢慢被西方人所接受,有很多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陆续到中国来留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中一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是一直被延续下来的唯一的一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它的包容性的原因。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在审美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现在的时代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中国与西方文化必定会有融合,我们也非常希望两方能融合的更加完美,撞击出更美的火花,对于东方与西方的交流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❻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1、中心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西方审美文化历来各有中心,一是以伦理政教为中心,一是以宗教信仰为中心。中西方审美文化所有的重大问题则基本上都是从这两大中心引申出来的,或者是从正面发挥,或者是从负面反拨——这一点,可以说是理解中西方审美文化的一把钥匙。
2、模式不同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审美文化仍有区别,即一是削平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文学一贯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充满人文气息的深度模式,一是颠覆了西方现代主义所致力建造的“乌托邦式新宗教”这一涌动着崇拜情绪的深度模式。
3、出发点不同
当代审美文化又面临着重大的抉择,西方人是以思和诗为上帝的出场做准备,中国人则是以思和诗为现代人文精神的流布鼓与呼,这分明仍与中西方人梦萦魂牵的上述两大中心问题保持着某种联系。
(6)东西方的审美为什么不同扩展阅读:
人类文化从古而今这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的走向又将当代人推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必须又一次地对于自身的前途和命运作出抉择。
导致中西方审美文化削平深度、趋于平面化这一共同趋势的不仅是市场权力,而且是技术统治,不仅是“商品拜物教”,而且是“技术拜物教”。
商品消费的极大丰富和便利使人在享受着生活的福祉的同时极易滋长出感性化的倾向,现代科技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同时往往以物质的力量遮蔽了人类的终极价值。
如何扭转这一现状,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中西方人们所作的应答又有所不同,于此可以见出传统影响的根深蒂固。时下西方人普遍将海德格尔奉为精神宗师,海氏对于商品社会和现代技术的抨击和关于当今人类得救之道的构想使得西方人看到了一线希望。
❼ 东西方文化不同,它们的审美是否有一致性
东西方不但文化有诸多差异,审美观上差异也是有的。比如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东方喜欢的是温柔含蓄且内敛的美女。而西方则喜欢性感大方、热情奔放的美女。这便是文化不同所带来的审美观不一而造成。所以说只要文化和思想理念不同,不光是看美女,对于其他事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三、东西方审美差异总结
西方美女,热情大方,虽一时光鲜亮丽,但如蜡烛之火,照亮一时,却很快泯灭。东方美女,含蓄温柔,并且保养有加,好比太阳之光,永不熄灭。源远流长。如古时四大美女。现在仍是口口相传。总之,审美观点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既然文化不同,审美当然也是不一样的。
❽ 为何中西审美观差别很大
美女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mi n,指容貌姣好、仪态优雅的女子。中国古代关于美女的形容词和诗词歌赋众多,形成了丰富的美学资料。《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
很多小事情都不难发现,中国人的审美和欧美人的审美,差别大的不止一点点。就从维密秀选择的模特来说,模特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只知道长得非常丑,眼睛很小,鼻子很塌,但是,在外国人眼里,却是一位超模,非常吃香。因为,外国人说这个女孩长得很特别,不像一般的东方人,当时我心里看到这个女生的时候,简直不知道这么丑的人也可以登台,还可以这么受欢迎。由此可以看来,中美两国的审美差距还是很大的,到底有哪些差距呢?为什么会有差距?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他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各有其不同发展史,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美学理论体系。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
中西方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在审美方式上
中国古代在审美思维方式上是实用理性,“贵悟不贵解”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因此,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只注重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对阴晴晦明、风霜雨雪、月落乌啼、水流花谢等种种自然现象,都不采取细致分析的态度,而是以心灵去冥和自然,畅我神思。西方古代在审美方式上是思辨理性,“贵解不贵悟”,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二、在审美心理上
中国审美心理偏重于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内容的和谐。中国儒家美学将美看作是美和善的和谐结合,就是要在审美活动中用来束缚情感,从而将审美情感纳入特定的伦理轨道,让情在理智的约束下有限的活动,从而使先天的情感欲求符合后天的伦理规范。西方审美心理偏重于心灵与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形式的和谐。西方传统美学将美看作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强调在审美活动中,要用灵魂束缚肉体,用理性压抑感情,认为“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感觉到的,而是要靠心灵才能见出的”。中国在审美体验中,往往以理节情,注重向内心和向无限的超越:渴望从有限中发现无限,所以中国人喜欢登高远眺,喜欢极目抒怀,强调澄怀观道,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西方更讲人的天才禀赋,而中国更重积学修身。中国讲“养气”,重“虚静”,协调内心,不致过度激烈。中国审美体验的最高范畴是“畅神”、“悦志悦神”,更重视内在美的人格修养。西方最高的美是上帝,是神,更重视非理性的外在美。
三、在审美理想上
中西方在审美理想上都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然而不同的是:中国人对儒家的“中和之美”表示认同,从而侧重审美主体的心理属性;西方人对柏拉图的超验的和谐理想表示认同,从而侧重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
其实,无论在中国的心理结构还是在西方的物理结构的背后,都还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中国的“人人之和”和西方的“人神之和”。中国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历来把协调人心、稳定社会看成是审美活动的最高理想。西方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只有当灵魂受到宗教的洗涤与净化之后,才可能透过物体和谐直观上帝的和谐,从而在精神上与上帝融为一体,这种最高的审美理想,就是人与神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与西方审美文化剧烈碰撞之际,审美意识彼此相互融通之时,进行中西审美差异的比较,进而探索中西方人格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美学思想体系,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反思自身,从而建立起既符合经验传统,又具有现代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中西审美差异产生的原因
产生中西审美差异的原因要从中西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审美理想的发展演变来看。儒、道思想集中代表了汉文化不同于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质。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强调以文权体制为中心的宇宙间的一切的普遍和谐,“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心灵,正是这种心灵决定了中国诗画中的那种“提神太虚”“散点透视”的空间构造和它的宇宙感,人生感。
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道家美学的贡献是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庄子主张把自我同化于自然整体,最高的艺术境界是同于自然的一片无我而又充实的虚灵,一种“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
在西方美学中,希腊文明向西方艺术提供了一种以神圣的形式为中心概念的美学价值,基督教文明则向西方艺术提供了一种以光和色彩为特征的美学价值,二者相互渗透和彼此共同构成西方美术在美术风格上的总体面貌。
历经千古,华夏对女人的审美,从《红楼梦》中女人是水做的,因而美人出浴,如花似玉,在到封建王朝的四大古典美人的倾国倾城,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更引深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情万种,写的是一种典雅,温柔,妩媚,贤惠的品牌。
而打破封建传统的缩影,时下的中国人的审美观,颠覆了以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局限,更懂得了潮女,美媚,靓女的性感,时尚,和开放形的佳丽。象被国人称作“神仙姐姐”的刘亦菲,黄圣衣,赵丽颖,全是花瓶式的温柔典雅型,感观上的清纯可爱,和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型,依然很受含蓄的中国人的青睐。
说到欧美人的审美观,会情不自禁想起丰乳肥臀,或活蹦乱放的激情四射的美女。一向,洋气的欧美男人,很推崇中国的一个女名星,扮像洋气,奔放,永远青春不息的女星许晴,那种骨子里的艳气十足,很让欧美人青睐。
无独有偶,丰腴的性感歌星李玟,那种风骚味千变,野性奔放的风格,和敢作敢当,敢爱敢恨的泼辣性,坚持让欧美人两眼放光,爱的死去活来。
虽然说中国人和欧美人的审美观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虽然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象中国人爱贤淑型,欧美人爱野性奔放型,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渐渐拉近了距离,那种即性感,即时尚,即真爱一生的女人,永远是这两种不同皮肤,不同区域的人的最爱。
❾ 如何看待东西方人审美差别那么大
很多小事情都不难发现,中国人的审美和欧美人的审美,差别大的不止一点点。就从维密秀选择的模特来说,模特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只知道长得非常丑,眼睛很小,鼻子很塌,但是,在外国人眼里,却是一位超模,非常吃香。
外国人说这个女孩长得很特别,不像一般的东方人,当时我心里看到这个女生的时候,简直不知道这么丑的人也可以登台,还可以这么受欢迎。由此可以看来,中美两国的审美差距还是很大的,到底有哪些差距呢?为什么会有差距?
很多小事情都不难发现,中国人的审美和欧美人的审美,差别大的不止一点点。就从维密秀选择的模特来说,模特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只知道长得非常丑,眼睛很小,鼻子很塌,但是,在外国人眼里,却是一位超模,非常吃香。因为,外国人说这个女孩长得很特别,不像一般的东方人,当时我心里看到这个女生的时候,简直不知道这么丑的人也可以登台,还可以这么受欢迎。由此可以看来,中美两国的审美差距还是很大的,到底有哪些差距呢?为什么会有差距?
总的来说就是,西方人的审美偏向于成熟且老练,东方人的审美偏向年轻且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