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卢新华为什么找不到
① 请问短篇小说《伤痕》的作家 卢新华是男还是女。。
是男的啊,没错
卢新华,原籍江苏如皋,1954年生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伤痕》,中篇小说《魔》,长篇小说《森林之梦》、《细节》、《紫禁女》等。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为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上海作协理事。
32年前,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卢新华发表小说《伤痕》,由此引发了一场“伤痕文学运动”。近日,沉寂文坛32年的作家卢新华又以一部新作《财富如水》,首倡“合天道、衡人欲”的财富观。
这个报道上还有他的照片呢。。。。就是个老男人
② 伤痕文学和那个时代的电影,为什么现在很少出版放映了
伤痕文学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曾经在中国文坛上面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的文学现象,当时这种文学类型是得名于卢新华在中国某个特殊时期中的知青生活作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伤痕》。这种文学类型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流行的,也是很多人都用这种题材进行创作,但是现在很少有这种文学创作和电影出现,应该是因为这种题材与现在的主流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
但是因为伤痕文学一定程度上是违背了现在的主流价值观的,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所以当代社会也是不再去提倡这种文学的创作,关于那个时代的电影现在也是很少有在电影院里面上映了,毕竟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渐渐变好,对于过去的痛苦还是渐渐遗忘比较好,不过不可否认的就是伤痕文学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③ 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
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有以下:
1、刘心武的《班主任》。
2、卢新华的《伤痕》。
3、张贤亮的《灵与肉》。
4、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
5、袭巧明的《思念你,桦林》。
6、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
7、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8、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
9、宗璞的《我是谁》。
10、冯骥才的《啊》。
11、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④ 《伤痕》作者卢新华 1978年发表的 网上哪里有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下载都行!
阅读:
http://blog.163.com/wenmingli1988@126/blog/static/38066645200822477283/
⑤ 哪里有 卢新华的短篇小说 伤痕
http://207.152.99.250/xys/ebooks/literature/novels/wound.txt
⑥ 分析卢新华的<<伤痕>>
廿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
一篇短篇小说,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当时我是文汇报的总编辑,发表这篇小说的前前后后,勾起我许多回忆。
作者卢新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小说《伤痕》的主要内容是:女主人公王晓华,九年前对张春桥定她妈妈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为真,痛苦而无奈地和她妈妈“决裂”、“断绝关系”,初中还没有毕业就上山下乡了。在农村生活和劳动中,和她建立了亲密关系的男青年苏小林,又由于小王的家庭成份问题不能上大学,一对青年被迫相互中止往来。在漫长的九年里,王晓华一直在孤独、旁徨和痛苦中熬煎。粉碎“四人帮”后,被严重摧残而患了重病的妈妈,经上级领导部门甄别后,彻底平反了。她渴望着见上女儿一面,可当小王赶回家探望时,妈妈已离开了人间。
作者描写王晓华母女生离死别和她与小苏爱情生活悲欢离合的情节,有力地控诉了“四人帮”对老干部和年轻一代的迫害,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干部和人民在“四人帮”法西斯统治下的苦难。妈妈在临死前给女儿的信中说:“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王晓华在痛苦地回忆这些年的不幸遭遇后,也默默地想:“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作者在文汇报上谈他写这篇小说的体会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鲁迅在《祝福》中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句话引起我的深思。我脑子里涌现起无数个受‘四人帮’精神上毒害的青年形象(其中也包括我)以及被‘四人帮’路线迫害致死的老干部形象,逐渐凝结成‘四人帮’给我们社会留下的最深的伤痕,还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当我构思到晓华离家九年,而回家见到母亲已离开人间的时候,泪水打湿了我的被头,我被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悲剧感动了。”(见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四日文汇报)粉碎“四人帮”后,复旦校园的空气开始活跃起来,卢新华的这篇习作,是张贴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上旬中文系一年级同学办的《百花》墙报上。它是众多作品中吸引读者最多的一篇,轰动了全校。
⑦ 卢新华的伤痕文学
1978年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短篇小说《伤痕》让卢新华从此进入中国文学史。那时的卢新华24岁,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成为以一篇作品入史的作家又一人。他以这篇小说开启中国当代“伤痕文学”写作潮流。
1986年卢新华自费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留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学习工作之余,他依然不忘创作,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作品,比如《上帝原谅他》《晚霞》《森林之梦》等。经过十余年的奋斗求存,他终于在洛杉矶站稳了脚跟。随着1998年在《钟山》发表中篇小说《细节》,从大陆文坛消失了十多年的卢新华再度进入中文读者的视野。此后他陆续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紫禁女》《财富如水》《伤魂》《梦中人》《三本书主义》等。
综观卢新华的主要作品,有三个重要词汇成为理解和把握他创作的关键,那就是反思、探索和使命感。这三个关键词宛如三条重要文脉,贯穿于卢新华创作的始终。
从《伤痕》开始,反思就成为卢新华作品的一条主脉。后来的《细节》反思中国赴美留学生求学与求存的艰辛、代价及意义,《紫禁女》反思中国文化的禁锢和萎缩,《三本书主义》则囊括了卢新华对个体命运、民族历史、国家变革、世界乃至宇宙的观察和反思。
《财富如水》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文化等众多人文领域,内容涵盖面很广,其结尾部分还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作出深刻反思。这部长篇随笔对财富与人性进行深刻反思,指出人类要像治水一样去理财,并且要掌握好散财与聚财的“五分之一律法”。书中讲述了诸多有关财富与人的故事,显示卢新华对这一论题的涉猎既深且广,同时反映出他对财富、社会、人性和人类深沉的忧患意识。
卢新华在《三本书主义》中认为,人的一生应该阅读三本大书:即“有字之书”(书本知识)、“无字之书”(自然和社会)和“心灵之书”(自己的心灵)。这部文集中还有多篇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展开多维度思考,他以资深作家的视角,站在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上,静观其心灵故乡,对本民族的过去、当下和未来进行深度省思和反复追问,也对世界和其他民族的品性与本质加以深入探讨和思索。
在深入思考的同时,卢新华努力去探索,尝试为那些问题找到答案,为个体、民族、国家、世界乃至宇宙寻找出路。
《紫禁女》是一部寓言式作品,有强烈的象征色彩。女主人公石玉是个天生的石女。这部小说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石玉为打开自我所付出的种种代价、所经历的艰难跋涉,烛照出古老封闭的中华民族在走向自我解放与拯救、自我提升与发展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在为小说主人公探索人生出路的同时,卢新华也在尝试为国家和民族探索自我更新和发展之路。
除了有着深层的反思意识和强烈的探索精神之外,卢新华的作品中还流露出厚重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驱使他选择“文以载道”作为自己创作活动的总体坐标,努力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做时代的代言人或诊疗者,尽量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与关注,希望能够以此警醒世人。
《梦中人》的主人公孟崇仁只是个小小的农民工,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却想以一己之力去“清污”“拯救失足女青年”。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他就像唐·吉诃德那样不识时务,自不量力。但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传递出可贵的正能量,承载着卢新华厚重的使命感。
在一篇访谈录中,卢新华说:“我希望我的文字,总能在时代和社会最需要的时候,帮助找到它们的病灶,并试着开出我的药方。”由此可见,卢新华是有着自觉的使命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