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临帖找不到进步的方向
A. 书法练习,为什么练来练去都没多大进步
分析你这种情况可以大致归于以下几个原因,请注意对号入座:
1、练字方法不得当。说是“练字”,不如说是在“抄写”字帖。没有细致入微的笔法和结构分析,只有比着葫芦去画瓢。尽管每天“抄帖”,并且坚持不懈“抄帖”,其实,也许你并没有真正在练字,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和热情在“抄写”而已。
改正办法
按照“看——写——比——改——比——改”的程序练字。不要贪久,每天花上30分钟;不要贪多,每次写好三、五个字。对着字帖去看(有人称之为“读帖”),照着字帖去写,把自己的字跟字帖上的字对比,然后发现不同之处,再次书写,纠正不足,有时还要反复试写和琢磨某个笔画的局部笔法,不断地熟悉字帖的特点和毛笔的特性。如此反复,使自己的字体逐渐接近帖字,尽量写像。坚决杜绝对着字帖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抄写”。这是很多人练字失败的直接原因。
2、或许并不像第一种情况那么糟糕。如果你真的不是第一种情况——只是抄写,也就是说,你的练字方法是正确的。那也许就是随着你对字帖的深入了解,你的眼界和欣赏能力提高了,你的笔下功夫没与之齐头并进,而是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祝贺你,如果你能够按照你眼中的字帖继续在坚持下去,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你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上仅仅是猜测而已,仅供参考。希望能对你有用。
我也是书法爱好者,我的QQ:173806095 希望能结交共同爱好的朋友。
B. 毛笔字天天练,按字贴练的 可是为什么感觉字体没有进步,有什么好的方法练习毛笔字吗我练的是楷书,先谢
都会遇到这阶段,首先要继续坚持练习临帖,在就是安排时间观摩其他大家的书法作品,看“字的结构、运笔、笔锋;也可看看大家不同风格的碑帖,提升自己的领悟力!
书法练习领悟很重要,可以听听名家的见解或视频,若能得其指点那就更有收获了。
供参考。
C. 我从一年前开始只写一首诗来练毛笔字,现在总看不到进步。我是不是遇到瓶颈了,我该怎样提高
汉字有上万字,长用的也要五、六千字,经常用的也要三、四千字,一首长点的诗象《长恨歌》也不过940字,减去重复的字也不过3、4百字,这一点字量是不够的。
学书法是要有步骤和规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所以你要借鉴古人的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练习。
练字的一般步骤
在选帖的基础上,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汉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毛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创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
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写出一手与字帖接近的字,你练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练字姿势:
练字应注意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楷书最为难学难掌握,但是楷书是书法规律的基础典范,所以从目前学习者绝大多数是从学楷书开始。绝大多数人和我都认为初学者要以楷书为基础,但也有人认为应从隶书学起。
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D. 为什么天天练书法始终没什么进步呢
没有认真的去领悟里面的精髓,让自己有所改变。 天天练书法始终没有进步,一定是自己下的心理不够,所以要更加的努力。
E. 本人初学书法,正在学欧楷,但是没人指导,一直靠自己临帖自学,不得其法,进步很慢,求帮助。
练书法的话一定要找好启蒙老师,初学就自学的话进步很慢是肯定的,亲还是找个好一点的老师慢慢学吧,从笔画开始练,到后面去了老师就慢慢的放手让你自己去练,他会知道你什么时候可以自学了。
字帖也很重要,现在的字帖稂莠不齐,好多都不好(我的老师准备教我隶书的时候上书店找了很久都找不到,最后把他自己原来学的复印给了我,背面还写着一块八,哈哈),可以去买碑帖,当然学笔画要买专门的帖子,可以跟碑帖上的字作对比,不像的就不要买了。
还有练书法要把基本功打扎实,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历史上那么多书法家都是在晚年写出最好的作品,所以现在先想好怎么把楷书学好,其他的以后再说。
PS:我学的是颜体,私以为颜体比欧体更大气,更有大唐风范。不过一般女孩子都是学欧体,更秀气,我是个例外啊。O(∩_∩)O哈!
F. 练了书法很久却看不到进步,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应该是方法不当。首先,要坚持不懈地临帖,因为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其次,应该看看相关教学视频,掌握正确的临帖方法。
G. 画画一直临摹会有进步吗
身为一个画了十年画的人来说,临摹是良药,一直临摹会有进步。
撇开绘画来说,人类最开始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会学习周围人的语言语气,动作神态,甚至骂人时爱用的脏话。因此也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学习的时候,不一定能够找对正确的方向。那么这个时候,大师们优秀的绘画作品就能够给我们指引一条明路。虽然我们和大师会有特别大的差距,但是我们能够在大师的作品里找到更丰富的绘画手法和技巧,多多练习会有很大的提升。
临摹也可以和我们小的时候写作文一般,我们都会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引用名言,甚至好的文章整段摘抄运用。当我们读的够多,学习的够多,加以灵活运用,逐渐的我们就可以独立写出好的文章。临摹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学习塞尚的颜色,学习梵高的手法,学习毕加索灵动的思维。量变引起质变。
在我学习美术的经历里能得出的经验
不管你处于哪一个阶段,你都是需要大量的临摹和练习的。特别是最后准备上大学考取美术类专业的时候,每天就是3张素描3张水粉10张速写起步。对照着不同优秀绘画作品一遍又一遍临摹然后背默,再到最后能对着照片对着实物去画。绘画讲究的也不是说完全像照相机一样你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你需要去进行艺术的处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动你脑子里画过的优秀作品的绘画技巧和手法,再加上你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一幅你的作品。
说到这里,也得说明一下临摹要想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一定要多思考!不要只用眼睛去看。比如这个苹果这里多了一点重色,这个苹果上有一个小坑,这种是对你的绘画帮助不大的细节。你要抓住的最重要的是逻辑和通用的技巧,比如光从哪里来,线条如何顺着苹果窝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这种底层逻辑想清楚了,这个苹果你画完了,结构理解明白了,也许梨你也会了,也许其他的水果你都会了。带着思考,加入你自己的东西进去,你的个人特色也就有了。
想要学好一项东西,长久的坚持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画画。
共勉。
H. 书法临帖过程中常会出现哪些问题
一、临帖就要临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
现在有一部分人临帖选的都是不值得去临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现代的不成熟的作品,或者是古代的非经典的作品,临帖要找准目标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经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所以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临最好的帖,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
我的几位老师,现在都已过世,他们的青年时代正处在清末所谓的碑学大盛时期,受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影响,特别是康有为,他提倡学书要学魏碑,他认为碑比帖好,魏碑比唐碑好,尊魏卑唐。康有为的观点,使中国书法在进入一个本来应该振作,应该上一层楼的时候走错了方向。我把康有为比喻为一个医术并不高明的医生,他看出了晚清书法发展中存在的毛病,但却开错了方,下错了药。又把“馆阁体”作为对立面来批判,这也毫无道理,“馆阁体”是抄写文件用的,本来就同书法风马牛不相及,批判它是无的放矢,不仅无益书法的健康发展,还把近现代的书法学术思想搞得一团乱麻。我在这里并不是说魏碑不好,魏碑中有好的,但大量的是不好的,特别是康有为说最好的那部分,其实多数是最差的。差的魏碑也并不是一无可取,譬如那中间稚拙率真、天真烂漫的意趣,但这些意趣不能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是欣赏、感觉的对象,假如把这些意趣当作一种方法来学习,作为入门的向导,是不应该的,事实证明也害了几代人。我的几位老师晚年都谈到过这方面的体会,因此转回头去临《兰亭序》、学赵孟頫。
所以现在我们临帖的对象、学习的对象一定要找好,要是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比如学晋人,在《万岁通天帖》中有好的可以取法,但也有部分写得一塌胡涂,是不能学的,这是临帖第一要注意的。
二、临帖要诚恳、踏实。
既然是临帖,就要是诚诚恳恳地临,老老实实地学,要有谦虚的态度。现在的书法界有一部分人临帖盛气凌人,嘴上说临帖,心里根本就看不起手中的帖,还美其名曰“意临”,那是自欺欺人。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能够留下几件经典不容易,我们要用一种很虚心的态度对待它们,不要随便地看不起它们,也不要对它们指手划脚,看不懂就谦虚地慢慢看,慢慢会看懂的,不要看不懂、学不好就否定它。
临帖只有认认真真才会学到好的东西,不虚心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最重要,是态度问题。临帖要抱着真正地向古人学习的虔诚的态度,经典是经过几千年书法史检验,被历史所公认的。当然对于经典,不同的人有一个接受的时间早晚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兰亭序》我是较早就接受了它,但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我是到最近才感觉到它确实好。临帖的过程,有时就象科学探索,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不要半途而废,坚持学下去终究会有收获,不要学不到就说不好。
三、临帖要上规模。
临帖不但要经常临,而且必须上规模,没有临过完整的作品,仅临几行字,那不算临帖,也就不可能掌握临帖的好处。一本帖不管是几百字甚至上千字,都要去反复地完整地临,这样就不仅能学到帖中的点画,而且还能体会到帖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所谓的功力,就是靠这样积累起来的。
四、临帖必须静心。
在临帖过程中决定你有没有感受、有没有体会、有没有收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你必须先静下来。在夜深人静或晨曦初开之时,抛弃一切杂念,静心临帖,把临帖的过程当作在与古人交流,你就会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师,是一个很有修养的长者,不仅是他的一举一动,而且他整个的仪表、气度都可以深深地打动你,你静不下来就体会不到,带着浮燥的心态你永远都临不好帖。还是以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为例,我早就听说它是唐碑中最好的,但一直感受不到,直到现在我退休了,能静下来临了,才体会到它的好处,感觉到其中许多过去未曾发现但又非常珍贵的东西。在临帖前必须要很仔细地去读帖,要注意帖中的每一点画,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以训练自己的眼力。一件作品的真正高度,甚至可以说书法内行和外行的区别,就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好象搞科研,有时一点点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生死。”这一点点就是一条界沟。我曾听沈尹默先生说,一个 “捺”他研究了八年,化八年时间他才把一“捺”搞清楚,把写“捺”时臂、肘、腕的配合做到恰到好处,所以我们今天看沈尹默的“捺”确实写得好,解决了许多清代书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把心静下来能做到吗!
有关临帖的这四点,对于学习书法非常重要,书法家一生中特别是到了晚年,特别在“功成名就”之后,什么都可以放弃,但临帖不能放弃。我们现在回头看上世纪80年代书法热涌现出来的一部分曾经名声很大的书法家,到现在能够保持先前趋势的又有几人,有很多人已经被淘汰,有些人虽然没被淘汰,但也可以明显地发觉水平是大不如前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不临帖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学问修养、精神心态等原因,但我认为不临帖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书法艺术千万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名和利的追求目标,它与名利无缘。
即便再下功夫也是徙劳无功。总之一句话:“临帖”而不忘“创新”,最后达到“脱胎换骨”,自成一家,写出高风格,写出新水平。
以上内容是来自《金鉴才先生谈临帖》
I. 书法临帖的时候,为什么越想写像越写不好
聊聊书法临帖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暂时不去触碰曾经带给自己心理阴影的字帖,而去遍临各种各样的其他法帖,这是治疗临帖心理创伤的有效策略。